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468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生理学教案17.docx

植物生理学教案17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十二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第一节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主要有机物的变化

二、其他生理变化

三、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的影

第二节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果实的生长

二、呼吸骤变

三、肉质果实成熟时的色香味变化

四、果实成熟时蛋白质和激素的变化

第三节种子和延存器官的休眠

一、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

二、休眠与植物激素

三、延存器官休眠的打破和延长

第四节植物的衰老

一、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二、影响衰老的条件

三、影响衰老的原因

第五节植物器官的脱落

一、环境因子对脱落的影响

二、脱落时细胞及生化变化

三、脱落与植物激素

小结

教学器材与工具

 多媒体设施、黑板与笔

授课时间

第17周周一第1-3节

教学目的、要求(例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层次):

1、理解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2、理解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3、理解种子和延存器官的休眠

4、理解植物的衰老

5、理解植物器官的脱落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

第十二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Matureandsenescencephysiology

植物受精后,受精卵发育成胚,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发育形成果实。

种子和果实形成时,不只是形态上发生很大变化,在生理生化上也发生剧烈的变化。

第一节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主要有机物的变化

仔细研究水稻谷粒成熟过程各种糖分的变化过程,得知葡萄糖、蔗糖等全糖的水平和淀粉累积速度比较接近,都在开花后9天达到高峰。

可是乳熟期以后淀粉累积停止,而颖果中还有不少糖分(图12-1)。

由此可见,谷粒淀粉累积的下降或停止,除了与光合产物供应充分与否有关,也与淀粉生物合成能力减弱有很大的关系。

图12-1谷粒成熟过程中淀粉和糖含量的变化

小麦籽粒的氮素总量,从乳熟初期到完熟期变化很小。

但随着成熟度的提高,非蛋白氮不断下降,蛋白氮的含量不断增加,这说明蛋白质是由非蛋白氮化物转变而来的。

与这种现象相适应,成熟小麦种子的RNA含量较多,以合成丰富的蛋白质。

油料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脂肪含量不断提高,而糖类(葡萄糖、蔗糖、淀粉)总含量不断下降(图12-3),这说明脂肪是由糖类转化而来的。

油脂形成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成熟期所形成的大量游离脂肪酸,随着种子的成熟,游离脂肪酸逐渐合成复杂的油脂。

其次,种子成熟时先形成饱和脂肪酸,然后,由饱和脂肪酸变为不饱和脂肪酸,所以,一般油料种子如芝麻、大豆、花生等种子的油脂的碘值,是随着种子的成熟度而增加。

当然,在常温下为固体油脂的油料种子(如椰子种子),其碘值变化很少。

在豌豆种子成熟过程中,种子最先积累以蔗糖为主的糖分。

然后糖分转变为蛋白质和淀粉,DNA和RNA也相应增多。

后来淀粉积累减少,而蛋白质保持较高的含量。

总之,在种子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类转化为不溶性糖类,非蛋白氮转变为蛋白质,而脂肪则是由糖类转化而来的。

二、其他生理变化

在有机物的合成过程中,需要供给能量,所以,有机物积累和种子的呼吸速率有密切关系。

有机物累积迅速时,呼吸作用也旺盛,种子接近成熟时,呼吸作用逐渐降低。

图12-4不同的小麦籽粒生育期玉米素、GA、IAA含量的变化

种子含水量与有机物的积累恰好相反,它是随着种子的成熟而逐渐减少的。

种子成熟时幼胚中具浓厚的细胞质而无液泡,因此,自由水是很少的。

小麦籽粒成熟时总重是减少了,这只是含水量的减少,实际上干物质却在增加。

三、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风旱不实现象,就是干燥与热风使种子灌浆不足。

干旱也可使籽粒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种子在较早时期干缩,可溶性糖来不及转变为淀粉,被糊精胶结在一起,形成玻璃状而不呈粉状的籽粒。

这时蛋白质的积累过程受阻较淀粉的为小,因此,风旱不实的种子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较高。

在干旱地区,特别是稍微盐碱化地带,由于土壤溶液渗透势高,水分供应不良,即使在好的年头,灌浆也很困难,所以,籽粒比一般地区含淀粉少,而含蛋白质多。

温度对于油料种子的含油量和油分性质的影响都很大。

营养条件对种子的化学成分也有显著影响。

第二节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由于肉质果实在食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对这类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最多。

一、果实的生长

肉质果实(如苹果、番茄、菠萝、草莓等)的生长一般也和营养器官的生长一样,具有生长大周期,呈S形生长曲线;但也有一些核果(如桃、杏、樱桃)及某些非核果(如葡萄等)的生长曲线,则呈双S形,即在生长的中期有一个缓慢期(图12-5)。

这个时期正好是珠心和珠被生长停止。

果实生长与受精后子房生长素含量增多有关。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受精,子房是不会膨大形成果实的。

可是,也有不受精而结实的。

这种不经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种子的果实的,称为单性结实(parthenocarpy)。

单性结实有天然的单性结实和刺激性单性结实之分。

图12-5苹果生长的S形曲线和樱桃生长的双S形曲线

天然的单性结实是指不需要经过受精作用就产生无子果实的现象,如无子的香蕉、蜜柑、葡萄等。

刺激性单性结实是指必需给以某种刺激才能产生无子果实。

二、呼吸骤变

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下降,此时果实便进入完全成熟。

这个呼吸高峰,便称为呼吸骤变(respiratoryclimacteric)(图12-6)。

具呼吸骤变的骤变型果实有:

苹果、香蕉、梨、桃、番木瓜、芒果和鳄梨等;不具呼吸骤变的非骤变型果实有:

橙、凤梨、葡萄、草莓和柠檬等。

图12-6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呼吸骤变

图12-7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的水解作用

图12-8香蕉成熟过程中,乙烯在呼吸骤变来临前大量产生

许多肉质果实呼吸骤变的出现,标志着果实成熟达到了可食的程度的,有人称呼吸骤变期间果实内部的变化,就是果实的后熟作用,因此,在实践上可调节呼吸骤变的来临,以推迟或提早果实的成熟。

适当降低温度和氧的浓度(提高CO2浓度或充氮气),都可以延迟呼吸骤变的出现,使果实成熟延缓。

反之,提高温度和O2浓度,或施以乙烯,都可以刺激呼吸骤变的早临,加速果实的成熟。

三、肉质果实成熟色香味变化

肉质果实在生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大部分是从营养器官运送来的,但也有一部分是果实本身制造的,因为幼果的果皮往往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当果实长到一定大小时,果肉贮存不少有机养料,但还未成熟,因此果实不甜、不香、硬、酸、涩,这些果实在成熟过程中,要经过复杂的生化转变,才能使果实的色、香、味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果实变甜在未成熟的果实中贮存许多淀粉,所以早期果实无甜味。

到成熟后期,呼吸骤变出现后,淀粉转为为可溶性糖。

糖分就积累在果肉细胞的液泡中,淀粉含量越来越少,还原糖、蔗糖等可溶性糖含量迅速增多,使果实变甜。

(二)酸味减少未成熟的果实中,在果肉细胞的液泡中积累很多有机酸。

例如,柑桔中有柠檬酸,苹果中有苹果酸,葡萄中有酒石酸,黑莓中有异柠檬酸等,所以有酸味。

在成熟过程中,多数果实有机酸含量下降,因为有些有机酸转变为糖,有些则由呼吸作用氧化成CO2和H2O,有些则被K+,Ca2+等所中和。

所以,成熟果实中酸味下降,甜味增加。

从图12-9可看出,苹果成熟期中淀粉转化为糖

图12-9苹果成熟期有机物质的变化

(三)涩味消失没有成熟的柿子、李子等果实有涩味,这是由于细胞液内含有单宁。

这些果实成熟时,单宁被过氧化物酶氧化成无涩味的过氧化物,或单宁凝结成不溶于水的胶状物质,因此,涩味消失。

(四)香味产生果实成熟时产生一些具有香味的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是酯类,包括脂肪族的酯和芳香族的酯,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醛类等。

例如,香蕉的特殊香味是乙酸戊酯,桔子中的香味是柠檬醛。

(五)由硬变软果实成熟过程中由硬变软,与果肉细胞壁中层的果胶质变为可溶性的果胶有关。

试验指出,随着果实的变软,果肉的可溶性果胶含量相应地增加。

中层的果胶质变成果胶后,果肉细胞即相互分离,所以果肉变软。

此外,果肉细胞中的淀粉粒的消失(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也是果实变软的一个原因。

(六)色泽变艳香蕉、苹果、柑桔等果实在成熟时,果皮颜色由绿逐渐转变为黄、红或橙色。

因为成熟时,果皮中的叶绿素被逐渐破坏丧失绿色,而叶绿体中原有的类胡萝卜素仍较多存在,呈现黄、橙、红色,或者由于形成花色素而呈现红色。

光直接影响花色素苷的合成。

这也说明,为什么果实的向阳部分总是鲜艳一些。

四、果实成熟时蛋白质和激素的变化

在苹果、梨和番茄等果实成熟时,RNA含量显著增加。

用RNA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处理正在成熟的梨果实,RNA含量减少,果实成熟受阻。

果实成熟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苹果和梨等成熟时,蛋白质含量上升,如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已酮处理成熟着的果实,则14C-苯丙氨酸结合到蛋白质的速度减低,果实成熟延迟。

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五类植物激素,都是有规律地参加到代谢反应中。

有些人测定苹果、柑桔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图12-10)。

他们认为在开花与幼果生长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增高。

在苹果果实成熟时,乙烯含量达到最高峰,而柑桔、葡萄成熟时,则脱落酸含量最高。

图12-10苹果生活周期各阶段激素变化的图解

第三节种子和延存器官的休眠

多数种子成熟后,如果得到适宜的外界条件,便可以发芽,但是,有些种子仍不能发芽。

这种成熟种子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称为休眠(dormancy)。

一、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

(一)种皮限制

一些种子(如苜蓿、紫云英等种子)的种皮不能透水或透水性弱,这些种子称为硬实种子。

另有一些种子(如椴树种子)的种皮不透气,外界氧气不能透进种子内,种子中的CO2又累积在种子中,因此会抑制胚的生长。

还有一些种子(如苋菜种子),虽能透水、透气,但因种皮太坚硬,胚不能突破种皮,也难以萌发。

在自然情况下,细菌和真菌分泌酶类去水解这些种子种皮的多糖和其他组成成分,使种皮变软,水分、气体可以透过。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

在生产上,要求这个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

现在一般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来破坏种皮,使种皮透水透气。

有用趟擦使紫云英种皮磨损,有用氨水(1:

50)处理松树种子或用98%浓硫酸处理皂荚种子1小时,清水洗净,再用40℃温水浸泡86小时,等等,都可以破除休眠,提高发芽率。

(二)种子未完成后熟

有些种子的胚已经发育完全,但在适宜条件下仍不能萌发,它们一定要经过休眠,在胚内部发生某些生理生化变化,才能萌发。

这些种子在休眠期内发生的生理生化过程,称为后熟(after-ripening)。

一些蔷薇科植物(如苹果、桃、梨、樱桃等)和松柏类植物的种子就是这样。

这类种子必需经低温处理,即用湿砂将种子分层堆积在低温(5℃左右)的地方1~3个月,经过后熟才能萌发。

这种催芽的技术称为层积处理(stratification)。

一般认为,在后熟过程中,种子内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的合成作用加强,呼吸减弱,酸度降低。

经过后熟作用后,种皮透性增加,呼吸增强,有机物开始水解。

研究指出,糖槭休眠种子在5℃低温层积过程中,开始时脱落酸含量很高,后来迅速下降。

细胞分裂素首先上升,以后随着赤霉素上升而下降(图12-11)。

图12-11糖槭种子在层积(5℃)过程中各类激素的变化

(三)胚未完全发育

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木本植物珙桐(Davidiainvolucrata)的果核,要在湿砂中层积长达1~2年之久,才能发芽。

据研究,新采收的珙桐种子的胚轴顶端无肉眼可见的胚芽,层积3~6个月后,胚芽才肉眼可见,9个月后胚芽伸长并分化为叶原基状,1年后叶原基伸长,1.5年后叶原基分化为营养叶,此时胚芽形态分化结束,种胚完成形态后熟,胚根开始伸入土中,进入萌发阶段。

(四)抑制物质的存在

生长抑制剂香豆素,可以抑制莴苣种子的萌发。

洋白蜡树(Fraxinusamericana)种子休眠是因种子和果皮内都有脱落酸,当种子脱落酸含量降低时,种子就破除休眠。

珙桐内果皮和种子子叶中均含有抑制物质,层积过程中,抑制物质逐渐减少。

二、休眠与植物激素

脱落酸能促进多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和种子休眠。

将脱落酸施用到红醋栗或其他木本植物生长旺盛的小枝上,会产生类似休眠的一般征状,如节间缩短,营养叶变小,顶端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减少,形成了休眠芽,并造成下面某些叶子的脱落。

现已证明,脱落酸是在短日照下形成的,而赤霉素是在长日照下形成的。

人们认为,植物的休眠或生长,是由脱落酸和赤霉素这两种激素调节的。

它们都来自甲瓦龙酸,通过同样代谢途径形成异戊烯基焦磷酸,然后才分道扬镳。

在光敏色素作用下,长日照条件形成赤霉素,短日照条件形成脱落酸,因此,夏季日照长,产生赤霉素使植株继续生长;而冬季来临前日照短,产生脱落酸,使芽进入休眠。

在生产实践上,也有需要延长休眠防止发芽的问题。

有些小麦、水稻品种的种子休眠期短,成熟后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在穗上发芽,影响产量和质量。

春花生成熟后,阴雨土壤湿度大时,花生种仁会在土中发芽,给生产上造成损失。

可在成熟时喷施B9或PP333等植物生长延缓剂,延缓种子萌发。

三、延存器官休眠的打破和延长

这里还要讲一下块茎、鳞茎等延存器官的休眠。

马铃薯块茎在收获后,也有休眠。

马铃薯休眠期长短依品种而定,一般是40~60天。

因此,在收获后立即作种薯就有困难,需要破除休眠。

用赤霉素破除休眠是当前最有效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是将种薯切成小块,冲洗过后在0.5~1mgL-1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10min,然后上床催芽。

也可用5gL-1硫脲溶液浸泡薯块8~12h,发芽率可达90%以上。

马铃薯在长期贮藏后,渡过休眠期就会萌发,这样就会失去它的商品价值,所以,要设法延长休眠。

在生产上可用0.4%萘乙酸甲酯粉剂(用泥土混制)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安全贮藏。

洋葱、大蒜等鳞茎延存器官也可用萘乙酸甲酯延长休眠。

第四节植物的衰老

植物的衰老(senescence)是指细胞、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衰退,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衰老是受植物遗传控制的、主动和有序的发育过程。

环境因素可以诱导衰老,例如,落叶乔木的叶片在秋天呈现出由黄到红的斑斓色彩,而后落叶飘零。

秋季的短日和低温就是触发叶片衰老的环境因素。

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开花植物有两类不同的衰老方式:

一类是一生中能多次开花的植物,如多年生木本植物及草本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替的生活周期,虽然叶片甚至茎秆会衰老死亡,但地下部分或根系仍然活着。

另一类是一生中只开一次花的植物,在开花结实后整株衰老和死亡,这类植物称单稔植物。

所有一年生和二年生植物和一些多年生植物(如竹)都属于这类植物。

一、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衰老的组织或细胞在生理生化上通常都会表现出如下的变化:

(一)蛋白质显著下降

叶片衰老时,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这已被许多试验所证实。

蛋白质含量下降原因有两种可能:

一是蛋白质合成能力减弱,一是蛋白质分解加快。

有些试验认为叶片衰老是由于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引起的。

例如,用延缓衰老的植物激素(赤霉素和激动素)处理旱金莲(Tropaeolummajus)离体叶或叶圆片,掺入蛋白质中的14C-亮氨酸数量比对照(水)多;用促进衰老的脱落酸处理,掺入蛋白质的数量则比对照还少。

这就说明衰老是由于蛋白质合成能力减弱。

另外一些人认为,衰老是由于蛋白质分解过快引起的。

植物叶片中有70%的蛋白质存在于叶绿体,衰老时首先发生叶绿体的破坏和降解,蛋白含量下降。

同时,在衰老过程中,水解酶如蛋白酶、核酸酶、脂酶等活性增大,分解蛋白质、核酸和脂肪等物质并进行物质的再循环。

(二)核酸含量的变化

人们将在衰老过程中表达上调或增加的基因称为衰老相关基因(senescenceassociatedgene,SAG)。

而表达下调或减少的基因称为衰老下调基因(senescencedown-regulatedgene,SDG),SAG包括降解酶如蛋白酶、核酸酶、脂酶等基因、与物质再循环有关酶如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以及与乙烯合成相关的ACC合酶和ACC氧化酶基因。

外加激动素可提高RNA含量,延缓衰老。

试验得知,具有放射性前体在离体衰老叶片中结合到核酸的数量是比较低的,如果用激素延迟衰老,则结合到核酸的数量就较多。

(三)光合速率下降

叶片衰老时,叶绿体被破坏,具体来说,叶绿体的基质破坏,类囊体膨胀、裂解,嗜锇体的数目增多、体积加大。

叶片衰老时,叶绿素含量迅速下降。

在大麦叶片衰老时,伴随着蛋白水解酶活性增强的过程,Rubisco减少,光合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受到阻碍,所以光合速率下降。

(四)呼吸速率下降

在叶子衰老过程中,线粒体的变化不如叶绿体的那么大。

在衰老早期,线粒体体积变小,褶皱膨胀,数目减少,然而功能线粒体一直到衰老末期还是保留着。

叶片衰老时,呼吸速率迅速下降,后来又急剧上升,再迅速下降,似果实一样,有呼吸骤变(图10-12),这种现象和乙烯出现高峰有关,因为乙烯加速透性,呼吸加强。

应当指出,在离体叶的试验中,整个衰老过程的呼吸商与正常呼吸的不同,这说明衰老时的呼吸底物有改变,它利用的不是糖而是氨基酸。

此外,衰老时呼吸过程的氧化磷酸化逐步解耦联,产生的ATP量也减少了,细胞中合成过程所需的能量不足,更促进衰老的发展。

图12-12甜菜和烟草叶在暗中衰老时叶绿素、呼吸速率和乙烯含量的变化

二、影响衰老的条件

(一)光光能延缓菜豆、小麦、烟草等多种作物叶片或叶圆片的衰老。

试验表明,光延缓叶片衰老是通过环式光合磷酸化供给ATP,用于聚合物的再合成,或降低蛋白质、叶绿素和RNA的降解。

红光能阻止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的减少,远红光照射则消除红光的阻止作用,因此光敏色素在衰老过程中也起作用。

蓝光显著地延缓绿豆幼苗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减少,延缓叶片衰老。

长日照对木槿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比短日照更为有效。

(二)温度低温和高温都会加速叶片衰老,可能由于钙的运转受到干扰,也可能因蛋白质降解,叶绿体功能衰退,叶片黄化。

(三)水分干旱促使向日葵和烟草叶片衰老,加强蛋白质降解和提高呼吸速率,叶绿体片层结构破坏,光合磷酸化受抑制,光合速率下降。

(四)营养营养缺乏是导致叶片衰老的原因之一。

营养物质从较老组织向新生器官或生殖器官分配,会引起营养缺乏,导致叶片衰老。

(五)细胞分裂素延缓叶衰老是细胞分裂素特有的作用。

离体叶子会逐渐衰老,叶片变黄。

细胞分裂素可以显著延长保绿时间,推迟离体叶片衰老。

实验表明,将一个包含有拟南芥衰老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启动子和ipt基因(编码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嵌合基因导入烟草植株,转基因植株在衰老之前,其细胞分裂素水平与野生型的一样高,植株表现正常。

随着叶龄的增大,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启动子活化,与之相连的ipt基因表达,叶片细胞分裂素水平上升,延缓了衰老。

此外,高水平细胞分裂素还限制了ipt基因进一步表达,防止细胞分裂素过量产生。

这就说明细胞分裂素是叶片衰老的天然调节物。

在应用方面,细胞分裂素可以延长蔬菜(如芹菜、甘蓝)的贮藏时间。

细胞分裂素有防止果树生理落果的作用。

用6-BA水溶处理柑橘幼果,可以显著地防止第一次生理落果。

三、植物衰老的原因

植株或器官发生衰老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曾经提出过各种理论,其中营养亏缺理论和植物激素调控理论的影响较大。

营养亏缺理论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单稔植物一旦开花结实后,全株就衰老死亡。

这是因为生殖器官是一个很大的“库”,垄断了植株营养的分配,聚集营养器官的养料,引起植物营养体的衰老。

但是这个理论不能说明下列问题:

(1)即使供给已开花结实植株充分养料,也无法使植株免于衰老;

(2)雌雄异株的大麻和菠菜,在雄株开雄花后,不能结实,谈不上积集营养体养分,但雄株仍然衰老死亡。

植物激素调控理论认为,单稔植物的衰老是由一种或多种激素综合控制的。

植物营养生长时,根系合成的细胞分裂素运到叶片,促使叶片蛋白质合成,推迟植株衰老。

但是植株开花结实时,一方面是根系合成细胞分裂素数量减少,叶片得不到足够的细胞分裂素;另一方面是,花和果实内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大,成为植株代谢旺盛的生长中心,促使叶片的养料运向果实,这就是叶片缺乏细胞分裂素导致叶片衰老的原因。

另一种解释是花或种子中形成促进衰老的激素(脱落酸和乙烯),运到植株营养器官所致。

例如,取有两个分枝的大豆植株,一枝作去荚处理,一枝的荚正常发育。

结果表明,前者枝条保持绿色,后者衰老。

由此看来,衰老来源于籽粒本身,而不是由根部造成的。

叶片衰老分为3个时期:

起始时期(initiationphase)、退化时期(degenerativephase)和终止时期(terminalphase)。

在起始时期,细胞代谢发生变化,伴随着“库”中的物质向“源”转移,光合作用活性开始下降,衰老的信号传递链开始运行;在紧接着的退化时期,细胞组分、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与脂肪被降解;终止时期则是以细胞死亡诱导因子的积累、细胞完整性的破坏为特征,叶片脱落死亡。

引起衰老的信号转导途径还不清楚,但目前已知,发育信号与环境信号共同启动衰老过程。

干旱胁迫、营养亏缺、紫外线照射以及病原菌侵染等都可引起衰老。

糖可能是诱导衰老的信号分子,己糖激酶是糖的感受器,实验表明,转己糖激酶基因的烟草增加了对糖的敏感性,也加速了衰老;而转基因植株体内糖的含量却比对照低。

在自然条件下,可能是库-源的平衡影响着糖的分配,从而诱导衰老。

幼嫩叶片是“库”,老叶作为“源”,将糖运往“库”中,当幼叶成熟时,对糖的需要量下降,糖在老叶积累而抑制光合作用,启动衰老过程。

当然,糖控制的衰老还受植株氮水平、光和发育水平的影响,植株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整合与平衡调控叶片衰老的起始过程。

第五节植物器官的脱落

脱落(abscission)是指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如树皮和茎顶的脱落,叶、枝、花和果实的脱落。

植物器官脱落是一种生物学现象。

在正常条件下,适当的脱落,淘汰掉一部分衰弱的营养器官或败育的花果,以保持一定株型或保存部分种子,所以脱落是植物自我调节的手段。

在干旱、雨涝、营养失调情况下,叶片、花和幼果也会提早脱落,这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

然而,过量和非适时的脱落,往往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如何减少花果脱落,是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因子对脱落的影响

(一)温度

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会加速器官脱落。

随着温度增高,生化反应加快,温度与脱落的关系Q10约等于2,这是直接的影响。

此外,高温也会引起水分亏缺促使叶片脱落,这是间接影响。

(二)水分

通常季节性的干旱会使树木落叶。

树木在干旱时落叶,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损失,否则会萎蔫死亡。

所以叶片脱落是植物对水分胁迫的重要保护反应。

干旱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增强,可扩散的生长素相应减少,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乙烯和脱落酸增多,所有这些变化都促进器官的脱落。

(三)光照

光照强度对器官脱落的影响很大。

光照充足时,器官不脱落;光照不足,器官容易脱落。

大田作物种植过密时,植株下部光照过弱,叶片会早落。

光照过弱,不仅使光合速率降低,形成的光合产物少,而且会阻碍光合产物运送到叶片和花果,导致脱落。

凡是糖类含量高的叶片和果实,不易脱落;而糖类含量低的,则容易脱落。

这是长久以来,园艺学家观察到的。

日照缩短是落叶树秋季落叶的信号之一。

北方城市的行道树(如杨树和法国梧桐),在秋季短日来临时纷纷落叶,但在路灯下的植株或枝条,因路灯延长光照时间,不落叶或落叶较晚。

二、脱落时细胞及生化变化

(一)脱落时细胞的变化

离层细胞开始发生变化时,首先是核仁变得非常明显,RNA含量增加,内质网增多,高尔基体和小泡(vesicl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