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086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docx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

一、单味药物方剂:

4首(3.57%)

1、文蛤散(太阳病)

组成:

文蛤(五两)

用法: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

汤用五合。

条文: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2、蜜煎导方(阳明病)

组成:

食蜜七合

用法: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

当热时急作,冷则硬。

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条文:

233.阳明病,自汗出。

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3、甘草汤(少阴病)

组成:

甘草二两

用法: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条文: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4、烧褌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用法:

392.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

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条文:

伤寒阴阳(指伤寒初愈,因房事传给对方的疾病)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二、两味药物方剂:

10首(8.93%)

1、甘草干姜汤(太阳病)

组成: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芍药甘草汤(太阳病)

组成:

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干姜附子汤(太阳病)

组成: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条文: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4、桂枝甘草汤(太阳病)

组成: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条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5、栀子豉汤(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

组成: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绵裹,四合)

用法: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条文: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6、栀子干姜汤(太阳病)

组成: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条文: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7、大黄黄连泻心汤(太阳病)

组成: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用法: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

分温再服。

条文: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8、赤石脂禹余粮汤(太阳病)

组成: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用法: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9、猪胆汁方(阳明病)

组成:

大猪胆一枚

用法:

泄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

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条文:

233.阳明病,自汗出。

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10、桔梗汤(少阴病)

组成: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条文: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三、三味药物方剂:

22首(19.64%)

1、调胃承气汤(太阳病、阳明病):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组成: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条文: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调胃承气汤。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清酒洗)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四逆汤(太阳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

歌诀: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组成: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条文: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病)

组成:

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4、栀子甘草豉汤(太阳病)

组成: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条文: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5、栀子生姜豉汤(太阳病)

组成: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条文: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6、栀子厚朴汤(太阳病):

栀子厚朴枳实汤

组成: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条文: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7、大陷胸汤(太阳病)

歌诀:

大陷胸汤大黄硝,泄热逐水并甘遂。

组成: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用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得快利,止后服。

条文: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8、小陷胸汤(太阳病)

歌诀:

小陷胸汤连夏萎,宽胸散结涤痰优。

组成: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

用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汤主之。

9、三物白散(太阳病)

歌诀:

三物白散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组成: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用法: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

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胺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

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条文: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0、瓜蒂散(太阳病、厥阴病)

歌诀:

瓜蒂散是涌吐方,蒂豆研散调豉汤。

组成: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

用法: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

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条文: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

当吐之,宜瓜蒂散。

355.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11、小承气汤(阳明病、厥阴病)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组成: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三枚(大者,炙)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条文: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小承气汤。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12、茵陈蒿汤(阳明病)

歌诀: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组成: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小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条文: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13、栀子柏皮汤(阳明病)

歌诀:

栀子柏皮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组成: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檗二两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14、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病)

组成: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15、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病)

组成: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16、桃花汤(少阴病)

歌诀:

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

组成: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

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

若一服愈,余勿服。

条文: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17、猪肤汤(少阴病)

歌诀:

猪肤汤中加白蜜,再添白粉咽喉利。

组成:

猪肤一斤

用法: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注:

白粉即大米粉。

条文:

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18、苦酒汤(少阴病)

歌诀:

苦酒半夏加鸡子,咽喉失声全部止。

组成: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用法: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条文: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

苦酒汤主之。

19、半夏散及汤(少阴病)

歌诀:

半夏散及桂甘草,少阴咽痛疗效好。

组成: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用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

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条文: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20、白通汤(少阴病)

歌诀:

白通加尿猪胆汁,干姜附子兼葱白。

组成: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21、通脉四逆汤(少阴病)

组成: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条文: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2、枳实栀子豉汤(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组成: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

用法: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条文:

393.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四、四味药物方剂:

23首(20.54%)

1、桂枝去芍药汤(太阳病)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条文: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促,一作纵。

2、葛根芩连汤(太阳病)

组成: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促,一作纵)

2、麻黄汤(太阳病、阳明病)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条文: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太阳病)

组成: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条文: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

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太阳病)

组成: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用法: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条文: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太阳病)

组成: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茯苓甘草汤(太阳病、厥阴病)

歌诀: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条文:

茯苓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组成: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

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太阳病)

组成: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条文: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9、抵当汤(太阳病、阳明病)

歌诀: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组成:

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用法: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条文: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