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863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docx

《朝花夕拾》知识讲解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

“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3.故事梗概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

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叙述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4.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

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

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鲁迅先生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5.重要内容

①《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

示例: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

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主要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三件事。

②《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③《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挠,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朝花夕拾》

【关于作家】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

包括:

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书名含义及改名原因】

《朝花夕拾》,原名叫《旧事重提》,过于直白,后改名为《朝花夕拾》,更含蓄,富于文采。

“朝花夕拾”的含义就是早上掉落的花,傍晚拾起,比喻晚年回忆早年的生活,也就是旧事重提,所以,其中的文章都是回忆性散文。

【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狗•猫•鼠》

1.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哪一篇文章?

答:

《狗•猫•鼠》

2.简析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

答:

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

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

“我怎么找到那象呢?

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

”它问。

“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

”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

“象在这里!

”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

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3.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

答:

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是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下去;与狮虎同族,却一副媚态;他们配合时到处嗷叫,闹得别人心烦;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4.《狗•猫•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哪些?

答:

德国童话猫狗成仇、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日本“猫婆”的故事、中国古代“猫鬼”的故事、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祖母讲的)。

5.《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

答:

《八戒招赘》、《老鼠成亲》

6.作者是如何认识隐鼠的?

答:

有一回作者听到一间空屋里有“老鼠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看见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一起一落的。

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隐鼠竟醒过来了,渐渐的复了原,但不逃走。

于是隐鼠就成了作者的玩伴。

7.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

答:

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踩死了。

8.《狗•猫•鼠》一文是针对谁的攻击引发的?

用意何在?

答:

《狗•猫•鼠》中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的“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哪些事是详写?

哪些事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绘图的《山海经》。

作者写此文目的是要表述出自己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

因此着重写买《山海经》,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而略写其他,作者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力求写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长妈妈的形象,也为后面抒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作了铺垫。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

我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为线索,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我想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4.结合全文,概括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答:

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问题。

她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5.我平时怎样叫长妈妈?

什么时候叫她阿长?

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

”又为什么会对她发生“空前的敬意”,“甚至有了特别的敬意”呢?

答:

平时叫她“阿妈”;憎恶她的时候叫她“阿长”,这个称呼不大客气,平时只有年辈最长的祖母才这样叫她;“实在不大佩服她”是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语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胁,睡相不好,占了许多地方,满肚子麻烦礼节等等。

对她发生“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于是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

后来她给我弄到了绘图《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二十四孝图》

1.鲁迅先生认为“可以勉力仿效的”不难做到的是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桔三个孝道故事。

认为“可疑”的故事是哭竹生笋;认为“有性命之虞”的故事是卧冰求鲤;而最为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个故事。

2.《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重点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3.《二十四孝图》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

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这段文字是鲁迅对“老莱娱亲”一事的品析,作者对这个故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

鲁迅认为这位70岁的老莱头假装跌倒地上、逗人发笑,十分的矫揉造作,不近人情。

是将“肉麻当作有趣”,对此十分反感。

5.《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为什么得到二十四孝图后即高兴又扫兴?

答:

因为“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独有”,所以很高兴;可是那上边宣扬的是封建的伦理道德,让他“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这使他扫兴。

6.“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这是鲁迅读了哪一个孝道故事后发的感慨?

答:

郭巨埋儿

7.文中“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

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

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

”鲁迅在文中说,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

这里用以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8.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不是反对孝道的文章?

答: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并非反对孝道,只是对古代某些迂腐文人对孝道无赖解释的拨乱反正。

9.“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答:

这段文字出自《二十四孝图》,句中“麻胡”之说出自《开河记》,记载说隋炀帝命令麻叔谋开凿卞渠,麻叔谋喜欢蒸食小儿。

所以现在北京常用“马虎子”这句话来恐吓孩子们。

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指出了反对白话、提倡复古的倾向的危害之大。

《五猖会》

1.《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2.课文最后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作者是真的“诧异”么?

你认为父亲为什么让“我”那时候背书?

答:

全篇都是叙述,结尾出语似极平静,感情却很强烈,在文字背后隐藏着那种父亲的不讲理、父亲的不理解孩子、父亲的专制在孩子内心造成的创伤和带来的痛苦。

3.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

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类似即可。

《无常》

1.无常是一个什么形象?

答:

是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勾魂使者,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活泼而诙谐的招人喜爱的鬼。

2.鲁迅写《无常》有何用意?

答:

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并且想告诉人们:

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么样呢。

3.鲁迅对无常持什么态度?

答:

敬佩及赞美。

4.鲁迅怎样刻画无常这一形象的?

答:

先写小时候对无常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并且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对比,突出无常的善心。

5.鲁迅在《无常》中对宣扬鬼神迷信思想的民间戏曲持赞扬态度,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

民间戏曲大多是教人向善的,即使是鬼神,也有好坏,只要积极向上,引人向善,又有何不可呢?

如果大家都相信,做了坏事有鬼上门的话,那就不敢做坏事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答:

①“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②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③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百草园有哪些乐趣?

答:

美丽的四季景色,神奇的传说(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有趣的游戏(雪后捕鸟)。

3.三味书屋是我的启蒙学唐,儿童天性让这所“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充满别样情趣。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个有趣的场景?

答:

严厉的学堂,也因孩子们的天性染上一层轻松的色彩:

后园的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课堂之上人声鼎沸,不知所云的读书声,先生读书时有趣的样子,纸盔甲游戏和画画等。

儿时的读书逸事在成年后的作者心中留下的是清晰而惬意的记忆。

4.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

这两部分存在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①衬托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对比关系。

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统一关系。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5.文段为什么要写到关于吃像人形的何首乌根可以成仙,并插叙关于美女蛇的内容?

答: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和无限情趣,突出百草园是乐园。

6.在众多植物中,作者偏偏着重写何首乌原因是什么?

答:

因为何首乌根是鲁迅回忆童年时光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典型代表,它代表了鲁迅年少时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之心,也反衬了封建教育体制对儿童兴趣的扼杀。

7.简述《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意义。

答: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8.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答:

①拘束的礼节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枯燥难懂

9.你怎样看待寿无镜老师?

答:

方正、质朴、博学,比较开明、不打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方式都是守旧的。

10.文中三个“也许是”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态?

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的前面加上“我的”,后边加上“们”?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感情?

答:

三个“也许是”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

加上“我的”表示我跟“蟋蟀”“覆盆子”“木莲”的亲密关系,加上“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

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和怀念的心情。

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的心情,以及去对三味书屋无奈、和有所畏惧的感情。

《父亲的病》

1.“名医”陈莲河所用的药方文中提到了哪些药引?

答:

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

2.《朝花夕拾》中提到衍太太的几件事是什么?

答:

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鼓励小孩子吃冰;鼓励小孩子打旋;怂恿孩子看下流书籍;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

3.《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第二个医生是

答:

陈莲河

4.《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答:

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5.庸医的丑恶行径主要有哪些?

答:

(1)用迷信和巫术治病,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2)治不好病人就推给命,说医能医病,不能医命。

(3)索要高额诊金。

(4)无计可施时就推给其他医生,推卸责任。

6.父亲临终时,衍太太让年幼的鲁迅不停的大声喊“父亲!

”,此事为什么让鲁迅后悔不已?

答:

让父亲临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批评了封建主义的孝道。

7.《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是?

答:

即指绍兴城。

8.清朝的刚毅练了些兵为什么称作“虎神营”?

医生为什么要给父亲用“败鼓皮丸”,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因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

“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他。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对庸医害人的讽刺。

9.从这篇散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什么样的医学思想?

答:

可以医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以医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

《琐记》

1.《琐记》作者记了哪些琐事?

答:

⑴与衍太太的交往。

⑵去江南水师学堂。

⑶去矿务学堂学习。

⑷去日本求学前的准备。

2.结合实例说说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

答:

衍太太:

①冬天怂恿我们吃冰②让我们看不健康的书③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在孩子们跌倒时却又故作姿态。

④唆使我偷拿母亲的钱,然后又放出流言说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

性格:

表里不一,搬弄是非,造谣生事,兴风作浪。

3.概括《琐记》的主题内容:

答: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4.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答:

《天演论》。

5.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的是什么?

答:

洋务派的办学。

6.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了鲁迅什么?

答:

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7.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什么地方?

这段经历在哪篇文章中提及过?

答:

矿路学堂,《琐记》

8.作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的感受是怎样的?

答:

⑴高年级的同学傲视和欺负低年级同学(螃蟹一样走路)。

⑵为淹死的学生造关帝庙,每年七月十五请和尚到操场放焰火。

⑶总之觉得“乌烟瘴气”。

9.我如饥似渴地读那本书时遭到一位本家的老辈的反对。

答:

《天演论》

《藤野先生》

1.文中出现了几个主要地名?

答:

东京、仙台

2.“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几件?

答:

⑴为“我”添改讲义;⑵为“我”纠正解剖图;⑶关心“我”的解剖实验;⑷向“我”了解有关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3.请简述这两个事件“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答:

“匿名信事件”:

日本青年在国富兵强的大背景下,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也是低能儿。

他们不容忍一个中国人在一百多日本学生中成绩居中;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中国学生感到不满,从而用匿名信来诬蔑鲁迅。

“看电影事件”:

在课堂里看俄国人屠杀中国人的电影,这本已经让鲁迅很难堪,加上课堂里日本学生的欢呼,以及电影中同胞的麻木不仁更让鲁迅觉得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说说“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对鲁迅的影响。

答:

“匿名信事件”让鲁迅受人歧视,大毕竟可以去斗争,去澄清;而“看电影事件”让鲁迅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鲁迅意识到:

人民不觉醒是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所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最终决定“弃医从文”。

5.分析藤野的形象。

答:

藤野先生是一个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对外表却很不在意、正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的人。

6.课文的线索是如何安排的?

答:

明线是记叙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之情。

《范爱农》

1.《范爱农》一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主题。

答: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