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10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docx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

 

范成大《吴船录》的文化学审视

汉语言文学专业

【摘要】范成大的《吴船录》是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游记,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更具有很高的文化地理文献史料研究价值。

《吴船录》记录了由成都到苏州长江流域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风景,全文分上下两卷,在整个上卷中详细的记载了作者游览西蜀地区的旅行见闻和摘录了珍贵的文史资料,对西蜀地区南宋时期的文化地理研究提供了方便。

下面以《吴船录》卷上记载的内容,简单分析论述南宋时期西蜀地区的文化地理情况。

【关键词】《吴船录》南宋西蜀文化地理

 

FolkCustomsofAncientSichuaninWuchuanRecordbyFanChengda

CHENGHong,HUANGMing-liang

(Dean’sOffice,HuaiyinInstituteofTechnology,Huai’an223003,China)

【Abstract】FanChengdawrotedozensofexcellentpoemsbasedonthebeautifulsceneryhesaw,thefolkcustomsheexperiencedandhisfeelingsduringhisstayinBaandShu,ancientnamesforthepresentSichuanProvince.TakingWuchuanRecordasanexample,thispaperanalyzesthefolkcustomsinthediscussedareareflectedinit.SuchananalysisisofgreatsignificanceforgreatsignificanceforthestudyofFan’sstyleofwritingandforthedevelopmentofBaandShuliterature.

【Keyword】WuchuanRecordFanChengdaBaandShufolkcustoms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吴船录》所载西蜀地区古今地名考....................................1

第一节万里桥........................................................1

一《吴船录》中所载“万里桥”.....................................1

二前人关于“万里桥”的一些论述..................................1

三对“万里桥”名称由来的考辨....................................2

第二节侍郎堤........................................................3

一《吴船录》中所载“侍郎堤”.....................................3

二前人关于“侍郎堤”的一些论述...................................3

三对“九里堤”名称由来的考辨....................................3

第二章《吴船录》所载西蜀地区的民俗文化....................................4

第一节西蜀物产:

郫筒酒和符文布.......................................4

一郫县郫筒酒....................................................4

二嘉州符文布....................................................5

第二节西蜀人民对李冰父子的祭拜......................................5

第三章《吴船录》所载西蜀地区的文献文物...................................5

第一节离堆青城山孙太古壁画..........................................5

第二节青城山圣灯....................................................6

第三节峨眉山牛心寺唐代画作和继业三藏《西域行记》....................6

一牛心寺唐代画作................................................6

二牛心寺继业三藏《西域行记》....................................7

第四节峨眉山白水普贤寺普贤铜像和皇帝御赐物品........................7

一白水普贤寺普贤大士铜像........................................7

二白水普贤寺皇帝御赐物品........................................7

第五节佛光和兜罗绵云................................................7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绪论

《吴船录》是南宋范成大所著。

范成大生于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卒于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诗集》、《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吴郡志》等。

范成大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词作家,政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史地专家,旅行家。

他在诸多文章中记述了其旅行途中的见闻,而且这些文章不但拥有很高的文学审美趣味,更是拥有了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范成大在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十月从静江府(今桂林)改知成都府,担任四川制置使。

又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卸任,取水道由成都经岷江,长江返回老家平江府。

《吴船录》就是范成大以一位专业的史地专家和旅行家的视角,记录了由成都返回苏州一路上山川自然美景,也详细记录了所经之处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和一些文献文物情况。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文献资料为后人对南宋时期长江沿途地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源。

《吴船录》共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叙述了范成大于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开成都,最后抵达犍为县下坝的西蜀地区岷江沿岸旅行见闻。

其中对成都府郫县,永康军离堆,青城山,眉州中岩山,嘉定府凌云大佛和峨眉山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下卷则继续记述了范成大从下坝出发船进长江,经长江沿岸最后抵达目的地平江府。

本文主要对《吴船录》的上卷关于西蜀地区的文化历史进行简要解析。

第一章《吴船录》所载西蜀地区地名考

《吴船录》卷上中提起了许多南宋时期西蜀地区的古地名,一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也有一些地名现在已经变更为他名或者已经消亡。

而在这些已经变更的地名之中,有许多名称由来的典故是关于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诸葛亮的,下面便以成都城中的“万里桥”和“侍郎堤”为例,略作分析。

第一节万里桥

一、《吴船录》中所载“万里桥”

“万里桥”即今日成都的“老南门大桥”,位于成都市城南锦江上。

《吴船录》载:

“其(指合江亭)西则万里桥。

诸葛孔明送费祎使吴,曰:

‘万里之行,始于此。

’后因以名桥。

”“余在郡时,每出东郭,过此桥,辄为之慨然。

东下五里,曰板桥滩,自蜀都下峡,滩之始也。

同时还复述了一句杜甫的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称这座桥正是为吴人所设,从成都乘船去往吴地便要从此出发。

范成大的旅行也是由此出发的。

二、前人关于“万里桥”的一些论述

根据范成大关于成都“万里桥”的描述,“万里桥”是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通好,费祎作为蜀汉政权的特使前往东吴,诸葛亮万里相送费祎的的地方,万里之桥也因此得名。

关于“万里桥”的论述在各朝各代的史书和文人笔记也均有许多记载。

东晋常璩编纂的《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州治大城,郡治少城。

西南两江有七桥:

直西门郫江中曰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曰笮桥,从冲治桥西北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

长老传言,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

《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

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古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史事。

《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便受到了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在研究古代西南史方面可以提供重要的史料价值,后人也因此书研究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

其成果对于今人研究西南社会发展、探究西南经济发展规律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参考价值。

所以其中所记录的关于“万里桥”的内容应是可信的。

最晚在东晋之时,万里桥已经存在于成都城南。

但是《华阳国志》并没有提及关于万里桥名称来历的典故。

而到了唐代,唐人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上四川节度使成都府一章载道:

“成都县......万里桥,架大江水.在县南八里。

蜀使费宇韦聘吴,诸葛亮祖之.叹曰:

“万里之路,始于此桥’。

因以为名。

”这应该是最早提及“万里桥”名称由来是关于“诸葛亮万里相送费祎”的。

不仅是这些史书,在一些唐代的古诗中也有不少关于“万里桥”生动的描述。

如诗人张籍在游览成都的时候,所作《成都曲》一诗中描述“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杜甫的诗作《狂夫》言“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也提起了万里桥。

可见万里桥在成都地区一直是很繁华重要的地点。

而到了宋代,关于“万里桥”名称由来的记载便出现了更为完备的记载,宋代的刘光祖更是写出了一篇《万里桥记》及其详尽记载了关于“万里桥”的故事:

“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长星桥者,古今相传,孔明于此送吴使张温,曰:

此水下至扬州万里。

后因得名。

或曰费袆聘吴,孔明送之至此,曰:

万里之道,从此始也。

直到明清时期,汉唐所修旧桥已经不复存在,在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71年)万里桥重建,乾隆、光绪年间又两次修葺。

虽然旧桥已经消亡,但是“万里桥”的桥名一直被沿用下来。

三、对“万里桥”名称由来的考辨

综上而言,“万里桥”名称的由来在距离传说“诸葛亮万里送费祎”的三国时期近时的记载较为简略,而到了唐宋时期却出现了较为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文人墨客的诗作游记有更为清晰的故事记录。

反而在查阅正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和其他章节中不曾见到“诸葛亮万里相送费祎”的故事。

翻阅关于诸葛亮《诸葛亮集》,其中在卷五遗迹篇中提到了成都“万里桥“的故事。

原文载:

“刘光祖万里桥记:

罗城南门外笮桥之东,七星桥之一,曰长星桥者,古今相传,孔明於此送吴使张温,曰:

—此水下至扬州万里。

後因以名。

或曰费碌聘吴,孔明莲之至此,曰:

万里之道,从此始也。

元和郡县志:

万里桥架大江水,在成都县南八里。

矣。

乙桥因以名。

蜀使费裤聘吴,诸葛祖之。

祎叹曰:

万里之路,始於此矣。

桥因以名。

在这段文字之后又有清代学者张澍的一段注解:

“《一统志》以‘万里之行始於此’为武侯语,非也。

刘光祖《万里桥记》亦同此误。

”张澍是清代著名的文献学专家,著有《续黔书》、《蜀典》等书,在四川地区做过官员,其对这段历史的质疑不可忽略。

可见对“万里桥”因“诸葛亮万里送费祎”得名还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节侍郎堤

一,《吴船录》所载“侍郎堤”

“侍郎堤”便是今天成都的“九里堤”,位于成都市区西北方向,金牛区境内。

《吴船录》有这样一段记载:

“自侍郎堤西行秦岷山道中,流渠汤汤,声震四野,新秧勃然郁茂。

二、前人关于“侍郎堤”的一些论述

“侍郎堤”原名“糜枣堰”,后更名为“九里堤”,而关于“九里堤”名称的由来又是与诸葛亮有关。

清代《同治重修成都县志》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

宋太守刘熙古再加以重修......旁有诸葛庙。

”书中说明“九里堤”之所以叫做“九里堤”是因为三国时期蜀汉时期成都县西北地势低洼,常有水患,于是诸葛亮筑了九里长堤用以抵挡水患,所以此地得名“九里堤”,而且堤坝旁边还有一座祭祀诸葛亮的庙宇。

而在明代所修的《天启新修成都府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但是范成大在《吴船录》中只是提起“侍郎堤”的名称,并没有详细记录关于“侍郎堤”的故事。

三、对“侍郎堤”名称由来的考辨

回观“侍郎堤”或者“九里堤”的历史,在唐朝和宋朝有很明晰的记载。

在唐末时期,由于唐朝实力减弱,而南诏吐蕃仍实力强大,南诏和吐蕃的军队曾数次兵临成都城之下,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内,使得成都城拥挤不堪。

时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高骈于是用砖石加筑罗城,罗城周长二十五里,高二丈六尺,开有十门,把原来的秦汉城和隋朝城包括其中,所以又称其为“高骈故城”。

之后高骈还完善了成都的护城河体系,组织人力在成都城外西北部修筑糜枣堰,让原来流经成都城南的内江(郫江)改道,使其经成都城北和城东,在今合江亭处与外江(流江)汇合。

于是知道唐朝末年成都才形成了今天两江环抱的格局,军事防备能力大为增加。

比如在北宋时期的成都知府吕大防所作《合江亭记》中载:

“唐高骈斥广其城,遂塞糜枣故渎,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

渚者,合江亭也。

”在南宋时期欧阳忞所作《舆地广记》中又载:

“自唐乾符中高骈筑罗城,遂作糜枣堰,转内江水从城北流,又屈二与外江水合,故今子城(秦大城)之南不复成江。

”这样关于高骈造糜枣堰的记录不胜枚举。

到了北宋初年洪水冲垮了糜枣堰堤防,成都遭受水灾,宋太祖赵匡胤便派刘熙古为成都太守,重建防洪大堤,新修的大堤长达九里,工程浩大壮观,时称“九里长虹”,因为刘熙古曾经任兵部侍郎,所以后人又称此堤为“刘公堤”或者“侍郎堤”。

这样在南宋时期的范成大称其为“侍郎堤”便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现在所查最早称“侍郎堤”为“九里堤”的文章已是明代天启年间编纂的《天启新修成都府志》,还有前文提到的清代同治年间编纂的《同治重修成都县志》。

这是已经又距北宋初年已经有几百年之久。

而在清代学者张澍关于《诸葛亮集》的考辨中又言:

“九里堤在县(成都县)西北,堤长九里,故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

”可见关于“诸葛亮筑九里堤”应是明清时期成都人民出于对诸葛亮的热爱,把这些功德加送给他的。

而在1981年时,成都市进行了文物古迹和地名普查,发现在九里堤小学内有一所功德庙叫“刘公祠”,而当地村民却称其为“诸葛庙”。

在一块比门板大的石碑上也刻有“宋太守刘熙古”等字样。

这也进一步论证了笔者以上的想法。

当然出于对蜀汉诸葛的热爱,将一些传奇故事典故赋予本地地名也是一种习俗和文化,也是值得人们借鉴保存的。

第二章《吴船录》所载西蜀地区的民俗文化

西蜀地区经济繁荣,物华天宝,特产丰富,自古便是中华大地上的天府之国。

西蜀地区不仅在物产经济等物质文明上高度发达,也在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等精神文明上创造着种种神话。

《吴船录》中便记载了许多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特产和民俗,下面便以郫县郫筒酒,嘉州符文布和对于李冰父子祭拜的习俗略述一二。

第一节西蜀物产:

郫筒酒和符文布

一,郫县郫筒酒

郫筒酒出产于四川郫县。

根据《吴船录》所载:

“郫筒。

截大竹,长二尺以下,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

上有盖,以铁为提梁,或朱或黑,或不漆,大率挈酒竹筒耳。

《华阳风俗录》说:

“郫县有郫筒池(今郫筒井),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

最后范成大认为“今无此酒法矣。

二,嘉州符文布

《吴船录》载:

“早发苏稽(镇),午过符文镇。

两镇市井繁遝,类壮县。

符文出布,村妇聚观于道,皆行而绩麻,无索手者。

”可见嘉州符文镇的布匹是当地妇女所织的一种土布。

之后范成大又说:

“民皆束艾蒿于门,燃之发烟,意者熏袚秽气,以为候迎之礼。

”可见当地居民有用艾蒿熏污秽的习俗。

第二节西蜀人民对李冰父子的祭拜

关于蜀地人民对李冰父子的祭拜不仅是古代,即使是现在在都江堰地区每年也要举行盛大的放水节活动。

据范成大《吴船录》载:

“李太守疏江驱龙,有大功于西蜀。

祠祭甚盛,岁刲羊五万,民买一羊将以祭而偶产羔者,亦不敢留,并驱以享。

庙前屠户数十百家,永康郡计至专仰羊税,甚矣其杀也。

”可见在南宋时期对李冰父子的祭拜规模也是很大的。

第三章《吴船录》所载西蜀地区的文物文献

《吴船录》虽然是一篇日记体游记,但范成大不仅仅记录了所到之处的自然美景和欢乐的游玩场面,更记录了许多名胜古迹,文献资料。

而范成大所记录的这些资料都有着很高的文史文献价值,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独一无二的帮助。

其中关于离堆青城山的孙太古壁画,青城山圣灯,中岩山黄庭坚墨宝,峨眉山牛心寺的唐代画作,继业三藏西行印度记,白水普贤寺的普贤菩萨铜像,佛光和兜罗绵云的记载尤其重要。

第一节离堆青城山孙太古壁画

关于孙太古,在北宋宣和年间官方编纂的《宣和画谱》卷四中有这样的记载:

“孙知微,字太古,眉阳人也(一说眉州彭山人)。

世本田家,天机颖悟,善画,初非学而能凹。

清净寡欲,飘飘然真神仙中人。

不茹妇人所馔食,有密以验之者,皆不可逃所知。

喜画道释,用笔放逸,不蹈袭前人笔墨畦畛。

”而且还记述了孙知微“多客寓寺观,精黄老、瞿昙之学,故画道释益工,而蜀中寺观尤多笔迹焉。

范成大在永康军离堆伏龙观看见一幅孙太古画“李氏父子像”。

《吴船录》原文载:

“怀古对崖,有道观曰伏龙,相传李太守锁孽龙于离堆之下。

观有孙太古画李氏父子像。

之后范成大离开伏龙观前往青城山,在青城山的丈人峰下的丈人观,现名会庆建福宫。

范成大在丈人观的玉华楼又看见了孙太古所作的“黄帝以下三十二仙真图”。

《吴船录》载:

“殿(玉华楼)四壁,孙太古画黄帝而下三十二仙真,笔法超妙,气格清逸。

此壁冠于西州。

范成大又在长生观外的墙壁之上见到了孙太古的“龙虎二君图图”,并形容其画“笔势挥扫,云烟飞动,盖孙笔之尤奇者。

”在殿壁上又有一幅临摹孙太古的《味江龙图》。

但是当时所存的是一幅临摹画。

范成大还记录了一段关于《味江龙》的传说:

“相传孙欲画龙而不知其真。

有丈夫过,云:

‘君欲识真龙乎?

’忽变而夭矫。

孙谛视,画得之。

视稍久,一目遂眚,即此画也。

旧壁,宣和间取入京师。

临行,道士募名笔摹于新壁,今所存者摹本也。

虽然孙太古以画得名,却耻人们呼其为画师。

如有人求其作画,便以绝食或者托疾而逃避。

所以见到孙太古的画作是极其难得的。

在《宣和画谱》中著录孙太古的作品有三十七件,范成大在《吴船录》的这些记录就更显得珍贵了,尤其是在中国绘画史研究方面。

第二节青城山圣灯

青城山拥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以圣灯最为神奇,每逢雨后天晴的夏天,夜幕降临,在上清宫附近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灿若星汉。

传说是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所以称作“圣灯”。

范成大在青城山期间幸运的观看到了“圣灯”的风采。

其也在《吴船录》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自丈人观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宫......夜,有灯出。

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

圣灯所至多有,说者不能坚决。

或云古人所藏丹药之光,或谓草木之灵者有光,或又以谓龙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则以为仙圣之所设化也。

 

第三节峨眉山牛心寺唐代画作和继业三藏《西域行记》

《吴船录》卷上载:

作者在峨眉山的所到之处很多,其中对牛心寺,白水普贤寺,光明岩佛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对于牛心寺范成大进行完美的描述:

“乱山如屏簇,有两山相对,各有一溪出焉。

并流至桥下,石堑深数十丈,窈然沉碧,飞湍喷雪,奔出桥外,则入岑蔚中,可数十步,两溪合为一,以投大壑。

”之后又有“渊渟凝湛,散为溪滩。

滩中悉是五色及白质青章石子。

水色麴尘,与石色相得,如铺翠锦,非摹写可具。

朝日照之,则有光彩发溪上,倒射岩壑,相传以为大士小现也。

一,牛心寺唐代卢楞伽画作

《吴船录》载文:

“寺有唐画罗汉一板,笔迹超妙,眉目津津,欲与人语。

成都古画浮图像最多,以余所见,皆出此下。

蜀画胡僧,惟卢楞伽之笔为第一,今见此板,乃知楞伽源流所自,余十五板亡之矣。

卢楞伽(楞迦又作稜伽)是唐代著名画家,长安(今西安)人,生卒年不详。

吴道子的学生。

其画风细致,能在较小的空间内,表现出山水辽阔,物象精备。

擅长画作佛像、经变,喜爱在各地多作壁画。

唐朝肃宗乾元初(公元758年)在成都大圣慈寺画《行道高僧》数堵,颜真卿为其题字,深受到吴道子的喜爱。

范成大的记录极富有绘画史料价值。

二,继业三藏《西域行记》

继业三藏是宋代峨嵋山牛心寺的住持,俗姓王,耀州(今陕西耀县)人,原是东京天寿院僧。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希望可以继承唐朝时西天求法的盛举,于是大规模派遣僧徒去往印度求法。

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派遣继业三藏等共三百人前往西天求法。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西天求法活动。

但是继业在世时,人们并不知道其西行的详细记录。

在继业过世后,范成大在这次来到峨眉山游览在牛心寺偶然翻阅继业遗物方才发现这部《西域行记》,于是将《西域行记》写入《吴船录》中。

北宋继业等人赴印度求法事迹,由此始得为今人所知。

根据《吴船录》载:

“所藏《涅盘经》一函,四十二卷。

业于每卷后,分记西域行程,虽不甚详,然地里大略可考,世所罕见,录于此,以备国史之阙。

”之后范成大便详尽的记述了继业西行的路线:

“业自阶州出塞西行,由灵武、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入伊吴、高昌、焉耆、于阗、疏勒、大食诸国,度雪岭至布路州国。

又度大葱岭,雪山至伽溼弥罗国,西登大山,有萨埵太子投崖饲虎处,遂至健陀罗国,谓之中印土。

”在继业游历了五印度诸地后抵尼泊尔国,后“由故道自此入阶洲”。

这时“太祖已宴驾,太宗即位。

业诣阙进所得梵夹舍利等,诏择名山修习。

登峨眉,北望牛心,众峰环翊,遂作庵居,己而为寺。

业年八十四而终。

正是由于范成大对《西域行记》的记录,我们今天才能详细知晓这次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西行印度求法的场景。

这也是《吴船录》最具史料价值的部分。

第四节白水普贤寺普贤菩萨铜像和皇帝御赐物品

一,白水普贤寺普贤大士铜像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白水普贤寺就是今天峨眉山的万年寺,范成大记述“普贤大士铜像。

国初,敕成都所铸。

”根据峨眉山佛教协会所编《峨眉山》一书言:

相传万年寺为东晋末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慧持开建的普贤寺,唐慧通于僖宗光启年重建,改名白水寺,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二月,茂真禅师扩建,改名白水普贤寺,内敕铸普贤骑象铜像,通高7.4米,象身长4.7米,重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