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3147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docx

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_----------,我说课的课题是《迟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迟到》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以“面对错误”为主题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

文章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散文是写父爱的,但文中写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十分简练,突出了父亲“严中有爱”的感人形象,以回忆的方式展开叙述,语言朴实但情感深厚是本文的特点。

  这节课我主要就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由于本文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上很有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并充分利用文本填补人物心理空白,从而感受父亲的高大形象和深沉的情感。

本文语言真挚感人,我将在教学过程中适宜地进行感情朗读训练,升华学生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在自学生字新词基础上,理解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过程与方法方面:

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紧扣重点词语进行“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性词语进行理解,对细节描写进行品味,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难点:

紧扣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以及细节描写,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在教法上,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

  “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教学方法,突出“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的设计特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

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重点、个性化的朗读、训练、并通过交流、讨论、从而理解、感悟文中的父爱。

  四、说教学过程导同学们,你们迟到过吗?

有一位女作家,在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上学经常迟到。

后来他七十多岁了,回忆起儿时“迟到”的事还是念念不忘,是什么让她如此刻骨铭心呢?

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一起重温那段童年往事。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走进林海音的童年时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板书课题:

迟到学与议

  1、初步朗读,理清脉络。

  在情境中让学生快速浏览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扣住中心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以“父亲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为线索整体感知课文。

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严父这一形象。

  板书:

很疼很严

  2、深入研读,领悟深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次回顾中心句,品味中心句含义。

  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整堂课教学。

  首先,体会父亲的严:

我让学生默读2——19自然段,勾画“父亲对我的管教到底有多严?

”通过对父亲的三句话进行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文中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交流体会。

  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父亲打我打得狠吗?

”探究定向后,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课文分别从打的动作、打的声音、打的过程、作者的伤痕四方面详细介绍了父亲打我打得狠。

这一环节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父亲管教我很严,打我非常狠,读出父亲的严厉。

  其次,体会父亲深切的爱:

在了解了父亲狠狠地打了我后,引出问题:

  “父亲为什么狠狠地打我?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并探讨:

我究竟该不该打?

使学生感悟到父亲对我的严厉教育是必要的,每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

同时引出问题:

  “既然父亲打了我为什么给我送东西?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细节,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这无言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感受父亲的良苦用心。

反复诵读,读出心灵的震撼,读出父亲深沉的爱。

  练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体会,能深刻体会到“我”在穿上父亲送来的花夹袄,握着还带有父亲体温的铜板时心里那份感动,情感已达到高潮。

此时设计练习这一环节,围绕“我想对父亲说?

?

”这个话题练写练说,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让自己的情感得以表达。

此环节让学生更加立体地了解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在对比的体验中,感受父亲的严厉中含着浓浓的爱,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悟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后来怎样了?

学生通过读文本最后一段知道从那以后“我”从迟到变成了早到。

  教师顺势总结:

正因为有了父亲这样的“疼和严”,作者从迟到变成了早到。

其实,作者改正的何止是上学早到呢?

在作者人生的道路上她再也没有迟到过,时时早,事事早,她的一生为我们献出许许多多脍人口的作品。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深切地感悟到:

父亲的爱是雨天的一把伞;父亲的爱是温暖的大手;父亲的爱是我生病时的焦急眼神?

?

  如果说母亲的爱是水,温柔而细腻;那么父亲的爱就像山,伟岸而厚重如果说母亲的爱是港湾,宁静而安详;那么父亲的爱就是大海,深沉而宽广。

  五、说板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篇2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

  《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经调查了解到,同学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了《木兰诗》,其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

学生还在初中学过贺敬之的《回延安》,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

但对《诗经》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其表现手法的深刻了解还很少,也还很浅。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

另外,《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阅读教学必不可少;讨论、问题明朗化。

  所以: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熟悉诗歌内容;

  2.清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研读诗歌内容教学难点:

比兴艺术手法的作教学程序及内容第一环节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诗经》的资料,老师把关,注意以下几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因此,又有“诗三百”之称,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

  其中,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

  “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

  “鲁颂”和“商颂”,有诗40篇。

  1、《诗经》的成书①采诗说。

此书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

②献诗说。

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时所献的诗。

③修订说。

  《诗经》三百篇是经孔子删定而成的。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2、《诗经》四家注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现用多毛注。

  3、关于《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成“六义”,其基本含义,朱熹早就这样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词也”。

即:

赋,陈述铺叙。

不借助更多形象化的修饰手段,直截了当,铺叙陈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譬喻,打比方,形象具体的比况,使所写之物更加鲜明,可感。

兴,借助其他事物引发所咏之物。

  4、总评《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使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设计此环节的原因及目的:

学生对《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第二环节指导同学们阅读。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1、设计此环节的原因和目的:

  《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

  “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一主要手段。

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把握诗中女中人公的感情基调。

  第三环节:

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可用分组讨论的方法。

  1、学习“恋爱”部分指名学生朗读。

教师提问:

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

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提问:

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

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

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

热情、幸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检查各小组专题研究的情况。

教学重点:

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教学难点:

限制性词语对表达效果的作用。

教学程序及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汇集整理研究所得的观点和结论,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

全班同学分门别类做卡片,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观点结论。

第一环节:

研究“本文说明顺序安排”的小组发言。

  研究说明顺序的小组梳理出了从篇到段的大小顺序,即设疑-解疑-建议;实-虚,主-次;表-里,此-彼;先-后,过去-现在-未来;一般-特殊,整体-部分,上-下等。

分类归纳为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顺序。

所得结论如:

最便于把事物说准确、说清楚的顺序是最好的安排;要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几种顺序交织配合;顺序要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唯一的;科学小品的顺序可以借助于散文构思。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浅显而清晰的。

深入研究更能使同学们从理论和实际上掌握说明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环节:

研究“引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的小组发言。

研究引用说明方法的学生对全文20处引用按不同标准做了如下分类:

按引用的内容分为诗句、文句、故事传闻、资料、民俗谚语等;按所引内容性质分为科学性的、文学性的、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按引文的位置分为做标题、在段落的要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点句之后、引文同作者阐述结合、引用同举例、列数字相配合等;按引用方式分为全引、摘引、意引等;按作用分为比喻描写性的、对比说明性的、举例考证性的等;按来源分为来自史籍的、来自科研成果的、来自现实的、来自调查材料的等;引用注意事项有:

引文应恰当说明对象,不牵强,不炫耀,引用应精要,不堆砌,不累赘,一般应注明出处,不含糊;不虚妄。

举例如下:

  1.至于整株数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通过引用,形象地说明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远看便犹如火焰如云。

  2.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引用诗句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荔枝膜色白质薄的特点。

  3.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很难北移。

偶有成功,值得大书特书。

  4.苏轼有诗云: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说明古代的荔枝生产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所以只要日啖荔枝三百颗,长作岭南人又何妨?

  5.文章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何巧妙之处?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

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

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

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

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征引的风格统一起来。

引用古诗文,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特点。

第三环节:

  研究“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的小组发言。

研究本文修饰限制词语运用的学生,查出文中30个有代表性的词语,分别划分为限时间、限方位、限处所、限角度、限程度、描形、绘色、推测、展望、表感情倾向等。

举例如下:

1.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也”字起强调作用,表示像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不足之处。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加上“现在知道的”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目前发现的,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

  3.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

  说课稿篇3本课是上海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童话写小松鼠在不同的情况下三次发挥尾巴的作用。

课文第一节写小松鼠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但它不知道有什么用。

第二~第四节写在妈*的帮助下,小松鼠了解到自己的尾巴能当笤帚、降落伞和被子。

  第五节小松鼠感到自己的尾巴真顶用。

  1、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认识部首“尸字头”。

  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要求圈画词句。

  3、能正确划出表示小松鼠尾巴作用的句子。

  4、了解松鼠尾巴的特点和用途,激发学生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兴趣。

  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要求圈画词句。

  了解松鼠尾巴的特点和用途。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动物图片和它们尾巴用处的资料。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的尾巴》,读课文,了解松鼠尾巴的特点。

  2、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3、出示:

松鼠的尾巴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读:

松鼠尾巴的用处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划写松鼠尾巴用处的词句。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作重点引导。

  出示:

小松鼠找遍全身,最后,发现只要把尾巴收拢,就是最好的扫帚。

他用尾巴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重点理解“收拢”。

  理解“干干净净”,体会松鼠尾巴的作用。

  指导读,读出高兴、明白。

  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朗读第三自然段,圈划写松鼠尾巴用处的词句。

  2、理解“紧追不舍”,看出情况危急。

  3、出示:

小松鼠照着妈妈说的往下一跳,张开的尾巴就像降落伞一样,它安全地落到地上。

  理解“张开的尾巴就像降落伞一样”。

  课件演示:

松鼠从一棵大树上轻轻跳到一棵小树上。

板书:

张开)理解“安全”

  “像降落伞”,体会松鼠尾巴的又一个作用。

读,读出遇到险情的紧张,逃生后的惊喜。

  研读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圈划写松鼠尾巴用处的词句。

  出示:

小松鼠马上明白了,他把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

  理解“盖”。

  理解“暖和”,体会松鼠尾巴的另一个作用。

  训练朗读。

  研读最后一段。

  齐读这句话。

  说说小松鼠懂得了什么。

  三、拓展:

松鼠尾巴的联想

  1、引导学生说说松鼠的尾巴还可能有什么用处。

  2、引导学生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特殊的用处。

让学生懂得每一种有尾巴的动物它的尾巴都有用处。

  《松鼠的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以松鼠尾巴的“奇怪”为主线,贯穿课文始终,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自主发现,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用“觉得”等词语、句式说话。

  2、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想象的能力。

  3、通过研读,深入体会松鼠尾巴的用处,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松鼠尾巴的奇怪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的尾巴》。

出示:

我觉得松鼠的尾巴_________________。

  2、小白兔看见松鼠长着这样一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觉得很奇怪。

  你猜它会奇怪些什么呢?

  3、谁能用奇怪的语气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二、研读:

松鼠尾巴的用处

  1、是呀,这么大的尾巴,小白兔怎么会不感到奇怪呢?

可是后来,小白兔还奇怪吗?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

请小朋友仔细地、大声地读课文。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以下列三处句子作重点引导。

  你能从那样高的树上跳下来,原来是大尾巴帮的忙啊。

  a、说说自己的理由。

  b、强调读,读出高兴、明白。

  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

  a、说说自己的理由。

  b、我们来看降落伞,它很轻,而且从高处跳下来又是慢慢地,所以不会摔疼。

松鼠的尾巴怎么会像降落伞呢?

你看——

  c、读。

  松鼠睡觉的时候,把大尾巴当作又软又暖的被子呢?

  a、说说自己的理由。

  b、松鼠的尾巴怎么可以当作又软又暖的被子呢?

  c、读。

  3、听了小朋友们的回答,看来这只小白兔的确不奇怪了,课文

  中小白兔从开始的“奇怪”到后来的“不奇怪”,是松鼠告诉他的吗?

  4、这时他会对小松鼠说些什么呢?

出示:

这时,小白兔一点都不奇怪了,他真想对小松鼠说:

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

松鼠尾巴的联想

  1、多有意思的尾巴啊,既能当降落伞,又能当被子,那除了松鼠,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特殊的用处?

其实每一种有尾巴的动物它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用处。

  2、哎,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假如你也拥有一条尾巴,你想长一条怎样的尾巴呢?

用它来干嘛?

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大观察像降落伞有什么用呢?

  奇怪────→不奇怪原来又轻又软思考当被子说课稿篇4课题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

我叫王元军,来自于镇江市丹阳第五中学。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生物必修本中新增添的一大内容,它主要涉及到动物机体的内在调节,知识相对来说非常抽象,也较难理解。

每次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感到比较头疼、难教,可它却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大知识要点。

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

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神经调节,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综述”这样9个方面进行剖析。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本中第四章“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完成着生活的使命,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

在单科高考试题中,该部分内容所占的比值通常均占到13%~18%,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

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有部分内容如反射、反射弧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

  习过,学生应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而兴奋的传导对于学生是全新的知识,也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兴奋的传导不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较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知识将分成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第二课时为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语言和内脏活动的调节。

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①结合初中的知识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调节的结构基础②经过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b、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c、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1.利用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的人体的神经调节为基础,再借助于媒体的展示,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2.在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基础上,利用媒体的动画功能,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3.在教学中,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及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利用研究性的课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兴奋的传导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它不仅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在理解的过程中还要用到物理学的知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层层设疑,步步追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学、思考、分析、讨论,然后找出正确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