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190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说明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说明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说明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说明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docx

《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明文阅读.docx

说明文阅读

第二讲:

现代文阅读之

——说明文阅读技巧

一、温故知新

1、回顾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2、上次作业评讲。

二、感受新知

说明文阅读,无论是从全国各地市的中考命题,还是咱们厦门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说,说明文阅读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受命题老师的青睐。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掌握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一)、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内容的理解;

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3.说明顺序;

4.说明语言的准确。

(二)、命题范围:

1.要求指出文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辨析说明方法并能指出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4.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层次,概括文章的文意、层意、段意;

5.体味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捕捉文中重要信息;

7.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发现、创新或提出建议。

根据上述考点和命题范围,在进行说明文阅读训练时,可以从答题技巧上入手,抓住重点,把握规律,准确表述。

三、典型例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智慧也可以移植

王金宝

①《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读书人朱尔旦天生愚笨,学习成绩很糟,几次参加科考都未及第。

后来,他结识了一位主管人间生死的陆判官,请求帮忙。

陆判官施展法术,从死人身上选了一颗“慧心”,调换给了朱尔旦。

从此朱尔旦变得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就考中了举人。

这个故事虽说是蒲松龄先生编造的,但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用生物工程方法把知识“拷贝”到大脑里,使一个知识不多的人很快获得很高的常识,而且有可能将人的智慧从一个人的身上搬到另一个人身上,使后者拥有前者的记忆。

②早在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就用涡虫做过记忆移植的实验。

他用一束光去照射一群涡虫,同时用电流刺激它们。

时间久了,这群涡虫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看到光束,即使没有电流也会马上避开。

麦康纳尔把这些涡虫碾成了浆液,用来喂没有训练过的涡虫。

奇迹发生了,没有经过训练的涡虫看到光束也马上避开了。

这个实验表明,动物的记忆可能存在于某种物质之中,因而可以从一个个体移植给另一个个体。

③1978年,联邦德国有位生物学家叫马田,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证实麦康纳尔的结论。

马田选择了两只健康的蜜蜂,对其中的一只作专门训练,每天让它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从蜂房里飞到另一个蜂房去寻找一碗糖蜜。

时间久了,这只蜜蜂就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作一次这种飞行的习惯。

马田从被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取出某些物质,移植到未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

奇迹出现了,未训练过的蜜蜂的伤口长好后,居然像训练过的蜜蜂一样,每天到了固定时间,就毫不迟疑地飞到放着糖蜜的那个蜂房里去。

④马田的“换脑术”轰动了欧洲,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相信,记忆是完全可以移植的。

⑤美国的神经化学家瓦加尔,曾从大鼠的脑中分离出了3种记忆物质,它们是黑暗恐惧素、嗓声忍受素、蓝绿色辨别素。

把这3种物质中的一种注入大鼠的脑中,大鼠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

荷兰化学家戴维德从大鼠脑中分离出另外一种记忆物质,把这种物质注射到大鼠的脑中,大鼠的记忆力就显著提高。

⑥到目前为止,从高等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记忆物质还不很多。

经分析发现,这些记忆物质都是由某种特殊的蛋白质组成,因为构成的形式不一样,性质也就大不一样。

⑦瓦加尔进一步预言:

记忆也像动物的遗传那样,是通过一种密码来实现的,一切动物的记忆密码都相同。

⑧既然记忆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记忆蛋白能否应用于人类呢?

为此比利时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

他们用加压素喷洒一位因车祸昏迷不醒的青年的鼻子,一天后这位青年记起了一些车祸的情况,一星期后恢复了记忆。

以后他们发现加压素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力和注意力。

⑨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一旦获得成功,《聊斋志异》中的神话将变成现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飞跃。

假如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即将离世,只要把他大脑中的记忆物质取出来,移植到一些年轻科学家的头脑里,他的工作就可以有人接替了。

(选自《中国科协报》)

1、开头一段的故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将第②段分为两层,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3、文中②—⑥段大致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文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说明方法是什么?

作用如何?

4、文中是怎样说明“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的?

5、全文说明的是移植“记忆”,可标题却是移植“智慧”,这个标题有问题吗?

为什么?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

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

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选自《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6、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

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8、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9、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 第②段中说“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这一过程”指什么?

⑵ 第⑦段指出“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10、第③段有一句“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中的“还不到”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指纹的奥秘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

__A__人的遗传特性,_B_指纹人人皆有,_C_各不相同。

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

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绞像弓一样,叫弓型纹。

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

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但指纹也有明显不同。

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4个月便开始产生,到第6个月左右就形成了。

当婴儿长成大人时,指纹只不过变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

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

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

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

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选自《科普》)

11、仔细阅读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A、_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_。

 

12、请指出第①段中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答:

⑴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

13、第②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别指代什么?

答:

“这一特性”指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指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分别指出第①段和第②段的中心句。

答:

第①段的中心句是:

第②段的中心句是:

15、根据文中的介绍,请用简略的语言谈一谈指纹有哪些用途。

四、说明文阅读题技巧总结: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也有些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极少数需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

2.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石拱桥》,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文章的开头部分。

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二)、指出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试卷中经常考查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引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紧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考虑这一说明方法所处段落的中心句(一般为首句),要重视该说明方法的前面的语句,要根据不同说明方法运用不同词语归纳表述。

比如,“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直观地说明了……“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把……的特征说得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具体可信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作诠释”这种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的特征。

“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准确科学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层次分明、有条理地说明了……的特征。

“引用”使说明更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之,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忌泛泛而谈。

3.辨析说明方法要注意的两点。

一是区别“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引用”四种说明方法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表述方法。

“作比较”在议论文中称之为“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在记叙文中称之为“对比”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打比方”在议论文中称之为“喻证法”。

“举例子”在议论文中称之为“例证法”。

二是区别“下定义”“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一般为判断句式,语言简洁,直接。

“作诠释”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解释说明。

(三)、把握说明顺序

1.题型

一是要求学生指出全文或局部的说明顺序,二是让学生能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排列句序。

2.答题技巧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比较明显。

科技说明文大多数是“逻辑顺序”。

排列句序关键是要找出这一组句子的内在联系,即什么说明顺序。

其次,找准首句。

首句一般为统领句。

然后,按照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联系,依次衔接,做到前后一致,上下连贯即可。

(四)、理解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要准确分析层次,理清结构,概括文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段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根据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抓住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各段的说明内容,然后综合概括出全文的文意。

3.说明文各层之间一般有明显的过渡词或过渡段,要注意辨析,这是划分层次的关键。

4.说明文无论是全文或局部,总分结构比较多,可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不同结构形式划分层次。

5.说明文层次结构形式还有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分析说明文中的重要词句

1.题型

①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②在规定字数内对某个概念或事物作解释说明。

③指出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④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⑤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⑥体会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答题技巧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考虑。

解释某个术语、概念或事物,一定要对这一术语、概念或事物的前后语句认真分析,找出有助于答题的语句,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归纳。

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是这个代词的前面几句话,也可能是这一段文字的中心句。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常用的方法有:

①对应词答题法。

比如“大多数”对应“少数”,“大部分”对应“少部分”,“主要”对应“次要”,“经常”对应“偶尔”,“一般”(或“通常”)对应“特殊”等。

解题时,题目中出现了“体会上述每组中其中一个词的准确性”时,答题时就可以用其中对应的另一个词作答。

例如,题目中出现了体会加点词“大多数”的准确性时,可以这样答题:

这样写,说明还有“少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四步答题法。

第一步,解释该词的含义;第二步,分析运用该词有什么好处;第三步,分析去掉该词后句子意思会发生什么变化;第四步,用“这样写更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句式作结。

概括说明文语言特色的词一般有“准确”“简洁”“朴实”“生动”“形象”等,假如选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一般属平时说明;选段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引用等说明方法,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就属于生动说明。

体会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如是过渡句,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说明对象、文章主旨答题,结构上的作用一般为承上启下。

其他句子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不能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