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34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docx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工作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三年来的科研工作汇报

孟繁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自学校提出“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以来,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始终以这一战略目标为核心开展工作。

学科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科研工作,学术成果是学科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因此,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就是学科发展的硬道理。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是我校一个年轻的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6月,是为了适应文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学术建设而成立的科研机构,是在我校加强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创建国内知名师X院校指导方针下建立起来的一个旨在以学术研究带动学科队伍建设的科研机构。

集中引进一个学术团队,建立一个专业研究所,曾在国内本专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初始阶段,可以说学校内外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各种态度都在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

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已经到来了。

实践表明,我所所有的成员,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在文学院和其他院系的支持、配合以及友善的理解下,我们部分地实现了我们的承诺和期许,取得了比预期还要乐观的成果和成绩。

下面,我分成这样几个部分向各位作出报告。

一、关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研究所的几位主要科研人员都是国内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是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主要带头人。

所长孟繁华教授,大学文学博士,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以文化研究、文学史研究和当下文学批评见长,相关学术著作、论文在学术界影响颇深。

著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传媒与文化领导权》、《20世纪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等十几部著作。

《众神狂欢》曾被译为韩文,并被韩国多所大学作为中文专业的指定必修课程教材;曾参与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XX国文学50年》、《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等丛书,主编出版60余种文学书籍。

副所长贺绍俊教授,八十年代初期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曾先后在文艺报社和《小说选刊》杂志从事主编工作,洞悉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紧扣当代文学最新动态是其文学批评的突出特色,著有《文学批评学》、《铁凝评传》、《鲁迅与读书》等,其批评论文近百万字在全国重要刊物上发表,并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又是当代文学重要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委。

季红真教授是国内女性文学批评和传记文学研究的专家。

八十年代学术专著《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至今仍被作为众多高校中文专业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参考书,《萧红评传》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宋琳教授是我国著名诗人和诗歌研究专家。

80年代是文化重要的“城市诗人”代表。

到法国后,他的诗歌研究和创作具有了鲜明的国际视野。

他的加入,使我所的研究X围更加丰富和具有学院色彩。

二、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现实意义,是本学科传统的研究方向,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

在梳理、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识别其历史的合理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深入开掘本土的文化和文学资源,重视本土的文化和文学经验,积累与西方对话的本土理论和实践资本。

这既是当下文化语境提出的重要课题,也是本研究方向致力达到的文化目标;第二: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是本学科的传统和主体研究方向之一。

多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该研究方向的深入发展。

这一学术格局,使学科的精细化和精致化趋势无可避免。

本研究方向在重视主流文学思潮研究的同时,也力争发现边缘、重估边缘的价值和地位,从而为现实的文学多元化发展,提供历史的合理性依据。

第三:

文学思潮不仅仅是关乎文学自身的问题,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20世纪社会历史发展的现代性问题密切相关。

本方向在继承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综合地关照这一领域尚未被发现和重视的问题,以新的视角提出和阐释新的问题。

2、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具有突出的动态研究和文本研究的特色。

第一,打通现当代文学,就在于强调现代文学传统在当代文学中的直接传承和影响。

当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其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本方向把梳理现当代小说的历史脉络与研究当代文学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从文学传承和内在规律入手,找到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勇于切入动态的前沿,才能真正确立该学科的学术权威性。

本方向跟踪当代文学创作的前沿,研究最新的小说文本,关注和探索当代文学的新质,正是这种动态研究的特色,使该方向具有较大的学术生长点。

第二,该研究方向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

小说文体在现当代文学中是分量最重、发展也最充分的文体之一,是最能体现文学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文体。

只有通过细读文本,才能有效地阐释文学的思想价值和社会内涵。

该研究方向将文本细读与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本细读成为一种开放型的学术阐释,也克服了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将文学泛化的弊病。

第三,该方向把学术研究与文学批评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小说的学术研究当成批评实践来做,在批评实践中深化小说的学术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升文学批评的学理性和规X性,建立起以丰富实践为依托的、立足于本土文化经验的文学批评学。

当代文学处在不断向前延伸的动态发展中,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本方向始终面对这种挑战,将研究对象锁定在当代文学最前沿地带,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学术生长点,从而使得现当代文学学科不再以被动应付的方式对待当代文学不断更新的动态局面,我们努力使现当代文学学科不满足于阐释经典的功能,而是使得该学科直接参与到创造经典的过程中,使当代文学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前瞻性。

3、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具有突出的文学思想史论的特色。

第一,以宏观的视角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试图揭示出中国当代文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为今天的文学思想的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

第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思想。

过去的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的研究多在静态的层面,孤立地讨论作家、作品,没有把作家、作品发生的变化对比起来研究,从而也就遮蔽了动态的历史发展线索,容易把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看成为不断发生断裂的历史。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研究重在几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中国的文学思想如何发生变化,既把握历史变化的过程,又了解中国文艺思想的嬗变与传承线索,这为我们的系列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域,也使研究有了新的发现。

第三,观照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的文艺现象,开展理论层面的研究,既使新的文艺现象显示出来的理论意蕴得到及时的批评与总结,又使文艺理论研究获得现实生活的资源,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生动结合。

4、中国现当代文学类型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从文学类型入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细致的梳理,侧重于传记文学、诗歌和儿童文学的类型研究。

本方向以文化研究的方法拓宽儿童文学的视野,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侧重批评儿童文学文本的文化内涵;二是进行广泛的社会文化批评。

这种新的批评方法有两个要点:

即注重挖掘儿童文学的文化内涵,尤其注重批判儿童文学文本中成人意识的殖民性;同时要将儿童文学文本批评与社会文化批评结合起来,特别关注当今的儿童文化建设。

三、主要科研成果

研究所成立以来,学校对学科内人员的科研工作进行了数量与质量的要求,紧迫性和责任感使所有成员的都有积极的科研意识和风险意识。

科研意识,就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学科问题,发现有价值、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风险意识,就是要意识到,学校集中引进一个学术团队,是承担了资本风险和决策风险的。

资本风险要期待着回报,决策风险要等待着答案。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些风险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分析了学科的现状和基本队伍情况。

认为,文学院已经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基础,有很多值得或必须借用的资源。

只是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

如果是这样,从科研成果入手,是解决问题最好的突破口。

因此,我们集中精力抓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

目前,研究所承担了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分别是教育部“十五重点规划”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及传播方式”和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新世纪小说中的民族精神重建”。

另外,正在积极准备申请的国家和省部级的项目“中国现当代传记文学研究”、“XX女性文学中的人文情怀”等课题,都具有了申报基础和良好的前景。

截止到目前,所内学科研究人员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各种学术书籍50余部。

这些专著和文学书籍的出版,我们没有投入一分钱。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戏剧》等国家权威刊物和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其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共计近200余篇。

连续三年被选入年度论文选。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2005年8月作家出版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同时选编了我所孟繁华、贺绍俊、季红真的三篇论文。

大学等著名院校,也最多选了两篇。

被人大书报社、各种选本、学术年鉴选编的文章有三十余篇。

四、获奖情况

三年来,我所研究人员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和学术刊物奖多项。

其中孟繁华的专著《传媒与文化领导权》,2004年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九届优秀成果奖;论文《重新发现的乡村历史》,2005年获文联第四届文艺评论奖评论类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二等奖;《历史哲学与史传传统终结之后》,获《南方文坛》2006年度论文奖;论文《生存的苦难与心灵的苦难》,2007年获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奖评论类一等奖。

贺绍俊的论文《重构宏大叙事》,2005年获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类二等奖、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三等奖;

五、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学术交流虽然有多种形式,但对我们来说,主要选择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

“请进来”,主要是召开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到学校讲学。

三年来,我们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

2004年10月12日—14日,举办了“21世纪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内有50多位知名学者及来自韩国、加拿大、意大利、XX、XX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艺争鸣》分别撰文称赞这是一次学术界的空前盛会。

2005年6月2日—4日,与《文艺争鸣》联合举办了“新世纪文学五年与文学新世纪”学术研讨会,这是全国第一次研讨“新世纪文学”的学术活动。

此后,“新世纪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和学术增长点,被学界普遍关注,并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备选题目。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XX师X大学是“新世纪文学”研究的起点,是我们的工作点燃了“新世纪文学”研究的灵感。

2006年5月10日-13日,我们与《文艺争鸣》联合举办了《“中国想像”与文化消费时代》学术研讨会,与会的3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反响甚广,达到了预期效果。

《人民日报》、《新京报》、《文艺报》分别就此次会议盛况进行了报导。

三年来,我们分别邀请了XX大学的於可训教授、大学的陈晓明教授、师X大学的蒋原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赵剑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的金元浦教授、程光炜教授、同济大学的马原教授、XX大学的X中树教授、X福贵教授、《文艺争鸣》的X未XX编、XX大学的马俊山教授等来我校讲学。

这些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和我们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进一步促进了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展开。

“走出去”,就是尽可能地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

三年来,我所的主要研究人员,每年都多次接到各院校的学术演讲、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答辩等活动。

多次担任会议的主持人、讲评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等。

这些活动和被邀请,标示着我们研究所的学术地位和研究水平。

事实的确如此,到我们学校工作后,由于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学术地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升。

孟繁华教授在2006年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年会上,选为副会长,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副会长;贺绍俊教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委员,是全国高校仅有的五位委员之一。

这些社会团体的职务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它标志着我们XX师X大学在该领域的地位和荣誉。

也就是说,在中国现当代学科,我们在国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六、几点体会

我们研究所是一个年轻的研究所,至今刚刚有三年的历史,一切都刚刚开始。

如果说我们能够取得一点成绩的话,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和谐、团结的学术气氛是基本保证

我们研究所是大家公认的最团结、和谐的学术团队。

三年来,所里的科研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令人自豪的成就,团结是第一位的。

我们所里没有任何个人矛盾,我们没有个人的敌人。

学术上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不仅没有形成个人成见,反而形成了互补关系、启发关系。

同文学院的合作经过三年来的磨合、配合和调整,现在应该说达到了历史最好的时期。

文学院主要领导赵慧平、李泽淳高风亮节,对学科整体发展功不可没。

学科的团队精神而不是突出个人,是我们最值得珍视的经验。

2、要有高远的学术理想和抱负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有极大的功利性和现实性。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这与我们的学术体制和学术管理模式有关。

它有极大的不合理性。

但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它。

一方面,我们要适应这个不合理的学术体制,不然,学校在发展中就要吃亏;一方面,我们要警觉它,不然,我们在学术上就会变成短视眼和功利主义者。

因此,我们要将短期的效果行为和长远的学术理想、抱负结合起来。

既让学校在实现总体战略目标上有学术实力,又让学者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有学者的情怀和理想。

这是一个很困难或者两难的事情,但我们尽量处理好。

一个有高远学术理想的团队,才能胜任远大的学术任务,才能有高远的学术抱负和人文情怀。

3、服从学校大局,服从领导,与各职能部门密切合作

研究所是一个部门,学校是一个整体;研究所是一个学科,学校是一个系统。

部门服从整体、学科服从系统,是我们必须执行的总体观念。

我们不能、也没有一味强调部门的特殊性而改变整体部署;没有强调学科的特殊性而优越于整个系统。

我们积极取得学校的支持,并利用好学校提供的一切有利资源,促进学科的发展。

事实上,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条件是相当优越的,我们没有理由辜负学校对我们的期待。

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友好合作关系,至今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事情,特别是科研处和学科处。

研究所成立三年来,我们没有与职能部门发生过任何摩擦甚至不愉快。

在我们的记忆里,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和令人难忘。

4、我们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学科梯队逐渐老化,对梯队青年学者的培养力度不够。

学科研究还没有形成多样化的态势。

有的方向甚至很重要的方向还没有人才。

比如现当代戏剧研究,还是一个空缺,散文研究还没有形成专门化或专业化等等。

总之,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校长和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关怀下,我们研究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这并不能让我们满足。

我们希望在不长的时间里,在学校总体战略目标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奋斗,将我们学科打造成为国内较为领先、东北地区一流的学科。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请大家拭目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