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789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8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docx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年高一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月考考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共50分)

(本题4分)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

图甲表示各类城市用地付租能力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乙表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分)图乙中,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呈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

造成局部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条件B.交通运输

C.人口分布D.行政干预

2.(2分)若在乙的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高档商场,最好选在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本题4分)下图是黑龙江省2015年不同户籍性质年龄流出人口分布统计图(反映近些年的一般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2分)影响该省57岁以上农业与非农户籍人口流出比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受教育程度B.经济状况C.性别差异D.婚姻状况

4.(2分)该省57岁以上人口流出最多的月份是()

A.5-6月B.7-8月C.9-10月D.11-12月

(本题4分)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广东有四个城市位列前五,其中东莞当选最“空”城市。

而江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2分)影响东莞当选最“空”城市是因为()

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工资水平高③气候环境优美④就业机会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2分)最“拼”江西省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人地矛盾加剧B.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C.就业压力加重D.城市人口比重下降

(本题6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质量提升型城镇化。

下图为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图中阶段I和阶段II的工业化水平数字是指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2分)图中城镇化发展到第III阶段,对应的工业化水平最可能是

A.小于30%B.60%-80%C.70%~30%D.大于80%

8.(2分)城镇化发展到第Ⅳ阶段,城市应着力发展

A.劳动密集型工业B.机械制造业C.农产品加工业D.智能制造业

9.(2分)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是

①统一规划一步到位②创新机制城乡融合

③辐射带动协同发展④积极建设特色小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本题4分)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人口密度仅为15人/平方公里。

下图为“沙特阿拉伯简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2分)控制沙特阿拉伯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石油B.水源C.地形D.矿产资源

11.(2分)限制沙特阿拉伯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

A.光热资源B.土地资源C.石油资源D.水资源

(本题6分)如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2分)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A.市区中心B.市区边缘C.河流两岸D.郊区

13.(2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D.城市规划不合理

14.(2分)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  )

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须围墙

(本题6分)读“城市規划示意区”,完成下面小题。

15.(2分)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城市的空间地域结构属

A.同心圆模式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D.田园城市模式

16.(2分)

关于该城市功能区形成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心商务区的形成受行政因素的影响B.轻工业区的形成受矿产资源因素影响最大

C.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D.重工业区的布局受历史因素影响较大

17.(2分)针对该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最合理的措施是

A.禁止使用化石燃料B.关停所有重工业

C.实行清洁生产D.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本题4分)中国古代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融入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中。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8.(2分)北方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

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A.北面B.南面C.东面D.西面

19.(2分)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衍,客家土楼墙体厚实坚固,与当地原有民居形成鲜明对比,对客家土楼建筑理解正确的是()

①土楼采用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②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主要起防卫的作用

③体现了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

④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本题6分)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占总人口的18﹪,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十三五”时期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分)我国流动人口长期保持较大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A.区域差异B.产业规模

C.落户政策D.经济结构

21.(2分)人口由小城镇向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流动产生的影响有()

A.减轻大城市生态环境压力B.提高小城镇城市化水平

C.推动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D.明显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22.(2分)中、西部地区的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反映出()

A.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日趋缩小B.农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逐年增多

C.乡村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D.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日益缩小

(本题6分)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2分)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24.(2分)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25.(2分)该国可能是(  )

A.中国B.巴西

C.德国D.泰国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填空题(共16分)

26.(本题16分)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城市用地规模增大、________。

(2)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___(a或b),右图中b曲线是________国家的城市化过程。

(3)左图中E→F反映了________现象,其原因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

三、综合题(共34分)

27.(本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6年3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7亿人。

材料二2000-2010年上海和全国人口增长率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示意图。

(1)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上海人口增长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的原因是________,其对上海发展的有利影响有________。

(3)上海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________,该题给上海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

28.(本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乌镇现已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

图甲为“乌镇聚落形态变迁示意图”,图乙为“乌镇‘城在田中’城镇规划图”。

(1)图甲中,乌镇聚落形态沿呈状分布,其聚落形态变迁体现的城镇化表现是。

(2)说出乌镇“城在田中”城镇规划的优点。

(3)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对其城镇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2.C

【分析】

1.影响城市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二是交通通达程度,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

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呈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是因为道路沿线地租水平较高。

故选:

B。

2.高档商场应建在商业区,商业区的布局一般布局在交通便利市中心,①②③④四处中③地位于市中心,C选项正确;①地位于城市外围,应为工业区,A选项错误;②地地租相对较低,不是商业区,B选项错误;④地靠近风景区,应为高级住宅区,D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睛】

本题组考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意在考查学生通过材料获取关键信息、迁移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交通通达程度,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

市中心一般为商业区,风景区附近一般为高级住宅区。

3.B

4.D

【分析】

3.

由图可知,该省57岁以上年龄非农户籍人口流出比例大,因为这部分人的收入高,经济状况好,外出旅游避寒人数较多,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4.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龙江省(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很多老年人到南方去避寒,故57岁以上人口流出最多的月份为11~12月,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要求学生学会利用资料进行具体的分析。

5.C

6.B

【分析】

5.

东莞为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春节期间“空城指数”高,说明春节期间流出人口多,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地。

东莞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故能吸引人口迁入。

②④正确。

东莞当选最“空”城市与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关系不大,①③错误。

故C②④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

江西因最“拼”而带来的影响,即因人口迁出带来的影响。

人口迁出会使本地资源开发、环境破坏减轻,人地矛盾得以缓解,A错误。

迁出人口主要是青壮年,青壮年人口迁出会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突出,B正确。

人口迁出使得本地就业压力减小,C错误。

因人口迁出主要是农村人口,区域总人口数减少,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应该上升,D错误。

故选B。

【点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③政治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7.C

8.D

9.B

【分析】

7.图示曲线的斜率代表工业化水平,该地工业化水平并不是持续增长的,B错误、D错误;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并不是日益加强,到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城市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化水平有所下降,而且是缓慢下降,A错误、C正确。

故选C。

8.在城市经济发展的第Ⅳ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水平也很高,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制造业,D正确;劳动力成本高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A错;经济发达地区一般不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B错误、C错误。

故选D。

9.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各个城镇的优势,建设特色小镇,①错误、④正确;构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为主,周边县区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格局,促进城乡融合,②正确、③正确。

故选B。

10.B

11.D

【分析】

10.读图可知,沙特阿拉伯沙漠面积广阔,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城镇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绿洲地区,B对;读图可知,波斯湾沿岸石油资源丰富,城镇并非都矿产资源分布,城镇数目少,该地地形为高原,地形差异不大,ACD错。

故选B。

11.沙特阿拉伯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旱,水源成为限制沙特阿拉伯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D正确;沙漠地区,光热资源充足,荒地多,土地资源丰富,该地石油资源丰富;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12.A

13.B

14.B

【分析】

12.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A对。

BCD错,故选A。

13.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B对。

如果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商业中心的建筑物一般较低。

A错。

与城市环保意识强烈关系不大,C错。

不能说明城市规划不合理,D错。

故选B。

14.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B对,ACD错。

故选B。

【点睛】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①建筑物高大密集。

②内部分区明显。

③商业活动最繁忙。

④昼夜人数差别大。

15.B

16.C

17.C

【分析】

15.扇形模式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联结中心商务区的放射状交通干线的影响。

城市土地利用分区,是由中心商务区向外放射形成不同职能的楔形地带,交通干线两侧租地价较高,楔形外部为低收入住宅区。

该模式具有动态性,使城市地域结构变化易于调整,城市活动可沿楔形向外扩展。

由图可知,该城市a为中心区,其他各功能区呈楔形向外扩展,说明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属于扇形模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高级住宅区与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的地方,低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内城靠近工业区的地方,高低级住宅区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心商务区的形成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故A项错误;甲处发展为石油化工城,位于河流下游、与主城区距离较远,有利于保护主城区环境,因而其布局受环境因素最大,故B项错误;城市重工业区的布局一般受环境、交通影响较大,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城市污染的防治。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关停所有重工业、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不符合要求;实行清洁生产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C正确。

18.A

19.B

【分析】

18.

四合院为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正午太阳在正南方,正房应位于庭院的正北方,一方面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另一方面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注意结合图中“东厢房、西厢房”也可明确东西方向,进而可知正房应位于庭院的正北方)。

故选A。

19.

福建等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降水集中,易受水袭,所以土楼大多采用大块卵石修筑地基,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强,①④正确;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衍,客家人和原住民之间并没有和谐共处,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主要起防卫的作用,②正确,③错。

故选B。

【点睛】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

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

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

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

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

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

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

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

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

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

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

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

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

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

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

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

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

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

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20.A

21.C

22.A

【分析】

20.我国东西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经济差距较大,东部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西部人口增长快、剩余劳动力多,东部吸引西部劳动力迁入,导致流动人口长期保持较大规模,A正确。

产业规模、落户政策、经济结构不是关键因素,BCD错误。

故选A。

21.人口由小城镇向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流动,会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会减小小城镇城市化水平;推动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如服务业等;不会明显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ABD错误。

C正确。

故选C。

22.中、西部地区的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说明迁移到东部的减少,中、西部地区应该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增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日趋缩小,A正确。

农业产值比重可能下降,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会逐年增多,B错误;乡村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关键是就业机会,C错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就业机会多,D错误。

故选A。

23.D

24.D

25.C

【解析】

23.从图中看不出男女比例,A错;从图中的数字计算出当地人口总数和外来人口总数,可知外来移民人口并没有超过本国人口,B错;看不出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C错;外来人口主要20-50岁之间,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D正确。

故选D。

24.从图中数字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严重,但这不是该国人口迁移主要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一般是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人口迁移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D。

25.老龄化严重,吸引国外劳动力净迁入的国家应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好的生活条件,吸引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入。

中国、巴西、泰国是发展中国家,德国为发达国家,故C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6.

(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a发展中(3)逆城市化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坏境的要求提升;②乡村基础设施完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1)左图中A、B、C、D、E、F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左图中F比E城市化水平低一些,说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右图中的a曲线相对应的是发达国家,右图中b曲线对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

(3)左图E→F反映了逆城市化现象,与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等有关。

27.

(1)地区间经济收入的差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国家户籍管理制度的放开。

(任答两条即可)

(2)原因:

人口大量迁入。

有利影响:

提供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任答两条即可)

(3)问题:

人口老龄化加剧。

影响:

青壮年及社会的养老负担加重。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和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口问题。

(1)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以及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使得我国人口主要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2)从“2000~2010年全国和上海人口增长幅度对比”图可以看出:

全国人口增长幅度为5.84%,上海为37.53%,上海市人口增长的幅度明显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使上海人口总数急剧增长,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上海本地人口增长过快,而是由于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到上海打工,这可以为上海市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上海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是这会对上海住房、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和环境等造成重大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的老年人口比重高于全国,且增长幅度大,说明其人口老龄化严重,会加重养老负担。

28.

(1)河流;带;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2)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有利于保护水乡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3)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分析】

本题以乌镇城市形态为材料背景,考查城市形态、城市化的表现、城市规划的意义以及作为某项特殊智能城市的影响,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读图甲可知,乌镇聚落沿河流呈带状分布,且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2)结合图乙可知,乌镇“城在田中”规划延续传统江南小镇的整体风貌,在营造新区的同时保留旧城,既有利于保护水乡传统文化,又能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此外还建设各类生态风貌区,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3)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对其城镇发展的影响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互联网经济等方面作答,如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