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16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docx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

吴非教师应该知道的十大教育常识

  01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每个阶段各有特殊的生命价值

  学生对人生目标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样的。

人们鼓吹“成功”“成才”,期望“成长”,然而人们也许忘记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不一定要用这些来衡量,况且每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生命价值,教师不要以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加速成长”。

  童年,应当无忧无虑,睁大眼睛尽情地欣赏世界。

有人说,教室就是犯错误的地方。

我想说的是:

这个年龄也是可以出点麻烦的年龄。

如果中国的孩子个个循规蹈矩,按长辈们的要求努力地去做一切,包括众所周知的不正确的事,不能有自由的思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创造性吗?

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每个阶段“达标”才算“教得好”?

  教育不是办奥运,教学更不是团体操,评价学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

  02少上一节课也没什么――别只顾“教”,却忘了“学”

  “少上一节课当真有什么不得了的后果?

”我在学校提出这样的问题,绝大部分老师同意我的判断,甚至有人认为“少上20节也不一定会出问题”。

  曾有个班,对某科教师的教学反映很不好,这个老师不认真备课,上课照教参读,作业不批不改不讲评,教学评估,这名任课老师平均分“不及格”。

但这个班考试成绩却并不差。

学生毕业参加学校的调研会,直言不讳,说:

“考得不错,是靠同学们努力;也许是指望不上老师了,所以我们班的自学能力比较强。

  这个例子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不能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学,但从中可以看到,学生素养的形成未必靠教师,也未必依赖课堂。

目前中小学“重教轻学”倾向很严重,一是对教师要求过高,百般挑剔;二是课时过多,忽略了“学”。

在教师职业水准不高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会出现困难;而教师在力能胜任的状态下,学生往往也会缺乏主动性,过于依赖课堂和教师。

  03老师是学生相处最久的社会人――做学生的精神导师吧

  学生需要有精神的导师。

特别在青少年时期,他们需要有“人生标杆”式的人物在身边。

这个标杆式的人未必是历史名人,或媒体宣传的英模人物,而是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人。

父母作为亲人,有时起不到那样的作用,或者达不到那种理想的境界,于是他会在社会上找寻。

学校是他生活时间最多的地方,在这里,学养高的老师,有精神感召力的学长,都有可能成为他景仰的人。

  他需要一个有人格魅力的灵魂的导师。

在他心目中,这个人真诚可靠,像他背后的一座大山;这个人富有经验,总能在他最困惑的时候点亮一盏灯……

  04如何介绍学科很重要――别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小贩”

  甲老师说:

“我这门课,就是靠多做题,熟能生巧。

上届高三,某某中学做了一万多题,高考卷上果然有三道题基本一样,所以一定不要怕做题……”

  乙老师说:

“我这门课,就是靠背,你背个滚瓜烂熟,考试不会吃亏的。

  丙老师说:

“我上课说的话,凡是说了两遍的,都要记下来,考试基本就考这些……”

  我感到困惑:

教师课堂上这样介绍自己的教学,学生怎么可能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

任课教师不向学生介绍学科内涵,不介绍学科史,不介绍学习过程的不可知与趣味,而是用“好处”引诱学生,或是用考试恐吓学生,这样宣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很多教师就这样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小贩”,每天辛辛苦苦地做违反教育规律的事;他埋怨学生不爱学习,却不去思考究竟是谁“高速度、高效率”地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05晚自习就别拿来上课了――给学生留点自己的时间

  如果学生“不在状态”,不必强求他在课堂“学会”,他可能在课后“悟”出来。

如果教师总是不放心,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向学生重复,不但低效,也会导致学生厌学。

  晚自修是学生自学时间,每天有这样两三个小时,学生能做很多事,解决很多问题。

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课堂教学是同一要求,在课外,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发展个性化学习。

现在很多中学生的晚自修被“统”起来了,集中在学校,由教师看管;更难以理喻的是,晚上也上课。

  问一所初中学校的校长,学生白天上课已经很疲劳,为什么还要安排“上晚课”?

校长说,是应家长要求开设的。

家长认为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利益,提高升入高中名校的比例。

学校觉得不妥,老师们也不愿意,家长不断上访,教育局只好“?

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这个“上晚课”,于是立刻形成风气,所以该市才有晚上九点半交通“夜高峰”堵车的怪现象。

学校的教学要听从家长的安排,这种荒唐事,不知为什么,整个学校没有不同意见。

  06培养学生的爱好很重要――学生的爱好比教科书更有用

  有个学生能说出校园里90种树木花卉的名称,让我感到惊讶。

校园里不是每种植物都有说明牌,那这位学生是怎样弄清植物名称的呢?

他为什么会想到去弄清,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了知识呢?

听生物教师谈起,他能记住的“90种树木花卉的名称”,并非教科书知识,考试也从未涉及,这就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了。

在应试教育下,“不考不教,不考不学”已成为很多学校的常态,能说出校园里90种树木花卉名称的文科学生,太少。

  学生有自己的爱好,不但生活充实,也有自信。

他用自己的时间去解惑,以自己的能力去探索,从这个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比教科书更有用。

  07一份作业可以见品质――让一丝不苟成为习惯

  上课时,我拿出几本学生练习册,让大家看质量问题,书脊封胶不牢,散开了。

学生说,质量问题多呢,某科教科书有脱页,新水笔才用了一小截就不流利,面包袋上的保质期随便印,食堂饭菜规格不统一……我和学生一起感慨,如果每个人都认真一些,何至于有这些问题。

“小事”,可以看出习惯和品质;只有让一丝不苟成为习惯,“品质”才能融化在生活中。

  下一周的作业,绝大部分学生做得很认真,谁也不想让老师认为他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人,谁也不想让老师认为他是那种走上社会就鬼混胡来的人。

  2.选择“静养式阅读”

  常有老师和校长询问,学校怎样才能办出“特色”。

我认为,时下学校纷纷追求“办学特色”,一个省几万所学校,都追求“特色”,那就很难“特”起来;果真个个有“特色”,那基础教育可能会出现违背常识、违背规律的趋向;更兼有“教育GDP”的考量,结果必然是“本体同质,整体异化”。

而目前学校最大的隐患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真的想做点实事,不如清静无为,为教师创设发展的环境。

我主张采用“静养式阅读”――什么具体要求也不要提,更不用指标考核,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读三年书,庶几可找到做教师的感觉,学校的面貌肯定也会好起来。

  3.为什么要“静养式阅读”?

  首先是为克服浮躁之风。

如今教育界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利”与“效率”,考核学校或教师,总有“指标”,都要设置一些“硬杠杠”,以“达标”。

比如,说到提倡教师读书,校长马上就考虑“定指标”,每人每年读多少本,是用交读书笔记的方法,还是出张试卷考一考,总之,担心教师弄虚作假。

说起来很尴尬:

教师本当是读书人,可是现今教师的阅读量低得可怜;教师要学生读书而自己不读书,学生读了书之后便看不起教师;一些教师言行粗俗,志趣低下,社会形象很差。

只提“静养”,让老师们的心静下来,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提高个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

不得不指出的是,时下许多学校,在各类检查评估中,“上面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上面要什么我就有什么”,各级各类表彰的奖状铜牌满墙满室,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多如牛毛,标语口号壁上刷,校长满嘴顺口溜……然而在这些学校,往往只有极少数教师在自觉地读书,虽然这样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读书人,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与周围的环境往往格格不入,也不为大家接受。

无孔不入的功利主义带来的浮躁之风,制约了教师的进步。

  其次是考虑阅读自身的特征。

作为一种生命方式,阅读只能是“个人”的追求;阅读只有“个人”才能完成,只有“个人”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因而只有“个人阅读”才能真正获得教养。

同样,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教师全部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而?

a生的,绝对不可能由于一个政策、一项措施而“雨后春笋”般地生出,外部的环境至多“催生”“促进”,没有种子不行。

  我的一位青年同事应约把读书笔记结集出版,书名用了帕慕克的话――“把自己和书关起来”,这对我真是莫大的启示!

很多教师回顾自己的成长,也都很重视曾有过的读书静修经历。

我回忆个人阅读经历,但凡最终形成有价值记忆的阅读,多是在独处的状态下。

“文革”中在农村插队8年,被剥夺上大学的资格,农村也没有读书的环境,为得到一本书,往往要走几十里路,如饥似渴,当年独自在油灯下读书的幸福感至今难忘。

我认识的几位前辈回忆最有价值的读书,竟然都是在监狱里!

现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正是一名教师专业进修的好时期,无论如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空间,如何抵御诱惑,拒绝平庸,需要有明智的选择。

  又因为阅读是充满个人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因此它不大可能受行政措施的干预或管理。

所以,阅读需要一个“静”的环境,没有必要“集体行动”――中国的经验:

报刊照片上那种教师坐在一起读书的画面,极可能在快门按下后就“散伙”了。

读书需要交流,可以有读书会、书友会,然而前提必须是个人的阅读。

个人的阅读是自由的阅读。

读什么类别的书,一名教师应当有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作为“师”,应当比学生善于学习。

故而看到有一二十年教龄的教师询问,要求专家开列书目,我就困惑,他为什么不具备起码的判断选择能力?

我甚至觉得他未必有读书的欲望。

换个角度,静养式阅读是非功利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不要作任何硬性的规定,因为是“静养”,可以随心所欲。

同样,一部分人读这样的书,一部分人有其他感兴趣的阅读领域,是很好的状态。

我是语文教师,但我更多阅读其他门类的书籍,我在阅读时并没有很强的“学科”意识,我享受阅读的愉快,根本不在意是否“有用”。

我在工作中接触过许多有独特见解的教师,观察他们的成长经历,几乎都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视野和丰厚的阅读积累;他们能长期自觉地阅读,如果一段时间没读什么好书,就觉得过得不愉快;他们善于探索与发现,他们总是能通过阅读中发现一些新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勤于思考,乐于交流;而这些教师对“赛课”“参赛”“评奖”之类的活动往往并没有什么兴趣。

  也有同行表示担忧:

如果没有具体要求,万一老师们仍然打牌玩乐,怎么办?

我觉得这种情况可以忽略,因为读书是个人的选择。

在任何社会的任何职业群体,追求灵魂幸福的人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

因而,对教师的阅读,不必提太高的要求。

简而言之:

一部分人追求这样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选择一种生存方式。

当下中国,在一所学校,只要有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教师是真正的读书人,对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说,已算是很幸福的了。

因为在这里,他能看到“精神明亮的人”,他能找到人生的精神标杆,他能跟随真正的读书人在一起学习。

  人物简介:

  吴非,原名王栋生,笔名吴非,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

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中学语文(必修)》(苏教版)、《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发的《不是爱风尘》引发了社会上对中学教育的大讨论,出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教育参考――吴非视线》,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