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147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docx

高三第四次月考试

宁夏银川一中2014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如果对西方现代文学现象稍做考查,便不难发现,二十世纪的文学较之十九世纪的文学,在文学与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明显的调整,文学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内向性”。

文学的“向内转”,成了整个西方文艺从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过渡时的一个主导趋势,而“现代派”们,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换中打了先锋。

如果对中国当代文坛稍做考查,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

一种文学上的“向内转”,竟然在我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显现出一种自生自发、难以遏止的趋势。

我们差不多可以从近年来任何一种较为新鲜、因而也必然是有争议的文学现象中找到它的存在。

首先是小说创作方面。

粉碎“四人帮”后,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悖谬于传统写法的小说作品,例如所谓“三无小说”。

这些小说,其实并不是没有“情节”“人物”和“主题”,而只是在割舍了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实在性、主题的明晰性之后,换来了基调的饱满性、氛围的充沛性、情绪的复杂性、感受的真切性。

这类小说,成就高下不一,但共同的特点是:

它们的作者都在试图转变自己的艺术视角,从人物的内部感觉和体验来看外部世界,并以此构筑起作品的心理学意义的时间和空间。

小说心灵化了、情绪化了、诗化了、音乐化了。

小说写得不怎么像小说了,小说却更接近人们的心理真实了。

新的小说,在牺牲了某些外在的东西的同时,换来了更多的内在的自由。

其次,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还更早一些、更突出地表现在诗歌创作中。

诗人以个性的方式再现情感真实的倾向加强了,诗歌的重心转向了内在情绪的动态刻画,主题的确定性和思想的单一性让位于内涵的复杂性与情绪的朦胧性。

上述“三无小说”和“朦胧诗”,应该说都是新时期文学中一些极端的现象。

极端的当然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然而却是当代文学整体动势中最显眼、最活跃的一部分。

“内向化”的文学艺术观念已经成了新时期中国人民审美意识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这是一个相当敏感而且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因为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向内转”之前,确实存在着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的“向内转”的问题。

于是,中国当代“向内转”的文学是步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后尘,是拾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余唾,是西方现代派腐朽没落文学观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回光返照,几乎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

然而,我觉得这只能是一个简单化的、错误的结论。

 

                                                 (摘编自鲁枢元《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

1.下列关于“文学的‘向内转’”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向内转”即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性”“内向性”,它是整个西方文艺从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过渡时的一个主导趋势。

B.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文学较之十九世纪,在文学与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明显的调整,调整的具体表现就是文学的“向内转”。

C.中国当代文坛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显现出一种自生自发的、难以遏止的“向内转”的趋势,这种“向内转”普遍地存在于当时较为新鲜且有争议的文学现象中。

D.中国新时期文学“向内转”之前,确实存在着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的“向内转”的问题。

所以文学艺术的“内向化”成了一个相当敏感而且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当代文坛在小说创作方面出现了一种悖谬于传统写法的小说作品,这类小说,成就高下不一,但有其共同的特点。

B.“三无小说”以基调的饱满性、氛围的充沛性、情绪的复杂性、感受的真切性替代了传统小说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实在性、主题的明晰性,“情节”“人物”和“主题”看起来不再明显。

C.中国当代新小说写得不怎么像小说了,创作者试图转变自己的艺术视角,从人物的内部感觉和体验来看外部世界,但小说却更接近人们的心理真实了。

D.构筑起作品的心理学意义的时空的中国当代新小说,具有了心灵化、情绪化、诗化、音乐化的特点,在牺牲了外在的形式的同时,换来了更多的内在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们在文学“向内转”的历史性转换中充当了先锋。

“内向化”的文学艺术观念已经成了新时期中国人民审美意识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B.对于中国新时期文学来说,诗歌创作的“向内转”要比小说更早、更突出。

诗歌和小说创作共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整体动势中最显眼、最活跃的一部分。

C.诗人以个性的方式再现情感真实的倾向加强,诗歌更加关注内在情绪的动态刻画,使得诗歌变得内涵复杂、情绪朦胧,传统诗歌主题的确定性和思想的单一性不复存在。

D.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向内转”的文学是拾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余唾,是西方现代派腐朽没落文学观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回光返照的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是简单并且错误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和岘,字晦仁,开封浚仪人。

父凝,晋宰相、太子太傅、鲁国公。

岘生之年,适会凝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凝喜曰:

“我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此子宜于我也。

”因名之曰三美。

七岁,以门荫为左千牛备身,迁著作佐郎。

汉乾佑初,加朝散阶。

十六,登朝为著作郎。

丁父忧,服阕,拜太常丞。

建隆初,授太常博士,从祀南郊,赞导乘舆,进退闲雅。

太祖谓近侍曰:

“此谁氏之子,熟于赞相?

”左右即以岘门阀对。

俄拜刑部员外郎兼博士,仍判太常寺。

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于南郊。

丁丑冬至,有司复请祀昊天上帝,诏岘议其礼,岘以祭义戒于烦数,请罢之。

二年,议孝明、孝惠二后神主袝于别庙,岘以旧礼有二后同庙之文,无各殿异室之说,今二后同袝别庙,亦宜共殿别室。

孝明皇后尝母仪天下,宜居上室。

孝惠皇后止以追尊,当居次室。

从之。

三年春,初克夔州,以内衣库使李光睿权知州,岘通判州事。

代还,是岁十二月十四日戊戌腊,有司以七日辛卯蜡百神,岘献议正之。

四年,南郊,岘建议望燎位置爟火。

先是,王朴、窦俨洞晓音乐,前代不协律吕者多所考正。

朴、俨既没,未有继其职者。

会太祖以雅乐声高,诏岘讲求其理,以均节之,自是八音和畅,上甚嘉之,语具《律志》。

乐器中有叉手笛者,上意欲增入雅乐,岘即令乐工调品,以谐律吕,其执持之状如拱揖然,请目曰“拱辰管”,诏备于乐府。

开宝初,迁司勋员外郎、权知泗洲,判吏部南曹,历夔、晋二州通判。

九年,江南平,受诏采访。

太宗即位,迁主客郎中。

太平兴国二年,知兖州,改京东转运使。

岘性苛刻鄙吝,好殖财,复轻侮人,尝以官船载私货贩易规利。

初为判官郑同度论奏,既而彰信军节度刘遇亦上言,按得实,坐削籍,配隶汝州。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父忧,服阕,拜太常丞。

               忧:

忧虑

B.有司以七日辛卯蜡百神,岘献议正之。

     蜡:

祭祀

C.岘性苛刻鄙吝,好殖财。

                 鄙:

吝啬

D.按得实,坐削籍,配隶汝州。

             按:

审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和岘精通祭祀礼仪的一组是( )(3分)

①赞导乘舆,进退闲雅             ②议孝明、孝惠二后神主祔于别庙

③今二后同祔别庙,亦宜共殿别室    ④岘建议望燎位置爟火

⑤岘即令乐工调品,以谐律吕           ⑥其执持之状如拱揖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岘名门之后,起名三美,皆因他父亲遇到三件美事,凭借先辈的功勋而得到著作佐郎。

B.建隆初年,和岘因赞唱引导表现出色,深得太祖赏识,又因家世显赫,进而加官。

C.和岘识大体,顾大局,坚持同一殿堂而各居一室的观点,如此尊卑的安排深得皇帝赞同。

D.和岘博学多才,在音乐上有所建树,而人无完人,因聚敛钱财,沦落到革职流放的地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祖谓近侍曰:

“此谁氏之子,熟于赞相?

”左右即以岘门阀对。

(2)三年春,初克夔州,以内衣库使李光睿权知州,岘通判州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

唐·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8.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5分)

9.全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2)                  ,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4)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最是一年春好处,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先生。

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

“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

“东西?

……什么东西?

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

”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

又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

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

”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

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

妈妈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

噢,那太难堪了!

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把他接回去。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

”他脸上毫无表情。

“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

”希金斯太太大方地做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

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

”她很从容地问。

“是的,太太。

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

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

”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

“我需要钱,妈妈。

“钱?

你要钱有什么用?

跟坏孩子学坏吗?

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

“要是你愿意听我一句话的话……”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下说了。

“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

”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卡尔先生。

“我?

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

“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

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

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蔼可亲。

“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她补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几个。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

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

“当然可以,”他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

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嘛……就让它过去吧。

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

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

过了一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

阿尔弗雷多。

到了家。

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

“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

上帝饶恕他吧!

你还傻愣着干什么?

快睡去吧。

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

”说完她进了厨房。

“妈妈太伟大了!

”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

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

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

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

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

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

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

从那双颤巍巍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

B.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

C.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

D.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

E.小说结尾几段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

(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

(6分)

(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数学有诗意

周凯

走在复旦校园,过去的半年内,很多学生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看到道路两旁悬挂起一排排纸鹤。

而这一次离去的,是数学家谷超豪。

这位数学家的故事可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处处闪动着调皮的生活色彩。

“文革”下放时,他在广播里听到龙卷风要经过,还有心思看看窗外飘飞的雨点,算曲率,说播报有误;在香港便利店买完冰镇矿泉水,他突然打破沉默对身旁的学生说:

“你知道怎么用数学来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冰的融化过程吗?

在他看来,生活处处有数学,“人谓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在医院时,他根据抽血检验报告,预测自己的出院时间;根据风向和台风的几何特性,他常和天气预报比赛谁预测台风更准确。

这位没有戴瓶底厚的近视眼镜、走路思考问题也不会撞到电线杆的数学家,用他86年的一生告诉人们:

数学也有诗情画意。

“诗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的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感情和志向,数学也是这样,1除以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远除不完,结果用一个无限循环的小数表示出来,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他说。

他总结出数学与古典诗词相通的“理论根据”:

诗歌的对仗与数学的对称性是相似的,许多文学作品中还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

“任何科学都需要语言的表达,文学修养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必不可少。

有些文学作品很讲逻辑,我在中学就学会了用数学的反证法,或许与我读《三国演义》有关吧。

最后,他干脆把艰涩的微分几何定理写进诗里:

“曲面全凸形难变,空间双曲群可迁”。

他的生活也如减法一样。

在家里,同为数学家的妻子和他的共同话题总是数学研究,但他却并不觉得乏味,因为彼此能听懂对方讲的话,就是一种幸福。

可现实并不总充满诗意。

在他的学生的印象中,谷老从未在背后评论过任何人的人品,只有一次,他对一名四处兼职的同行非常反感,厌恶地说,“人也是会变的。

他的学生、中科院院士洪家兴曾经告诉他,中国数学界论文发表数量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却只在世界排100多位。

在听到这个统计后,谷超豪很久没有说话。

洪家兴比喻说,谷先生就像一个开采金矿的带头人,带着大家探索、开路。

种种创业之初困难的事都由谷先生做了,而在找到了一条通往金矿之路后,他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继续挖掘,自己则带着另一批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

在复旦任教的几十年岁月里,只要没有重要会议,谷超豪雷打不动地组织每周一次的讨论会,大家坐成一圈,交流心得。

“我们最怕的就是谷先生开口提问。

”谷超豪的“关门弟子”谢纳庆说,讨论班上,有时东西实在太难,谢纳庆想糊弄过去,谷老会很快打断他,将他企图蒙混过去的问题重新拎出来,要他详细解答,每次都让他下不了台。

到80多岁,谷老一直坚持亲自指导学生。

晚年在病房打着点滴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得意地说:

“想不到吧,我的两个‘关门弟子’,就是在这里完成论文答辩的。

其实,在数学系以外的复旦校园里,谷超豪算不上特别有名,远不如其老师苏步青。

而在苏步青的口中,谷超豪的学术成就超越了自己,是他最好的学生,没有“之一”;唯一不如自己的地方,就是“没有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

“他这是在将我的军!

”谷超豪曾说。

如今,谷老的学生中已经走出九位两院院士。

在晚年时他感叹,“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向苏先生交账了!

“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

”他不喜欢庄子“以有涯随无涯”的处世之道,总是“希望再多做一些事情”。

60岁时,他写道,“谁云花甲是老人,孜孜学数犹童心”;70岁,他说“七十古稀今不稀”;到80岁,谷老依然笑称自己只是过了一个“小小的”生日,“如今我还要说,80古稀今不稀。

很多比我还要年长的科学家,还在一线工作。

可惜的是,他没能像自己许的生日愿望那样,“再干若干年”。

不过,在太空中,始终运行着一颗星——国际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谷超豪星”。

(1)下列对材料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5分)

A.“文革”下放时,谷超豪在广播里听到龙卷风要经过,还有心思看看窗外飘飞的雨点,算曲率,说播报有误,是为了说明他敢于挑战权威。

B.谷超豪的现实生活并不总充满诗意,在文中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同事对学问的不专注而生气,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人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的忧虑。

C.谷超豪没戴瓶底厚的近视眼镜、走路思考问题也不会撞到电线杆,说明他没有一般学者的呆板和专注,经常发现生活中调皮的色彩。

D.本文不仅从数学的诗情画意和对学生的培养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谷超豪做出的成就,而且在字里行间对他的崇高品德也进行了赞美。

E.本文的语言朴实平淡,作者在不紧不慢的叙述中,让我们结识了一位风趣幽默、神采飞扬但又认真严谨的数学家谷超豪。

(2)数学家谷超豪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

数学也有诗情画意。

请结合文本分析数学都有哪些诗情画意。

(6分)

(3)谷超豪不仅在数学上有所建树,在学生的培养上也获得巨大成功。

请结合文本分析他能成为一代名师的原因。

(6分)

(4)阅读全文,结合数学家谷超豪及其学生成长的经历,就一个人的成才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泰和山庄位于云门山景区,风景秀丽,如今玉汝于成,热烈欢迎各位购房者前来考察,选择自己中意的住宅。

B.安徽省,一个物产资源丰厚、生态钟灵毓秀的中部省份。

长江、新安江,清流奔涌;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群峰竞秀。

C.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此事也折射出国人漠不关心传统文化的心态。

D.这种全方位的恶性竞争,只可能产生彻底的赢家和输家。

而那些赢家也可能因为谙熟各种潜规则而变成蝇营狗苟的功利主义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美国政府假造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单方面退出美国自己宣传为世界和平基石的《反导条约》,这些政策使美国软实力严重下降。

B.虽然我国已涌现出一批创新型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C.高三冲刺阶段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都在努力拼搏着,能否获得高考的胜利,取决于同学们冷静沉稳的程度。

D.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而陷于低谷,已经使商界投资、两国民间交流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冲击,中国企业到日本投资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1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门巷深深过客稀

C.寒气偏归我一家     D.小院地偏人不到

16.下面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请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6分)

李商隐的诗歌因晦涩难懂的含义和缥缈朦胧的美感广为人知,他的诗广用各种意象,尤其喜欢“雨”意象。

李商隐有众多经过自我的心理治愈的伤痛,但是留下了很多被深埋心底的伤痕残根,而“雨”在李商隐的诗中是作为勾起他回忆起曾被治愈过的心理伤痛的残留痕迹的引子出现的。

                                                      

17.根据所给材料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语段内容完整流畅。

(5分)

当前,文化低俗现象①形式多样、变化多端,②实质内容却不离“审丑”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利益。

③是“拜金女”、“炫富男”的出格言论,④是“某某姐”、“某某哥”的夸张表演,其核心都在于以“丑恶”的暴露刺激人们的神经,赢得公众的注目,进而谋得盆满钵满的金钱收益。

在他们那里,任何可以带来“人气值”和市场价码的低级趣味,都可包装成鲜亮的“卖点”。

⑤人们所不齿的假恶丑,如今却堂而皇之地亮相,也就不足为怪了。

①         ②          ③          ④          ⑤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怎样让一个鸡蛋立起来呢?

放任自流,是不可能让一个鸡蛋立起来的。

把鸡蛋的顶端轻轻磕破,可以让鸡蛋立起来。

做一个模具,把鸡蛋放在里面,可以让鸡蛋立起来。

做一个支架,把鸡蛋放在上面,可以让鸡蛋立起来。

鸡蛋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要求:

选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