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902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失信现象屡禁不止,如每年都不可避免的“高考作弊”、“金华火腿”“太仓肉松”事件等这些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

据《北京晨报》报道,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了免受家长责骂竟将考卷“调了包”;另有一位平时成绩一贯优秀的学生,因为在期末考试中发挥不好,竟然逼迫家长给老师送礼以求得好成绩。

当家长送礼未遂时,该生却怪罪家长“不舍得上礼”。

另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在成都一小学的一次家长会上,全年级238人中竟有9名学生“聘请”了临时家长。

而在我们身边,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一、欺骗他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首先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道德习惯、诚信意识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其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诚实守信的意识。

再者,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社会上一些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少年儿童诚信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

“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使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牢固他们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教育他们从小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守法纪的人,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

树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

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小学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

俗话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个人品德之优劣,事业之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时期打下的基础。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进行诚信教育,正是绝好的时期。

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

本学科教学的主旨在于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在这其中作为公民最重要的素质之一的诚信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本学科最为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研究有学科的必要性与研究的可行性。

基于这些原因,要求我们在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教学中,乃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广泛而深入地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研究与实践,以此塑造初中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极其重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党中央国务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公民道德十条基本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中小学生守则》第九条: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六条:

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3、儒家诚信思想。

在儒家经典文献中,诚信问题一直备受历代儒生的高度关注。

诚信是人立身之本,是做人之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论语》首篇《学而》中,孔子及其弟子反复地谈到“信”,足见孔子及其儒家对于诚信问题的重视。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诚信,是现代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4、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强调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即生活即教育。

他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强调了学生诚信品格塑造的重要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道德层面目标:

从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及其良好的社会道德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对“诚信”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他们实践“诚信”的自觉性。

2、行为层面目标:

有效提高学生对“诚信”的道德情感体验,完成诚信品德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让学生做到“三守”:

守信、守时、守纪;“三诚”:

诚恳、诚实、诚信;“三实”: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三不”:

学会做人不撒谎、自主作业不抄袭、诚实考试不作弊。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出小学生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方案,做到良好诚信行为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科层面目标:

通过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效落实诚信教育的新途径,形成本校独有的诚信文化积淀。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研究的预期目标为:

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正确评价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培养出一支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而促进品德组全组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诚信道德内化的教育目标。

在开展诚信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       在诚实教育方面:

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

  

●       在守信教育方面:

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遇到失误时,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       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合作意识。

2、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探索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寓教育于学科教学中,深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指导学生自觉的诚信行为。

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诚信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有效方法。

3、挖掘诚信教育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校园文化积淀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辐射与指导作用,发掘校园的精神、制度、物质文化中诚信的内涵,整合学校内部的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实践领域实现诚信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优化、统一。

4、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践行诚信之道。

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身教重于言教。

在日常的诚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同样是教学相长。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为学生的行为起着示范作用。

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效果。

在诚信教育中关键要提升教师的诚信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全校1-6年级的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环境创设中,不断挖掘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践行诚信行为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探索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2、个案研究法:

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诚信情况作比较。

3、调查法和观察法:

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诚信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诚信水平的前测。

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诚信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

在大量活动个案与实践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不断反思,积累经验教训,撰写论文,形成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广泛宣传发动,浓厚舆论氛围

1、通过动员大会与主题班队会,让全体学生人人都知道“诚信教育”的重大意义。

2、充分发挥载体功能,利用黑板报、专栏、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诚实守信”教育活动。

3、充分发挥德育队伍资源优势,关工委、校外辅导员、综治副校长等都是宝贵的德育资源,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潜移默化,更有助于提升宣传效果。

4、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弘扬“诚实守信”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使教育活动深入到班级、到学生、到家庭。

(二)立足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

1、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诚实守信的内容。

教师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诚实守信的专题教育活动。

2、不仅德育课程中要重点突出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在其他相关学科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艺术等学科中也有机渗透诚实守信的内容。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环节上,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诚实守信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如语文学科进行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低年级背诵古诗文,初步理解含义;中高年级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

班队会活动利用榜样激励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

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校刊文稿等形式,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同时要求教师与家长时刻注意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注重学生的情境体验,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三)抓好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效益。

师德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诚实守信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

我们要求教师:

在课堂上要用饱满的热情真诚地赞美一切美的事物和现象,抨击各种不良的行为;要在以其广博的才学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将自己的人格与正义融入一言一行中,用楷模的力量去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启迪学生的道德觉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让每位教师以良好的师德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诚实守信的表率和模范。

(四)开展多种活动,促进道德内化

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的七彩斑斓,举手投足可显示品德素养的高下优劣。

诚实守信教育应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学校以少先队组织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活动。

  

1、召开“诚信从我做起”动员大会。

号召全体师生诚实守信,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向全体师生提出课题要求。

并向全体同学发出诚信倡议书。

2、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结合,让有关诚信的优秀书籍浸润学生的心灵,做到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

●       1—6年级让学生收集并背诵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       3—6年级开展以“诚信”为内容的手抄报制作比赛。

●       1—2年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绘画比赛。

●       1—6年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国旗下一分钟演讲。

3、通过班队会等活动进行诚信教育。

班队会课信息量更集中,也是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

各班均举行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会。

4、将诚信教育活动作为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的有效延伸,提高德育的整体性。

5、倡导班级每月评选“诚信之星”。

学期末再从中评出学校“诚信之星”。

并在校园进行宣传,形成榜样。

6、将学生的诚信表现列入星级班队评选之中,让教育常规化,日常化。

7、各班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8、各中队每学期都出一期“校园盛开诚信花”为主要内容的板报。

9、各中队每学期评选优秀“诚信少年”。

通过开展诚信活动,让学生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明理诚信的环境中,为他们人格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10、开展“诚信与税收”宣传活动。

为了进一步在校园内创设诚信氛围,使广大师生树立诚信意识,提高文明素养,强化诚信观念,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扎实推进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2009年4月份第18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学校少先队联合丰泽区国税局开展了“诚信与税收”宣传活动。

2009年3月31日星期二下午,全校师生上了同一个主题“诚信与税收”的班队课。

队员们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税收知识后,在自制的宣传单上绘画、创编广告语,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出了“诚信纳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税收让社会更加和谐”的动人画面,发出了“今天小小宣传员,明天诚信纳税人”、“诚信纳税,幸福万家”、“依法索要发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倡议,号召身边所有人加入诚信纳税的队伍中,为建设和谐泉州尽一份力。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一)理论成果

通过研究,形成诚信教育的一般性原则如下:

1、主体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诚信行为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阶段性原则。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儿童诚信的发展属道德发展范畴,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能否得到成人的奖励或惩罚。

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时,勿需向他们讲过多的大道理,关键是帮助他们养成说实话、不撒谎的行为习惯。

小学中年级的孩子常以一种“对等”的方式去看待诚信问题,即“你怎样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你,你对我说谎,我也对你说谎”。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他们认为抄别人的作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并没有损坏别人什么。

因此,对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创造诚实守信的风气,并用事例向孩子讲明“诚信”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

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会重视人际间的协调并有努力做个“好孩子”的倾向。

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对孩子表现出的诚信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知道诚信对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极具价值。

3、示范性原则。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

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

儿童表现出的最初的某些具有“诚信”性质的行为或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多半可以在其生活环境中找到影响源。

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儿童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的发展作用更大一些。

这是因为,父母是家庭成员的代表而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教师与学生通常没有血缘关系)。

另外教师在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权威。

如果教师的行为具有欺骗性,那么学生个体往往会认为整个社会是颇具欺诈性的不公正的社会,日后他们会把响应欺诈行为“回报”给社会。

因此,要在学校树立诚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4、实践性原则。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

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诚信才能得到真实性成长。

个体诚信发展直接动力来源于个体诚信发展的现有水平和他人或社会对其诚信水平的期望和要求之间的矛盾。

一般而言,当个体直接面临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要经历一个连续而有阶段的心理过程。

个体诚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以个体诚信行为动机与行为报偿的权衡结果为基础。

如果个体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得出放弃诚信可以不受处罚反而能获得可观报酬的经验时,那么即便个体具备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的动机甚至诚信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一部分个体也会选择放弃诚信。

在诚信教育中,我们要合理运用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

对于那些选择诚信行为,主动放弃既得利益的个体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为了获得某种行为结果而放弃行为过程合理性的带有欺骗性质的个体进行及时批评和纠正。

只有当这种矛盾状态和总体环境条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地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形成。

5、结果与过程并重原则。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个体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刻刻受到他们所接触的成人社会的影响,而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

例如,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依据和重点是不同的。

西方文化既重视行为结果的意义,又重视行为过程的正当性;而中国文化更关注行为结果,忽视或不关注行为过程和获取结果手段的道德意义。

中国这种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和评价。

例如,中国人对孩子好坏、成功与否的看法多半是看重他们的最终学业成就。

如果孩子在重大考试中通过作弊或其他不正当的方式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家长或教师竟会给予默认甚至赞许。

这种过分看重行为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评价方式使得欺诈等非诚信行为有了被容忍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实践成果

1、教师方面——积累经验、促进成长

①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为了让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学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更新教育理念,使德育为首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教师的心灵。

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围绕课题开设的公开课和撰写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中,洪纯红老师撰写的《关注生活性体现活动性彰显开放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一文获福建省2010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她执教的《买东西看什么》一课获泉州市2009年品生品社课堂优质课展评一等奖;陈淑贤老师执教的《说到就要做到》一课参加泉州市区《生活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性教学研究》课题研讨暨市直学校校级教研获得好评。

②积累课题研究经验。

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表明:

我校采用行动研究法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品德课及咨询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思路是正确的,既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整体的关注、促进了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又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教师们已能熟练地运用心理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的整体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和成绩使我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2、学生方面——健全身心、塑造人格

课题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给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情感等都带来了明显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做到良好诚信行为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同时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学校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示范小学”、“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存在问题

一方面,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学生的诚信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

我们的实验对教师自身的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学校的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全员参与;并且应在教育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今后设想

一方面将继续开展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坚持以培育学生的诚信品格为己任,踏踏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为学生将来成为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者品格、能力、修养等方面的和谐提高,追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