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0996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

(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

“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

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

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

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

”版书:

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

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

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

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

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

“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

”“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

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

”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

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

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

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

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

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

及时板书:

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

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

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

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

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让学生掌握本文描写上的细腻和情感上的自然流露。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

  体验、感悟、想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对动物的情感,培养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的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无论是浩瀚飘渺的海洋,还是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也不管是幽深潮湿的热带雨林,还是干旱贫瘠的漠北高原。

随处可见天使的化身──鸟儿。

鸟儿以它优美的身姿,动听的歌喉为人们编织幸福,传递吉祥。

特别是那来自澳洲大森林的两只珍珠鸟,(点击课件1)将为人们演绎一段人鸟和谐的佳话。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珍珠鸟》。

  师板书:

  珍珠鸟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前面的学习,这课主要讲了什么?

  生汇报:

这课主要讲了小珍珠鸟与我亲近的过程。

  2、课文中那些段落是写小珍珠鸟一步一步亲近作者的?

你能找出来吗?

  生快速读课文并找出相关段落。

  生汇报。

  师相机(点击课件2)生齐读。

  3、师:

这时小珍珠鸟距离作者较远,为什么?

它是如何的心理呢?

  (害怕。

  为什么害怕?

小珍珠鸟会怎样想呢?

  生各自汇报想法。

  4、师总结:

  是啊,这时小珍珠鸟在试探作者。

  板书:

  试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接下来小珍珠鸟又有何变化呢?

  (点击课件3。

  (它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渐渐的离作者近了。

  6、这时的小珍珠鸟又会怎样想呢?

  (生各自想象,并发言。

  7、作者的反应呢?

  小珍珠鸟已经把作者当作了朋友了,它和作者在玩耍,嬉戏。

  板书:

  玩耍

  8、最后──

  (师引读,点击课件4。

  9、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小珍珠鸟优又是啄笔尖,又是啄手指。

而作者表现得非常友好,轻轻地抚一抚它的绒毛。

这时的小珍珠鸟一定有话要说,它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暂时沉默,积极思考。

  生:

小鸟会说:

“朋友,我口渴了,喝点你的茶,不介意吧。

  (可以不介意。

  生:

小鸟会说:

“主人,不要这么忙着写文章,陪我玩一会儿,好吗?

  (好呀,咱们玩什么?

  生:

“朋友,写文章休息一下吧,把笔给我,我来帮你写。

  ……

  10、他们相处得这样友好,你有什么感叹?

  (生想象,发言。

  师相机板书:

  亲近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之间深深的情意吧!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11、师:

作者带着对小珍珠鸟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感,它们形影不离。

师引读:

白天──,傍晚──。

这样的友情让人羡慕,令人期盼。

(点击课件5)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

小珍珠鸟竟扒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这是多么感人的画面呀!

  12、老师也有同感,那么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一情景的呢?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13、再认真看一看图,看作者的表情如何?

  生:

作者在笑。

  14、师:

是啊,作者看到小家伙伏眠于自己的肩头,他善意地笑了,他的目光中流露着爱的神情,他在笑什么?

  生:

作者在笑:

小东西,你玩累了吗?

为什么不回窝里睡,你扒在我的肩膀上不要摔下来哟!

  (没事的你的肩膀象摇篮,好舒服哟。

  生:

作者在笑:

小珍珠鸟,你的胆子太大了,不怕我把你抓起来。

  (不怕,因为我们是朋友。

  生:

作者在笑:

小珍珠鸟,快睡吧,我一定不影响你,让你做个好梦吧!

  (我可真要睡了,我的人类朋友。

  15、师:

小珍珠鸟玩累了,闹够了。

它飞到作者的肩上,呀!

这多像妈妈的摇篮,好舒服呀!

摇啊摇,摇啊摇,小家伙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它梦见了什么?

  (播放《摇篮曲》。

  生:

小珍珠鸟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捉迷藏,一起嬉戏。

  生:

小珍珠鸟梦到自己帮主人写文章,主人看了,连声称赞,说它有文采。

  生:

小珍珠鸟梦到主人就是它的父母,它在主人的怀里撒娇,要小虫子吃。

  ……

  师相机板书:

  融洽

  四年级上册语文20课3

  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

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

启发学生用“烛”组词:

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

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

引导学生朗读,提问:

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

以此了解:

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插问:

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

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

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

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

教师点拨:

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

(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

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教师点拨: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

(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

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

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

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

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

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

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

当的时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

点燃——吹熄;端走——夺回;重新点燃——端上楼。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

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板块三:

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

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

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雅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

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

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瑙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

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

以此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

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人们的机智与勇气。

  板块四:

人物评价l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师总结、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