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圆测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13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73 大小: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3页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3页
亲,该文档总共2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深密经圆测疏.doc(2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深密经圆测疏.doc

解深密经疏

唐西明寺沙門圓測撰

解深密經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將欲釋經四門分別,一教興題目。

二辯經宗體。

三顯所依為。

四依文正釋。

  第一教興及題目者。

竊以真性甚深超眾象而為象。

圓音秘密布群言而不言。

斯乃非象而象著即言而言亡。

非象而象著理雖寂而可談。

即言而言亡言雖弘而無說。

無說故默不二於丈室。

可談故辨三性於淨宮。

是故慈氏菩薩說真俗而並存。

龍猛大士談空有而雙遣。

然則存不違遣唯識之義彌彰。

遣不違存無相之旨恆立。

亦空亦有順成二諦之宗。

非有非空契會中道之理。

故知迷謬者說空而執有。

悟解者辨有而達空。

佛法甚玄不在斯與。

但以接引多方入理非一。

是故法王說三法輪。

初為發起聲聞乘者波羅奈國施鹿林中創開生死涅槃因果。

此即第一四諦法輪。

次為發趣菩薩乘者鷲峰山等十六會中說諸般若。

此即第二無相法輪。

後為發趣一切乘者蓮華藏等淨穢土中說深密等。

此即第三了義大乘。

是即如來教興之意也。

  題云解深密經者一部總名。

序品第一者品內別目。

解謂解釋。

深即甚深。

密者秘密。

此經宗明境行及果三種無等。

解釋如是甚深之義。

名解深密。

經者。

梵音名素怛纜此云經也。

若依俗典經者常也。

經古歷今教義恆定目之為常。

或翻為綖。

四分律云綖貫華定不失落。

大唐三藏翻為契經。

謂契合契當道理合有情機。

經亦二義一者貫穿二者攝持。

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有情。

具斯二義故名契經。

辨得名者。

解經兩字是能詮教。

深密之言顯所詮理。

從能所詮以立經目。

此即深密之解經也。

故六釋中是依主釋。

序品第一者。

序謂由序。

起正說之由致。

品謂品類或品別義。

顯己聞等義類相從攝義各別目之為品。

於一部內有其八品此品最初故名第一。

故言解深密經序品第一。

  言宗體者。

體即總明能詮教體。

宗言別顯諸教所詮。

然諸聖教。

大唐三藏五門出體。

一攝妄歸真門。

謂諸聖教名句文身及以音聲用如為體。

故維摩等云一切眾生皆如也。

一切諸法亦如也。

二攝相歸識門。

略有二義。

一三分明義。

自體名識。

見相二分通名為相。

故成唯識第一卷云變謂識體轉似二分見相俱依自證起故。

又第二云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

若依此釋相謂相狀見相皆是自證分識之相狀故。

二二分明義。

見分名識。

相分為相。

故成唯識云或復內識轉似外境。

若依此釋相分名相。

相不離見說名唯識。

總說意云。

名句文身及以音聲識之相故名唯識也。

三以假從實門。

如瑜伽等名等是假聲即是實。

故離聲外無別名等。

又解此上三門各開二門。

初二門者一攝妄歸真門唯真非妄。

二真妄差別門是妄非真名等四法非真如故。

次二門者一攝相歸識門唯識非相。

二識相差別門且依此上名等四法唯相非識。

名等皆是相分攝故。

後二門者一以假從實門唯實非假。

二假實差別門通假及實。

名等是假聲即實故。

  第四三法定體門。

三法即是蘊處及界三科法門。

故雜集論名三法品。

薩婆多宗評家正義用聲為體故。

三科中色蘊聲處聲界所攝。

依經部宗假實二聲以為教體。

五蘊門中色蘊所攝。

處界門中聲處法處聲界法界。

法數門中當廣分別。

今依大乘聲及名等四法為性。

於五蘊中色行二蘊。

處界門中聲處法處聲界法界。

名等三法意識境故。

  第五法數出體門。

四門分別。

一法數出體。

二本影有無。

三聚集顯現歷心差別。

四辨音一異。

言法數出體者。

且辨邪教。

數論外道聲諦為體。

依勝論宗聲德為性。

順世外道四大為體一切皆用大為性故。

聲論諸師用聲為體明論聲常能為定量詮諸法故。

今依內宗諸說不同。

薩婆多宗總有七十五法義如常釋。

然彼聲體雜心俱舍及毗婆沙皆有二說。

一云如來法蘊色蘊為性以是聲故。

一云行蘊名句字故。

由斯義故此地諸師解不同有其三說。

一云音教以為正義以聲是善名句文身是無記故。

故雜心云經律阿毗曇是名俗正法三十七道品是說第一義。

長行釋云俗正法者言說正法。

一云名等以為正義以為詮表所說義故。

故發智論云十二部經以何為性。

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住乃至廣說。

一云通用音聲名等為體。

由前所說二種義故。

今依新翻俱舍第一。

具申兩釋。

謂說音聲或說名等而無別判正理第三斜兩師說亦同俱舍兼有問答。

故彼論云語教異名教容是語。

名教別語教何是名。

彼作是釋要由有名乃說為教是故佛教體即是名。

所以者何詮義如實故名佛教。

名能詮義故教是名。

由是佛教定名為體。

舉名為首以攝句文。

顯宗第三同順正理。

三藏解云。

西方諸師傳作此釋。

俱舍正理皆有兩說各有所歸。

所以者何令物歡喜音聲為勝。

若約詮法名等即勝。

故知所對不同各有準據。

由斯兩說皆是正義。

今詳諸論隨文相判。

正理論意名等為正。

故彼結云是故佛教定名為體。

準此俱舍亦同正理。

以彼不破義不違故。

或可後師自結所立非正理師刊定勝劣。

若依婆沙評家正義音聲為正。

故大婆沙第一百二十六云。

問如是佛教以何為體為是語業為是名等。

答應作是說語業為體。

問若爾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

答後文為顯佛教作用不欲開示佛教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有說佛教名等為體。

問若爾此文所說當云何通。

如說佛教云何。

答謂佛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

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

如世子孫展轉生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如是說者語業為體。

佛意所說他所聞故具說如彼。

問豈不正理依婆沙等如何不依評家正義。

答曰眾賢理長為勝故別生理名等為正。

解云彼宗聲為體者法數門中唯用音聲一法為體。

名等為體者即用名等三法為體。

若合說者合用四法為體謂聲名等。

評家正義用聲一法為體依經部宗以聲為體。

故順正理第十四卷破經部云汝不應說名句文身即聲為體。

無性攝論第一亦爾。

彼云諸契經句語為自性且不應理。

然依彼宗有三師說。

一云十二處中聲處為性離聲無別名句字故。

一云法處相續假聲以為自性唯是意識所緣性故。

一云通用假實二聲為體前二義故。

如何經部宗有此三說。

三藏解云以經為量釋諸義者皆名經部故經部宗有此三說。

彼宗法數諸說不同。

一云離心無別心法。

若依彼說有十九法。

謂色中有十四謂五根五境及四大種。

心唯是一無心法故。

不相應法唯有一數謂諸無作。

無為有三謂虛空擇滅非擇滅。

如是有十九種法於中但用聲處為體相續假聲無別體故。

自餘諸說一切法義中當具分別。

今依大乘兩說不同。

一龍猛宗無文正判。

法數多少準智度論明諸法相大分同於薩婆多宗總有七百六十一法。

何以得知者。

薩婆多宗明七十五法。

十住毗婆沙立有七百不相應法。

故知除十四不相應加七百不相應法故有七百六十一法。

(更勘餘論)由斯即用十一色中音聲為體。

故智度論三十三云六通阿羅漢佛說法時雖不在座以天眼見佛天耳聞法若神通力所不及處不得見聞。

準此佛教用名為體。

二彌勒宗總有百法如百法論。

然出教體諸教不同。

有處唯聲。

如維摩經等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又無量義經云能以一音普應眾聲。

又大界經云如來一語說法中演說無量契經海。

又此經第五云如來言音略有三種一者契經二者調伏三者本母。

相續深密二經皆云佛語有三一修多羅語二毗尼語三摩德勒伽語。

顯揚等論即說聖教名為聲量。

有處但用名等為體。

如仁王經云此經名句百千佛說。

又此經第四云一者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二者辯才自在愚癡。

解云無量說法者義無礙境無量法句文字者法無礙境後後慧辯者辭無礙境辯才自在者辯說無礙境故知聖教名等為體。

故成唯識第二卷云若名句文不異聲者法辭無礙境應無別。

準知名等以為自性。

有處合說聲及名等。

如仁王經云十二部經如名句文聲。

又維摩經第三卷云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如是乃至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無垢稱經亦同維摩。

又十地論第一卷云說者以此二事說聞者以此二事聞具如彼說。

解云言二事者謂聲及名等。

有處文義合說為體。

如瑜伽論八十一云論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

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所以如是諸教異者。

三藏解云據實皆用名等為體。

而諸聖教各據一義故不相違。

所以者何以假從實用聲為體離聲無別名句等故。

以體從用名等為體能詮諸法自性差別二所依故。

假實相藉合說為體隨闕一種說不成故。

生解究竟必由文義。

是故諸說互不相違。

  第二本影有無有其二義。

一本影有無二說法差別。

本影有無者。

如來聖教四法為體所謂音聲名句文身。

如是四法如來自說名為本質。

聞者識變名之為影。

如是本影有無差別總約諸宗有其四句。

一有本無影諸說不同且依諸部有其三說。

一薩婆多宗一切佛聲唯是有漏亦說名等定唯無記若廣分別如婆沙等。

二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等皆作是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法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三多聞部說佛五種音是出世間。

所謂苦空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引聖道故所餘諸聲皆是世間。

如是等部皆作是說唯本非影。

彼宗不明唯識義故。

二有影無本者。

謂那伽犀那此云龍軍即是舊翻三身論主。

彼說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無色聲等麤相功德堅慧論師及金剛軍皆同此釋。

堅慧論師即是舊翻寶性論主五印度北地。

三本影俱有者。

月藏菩薩(亦名護月)及親光等皆作是說一切如來具有三身色聲等德。

金光明云如來能轉三種法輪謂轉照持。

如是等教誠證非一。

或能聞者識變似彼故知俱有本質影像。

四本影俱無者。

清辨菩薩依勝義諦立一切法其性皆空。

或可護法就勝義諦作如是說如來聖教本影俱無勝義諦中無言等故。

雖有如是四句差別大唐三藏及護法宗有其二義。

一就實正教唯本非影本即如來正所說故。

二兼正俱說通於本影皆由如來說力起故。

問。

若正教佛自說者楞伽等說如何會釋。

四卷楞伽第三卷云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人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不說是佛說。

又大般若第五百六十七云眾生各各謂佛獨為說法而佛本來無說無示。

又五百七十一云諸佛菩薩從始至終不說一字。

解云不說有其三義。

一依真如離言說等種種相故故言不說。

是故四卷楞伽第三卷云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說云何二法謂緣自得法及本住法。

又十卷楞伽第五卷云一者依自身內證法二者依本住法廣說如彼。

解云經意於一真如有其二義一內自所證二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如是真如離言說故名為不說。

故彼四卷頌云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緣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

十卷第五大同前頌(第五句云內身證法性)。

又仁王經云無聽無說如虛空法同法性聽同說同一切法皆如也。

又天親菩薩般若論云若人言如來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法故。

此義云何偈曰如佛法亦然所說二差別不離於法界說法無自相。

論自釋云二差別者所說法及義。

解云論意化身如來離真如外無別自相。

如佛離真如外無別自相所說教法及所說義亦復如是。

二約諸佛所說無異故言不說。

故般若論云如經言須菩提如來無所說法故此義云何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餘佛不說故。

三約墮文字法故言不說。

是故四卷楞伽第四云如來不墮文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若有人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乃至廣說。

又彼復云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

十卷第六大同此說故不繁述。

準上經文雖不能說墮文字法而能宣說不墮文字三藏聖教。

故維摩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又問。

兼正俱說通本影者如何會釋無性菩薩攝大乘論彼文但用聞者識上聚集顯現以為自性。

解云護法不依彼論以為定量故不成難。

又解。

護法同無性說。

彼無性意許有三身色聲等德亦能說法。

故彼論云受用變化即是後得智之差別。

問。

若爾如何聞者識上聚集顯現以為教體而不說言見者識上所現色身以為化身。

解云。

影略互顯。

據實身教皆有本影。

故不相違問。

等是影略如何不說見者識相以為化身。

解云不必須通不離難故。

又解。

教為生解。

聞者識相親能生解。

身出佛體。

由斯且說佛色心等。

問。

聞者識上所變教體為是有漏為無漏耶。

大唐三藏釋云。

西方兩釋。

一云無漏心變定唯無漏。

有漏心變自有二義橫剋而言名為有漏以有漏心所變境故。

若從法界所流義邊名為無漏。

無性論宗多依此釋。

一云有漏心所變者定是有漏。

若無漏心所變相者定唯無漏。

雖有兩說。

大唐三藏護法菩薩意存後說。

故成唯識論第十卷云見相二分有漏無漏定是同性。

善等三性不必同性。

三性因緣雜引生故。

問。

有漏變正教正教成有漏。

無漏變邪教邪教應無漏。

解云。

許亦無失無漏變故。

問。

教有邪正殊皆通漏無漏。

或可人有凡聖異皆通聖非聖。

解云。

許亦無失。

以能變心通二種故。

  言說法差別者自有二種。

一約三身二依諸土。

約三身者。

問。

依何身而能說法。

答。

薩婆多宗佛有二種。

一者生身佛謂父母所生有漏身。

二法身佛謂五分法身。

生身說法而非法身入觀位中不說法故。

依經部宗亦有二身皆能說法。

彼宗無漏能發音聲說聖教也。

今依大乘具有三身。

說與不說有其四句。

一一說二不說。

謂受用身為受法樂能自說故。

非法身者無言說故亦非化身非真說故。

或可化身非餘二身無言說故無所為故。

雖他受用對機說法而實是化。

二二說一不說。

謂佛法身及受用身內證聖行境界故受用法樂故。

或可受用變化皆能說法而非法身無言說故。

三三皆說法。

如十卷楞伽第二卷說法身說法者內證聖行境界故。

報佛說法者說一切法自相同相故。

化佛說法者說六度等乃至廣說。

四卷楞伽第一卷說大同前說。

四三皆不說。

所以者何真如法身無言說故。

自受用身無所為故。

變化身等非真說故。

然佛地論且依說義略敘三說。

故佛地論第一卷云受用變化二佛土中今此淨土何土所攝說此經佛為是何身。

有義化土化身說法有說受用土受用身說法。

廣說如彼。

如實義者。

釋迦牟尼說此經時地前大眾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

地上大眾見受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

所聞雖同所見各別具說如彼。

準如實義於三身中二身說法而非法身。

依土差別者。

依楞伽經有十種說法。

一語言說法乃至第十動身說法故。

十卷經第四卷云。

大慧復言世尊有言語說應有諸法若無諸法應無言說。

佛告大慧亦有無法而有言說如兔角等。

大慧兔角非有非無而有言說故汝所難此義已破。

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語說法。

何以故有佛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語名為說法。

(四卷楞伽云瞻視顯法。

)有佛國土直爾示相名說法。

(四卷楞伽或有作相。

)有佛國土但動眉相名為說法。

(四卷楞伽或有揚眉。

)有佛國土唯動眼相名說法。

(四卷楞伽或有動睛。

)有佛國土笑名說法。

(四卷亦同。

)有佛國土欠呿名為說法。

(四卷亦同。

)有佛國土咳名為說法。

(四卷云或謦咳。

)有佛國土念名為說法。

(四卷經云或念剎土。

)有佛國土動身名為說法(。

四卷云或動搖。

)又維摩經第三卷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或以菩薩或佛化人或菩提樹或以衣服臥具或以飯食或以園林臺觀或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或以佛身或以虛空或夢喻等或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若廣分別如無垢稱第五卷說。

所以如是諸教異者。

依大乘宗汎論說法略有四義。

一語言說如佛地論二身說法而非法身。

二生解說法亦通法身如楞伽經。

三依土差別十種說法如楞伽經。

四諸佛進止諸所施為乃成無量如維摩等。

各有所據故不相違。

或可佛事顯利益事非唯說法。

問。

上諸說皆有名等為不定耶。

解云不定。

法身說法及虛空等能生解故名為說法而無名等。

諸無為法無分位故。

若其無說無示等者寂默心上假立名等於理無失。

有為心等有分位故。

  三聚集顯現歷心差別者。

如攝大乘無性釋云。

貫穿縫綴故名為經。

此中即是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體性。

解云。

八時有其二釋。

一云八時即八轉聲。

謂於七轉加呼召聲如言係補盧沙。

此八轉聲後當分別。

謂佛說法於八轉中隨用一聲故云隨墮八時。

一云依聲明論晝夜各有四時合有八時。

如來說法於八時中隨墮一時故云隨墮八時。

直非直說有其三釋。

一云詮自性故名為直說詮差別故名非直說。

一云長行名為直說偈頌為非直說。

一云十二部中契經為直說餘十一部為非直說。

此中意說隨墮八時聞者識上十二部經名字句等聚集顯現以為教體問。

何等名為聞者識心如何說為聚集顯現。

解云。

依瑜伽論且約六識分別五心。

故彼第一卷云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

如其次第謂率爾尋求決定心。

初是眼識二是意識。

決定心後方有染淨。

此後乃至等流眼識善不善轉。

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餘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亦爾。

解云。

五中初後通六次三唯意。

又前三是無記後二通善惡。

又率爾五識後必有尋求心。

尋求心後或散不散。

散即復起率爾五識不散即起第三決定乃至等流又意識率爾自有二種。

一五識同時率爾意識二獨頭意識率爾墮心。

故瑜伽論第三卷云又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時無欲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唯緣過去境。

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或尋求或決定唯應說緣現在境。

若此即緣彼境生。

釋家四說。

一云意識任運不依前三心次第故名散亂。

汎爾漫緣不串習境時有遍行五無別境五。

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唯能緣過去曾所緣境。

若說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或尋求心或決定心唯應說緣前五識種類現在境。

若此尋求決定二心即緣彼五識種類境生。

餘三師說如五心章。

此中且依前五種心以明聚集。

言聚集者如契經說諸行無常有起盡法生必滅故彼寂為樂。

解云。

此即契經比量破執常者。

諸行無常宗。

有起盡法者是同法喻舉燈光等。

生必滅故者是因。

由是道理彼寂涅槃以為勝樂。

且約初句以辨聚集於中具有四聲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詮義。

於此義中西方諸師且作三釋。

有云說諸字時。

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唯有聲相。

所以者何五俱意識是現量故不緣名等。

若尋求心尋五識等所緣境故不緣名等。

雖此三識所變聲上皆有名等如生等相而不緣故不說聚集。

決定心後有三種相謂聲名字。

至說行時。

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唯得行聲準前可知。

決定心等亦得九種準前可知。

說常字時。

率爾心等得常聲。

決定心後得十四種謂四聲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詮義。

由此極少經十六心乃得具足。

謂從四字皆有四心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尋求決定。

若不散者起染淨心如理應思。

有義率爾耳識同時意識不緣名等義如前說是現量故。

尋求已去即非現量由斯亦得聲名字等四尋求心如其次第得三六九及以十四準前應知。

若依此釋經十二心方得具足。

決定心等所得多少如理應知。

有義耳識同時意識亦緣名等。

若不爾者尋求意識尋何等名。

由斯道理說諸字時率爾耳識唯得諸聲同時意識得聲名等。

於此義中分成兩釋。

一云四率爾心各唯得三。

所以者何說常聲時不緣諸等聲及名字。

五識同時率爾墮心皆現量故。

若許緣者應有散心現量緣過去故。

其尋求心方得圓滿。

尋求等心所得多少如第二說。

一云五識同時意識容非現量。

故得緣過去名等。

若依此釋即以心中具足聚集問。

若如前說五俱意識定是現量如何亦說緣名等耶。

解云。

現量亦緣名等自相。

而因明理門說不緣名。

義相繫故。

或有但由等流耳識所引發故而顯現者。

未必要待率爾耳識之所引生方能聚集。

上來且說未轉依位率爾心等聚集顯現。

若轉位於一念中具足顯現。

如理應思。

廣釋五心。

具如前章。

  四辨音一異門。

問。

如來說法為一音不。

答。

諸說不同。

若依異部宗輪論有二十部分成兩釋。

一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皆作此說諸如來語皆轉法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真諦記云。

如來言音自有二種。

一從口出皆是法輪。

二威德所顯不從口出不關法輪。

如問阿難從何處來等。

如佛說法時前後悉見佛面對其說法此亦佛威德所顯云云。

)二一切有部及經部等皆作此說非如來語皆轉法輪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乃至廣說。

大毗婆沙第七十九亦有兩說同部執論。

彼云問佛以聖語說四聖諦能令所化皆得解不。

設爾何失。

二俱有過所以者何。

若言能者毗奈耶說如何會釋世尊有時為四天王先以聖語說四聖諦四天王中二能領解二不領解世尊憐愍饒益彼故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聖諦二天王中一能領解一不領解世尊憐愍饒益彼故復以一種篾戾車語說四聖諦時四天王皆得領解。

若不能者伽他所說當云何通如有頌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獨為我說種種義一音者謂梵音乃至廣說。

答有二說。

一有作是說佛以聖語說四聖諦皆能領解而四天王意樂有異為滿彼意故佛異說乃至廣說。

復次世尊欲顯於諸言音皆能善解故作是說謂有生疑佛唯能作聖語說法一切言音未必自在為決彼疑佛以種種言音說法。

復次有所化者依佛不變形言或依變形言乃至廣說。

是故世尊說三種語。

二云佛以一音說四聖諦不令一切皆能領解世尊雖有自在神力而於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見諸色眼聞聲等。

問若爾前頌當云何通。

答不必須通非三藏故。

諸讚佛頌言多過實如分別論者讚說世尊心常在定乃至廣說。

復次如來言音遍諸聲境隨所欲言皆能作之謂佛若作支那國語勝在支那中華生者具說如彼。

復次佛語輕利速疾迴轉雖種種語而謂一時謂佛若作支那語已無間復作礫迦國語乃至復作博羅語以速轉故皆謂一時如旋火輪非輪輪相。

前頌作此故亦無違。

復次如來言音雖有多種而同有益故說一音。

解云婆沙自有二說。

一云一音能令得解此當部執大眾部等。

言一音者謂梵音也。

而三遍說有三種意一滿彼意故二斷彼疑故三隨所化者依不變形言及變形言。

一云不得一音皆令得解此當部執說一切有部等計。

而伽陀說能令解者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言過實故如分別論者云世尊心常在定等。

復以三義會一音義。

一隨處第一故名為一二速疾似一故名為一三利益同故名為一。

今依大乘一音能說。

故無量義經云能以一音普應眾聲。

又大不思議經云如來說法一語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無垢稱云佛以一音演說法有情隨類各得解。

又佛地論第六卷云成所作智隨諸眾生意樂差別現化語業說種種義斷諸疑惑謂發一音表一切義定諸有情隨類獲益如契經言佛以一音演說諸法眾生隨類各得開解或有怖畏或有歡喜或生厭離或復斷疑此是如來本願所引不思議力所發化語一音能斷一切眾疑。

如是等說不可具述。

然一音者是一梵音。

故無量義經云稽首歸依梵音聲。

又智度論八十六雲欲為眾生說法解一切眾生語言音聲以梵音聲而為說法。

問。

此如來一音所說為是本質為影像耶。

若本質者無性攝論如何會釋若影像者隨能聞者即成多種如何言一。

解云。

護法等宗就實正教唯本非影。

兼正俱說通本及影。

而言一者同一梵音。

難。

約聲辨順違同一聲。

或可約色辨青黃青黃應成一。

解云。

許亦無失。

如雜集說迦末羅病損壞眼根見青為黃。

此亦如是由佛神力於一色等各各異見。

故佛地論第六卷云成所作智若作化身亦令眾生一質異見利樂事成。

問。

神力得自在同質得異見。

或可神力得自在異質得同見。

解云。

大乘四句皆成。

一同質異見如一化身眾生各各所見不同。

二異質同見如一化身諸佛共變據實眾多而見為一。

故成唯識論第十卷云他受用身及變化身隨諸如來所化有情有共不共。

所化共者同處同時諸佛各變為身為土形狀相似不相障礙展轉相雜為增上緣令所化生自識變現謂於一土有一佛身為現神通說法饒益。

於不共者唯一佛變。

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種姓法爾更相繫屬或多屬一或一屬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

不爾多佛久住世間各事劬勞實為無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三同質同見。

四異質異見。

諸宗共許義顯可知。

問。

約色辨青黃青黃得成。

可約心辨八識應成一。

解云。

色聲是麤法同質得異見。

心法細難知不應說為一。

又一音等即是如來三密之中身語密也。

言身密者如智度論第一卷云佛初轉法輪時應持菩薩從他方來欲量佛身上過虛空無量佛土至華上世界見佛身如故說偈讚歎。

又密跡經云佛有三密身密語密意密一切諸天人皆不解不知。

有一會眾生或見佛身黃金色白銀色諸雜寶色或見佛身一丈六尺或見一里十里百千萬億乃至無邊無量遍虛空中如是等名為身密言語密者有人聞佛聲一里有聞十里百千萬億無數無量遍虛空中有一會人或聞說布施或聞說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八萬法聚各各隨心所聞是名語密。

是時目連心念欲知佛聲近遠即以神足力往至西方光明幢世界去此九十六恆河沙世界自聞佛聲如近無異其佛身長四十里菩薩身長二十里所食缽器其高一里其佛與大眾方食大目犍連行缽際上彼土大眾怪問世尊此人頭蟲從何處來被沙門服行缽際上乃至彼佛告目連曰汝過恆河沙劫尋佛音聲終不可得目連還來佛前悔過。

言意密者如來成道至滅度日於其中間如來無疑亦不迴轉心無思行等廣說如彼及智度論第九。

如上所說皆是如來不思議若思議者心則狂亂。

如大般若五百六十七顯揚十七說。

  所詮宗者略有四種。

一存妄隱真宗如薩婆多等雖說四諦不立真如。

二遣妄存真宗如經部師遣諸妄法存法性空。

三真妄俱遣宗如清辨等雙遣一切有為無為。

四真妄俱存宗如護法等存立二諦三性等義。

如是等義至文當說。

或可諸宗略有三種。

一約時辨宗二部別顯宗三隨病別宗。

約時辨宗有其三種。

一四諦法輪如四阿笈摩雖有諸部四諦為宗。

(梵音阿笈摩此翻云傳。

故瑜伽論八十五云佛在南印度立五阿笈摩弟子展轉傳來于今故名笈摩。

謂四阿笈摩外別立百部阿笈摩經。

四阿笈摩者一雜二中三長四增壹。

廣如瑜伽八十五釋。

)二無相大乘如諸般若遣所執性無相為宗。

三了義大乘如此經等用三性等為所詮宗。

三種法輪至第二卷當廣分別。

問。

諸般若宗明無相此經了義淺深何異。

清辨解云深密等經辨有所得淺而非深諸部般若顯無所得為最甚深。

護法等說二時所說無相之理理無淺深而說深密為了義者約三性義決判諸經有道理顯了說故名為了義非無相中有淺深故說了義也。

問。

如何得知諸部般若為第二時。

解云。

此義如第二卷經記中說。

二部別顯宗者。

約時雖三而一一時皆有多部隨一一部所詮各別。

如法華等一乘為宗。

無垢稱等不可思議解脫為宗。

涅槃經等佛性為宗。

華嚴經等四十二賢聖觀行為宗。

此經一部三種無等為所詮宗。

一境無等即是二諦及三性等二諦即是三乘通境三性等理唯菩薩境。

二行無等所謂止觀及十度等止觀即是三乘通行十度唯是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