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01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4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精Word文件下载.docx

附表3.临时医嘱(注:

附表4.长期医嘱执行单(注:

附表5.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注:

附表6.护理记录单(注:

附表7.手术护理记录单(注:

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

附表8.入院评估表(注:

附表9.护理诊断/问题项目表(注:

附表10.出院评估表(注:

ZYYXH/T1.182006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

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

2.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2.1护理副院长职责

2.2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职责

2.3科护士长职责

2.4护士长职责

2.5主任(副主任护师职责

2.6主管护师职责

2.7护师职责

2.8护士职责

3.护理工作制度

3.1护理部工作制度

3.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

3.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

3.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

3.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

3.6供应室工作制度

3.7查对工作制度

3.8交接班工作制度

3.9抢救工作制度

3.10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3.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

3.12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工作制度3.13血液净化中心(室护理工作制度

3.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

4.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

4.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3急诊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4.6供应室工作质量要求

4.7血液净化中心(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

2006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

要求

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疾病不同、病情轻重不一而采取不同的护理级别。

护理级别可分为特级护理和一、二、三级护理。

各级护理均应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使患者得到全身心的护理。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

1.1护理指征

1.1.1严重的脏腑功能衰竭及需要抢救的患者。

1.1.2各种复杂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后需监测救治的患者。

1.1.3严重复合伤及大面积烧伤患者。

1.2护理要求

1.2.1专人护理,有条件者将患者安置到抢救室或监护室。

1.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做好交接班及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1.2.3准备抢救仪器、器械和抢救药物。

1.2.4及时执行医嘱,落实各项治疗措施。

1.2.5了解患者心理,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

1.2.6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2.一级护理

2.1护理指征

2.1.1病情危重需严格卧床休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2.1.2各种大手术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

2.1.3生活可以部分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2护理要求

2.2.1随时观察病情变化,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填写护理记录。

2.2.2做好基础护理,临证(症施护。

2.2.3做好情志护理,给予心理疏导。

2.2.4认真做好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3.二级护理

3.1护理指征

3.1.1病情趋于稳定,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

3.1.2病情较平稳,仍需要限制活动的患者。

3.1.3慢性病、年老体弱需搀扶下地活动者,需协助完成各项生活护理的患者。

3.2护理要求

3.2.1定时观察患者病情、特殊治疗或特殊用药后的反应,做好临证(症施护及护理记录。

3.2.2协助患者做好晨、晚间护理。

3.2.3根据不同疾病,做好饮食调理及情志护理。

3.2.4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分级护理——4.三级护理

4.1护理指征

4.1.1各种病情稳定、恢复期的患者。

4.1.2一般慢性病、手术前准备、术后恢复期、正常产妇等。

4.1.3生活能自理的患者。

4.2护理要求

4.2.1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临证(证施护。

按常规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指导患者的饮食及休息。

4.2.2向患者介绍有关规章制度,注意遵守作息时间,配合治疗和护理。

4.2.3指导患者锻炼,做好情志护理。

4.2.4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及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

针刺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金属制成的针,运用各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部位(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对痛证疗效尤为显著。

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1.1评估

1.1.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1.1.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1.1.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1.1.4心理状况。

1.1.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1.3禁忌证

1.1.3.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1.1.3.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1.1.3.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1.1.3.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1.1.4告知

1.1.4.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1.1.4.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1.1.5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1.1.6操作程序

1.1.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1.1.6.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1.1.6.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1.1.6.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

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

术者消毒手指。

1.1.6.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1.1.6.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1.1.6.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1.1.6.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1.7护理及注意事项

1.1.7.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1.1.7.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选择合理体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1.1.7.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

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1.1.7.4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1.7.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1.1.7.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

1.1.7.7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1.1.7.8孕妇禁止针刺。

1.1.8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

1.1.8.1晕针

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胸闷欲呕、晕厥时,称为晕针。

1.1.8.1.1护理

报告医师,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嘱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1.1.8.1.2预防

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卧位,手法宜轻。

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以便早期发现晕针先兆。

1.1.8.2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

1.1.8.2.1护理

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时,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冷敷止血。

1.1.8.2.2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

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

1.1.8.3弯针

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

1.1.8.3.1护理

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

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1.1.8.3.2预防

手法指力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

体位舒适,勿随意更换体位;

防止外物碰撞、压迫。

1.1.8.4滞针

针刺后出现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时,称滞针。

1.1.8.4.1护理

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

遵医嘱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后再起针。

1.1.8.4.2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操作时捻针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

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者,应剔去。

1.1.8.5折针

即断针,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

1.1.8.5.1护理

发现折针,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

1.1.8.5.2预防

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

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

1.1.9气胸

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

1.1.9.1护理

出现气胸时,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

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

1.1.9.2预防

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进针角度,深度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1.1.10毫针法操作流程图

毫针法操作流程图见图1(注:

电子版从略。

1.2电针法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导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1.2.1评估

1.2.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1.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1.2.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2.1.4心理状况。

1.2.2目标

遵医嘱选择穴位,减轻或缓解临床症状。

1.2.3告知

1.2.3.1同针刺。

1.2.3.2微量电流接通后局部有抽动感。

1.2.3.3肌肉有抽动的感觉。

1.2.4物品准备

电针仪、治疗盘、针盒(备各种毫针、镊子、棉签及干棉球、皮肤消毒液、弯盘、浴巾、屏风等。

1.2.5操作程序

1.2.5.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1.2.5.2遵照医嘱,选择腧穴,进行皮肤消毒,按毫针刺法进针。

1.2.5.3有“得气”感应后,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0”,再将电针仪的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在同

侧肢体的两根针柄上。

1.2.5.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患者有酸麻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1.2.5.5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到“0”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2.5.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2.6护理及注意事项

1.2.6.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导线接触是否良好。

1.2.6.2通电过程中应观察导线有否脱落,并注意患者的反应,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通电时间。

需增加刺激时,调节电流量应逐渐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致发生晕针或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等意外。

1.2.6.3颈项、脊柱两侧及心前区等部位针刺时,不能横贯通电,避免电流回路通过脊髓和心脏。

1.2.6.4取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是用1~3对导线为宜。

1.2.7电针法操作流程图

电针法操作流程图见图2(注:

图2电针法操作流程图

1.3皮内针法

皮内针法又称“埋针”,它是将特制的图钉型或麦粒型针具刺入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时间,给皮肤一定的刺激,以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3.1评估

1.3.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3.1.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1.3.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3.1.4心理状况。

1.3.2目标

遵医嘱选择穴位和确定埋针时间,对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达到减轻或缓解症状的目的。

1.3.3禁忌证

局部皮肤有炎症、外伤或有出血倾向及水肿的患者。

1.3.4告知

1.3.4.1埋针部位有疼痛感,埋针部位不可着水,以免感染。

1.3.4.2不定时的刺激“埋针”部位,能够加强治疗的作用。

1.3.5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皮内针、皮肤消毒液、棉签、镊子、胶布、弯盘等。

1.3.6操作程序

1.3.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1.3.6.2取合理体位,松解衣着,选定穴位,注意保暖。

1.3.6.3遵照医嘱,选择腧穴,消毒皮肤后实施埋针。

1.3.6.4留针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指按压埋针部位,加强刺激,增进疗效。

1.3.6.5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局部应作常规消毒,以防出血。

1.3.6.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3.7护理及注意事项

1.3.7.1参照毫针法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1.3.7.2留针时间视病情及季节不同而定,出汗较多时,不宜留置时间太长,感觉疼痛或肢体活动受限,立即起针。

埋针处不可着水,以防感染。

1.3.7.3关节附近不宜埋针,避免活动时引起疼痛。

胸腹部不宜埋针。

1.3.7.4凡使用过的针具等物,需先消毒,然后再清洗、检查、修理,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

1.3.8皮内针法操作流程图

皮内针法操作流程图见图3(注:

图3皮内针法操作流程图

1.4水针法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

将针刺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4.1评估

1.4.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1.4.1.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1.4.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1.4心理状况。

1.4.2目标

同毫针法。

1.4.3禁忌证

1.4.3.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

1.4.3.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1.4.4告知

注射部位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避免着水,以免感染。

1.4.5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无菌注射器及针头、砂轮、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等。

1.4.6操作程序

1.4.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1.4.6.2取合理体位,协助松解衣着,暴露局部皮肤,注意保暖。

1.4.6.3遵医嘱确定注射穴位,测试患者局部感觉及反应,消毒局部皮肤。

1.4.6.4术者手持注射器(排除空气,另一手绷紧皮肤,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用针刺手法将针身刺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如所用药量较多,可于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稍微提起后再注入余药。

1.4.6.5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签轻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注意观察用药反映。

1.4.6.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1.4.6.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4.7护理及注意事项

1.4.7.1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1.4.7.2按医嘱处方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和注射的深度。

注射药量遵医嘱而定。

1.4.7.3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1.4.7.4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操作前检查注射器情况。

注射器的处理按消毒隔离规范要求执行。

1.4.8水针法操作流程图

水针法操作流程图见图4(注:

图4水针法操作流程图.

1.5皮肤针法

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以5~7枚钢针集成1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形如小锤,用之叩刺某些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

1.5.1评估

1.5.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5.1.2皮肤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5.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1.4心理状况。

1.5.2目标

遵医嘱选择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

1.5.3禁忌证

局部皮肤有破溃、瘢痕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1.5.4告知

1.5.4.1局部有出血倾向及疼痛。

1.5.4.2梅花针循经叩击皮肤后,皮肤表面出现针刺痕迹,并有结痂或出血点,数日后即可消失。

1.5.4.3血小板减少或有凝血机制障碍者,应提前说明。

1.5.5物品准备

治疗盘、皮肤针、皮肤消毒液、棉签、弯盘等。

1.5.6操作程序

1.5.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医嘱,做好解释。

1.5.6.2取合理体位,协助松解衣着,暴露叩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1.5.6.3遵医嘱在选择的穴位上进行叩刺。

1.5.6.4叩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了解患者心理及躯体感受。

1.5.6.5叩刺完毕,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

1.5.6.6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的体位。

1.5.6.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5.7护理及注意事项

1.5.7.1叩刺躯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1.5.7.2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

1.5.7.3使用过的针具,执行消毒后再清洗修理,灭菌处理后备用。

1.5.8皮肤针法操作流程图

皮肤针法操作流程图见图5(注:

图5皮肤针法操作流程图

1.6耳针法

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1.6.1评估

1.6.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6.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6.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6.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6.1.5心理状况。

1.6.2目标

1.6.3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1.6.4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1.6.5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

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1.6.6操作程序

1.6.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1.6.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1.6.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1.6.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

1.6.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

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1.6.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1.6.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1.6.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6.7护理及注意事项

1.6.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1.6.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1.6.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1.6.8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见图6(注:

图6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2.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包括艾条灸、艾柱灸和温针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2.1.1评估

2.1.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1.1.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2.1.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1.1.4心理状况。

2.1.2目标

2.1.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1.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2.1.3禁忌证

2.1.3.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