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517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docx

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本文由五好市民整理)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农业生产现状已经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脱贫目标的实现。

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符合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是建立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将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培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业生产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发展,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的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着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对市场发展的适应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政收入,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富民富县目标。

“九五”以来,**县紧紧围绕“九五”计划纲要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农业产值年均递增达到5.42%,人均粮食产量达到20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1元;相继完成投资52万元的苏集河三岔河二期险段治理工程;完成投资313万元的南部人饮二期工程,解决了1850户、7900人和46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总投资1650万元的农网改造一期二批工程、总投资550万元的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均已完成了投资任务。

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好成绩。

投入资金135万元,完成造林3.05万亩,占计划的107%。

其中退耕还林(草)0.8万亩,占计划的10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9.6%,“整县灭荒”通过了省上验收,州上连续三年在全县召开了春季植树造林现场会。

农业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种植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形成了“农、林、牧、粮、经、草”多元发展的农业新格局。

近几年来,**县不断探索创新,及时总结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正确确立了“潜力在山区,希望在特产,关键靠科技,根本抓水保”和“农业稳县,林畜药菜富民,科教工商兴县,开发两业三川,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通过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作土的文章,发树的财,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长足发展。

全县已建成蚕豆、油菜、洋芋、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庭院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花椒、大接杏、酸巴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果业。

以肉牛羊育肥加工为主的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形成了以康美肉牛为龙头,新增养殖大户163户,新建规模养殖场16个为主体的畜牧产业;走出了以山地节水日光温室为主要措施的反季节果蔬生产旱作农业的路子。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步伐,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县上决定在全县范围内通过积极努力,抢抓机遇,认真实施以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推广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较大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从气候条件看: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完全能够满足各种农作物和林果树种的生长与发育的需要。

从资源条件看:

**尚有10万亩宜林宜草大地埂和10万亩宜林荒山荒沟有待开发利用,有29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土地潜力很大。

从发展现状看:

旱作高效生态农业有了新的发展。

在粮食生产上,针对连续干旱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调整结构,扩大抗旱作物、耐旱品种入手,突出抓了地膜覆盖、种子工程、机耕机播等旱作高效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到2002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32亿元(90不变价),农业增加值为1.18万元。

粮食总产量5.8万吨,人均产粮240公斤。

从服务体系建设来看:

县上有农技推广中心、畜牧站、林业技术指导站、园艺站、水保站等农技推广机构,乡(镇)设立了林果站、农技农经站、畜牧站、水保站。

有农业科技干部167名,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37名,加之各种科普研究会,全县形成了以县直服务单位为龙头,乡镇服务组织为依托,村级服务组织为主体,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上下贯通的技术服务网络,一些林果、农技、养殖实用技术得到了及时推广运用。

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及可行技术,技术实力比较雄厚。

从交通条件来看:

县境内有蒿临、康冶、定新、康广公路穿越全境,各干线互相联结,交通便利。

县城与各乡镇通公路,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228公里,村村通电、通农机道路。

从以上各因素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光热资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土质肥沃,交通便利,县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产、贮、供、销、加工一体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创出了一条适合**实际的山区旱作农业发展的路子,为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实施综合开发具有一定基础。

同时群众期望高投入、高效益、高收益的项目,舍得向农业投资,对农业综合开发要求迫切,一旦项目下达,能尽快得到实施。

因此在我**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条件具备,切实可行。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1)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涉及附城、康丰、虎关、苏集、草滩等5个乡镇。

(2)项目规模

中低产田改造2.4万亩;

优势农产品基地3.6万亩;

节水农业示范0.24万亩;

农业生态工程建设0.45万亩。

(3)项目建设内容

1)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内容:

以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工程、以土壤改良、良种繁育等为主的农业措施、以防护林为主的林业措施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2)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内容:

以良种繁育、设施栽培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措施和科技推广措施。

3)节水农业示范建设内容:

高新节水技术—药材喷灌示范、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等。

4)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内容:

营造水保林、栽植生态经济林等林业措施。

(4)项目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为3年(2004-2006)。

1.3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为2245万元。

其中,中低产田改造1165万元,占51.9%;优势农产品基地675万元,占30.1%;节水农业示范186万元,占8.3%;农业生态工程建设219万元,占9.7%。

资金筹措:

中央财政资金99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49万元,自筹资金497万元。

三种资金的比例为1∶0.75∶0.5。

1.4效益

新增小麦120万公斤,玉米30万公斤,马铃薯90万公斤,蚕豆72万公斤,豌豆48公斤,油菜84万公斤,中药材135万公斤,蔬菜150万公斤,沙棘75万公斤。

新增产值16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5元。

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16.51%,财务净现值1048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9.33年,静态投资回收期7.44年。

1.5组织领导和管理

成立由**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及管理小组,以农业综合开发办、农牧局、水利局、林业局、财政局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吸收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具体工作,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牵头,开展各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组织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搞好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项目建设资金设立专门帐户,在县项目领导与管理小组审批后,由县财政局进行发放,按国家财经法规与项目规定进行资金使用的稽查,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的制度。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县位于**省中南部,**回族自治州南端,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3°24′—103°49′,北纬34°52′—35°27′。

南北长约57.5Km,东西宽34.5Km,总面积1081平方公里;东邻临洮县,北接广河,南连渭源、临潭、卓尼,西邻和政。

2.1.2水文气象

**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东北向西南光照减少,温度降低,降水量增多。

年平均气温6℃,年极端最高气温33.2℃,年极端最低气温-32.2℃,≥0℃的活动积温2831.8℃,≥10℃的活动积温2092.3℃,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449.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5%。

太阳总辐射量多年平均为134千卡/cm2,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41天,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61.6m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548.4mm,降水量分布不均,空间分布差异大,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而4、5、6作物生长期降雨稀少。

最大风速25m/s,年均风速0.8m/s。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交汇地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境内峰峦迭障,河谷相间,山川交错,垂直变化明显。

总的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南北狭长。

海拨在1898—3908米之间,相对高差2010米。

地貌类型主要是黄土丘陵和河谷阶地,其次为强烈侵蚀的山地,河谷地势较平坦,其余均为沟壑山地,沟壑纵横,波状起伏。

境内有莲花山和太子山脉尖石山、抱儿子山、白石山等高峰,可谓“九山一川”。

形成了高山、丘陵、沟壑、梁峁、河谷纵横交错的复杂地形地貌。

河谷阶地即苏家集河、中砥河、三岔河、流川河形成的冲积阶地。

一、二级阶地和河漫滩最发育,高级阶地不发育,窄狭且不连片。

顺河流河谷阶地坡降2.6%至4.5%,地势较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生产条件优越;川塬区低山、川地带气候温和,降水量较多,是农、林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东南部是高寒山地,植被较好。

项目治理地选在河谷、阶地上,治理面积6.45万亩。

项目区耕地土壤类型有:

黑垆土、黑土、黄绵土、红粘土四土类;有山地耕种麻土、川谷地耕种麻土、山地耕种黑土、川谷地耕种黑土、塬坪耕种麻土、山地在白土、山地耕种红土、川谷耕种红土八个土属和山地黑麻土、山地黄麻土、川谷黑麻土、川谷黄麻土、山地在白土、塬坪黄麻土、山地厚层大黑土、山地退化黑土、川谷厚层大黑土、川谷退化黑土、山地白麻土、山地麻土、川谷红土十三个土种。

土壤全氮含量0.1~0.2%,速效磷含量3~10PPm,速效钾含量100~150PPm,有机质1.29~1.85%。

总体肥力状况是:

少氮、缺磷、部分土壤缺钾,耕地有机质不足。

2.1.4水资源

除自然降水外,境内河流均为洮河支流。

南有洮河、冶木河、杨家河;中有胭脂河、中砥河、苏家集河、三岔河;北部有流川河。

河流总流径为208.43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9.29亿m3,其中过境水47.43亿m3,占总径流量的96.2%,自产水1.8亿m3,占总径流量的3.8%。

人均20921多m3,属丰水区。

全县有大、小水库、水坝五座,总库容154.4万m3。

地下水资源贫乏主要是苏家集河、胭脂河和流川河河谷潜水和各大沟潜水。

境内河流和泉水属淡水,无污染,矿化度0.39~0.58克/升,PH值7.1~8.2,硬度10.66~20.85,含碘量0.36~9.01毫克/升,是人畜饮水、灌溉农田的良好水源。

河谷潜水利用困难很大,广大山区还是难以摆脱干旱的威胁。

对选定的项目区来说,是水资源较丰富的区域。

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至2002年底,全县耕地32.31万亩,其中:

河谷川地8.28万亩,山地24.03万亩,中低产田2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

梯田面积17.6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75%。

有效灌溉面积仅为9.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52%,开发潜力巨大。

项目区耕地10.35万亩,其中:

山地6.54万亩,占63.2%,川水地3.81万亩,占36.8%。

梯田面积6.7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4.83%。

有效灌溉面积为5.1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9.95%,

2.1.6自然灾害

**县气候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气候区域差异,时空变化较大,无霜期短,年均气温较低,热量不足,降水不均,春末夏初干旱常有发生,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7%,经常出现暴雨和冰雹,并时常伴有泥石流。

因此,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动力

**县是一个回、汉、东乡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口的56.1%。

全县辖16个镇乡,152个村民委员会,161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83万户,总人口24.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4万人,人口密度223人/km2,乡村劳动力8.6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7.71%。

项目区辖5镇乡,45个行政村,577个村民小组,乡村户数1.96万户,乡村总人口9.50万人,农业人口8.58万人,乡村劳动力3.13万人。

(详见附表2-1)。

2.2.2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总土地面积162.5万亩,其中:

耕地32.3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9.88%;林地55.5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4.17%;牧草地36.7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2.62%;城乡居民厂矿用地3.6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22%;交通用地1.4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89%;水域2.2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9%;未利用土地30.5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8.78%。

项目区土地面积30.02万亩,其中:

耕地8.5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8.45%;林地5.7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9.19%;草地5.7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9.25%;城乡居民厂矿用地1.2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0%;交通用地0.4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0%;水域0.9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16%;未利用土地7.3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4.45%。

2.2.3农业生产水平

**县是一个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年播种面积约为31.53万亩,其中:

粮食播种面积年均约24.13万亩,亩均产240Kg,经济及其它作物7.4万亩。

在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洋芋、蚕豆四大作物为主,小麦播种面积11.24万亩,亩均产225Kg;玉米播种面积4.53万亩,亩均产311Kg;洋芋播种面积4.34万亩,亩均产230Kg;蚕豆播种面积4.02万亩,亩均产215Kg;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的种植比例为45:

19:

19:

17。

经济作物有油料、中药材,其中: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02万亩,亩均产155Kg;中药材播种面积4.06万亩,亩均产236Kg。

油料、中药材的种植比例为43:

57。

其它作物播种面积0.32万亩。

粮食、经济、其它的种植比例为77:

22:

1。

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2322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6334万元,林业产值705万元,牧业产值6149万元,渔业产值32万元。

农业增加值为11848万元。

地方特产有中药材、酸巴梨、野山杏、果牛、沙棘、蕨菜、卧龙头、石花菜、苦芨菜等丰富的野果及野菜资源,品种多,历史久,质量优、产量高。

养殖业也比较有特色。

项目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9.98万亩,其中: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3万亩,其中夏粮面积4.25万亩,秋粮面积3.75万亩,夏、秋比为0.53︰0.47;小麦播种面积3.59万亩,亩产227公斤;蚕豆播种面积0.66万亩,亩产210公斤;玉米播种面积2.02万亩,亩产320公斤;洋芋播种面积1.76万亩,亩产229公斤。

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的种植比例为0.45:

0.08:

0.25:

0.22。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84万亩,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04万亩,亩产160公斤;中药材播种面积0.8万亩,亩产238公斤。

油料、中药材的种植比例为0.57:

0.43。

其它播种面积0.12万亩。

草田面积6.56万亩。

粮、经、草比例为0.49︰0.11︰0.40。

林地面积6.77万亩;果园面积221亩。

200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584万元。

2.2.4地方财政与农民纯收入

目前,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有一般性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两大项。

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14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081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人均产粮209公斤。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已形成了以县直技术部门为龙头,乡镇服务技术站为依托,村级服务组织为主体,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四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并拥有一支以高、中级年轻科技人员为骨干的农业科技队伍。

目前,各类农牧业科技人员已达167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37人。

另外,还有一支庞大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用可行的技术。

项目区共有乡镇农技站5个,科技人员52人,其中:

农艺师12人,助理农艺师12人,技人员28人,农民技人员112人。

2.3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截止2002年底,**县共完成水利工程629处,其中自流渠47条,总长216公里,已衬砌渠道25.94公里,占总渠道的12%;中、小型水库5座,塘坝5处,总库容253.25万立方米;提灌站17处;机井31眼,已配套16眼;建成集雨水窖233眼;高压农电线路648.3公里,低压农电线路1300公里;地下埋设管道827公里;喷灌设备20台(套)。

有效灌溉面积9.86万亩,保灌溉面积8.01万亩。

项目区有九坪渠、康城渠、吴坪渠3条自流渠,总长129公里,已衬砌渠道13.8公里,占总渠道的11%;有电力提灌12处;有机井28眼;中、小型水库3座,兴利库容227.7万立方米;建成集雨水窖62眼;高压农电线路220公里,低压农电线路330公里;地下埋设管道82公里;喷灌设备0台(套)。

有效灌溉面积51700亩,保灌面积48000亩;这3条自流渠、12处电灌、28处井提灌对苏集河河谷区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3座水库对苏集河河谷区的灌溉、排水、防洪、水土保持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大多数灌区始建于或改造于70年代前,建设标准低,设备老化严重,干、支、斗、农渠都是土渠,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严重,水分渗漏很大,水的利用率不高,水的利用系数在45%以下。

2.3.2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是全县主要川坪地区,田间斗、农渠配套不完善。

项目区斗、农渠全为土渠,水份渗漏严重。

项目区大部分耕地处在河谷地带,长期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困扰着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本来就不十分完善的各项田间工程更加残缺不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水土流失在农田物质循环上起耗散作用,它冲走了一部分肥料与土壤中原有营养物质,使得营养物亏损量增大,其后果是向土壤中不断掠夺,造成土壤贫瘠化,限制产量不能提高。

因此本项目土地整治就必须在治理水土流失上做文章,特别是要加强田间工程的建设,做到林、田、路、渠相配套,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得以充分保持。

2.3.3农业机械及农业服务设施

近几年内**县农业机械及农业服务设施发展较快,全县完成机耕15.01万亩,机械播种1.00万亩。

全县60%以上的农业运输基本上靠农业机械完成,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以下是全县及项目区农业机械情况统计表(见表2-1)。

农机拥有情况统计表

表2-1辆(台)、部、万亩

项目

拖拉机

农用汽车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大中型引农具

小型引农具

排灌机具

机耕

机播

大中型

小型

动力机械

加工机械

全县

1

836

25

1123

1193

42

1473

439

15.51

0.1

项目区

附城

99

148

148

3

165

18

1.40

0.8

苏集

1

80

90

2

148

75

1.47

0.1

康丰

41

61

12

67

1.41

虎关

93

6

75

1

91

128

1.41

0.9

草滩

38

90

90

1

51

5

0.55

0.09

从以上统计看出,项目区农业机械占全县的35%以上,是全县农业机械设施较完备的地区,对项目的建设极为有利。

2.3.4交通与电力

**县境内有蒿临、康冶、定新、康广公路穿越全境,各干线互相联结,交通网发达。

县城与各乡镇通公路,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228公里。

供电设施齐备,刘家峡大电网从县内经过,年供电量1425万千瓦时。

**县已建成小水电站三座,分别是莲花电站、虎关电站和丁古电站,装机容量为2730千瓦,年发电量为1400万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对阶地提灌工程有利。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项目区地处丘陵河谷农业区,属低温带半湿润地区,土质肥沃,光热资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灌溉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信息便捷,科技文化传播快,对农业的发展较为有利,但就从全县整个经济发展来说,其带动作用是不显著的,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的限制,适应不了经济更快发展的要求。

主要限制因素有:

(1)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干旱、暴雨、冰雹、冻害是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完好率仅75%左右,严重影响着工程效益发挥;一些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有干无支,半拉子工程多。

各种类型的干旱经常发生,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

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大部分地靠天吃饭,从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土地质量不高,项目区有6.59万亩中低产田分布在川区和山塬地带,利用不充分,远未发挥生产潜力,而农户无力进行投资治理,严重制约着作物产量、品质的提高。

(3)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农业种植结构中粮经比为8.2:

1.8,注重粮食的生产,形成“一边倒”。

(4)集约化程度不高,综合利用深加工不够,商品性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5)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生产效益低下。

种植业在**县农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但从目前生产来看,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式耕作为主,科技推广应用不够广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生产效益低下。

同时,农作物品种老化,品质低劣,较大的限制了增产、增收,需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来解决。

3.2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主要是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实现从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市场竞争型农业转变,从增产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对粮油等不具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要努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对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高价值产品要提高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提高竞争力。

二要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布局结构,适当发展高科技农业,主要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

三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竞争的要求。

从以上发展要求来说,农业综合开发及中低产田的改造是完全必要的。

当前,生态建设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广种薄收”是土地生产力不强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通过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整治,实行集约经营,达到由低产到中产,由中产到高产稳产,无论从增产还是增收都是极为显著的,同样对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极为有利,对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一直强调,中低产田的改造治理其一是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出和增强品质,其二是发展节水灌溉,经济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这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谷相间,洮河一级支流由西向东穿越全境,形成河谷地势平坦、沟壑地形地貌复杂的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很大。

丘陵河谷地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占全县耕地的25.6%,是农业生产的重点;山旱地分布在各地山区,占全县耕地的74.4%,是农业主要用地形式。

统计资料表明,苏集河川区及阶地带集中了**近1/2的人口,同时也是农产品生产、城镇建设、商贸交流和交通等用地的主要区域,加上人口的增长,一方面土地减少(年以500多亩速度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