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01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7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 第2单元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阶段性测试题10必修3第2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

阶段性测试题十(必修三 第二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1997年数据)”,回答1~2题。

1.关于下列各洲退化土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严重退化土地占全球的比重,高于其他大洲

C.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超过北美洲

D.欧洲退化土地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小

2.如图所示,澳大利亚几乎没有严重、极严重退化土地,其主要原因是(  )

A.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沙尘暴少发

B.农业区降水较丰沛,灌溉量小

C.降水丰沛的地区,水土流失较轻

D.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度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图中各大洲的面积分别为:

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通过计算可知非洲严重退化土地占全球的比重高于其他大洲。

亚洲土地退化主要以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类型为主。

南、北美洲中,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超过南美洲,大洋洲中澳大利亚退化的土地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小。

故正确答案为B。

第2题,土地退化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关,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土地开发利用压力小,能够做到适度、有序开发利用;且注重土地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几乎没有出现严重、极严重退化土地。

故正确答案为D。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长江之肾”。

近些年来湖区持续干旱,水位持续下降,而且水质趋于恶化。

下表为“鄱阳湖出入湖口化学污染物环境通量估算表”。

据此回答3~5题。

3.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

①观光旅游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降解污染物④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⑤调节区域小气候⑥防止海水入侵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②③⑥D.③④⑤

4.据表格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出入湖的污染物质量浓度最大

B.湖区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污水

C.湖区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出入湖水量不相关

D.湖区水污染不会影响到湖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5.鄱阳湖低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及水质恶化对流域内的影响不包括(  )

A.附近城市的居民用水受到很大影响

B.导致湖区农作物的质量下降

C.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D.对下游河流的调蓄能力增强

答案:

3.B 4.B 5.D

解析:

第3题,湖泊属于湿地,湿地具有调节径流,调节局地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效益。

第4题,出入湖污染物质量浓度在2009年枯水期是最大的,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出入湖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湖区水污染直接关系到湖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区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密集,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第5题,鄱阳湖低水位持续时间较长,湖泊面积缩小,其对下游河流的调蓄能力减弱。

下图表示“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实线)、造陆速率与种草植树面积(虚线)的关系”,读图判断回答6~7题。

6.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增长与年降水量和种草植树面积的关系是(  )

A.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

B.与种草植树面积呈负相关

C.与种草植树面积呈正相关

D.与年降水量、种草植树面积均呈正相关

7.该地侵蚀和堆积维持平衡时(  )

A.年降水量约440mm

B.年降水量约340mm

C.种草植树面积为400km2

D.种草植树面积为600km2

答案:

6.B 7.B

解析: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增长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种草植树面积呈负相关关系。

第7题,该地侵蚀和堆积维持平衡时,即三角洲造陆速率为零时,此时读图可知年降水量约340mm,种草植树面积约为1100km2,B项正确。

(2014·青岛调研)读“某河流流域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及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回答8~10题。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1980年

2010年

耕地

55%

40%

林地

20%

44%

草地

5%

7%

荒地

15%

2%

其他

5%

7%

8.对图示地区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全年温和湿润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与1980年相比,对2010年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最可能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更大

B.河流含沙量更小

C.河流汛期更长

D.河流结冰期更长

10.下面对PQ河段治理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

A.西侧坡植树种草使土不下坡,东侧坡大力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西侧坡修建梯田防止水土流失,东侧坡建设挡风墙防风固沙

C.西侧坡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东侧坡修筑梯田并建设水田防护林

D.西侧坡与东侧坡均大量种草

答案:

8.B 9.B 10.C

解析:

第8题,从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第9题,与1980年相比,2010年的耕地、荒地的比重减小,林地、草地面积增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提高,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和含沙量都减小。

第10题,从图中看出,PQ河段东侧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可修建梯田,但不能大力开荒;PQ河段西侧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适宜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区太阳能、煤炭和天然气丰富,并有望成为世界级的新型煤化工基地。

回答11~12题。

11.关于鄂尔多斯地区重化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A.煤炭丰富,适宜建设坑口电站,为重化工业发展提供充足能源

B.地理位置适中,紧邻东北亚市场

C.水陆交通便利

D.化工产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

12.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区位优势有(  )

A.太阳能资源丰富 B.开发利用技术水平高

C.西北地区电力市场广阔 D.制造业基础雄厚

答案:

11.A 12.A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丰富,为重化工业的发展既提供了丰富的化工原料,又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第12题,该地区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太阳能资源丰富。

读“鲁尔区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1985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

C.200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达80%

D.1985年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显著增加

14.图示内容最能直接反映鲁尔区振兴的综合整治措施是(  )

A.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B.发展第一产业

C.减少污染,美化环境,发展第二产业

D.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13.B 14.D

解析:

第13题,读图可知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1985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变化不大。

第14题,该图主要反映鲁尔区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说明鲁尔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

在第五届亚洲葡萄酒质量评比大赛中,宁夏有两种葡萄酒喜获金奖。

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M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西侧的高山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冲积平原,黑土肥沃

16.图中N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却是沙漠广布,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农垦、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答案:

15.A 16.D

解析:

第15题,图中M地区位于贺兰山东侧,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积累;黄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地处平原地区,土壤肥沃(但不是黑土)。

降水稀少是种植葡萄的不利条件,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

第16题,图中N地区处于我国农牧过渡带上,由于人口增加,人类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导致该地区出现土地荒漠化。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

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17~18题。

17.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

A.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B.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18.“保护性耕作法”最适宜优先推广的是(  )

A.哈萨克斯坦B.新加坡

C.比利时D.巴西

答案:

17.D 18.A

解析:

第17题,从表中数据看出,实验后出现的结果是土壤、大气水分增加;土壤空气减少,降低了土壤透气性;土壤有机质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大气悬浮物质减少,减少了空气污染。

第18题,从实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法”有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发等作用,所以该措施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

四个选项中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只有哈萨克斯坦。

蚯蚓具有喜温、喜湿的生活习性,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下图为“我国某地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若充分考虑气候特征,下列地区中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  )

A.三江平原B.塔里木盆地

C.雅鲁藏布江谷地D.江南丘陵

20.该生产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③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

④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答案:

19.D 20.B

解析:

第19题,江南丘陵年均温较高,有利于蚯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有利于沼气发酵,多样的地形也有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第20题,该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等;保护生态环境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生产模式虽然能增加就业机会,但能否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和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方可判断。

读下表,完成21~22题。

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率的经验数据

21.结合表格中数据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工业化发展必然会促进城市化

②到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对城市化贡献度增大

③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在后工业化时期非常紧密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22.结合下图分析,我国的城市化特点是(  )

A.1978-1986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较快

B.中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C.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工业化后期的平均值

D.我国区域之间的城市化发展相差不大,比较均衡

答案:

21.A 22.B

解析:

第21题,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服务业对城市化贡献度的增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紧密到松驰的过程;工业化会促使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必然会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第22题,读图分析可知,1978~1986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缓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仍低于工业化后期的平均值;我国区域之间城市化发展相差较大,不均衡。

《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显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面沉降,长三角地区经济损失近3150亿元。

如果不考虑极值,依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40~70厘米,长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据此回答23~25题。

23.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太湖流域水资源污染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增加

B.商品谷物农业经营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C.外资企业增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D.海水倒灌,地下水变咸

24.地面沉降的危害有(  )

A.造成局部田地低洼,常年积水,有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

B.引起海啸和风暴潮,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C.会加重洪涝和风暴潮等灾害对沿海和低平原城市的危害

D.滩涂和湿地面积增大,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5.水资源缺乏可能给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

①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企业成本上升,出口订单无法完成,一些企业开始被迫外迁

③因为缺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每年不得不拿出数亿资金治理,但难于统一协调,效果不佳

④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无法恢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答案:

23.A 24.C 25.B

解析:

第23题,太湖流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季风水田农业;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小;海水倒灌的现象存在,但并不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大于治理的速度。

第24题,地面沉降不会引起海啸和风暴潮,但会加重洪涝和风暴潮等灾害对沿海和低平原城市的危害;地面沉降造成地势低洼,容易造成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本题要求回答地面沉降造成的危害,滩涂和湿地面积增大,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说法不合题意。

第25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缺乏主要是水质型缺水。

缺水使得一些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治理污水要耗费大量资金,但这些环境问题并不是不能治理的。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拥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

材料二 榆林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据图描述榆林地区的地形地势总体特征。

(4分)

(2)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但近年来湖面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水质变差,试分析其原因。

(5分)

(3)榆林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应采取哪些措施?

(3分)

答案:

(1)以高原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入湖河流修筑水库蓄水、引水,淡水汇入减少;周边煤矿开挖,地下水位下降,补给减少及湖水渗漏;工矿、农牧业发展以及居民增多,取水量增大。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自净能力降低;沿河、湖工矿业发展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

(3)设立生态保护区,划分矿产禁(限)采区;矿产开挖中注意植被和地表的保护(水土保护);对废弃矿区进行生态恢复、复植复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废水回收处理,节约用水;加强对矿区的管理,落实环保措施。

(每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

(1)题,图中有“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信息,故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特征从河流的流向来判断。

(2)题,自然环境转变一般比较缓慢,因此湖面明显下降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为造成入湖的水量减少(修水库截留和人类大量引用入湖的河水)和湖水下渗(湖附近开矿)导致湖水减少而使湖面下降。

分析水质变差的原因要从湖水的自净能力和入湖污染物两方面来考虑。

第(3)题,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应采取的措施,首先要明确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问题。

矿产开发会引起植被破坏、地面沉降、污染水体等环境问题,因此采取的措施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

27.2012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攀西—六盘水”(攀枝花—西昌—六盘水)资源富集区成为国家规划的西部重点开发区之一。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 “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示意图。

材料二 甲河段水文站测绘的2001~2011年输沙量变化图。

材料三 攀枝花市钒钛产业多呈中小企业且零星分布,其产品主要是钛白粉、高钒铁等,以含钒钛材料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被突破。

2011年攀枝花市工业产值统计表

产业

2011年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钢铁产业

456.32

23.1

化工产业

72.58

41.7

能源产业

236.76

32.5

钒钛产业

66.54

46.7

工业

969.33

34.0

(1)“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共跨我国________个省,其优势能源主要有煤炭和________。

(2分)

(2)“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最容易产生的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目前,攀枝花市工业中主导产业是________产业;钒钛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2分)

(4)描述2001~2011年甲河段年输沙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分)

(5)攀枝花市正在全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6分)

答案:

(1)三 水能

(2)滑坡或泥石流 水土流失

(3)钢铁 原料

(4)变化特征:

呈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

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入河泥沙减少;水利工程拦截泥沙作用明显。

(5)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扩大钒钛产业规模;促进产业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完善产业园区,打造企业集群;实施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1)题,根据题干“‘攀西——六盘水’(攀枝花—西昌—六盘水)”可知,资源富集区包括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该地区的优势能源是水能和煤炭。

(2)题,该地区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开发矿产资源破坏地表植被和表土,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第(3)题,从材料三表中数据可知,钢铁产业的产值最大;钒钛产业发展速度快,是由于该地区的钒钛资源丰富。

第(4)题,从材料二图中可知,甲河段年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该地区河流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入河泥沙减少,同时水利工程的拦截泥沙作用明显。

第(5)题,全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可从科技创新、扩大规模、完善交通、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来分析。

28.读图,回答问题。

(12分)

(1)两流域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何异同?

两流域共同的经济作物是什么?

(4分)

(2)从地形条件分析两流域在开发与治理中的措施有何不同之处。

(4分)

(3)海河流域是否可效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重化工业基地,为什么?

(4分)

答案:

(1)相同点:

水旱灾害频繁。

不同点:

海河流域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田纳西河流域夏季降水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共同的经济作物是棉花。

(2)田纳西河开发与治理的措施主要为植被保护和梯级开发。

海河则是上游修建水库,保护植被;中游修建蓄洪工程和大堤,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及加固大堤。

(3)不可以。

因为田纳西河流域能源丰富,水源充足,有条件发展重化工业;而海河流域人口众多,能源与水源不足,不适合发展重化工业。

解析:

(1)题,海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田纳西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但冬春降水较多,两地均水旱灾害频繁。

两流域都是本国的棉花生产基地。

(2)题,田纳西河流经山区,以梯级开发为主;海河流经山区与平原,地形不同,治理措施各不相同。

第(3)题,重化工业属于能源指向型工业,且是重污染型工业,应该布局在能源或原料丰富的地区。

海河流域能否发展重化工业,要从其资源、环境等方面来分析。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材料一 下图为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沙湖位于银川市的北面,西依贺兰山,当地盛行东北风,其北面是大片灌溉农业区,而且面积还在不断扩大。

沙湖原本是一片湿地,上世纪50年代,一场罕见的暴雨侵袭了贺兰山脉,暴雨引发山洪,顺着山势呼啸而下,倾泻进贺兰山脚下的一处低洼地,雨过天晴,一汪湖泊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

沙湖位于宁夏平原的沉降中心,至今地势仍然在不断下沉。

材料三 银川,这个美丽的名字是从何而来的呢?

有一种流传很广泛的说法是,当地土壤碱性重,地面常常呈白色,故名“银川”。

银川平原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洪水漫流,若排水不畅,形成的湖泊、湿地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风沙狂吹,水汽蒸发,很快挥发留下大片的盐碱滩地,导致银川地区土壤碱性重、盐碱地众多。

(1)分析宁夏沙湖的成因。

(2分)

(2)近年来,宁夏沙湖周围的一些湖泊均已干涸,而沙湖却能在一片沙漠广布区历经几十年仍没有消亡,且面积还有扩大的趋势,试分析原因。

(3分)

(3)结合银川名称的由来分析其盐碱化严重的原因,并简述主要的防治措施。

(6分)

答案:

(1)地势低洼,山洪暴发,积水而成。

(2)地势低、地面沉降,黄河水下渗,利于地下水汇集;北面是灌溉农业区,为沙湖提供补给水源;贺兰山阻挡了西北风携带的风沙。

(3)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等;土质疏松,孔隙多,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地下水水位较高。

人为原因:

不合理灌溉;修建蓄水工程等。

水利改良措施:

合理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农业改良措施:

平整土地,改良耕作制度,实行轮作、间种套种等。

生物改良措施:

种植耐盐碱作物,植树造林等。

化学改良措施:

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任答3个方面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