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227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乡愁的文化表达

邹广文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但却难以捕捉的情绪。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大的历史节奏是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跃升。

现代性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了。

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

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或确切地说——乡愁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

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会看到,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它所表达的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等等,都无不生动地表达出了古人悠悠不尽的思乡感受。

但乡愁对于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

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

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

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

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的所指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

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

乡愁所传达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

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它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所表达的就是台湾同胞期盼结束海峡两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

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

原因何在?

笔者以为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

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

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

莫如说,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

记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

“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

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1.下列关于乡愁与现代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与人类现代化结伴而行,每个人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到,是人们因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而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

B.乡愁是我们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消弭的今天,对现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的抗拒和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

C.乡愁作为一种思乡、怀乡之情,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或者是忧国忧民的情感,或者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

D.乡愁是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对步入现代化、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意义的乡愁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现代意义的文化乡愁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B.乡愁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态,积淀成一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甚至伴随人的一生。

C.文化记忆编织人的文化成长之路,“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才能真切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体温。

D.乡愁传达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是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是我们串联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通过乡愁我们找到自我,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B.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不能简单地视为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不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还有这个地方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C.人的心灵不能简单地被物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乡愁能够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

D.乡愁产生于距离,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为了生计各奔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变远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熊安生,字植之,长乐阜城人也。

少好学,励精不倦。

初从陈达受《三传》,又从房虬

受《周礼》,并通大义。

后事徐遵明,服膺历年。

遂博通《五经》,然专以《三礼》教授,弟子

自远方至者千余人。

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朱悟者,皆发明之。

齐河清中,阳休之

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公卿以下多习其业,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皆莫能详辨。

天和三

年齐蒲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

正有口辩安生语所耒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

“《礼》义弘深,自有条贯,必欲升堂

睹奥,宁可汩其先后?

但能留意,当为次第陈之。

”公正于是具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

说,成究其根本。

公正深所嗟服,还,具言之于高祖,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安生遽令扫门。

家人怪而问之,安生曰:

“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

俄而帝幸其第,诏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谓之曰:

“朕未能去兵,以此为愧。

”安生

曰:

“黄帝尚有阪采之战,况陛下恭行天罚乎!

”高祖又日:

“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

焚拯溺,思革其弊,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公以为何如?

”安生曰:

“昔武王克商,

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陛下此诏,异代同荧。

”高祖又曰:

“朕何如武王?

”安生曰:

“武王

伐纣,悬首白旗;陛下平齐,兵不血刃,愚谓圣略为优。

”高祖大悦,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

宅一区,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自余什物祢是。

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令随驾入朝,并敷所

在供给。

至京,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

寻致仕,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

安生的情况,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熊安生认为

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遘。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又跟着房虬学习

《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

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正于是具阍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

'(5分)

(2)俄而帝幸其第,诏不昕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8~9题。

晓  行①

张问陶

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

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②五更。

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汉阳入帝都途中作。

②折:

萦绕。

8.本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韩愈在《师说》中,“,。

”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2)《庄子·逍遥游》中“且夫乘天地之正,。

”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想要效仿古代圣贤,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的两句是“,固前圣之所厚。

三、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槐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

是槐花的香气。

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

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

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

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

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

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

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

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

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

他曾听儿子说过:

“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

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

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

“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

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

“把车停好,停好。

”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

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

天哪,家乡话!

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

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

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媳妇住在一起。

儿媳妇是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

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

床低矮柔软。

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

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

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

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

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

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

吃完,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

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

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

谢拉班对儿子说:

“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

”“你老婆是假的,牙齿。

是你打掉的吗?

”儿子摇头。

媳妇问丈夫:

“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

”“父亲不会。

”“慢慢学嘛。

”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

谢拉班突然高声说:

“我要回家!

”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

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

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

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

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

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

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

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

“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

”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

馍馍熟了。

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

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

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

“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

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11.谢拉班为什么“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

(4分)

答:

1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4分)

(1)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2分)

答:

(2)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

(2分)

答:

13.小说中有关槐花花香的描写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

(6分)

答:

14.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

试作探究。

(6分)

答:

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18分)

灯下漫笔

鲁迅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

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

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厘定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

“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

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

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

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选自《坟》,有删节)

15.本文从论述思路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请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6分)

▲▲

16.作者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试从文中找出这一论断的依据。

(6分)

▲▲

17.结合全文,说说“‘人’的价格”该如何理解。

文章结尾所说“第三样时代”又是怎样的时代?

(6分)

▲▲

七、作文(70分)

1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时候只要往上走几步,不要太高,只要走到海拔五百米,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本来我们是抬头看世界,可是就在海拔五百的地方,我们既可以俯视也可以抬头,天更广了,平芜拓得更大,人的心也就远大了。

我们不必像爬山专家,到五千或者一万的地方,把名字刻在石上,他们说那是“征服”。

但是,有了征服,就没有完全自由的心情。

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

——(林清玄《海拔五百》)

 

山东省阳谷县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学情检测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B“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被消弭”。

2.C原文是“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非条件关系。

3.D“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为了生计各奔东西”原文无据

4.(3分)B

5.(3分)A

6.(3分)D(“愧疚”的原因是“未能去兵”)

7.(10分)

(1)(5分)尹公正于是把疑问全部提了出来,熊安生为他逐条阐发讲解,都能探究出这些问题的本源。

(译出大意给2分;“具”“演说”“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一会儿,高祖驾临熊家,下令不用跪拜,(他)亲自拉着熊安生的手,引领熊安生和自己坐在一起。

(译出大意给2分;“俄而”“幸”“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5分)诗人冒着露气、带着残月晓行,故乡渐行渐远,诗人转辗难眠。

(3分)表现了沉重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通过飞沙、露气、残月、鸡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雾气沉飞沙,鸡声带残月的画面(2分),表现了征途的苍凉凄美(1分),抒发了诗人的悲伤之情(1分)。

(意思相近即可)

10.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而御六气之辩(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伏清白以死直兮

五、11.①谢拉班不适应城市生活;②与儿子一家有隔阂;③小家伙说家乡话,能沟通;④经常给他捎来喜欢的东西。

(4分。

每点1分)

12.

(1)用比喻兼拟物(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谢拉班仰视所见的情形和对往事回忆的情感。

(2分。

每点1分)

(2)用拟人手法(或细节描写),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

(2分。

每点1分)

13.①引起谢拉班下楼寻找槐树,勾起对往事的回忆;②回想做槐花馍馍的情形,引发谢拉班在这个槐花香气浓郁的夜半更加想念小家伙;③引出了结尾早起摘槐花的情节。

(6分。

每点2分)

14.①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

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

(6分。

每点2分,效果和分析各1分。

任答三点即可)

六、15.第一部分,回溯历史,紧扣史实(1分),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2分,仅写“两个时代”给1分);第二部分,讽刺现实(1分),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样时代”的召唤(2分)。

16.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2分);

在“乱世”,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2分);

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2分)。

17.“人”的价格即“人”的价值(1分),有“人”的尊严,“人”的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2分)。

“第三样时代”即百姓有“人”的价格(价值)的时代(1分),就是民主、自由的新时代(2分)。

七、作文分析

18.本次作文请同学自行立意,紧扣材料内容即可。

【参考立意】①站得高,看得远;②提升自我,才能“高屋建瓴”;③视野开阔,才有更高的追求;④享受攀登的乐趣,让心灵自由;⑤享受人生;⑥人生要追求高度,但不必苛求最高;⑦高度与欣赏;⑧高度与广度⑨人生就要“征服”⑩未必一味攀比……

批阅标准:

参照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卷细则

等第

切题

立意

结构

记叙文

议论文

63—70

切题

独到、深刻

精巧;严谨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

56—62

准确、正确

完整;有特点

主旨与材料“神似”,有“灵犀”相通,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

能够“分析”,能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或多问几个“为什么”

49—55

基本切题

基本正确

基本完整

所叙人和事与“材料”相似,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某一含义,故事平淡,写人叙事能力一般

观点从材料中来,但论证不很充分,虽略有分析,也有一定的层次或条理,但内在逻辑不够严谨

42—48

略有牵强

满足于简单“解读”材料,或一味例证,用大同小异的几个实例证明某一含义

28—41

不切题

牵强、贴标签

逻辑层次不清

或机械扩写,或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