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389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提能三.docx

届高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专题提能三

专题提能(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阳休之,字子烈,俊爽有风概,好学,爱文藻,时人为之语曰:

“能赋能诗阳休之。

”孝昌中,杜洛周陷蓟城,休之与宗室南奔章武,转至青州。

葛荣寇乱,河北流人,多凑青州。

休之知将有变,请其族叔伯彦等潜归京师避之。

多不能从,休之垂涕别去。

俄而邢杲作乱,伯彦等咸为土人所杀,诸阳死者数十人,唯休之兄弟免。

齐受禅,除散骑常侍,监修起居注。

顷之,坐诏书脱误,左迁骁骑将军。

文宣郊天,百僚咸从,休之衣两裆甲,手持白棒。

时魏收为中书令,嘲之曰:

“义真服未?

”休之曰:

“我昔为常伯,首戴蝉冕;今处骁游,身被衫甲。

允文允武,何必减卿?

”谈笑晏然,议者服其夷旷。

文宣崩,征休之至晋阳,经纪丧礼,与魏收俱至。

尚书令杨遵彦与休之等款狎,相遇中书省,言及丧事,收掩泪失声,休之颦眉而已。

他日遵彦谓曰:

“昨闻讳,魏少傅悲不自胜,卿何容都不流涕?

”休之曰:

“天保之世,魏侯时遇甚深,鄙夫以众人见待,佞哀诈泣,实非本怀。

”皇建初,兼度支尚书。

昭帝留心政道,访以政术,休之答以明赏罚,慎官方,禁淫侈,恤人患,为政教之先。

帝深纳之。

休之多识故事,谙悉氏族,凡所选用,莫不才地俱允。

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休之早得才名,为人物所倾服,外如疏放,内实谨厚。

少年颇以峻急为累,晚节以通美见称。

魏收在日,深为收所轻,魏殂后,以先达见推。

位望虽高,虚怀接物,为缙绅所爱重。

隋开皇二年,终于洛阳。

(节选自《北史·阳休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B.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C.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D.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解析:

“稍久”形容“典选”的时间,故其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

“清华”意为“清高显贵”,修饰“此官”,故“此官实自清华”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文中的“左迁”则是指被贬谪。

B.郊天,在郊外祭拜天地,历代王朝把郊天作为吉礼首位,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郊天活动。

C.崩,古代把重要人物之死看得很重,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与诸侯之死称作“崩”。

D.缙绅,也作“搢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笏插在带间,后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解析:

C项,“崩”不包括“诸侯之死”。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休之富有才华,明辨时势。

他喜爱文藻,文学才华被人传颂;看到流离百姓聚集青州,他预料会发生变乱,劝族叔返京避难。

B.阳休之坦荡旷达,不在意同僚嘲笑。

文宣帝郊祭天帝,阳休之穿两裆甲衣,手拿一白棍子,被魏收嘲笑,但他不以为意。

C.阳休之表里如一,真诚表达内心感受。

文宣帝死后,魏收悲痛不已,阳休之只是皱眉忧愁,他以此表达了对魏收的不屑。

D.阳休之熟悉政术,善于举荐人才。

皇上非常赞同阳休之对政治策略的建议;阳休之了解先朝掌故和氏族情况,能选用合适的人才。

解析:

“他以此表达了对魏收的不屑”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昔为常伯,首戴蝉冕;今处骁游,身被衫甲。

允文允武,何必减卿?

(2)魏侯时遇甚深,鄙夫以众人见待,佞哀诈泣,实非本怀。

答案:

(1)我从前担任侍中,头戴蝉冕;现在我担任骁骑将军,身穿衫甲。

我能文能武,怎么就一定比不上你的呢?

(关键点:

“处”“允”“减”)

(2)魏少傅当时得到的待遇很高,而鄙人我只是受到一般人的待遇,假装悲哀和哭泣,实在不是我的本意。

(关键点:

“众人”“见待”“佞”)

【参考译文】

阳休之,字子烈,才华出众性格豪爽有节操,热爱学习,喜好文章辞藻,当时的人为此说道:

“能作赋能写诗的只有阳休之。

”孝昌年间,杜洛周攻破蓟城,阳休之和同宗向南逃到章武,又辗转到了青州。

此时葛荣作乱,黄河以北的流离的百姓都聚集到青州。

休之预料将要发生变乱,请求他的族叔阳伯彦等人悄悄返回京城避难。

很多人都不听从他的劝告,阳休之流着泪告别众人离开了青州。

不久邢杲叛乱,阳伯彦等人都被当地的人杀害,姓阳的死者多达几十人,只有阳休之兄弟幸免于难。

北齐接受禅让后,授任阳休之为散骑常侍,监修起居注。

不久,阳休之因为撰写诏书出现错误而获罪,被贬为骁骑将军。

文宣帝郊祭天地,百官都跟在后面,阳休之穿着两裆甲衣,手里拿着一根白棍子。

当时魏收担任中书令,嘲笑阳休之说:

“义真穿朝服了吗?

”阳休之说:

“我从前担任侍中,头戴蝉冕;现在我担任骁骑将军,身穿衫甲。

我能文能武,怎么就一定比不上你的呢?

”阳休之依然谈笑风生情绪安宁,议论的人也佩服他的坦荡和旷达。

文宣帝去世,征召阳休之到晋阳,让他负责操办丧礼,阳休之与魏收一起到达。

尚书令杨遵彦与阳休之等人关系亲昵,他们在中书省相遇,当谈到文宣帝的丧事时,魏收失声痛哭,阳休之只是皱着眉头而已。

后来杨遵彦对阳休之说:

“那天谈到文宣帝的丧事时,魏少傅悲痛不能控制,你为什么没有流泪呢?

”阳休之说:

“在天保时代,魏少傅当时得到的待遇很高,而鄙人我只是受到一般人的待遇,假装悲哀和哭泣,实在不是我的本意。

”皇建初年,阳休之兼任度支尚书。

孝昭帝对为政之道很用心,他向阳休之询问政治策略,阳休之回答说赏罚应该分明,为官之人要遵守规则,禁止骄奢淫逸,体恤百姓的疾苦,这些都是政策和教化百姓首要的事。

皇上非常赞同阳休之的建议。

阳休之记得很多先朝的掌故,熟悉氏族的情况,凡是他所选用的人才,没有不是才能和门第都很得当的。

阳休之性格直率不乐于从事烦琐的事务,他长期掌管选拔官吏的工作,但心里并不喜欢这项工作,他经常对别人说:

“这个官职的确清高显贵,但是却非常烦琐,妨碍了我闲适之意,真像一只樊笼中的鸟。

”阳休之很早就有才华和名声,被人们所钦慕和佩服,他表面好像很粗放,而实际上却很严谨厚道。

他年轻时因为性情严厉急躁而受到牵累,晚年则因为博识友善而被人称赞。

魏收在世时,阳休之很受他的轻视,魏收去世后,阳休之因为是有学问和有道德的前辈而被推重。

他的官位和名望虽然很高,但他仍然能谦虚地待人接物,受到官吏们的热爱和尊重。

隋朝开皇二年,在洛阳逝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

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

由庶吉士历赞善。

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

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

累疏请练兵自效。

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练兵通州,列上十议。

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

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

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帝善其言。

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

复移疾归。

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

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

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

帝褒纳之,擢礼部尚书。

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①。

光启言: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

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日躔历指》《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圆八线表》六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一卷。

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

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

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

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

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

明年十月卒。

赠少保。

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

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

诏令有司刊布。

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徐光启传》)

[注] ①台官:

钦天监属下的五官灵台郎,掌管推算日月食等事。

②郭守敬(1231—1316):

元代天文学家,主持编制《授时历》,施行三百六十天,为我国历法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B.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C.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D.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解析:

“请”意为“请求”,“展”意为“施展”,所以两词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D两项。

“召起之”意为“熹宗下令起用他”,“破”的是“辽阳”,所以“破”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答案:

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乡试。

考中者称为举人,在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并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徐光启“乡试第一”,可称之为解元。

B.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文中的“崇祯”既是年号,又是崇祯帝的庙号。

C.尚书作为官职,早期是负责文书奏章的低级官吏,自隋唐设立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后,成为各部的最高长官。

文中徐光启就担任过礼部尚书。

D.古代用来纪日的方法有多种,干支月相兼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文中的“辛丑朔”:

干支置前,表示这天是辛丑日;月相列后,表示这天是初一。

解析:

B项,“崇祯”只是崇祯帝的年号,不是他的庙号,崇祯帝的庙号是明思宗。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光启爱好广泛,涉猎颇多,不仅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还全面研习了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方面的书籍。

B.徐光启有用世之志,在朝廷危难之时,曾多次上疏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他也因此受到了神宗的赞许和破格提拔。

C.徐光启虽怀经邦济世之才,然仕途坎坷,曾先后受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邱兆麟等人的弹劾,等到后来逐步掌握大权时却年事已高。

D.徐光启博学强识,他生前曾向朝廷呈现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科学著作,去世后,崇祯皇帝要他的家属把遗留的书稿送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因而得以刊行公布。

解析:

C项,徐光启只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意见不合,并没有受到他的弹劾。

答案:

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答案:

(1)元朝时(使用此法)就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食、月食而实际无日食、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责怪钦天监台官推算失误。

(关键点:

“食”,日食、月食;“且尔”,尚且如此;“失占”,预测失误)

(2)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的时候,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

(关键点:

“赀”,通“资”,钱财;“优恤”,优厚抚恤;“愧”,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

万历二十五年,在本省的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七年后考中进士。

由庶吉士做到赞善。

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

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

杨镐在辽东兵分四路而丧师,京城大为震惊。

徐光启屡次上书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

神宗赞赏他的这种壮举,破格提拔他为少詹事府的副长官兼主管河南道的监察御史。

徐光启在通州训练士兵时,又条列了有关军国大事的十条奏议呈上朝廷。

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无法按他奏文请求的措施实行。

徐光启上疏力争,朝廷才稍稍拨给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

不久,明熹宗即位。

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

接着以疾病为理由,辞官归乡。

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

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加强城防。

熹宗认为他的主张很好。

正要商议加以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邱兆麟弹劾了他。

他又称病请假回家。

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很快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

天启五年,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在家闲住。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

不久,他以礼部左侍郎的身份主持礼部事务。

崇祯帝为国家财政状况感到忧虑,命朝廷大臣贡献屯田和盐政方面的好办法。

徐光启说,屯田的方针在于垦荒种田,盐务的方针在于严禁民间私自贩卖。

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提拔他为礼部尚书。

当时,崇祯帝因为日食的发生与事先推算不符,想要处分钦天监五官灵台郎。

徐光启说:

“五官灵台郎预测天象是按照郭守敬的方法,元朝时(使用此法)就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食、月食而实际无日食、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责怪钦天监台官推算失误。

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然会产生误差,应该及时加以修改订正。

”崇祯帝接受了他的意见,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历的工作,徐光启任监督。

崇祯四年春正月,徐光启向朝廷呈上《日躔历指》一卷、《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圆八线表》六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一卷。

这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又呈上观测天文的有关著述四种。

他的辨明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崇祯五年五月,徐光启受命以原官礼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是与郑以伟同时被任命的。

不久加封太子太保,进为文渊阁大学士。

徐光启素来怀抱治国经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

到他掌权时年纪已大,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所以无法对国家大政有所建树和倡议。

第二年十月,徐光启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少保。

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的时候,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

崇祯帝采纳御史的意见,于是赐徐光启谥号为文定。

过了一段时间,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他的家属把遗留下的著作送上。

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

崇祯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颁布,加赠徐光启太保,并录用他的孙子为中书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