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292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docx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版

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2021年版)

肺癌患者脑转移发生率高、预后差、自然生存时间短。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内科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选择越来越多,生存时间得以延长。

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肺癌脑转移治疗的新进展,进一步提高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2021年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发病率为57.26/10万,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2015年中国肺癌死亡病例约为63.1万例,死亡率为45.87/10万,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是脑部,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自然平均生存时间仅为1~2个月。

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技术和内科治疗的迅速发展为肺癌脑转移患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治疗选择,中国Ⅳ期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改善了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组织全国专家在《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版)》的基础上,编写了《肺癌脑转移中国治疗指南(2021年版)》。

一、流行病学特点

脑转移性肿瘤包括脑实质转移和脑膜转移。

脑实质转移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大脑半球,其次为小脑和脑干。

脑膜转移较脑实质转移少见,但预后更差。

近年来,随着肺癌发病率的上升,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使患者生存时间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和诊断率也逐年升高。

肺癌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黑色素瘤、乳腺癌、肾癌和结直肠癌,20%~65%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是脑转移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

各组织学类型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存在差异,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EndResults,SEER)数据库的一项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在非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中,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发生脑转移的风险分别为11%、6%和12%。

小细胞肺癌(smallcelllungcancer,SCLC)患者首次就诊时脑转移的发生率为10%,诊疗过程中为40%~50%,生存2年以上的患者脑转移达60%~80%,是影响SCLC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临床表现

肺癌脑实质内转移和脑膜转移临床表现有其共性,又各有特点。

(一)脑实质转移

脑实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共性的颅内压增高、特异性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1.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

除这3个主要症状外,还可出现复视、黑朦、视力减退、头晕、淡漠、意识障碍、二便失禁、脉搏徐缓和血压增高等征象。

症状常常呈进行性加重,当转移瘤囊性变或瘤内卒中时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2.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大脑半球功能区附近的转移瘤早期可出现局部刺激症状,晚期则出现神经功能破坏性症状,且不同部位肿瘤可产生不同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包括:

(1)精神症状:

常见于额叶肿瘤,可表现为性情改变、反应迟钝、痴呆等;

(2)癫痫发作:

额叶肿瘤较多见,其次为颞叶、顶叶肿瘤。

可为全身阵挛性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3)感觉障碍:

为顶叶转移瘤的常见症状,表现为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和对侧肢体的位置觉障碍;(4)运动障碍:

表现为肿瘤对侧肢体或肌力减弱或完全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5)失语症:

见于优势大脑半球语言中枢区转移瘤,可表现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6)视野损害:

枕叶和顶叶、颞叶深部肿瘤因累及视辐射,而引起对侧同象限性视野缺损或对侧同向性偏盲。

丘脑转移瘤可产生丘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对侧的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和记忆障碍。

小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

(1)小脑半球肿瘤:

可出现爆破性语言、眼球震颤、患侧肢体协调动作障碍、同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迟钝、易向患侧倾倒等;

(2)小脑蚓部肿瘤:

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站立时向后倾倒;(3)肿瘤阻塞第四脑室的早期即出现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表现。

脑干转移瘤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和感觉障碍。

根据受损脑神经可定位转移瘤的位置,如第Ⅲ对脑神经麻痹则肿瘤位于中脑;第Ⅴ、Ⅵ、Ⅶ、Ⅷ对脑神经麻痹则肿瘤位居脑桥;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麻痹则肿瘤侵犯延髓。

(二)脑膜转移

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常因肿瘤细胞侵犯部位不同而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有时很难与脑实质转移引起的症状和治疗原发肿瘤出现的毒副反应相鉴别;部分患者因颈肩部疼痛进行性加重而被确诊为脑膜转移。

脑膜转移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1)脑实质受累和脑膜刺激表现:

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精神状态改变、意识朦胧、认知障碍、癫痫发作和肢体活动障碍等;

(2)颅神经受累表现:

常见的受累脑神经有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表现为视力下降、复视、面部麻木、味觉和听觉异常、吞咽和发音困难等;(3)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和脑积水压迫脑组织引起的进行性脑功能障碍表现(智力障碍、步行障碍、尿失禁)等;(4)如同时伴有脊膜播散则还可出现脊髓和脊神经根刺激表现,这些也有助于脑膜转移的诊断,如神经根性疼痛、节段性感觉缺损、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三、辅助检查

1.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

头颅平扫MRI典型脑转移瘤可见T1中低、T2中高异常信号,病灶周围水肿,增强扫描后可见较明显强化。

增强MRI对微小病灶、水肿和脑膜转移较增强CT敏感,在肺癌脑转移的诊断、疗效评价和治疗后随访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应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

CT平扫时脑转移瘤多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少数为高密度灶。

典型脑转移瘤在增强CT上强化明显,周围可见水肿。

CT对于肺癌脑转移的诊断、疗效评价和治疗后随访具有重要意义,有头颅MRI检查禁忌证的患者应行CT检查。

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

PET-CT能够评价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代谢差异,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同时可寻找原发肿瘤。

由于正常脑组织对18F-脱氧葡萄(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简称为FDG)呈高摄取,故FDGPET-CT对脑转移瘤、尤其是小的脑转移灶不敏感,应结合头颅MRI或增强CT扫描增加检出率。

4.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可测量脑脊液压力、收集脑脊液并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和细胞病理学检查,脑转移尤其是脑膜转移的患者可出现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高,如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可明确诊断。

5.血清肿瘤标志物:

肺癌相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fragment,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cellcarcinomaantigen,SCC)等,SCLC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可有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peptide,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肌酸激酶BB(creatinekinaseBB,CK-BB)以及嗜铬蛋白A(chromograninA,CgA)等异常升高。

上述肺癌相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作为监测疗效和病情变化的辅助指标。

6.分子病理检测:

对于腺癌或含腺癌成分的其他类型肺癌,应在进行病理诊断的同时常规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基因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融合基因和ROS1融合基因检测。

如有必要可进行转染时发生重排(rearrangedduringtransfection,RET)融合基因、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stenratsarcomariraloncogenehomolog,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v-rafmurinesarcomaviraloncogenehomologB,BRAF)基因V600E突变、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基因突变、神经营养型受体酪氨酸激酶(neurotrophicreceptorkinase,NTRK)融合基因、间质上皮转化(mesenchymaltoepithelialtransition,MET)基因扩增及MET基因14号外显子跳跃缺失突变等分子检测。

脑脊液标本经细胞病理学诊断后,如发现肿瘤细胞,可以应用脑脊液标本中肿瘤细胞和(或)无细胞脑脊液上清作为基因检测的标本。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

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应该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脑转移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全脑放疗(wholebrainradiotherapy,WBRT)、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radiotherapy,SRT)、内科治疗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其目的是治疗转移病灶、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1.NSCLC患者脑转移的治疗:

对于无症状的NSCLC脑转移患者,可先行全身治疗:

(1)EGFR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的患者优先推荐第三代和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tyrosinekinaseinhibitors,EGFR-TKIs)治疗,如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优先推荐第二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naplasticlymphomakinase-tyrosinekinaseinhibitors,ALK-TKIs)治疗,如阿来替尼、塞瑞替尼、恩莎替尼等,第一代ALK-TKIs作为可选方案,如克唑替尼;ROS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推荐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克唑替尼治疗。

(2)EGFR基因敏感突变阴性、ALK融合基因阴性、ROS1融合基因阴性,或上述驱动基因表达状况未知并伴有脑转移的患者,参考《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1年版)》。

对于有症状脑转移而颅外病灶稳定的NSCLC患者,应积极进行局部治疗。

如脑转移瘤数目≤3个,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案:

(1)手术切除脑转移瘤;

(2)SRT;(3)SRT联合WBRT。

如脑转移瘤数目>3个,可行WBRT或SRT。

2.SCLC患者脑转移的治疗:

对于初治无症状的SCLC脑转移患者,可先行全身化疗后再行WBRT;对于有症状的SCLC脑转移患者,应积极行WBRT,预期生存时间>4个月的患者,可采用序贯SRT或同步加量的调强放疗对脑转移灶进行更高剂量的治疗。

之前接受过全脑预防照射(prophylacticcranialirradiation,PCI)等WBRT的复发患者,再次进行WBRT时要谨慎评估,或建议对复发病灶进行SRT治疗。

(二)外科手术治疗

与内科治疗和放疗相比,外科手术具有如下优点:

(1)全部切除转移瘤可以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消除转移灶对周围脑组织的刺激;

(2)获得肿瘤组织,从而明确病理诊断;(3)外科手术能通过切除全部肿瘤达到局部治愈。

1.外科手术适应证:

(1)活检术:

明确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诊断,以指导下一步治疗。

①肺原发灶隐匿或虽原发灶明确但取材困难;②肺原发灶病理明确,但脑部病变不典型或难于诊断;③明确是肿瘤坏死或复发,评估前期放疗或内科治疗效果。

(2)手术切除:

脑转移瘤患者是否适合外科手术切除需考虑肿瘤个数、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患者全身状况等,以上因素要单独评估,但手术选择还应整合所有因素,综合权衡。

值得注意的是,脑转移的患者均为晚期,手术选择应该谨慎。

①脑内单发、部位适合、易于切除,且肿瘤或其水肿占位效应重或导致脑积水的患者适合外科手术切除。

虽为单发,但对放、化疗敏感的病理类型,如SCLC等可不首选手术,但下列情况除外:

转移瘤和(或)水肿体积大、颅内压失代偿、肿瘤卒中等濒临脑疝、危及生命者应急诊手术,为下一步放疗或内科治疗争取时间和空间。

②多发脑转移瘤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

若肿瘤数目≤3个,且手术能完全切除,则与单发脑转移瘤患者同样也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个脑转移病灶的治疗应首选WBRT或SRT,但如果出现肿瘤卒中、梗阻性脑积水等危及生命的症状和特征时,也应行手术减压。

③肿瘤大小:

肿瘤最大径>3cm者,一般不适合放射治疗,宜首选手术;肿瘤最大径<5mm,尤其位于脑深部(丘脑、脑干等)宜首选放疗或内科治疗;如肿瘤最大径为1~3cm,则根据患者全身状况、手术风险等综合评估,再决定首选手术还是其他治疗。

④肿瘤部位:

尽管目前借助神经导航、术中功能定位等技术,神经外科医师的技术可以到达颅内任何一个部位,但脑深部或功能区转移瘤手术的致残率总体上较浅表或非功能区的手术致残率高。

因此,对位于脑干、丘脑、基底节的脑转移瘤,原则上不首选外科手术。

2.外科手术方法:

(1)手术辅助技术:

目前,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导航、术中超声以及术中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对功能区转移瘤手术十分重要。

(2)手术入路:

①大脑皮质下转移瘤:

经皮质入路,环形切开肿瘤表面薄层脑组织,全切肿瘤。

但如肿瘤位居功能区,则严禁此术式,应在肿瘤表面皮质或脑沟进行纵向切口,先瘤内分块切除,再全切肿瘤,尽量减少对瘤周脑组织的损伤。

②位于脑沟两侧或脑沟深部的转移瘤:

经脑沟入路,分开脑沟,在其侧面或底部切除肿瘤。

③脑白质深部转移瘤,可经皮质或经脑沟入路切除。

④岛叶转移瘤则分开侧裂切除肿瘤。

⑤中线部位转移瘤最好经纵裂入路切除。

⑥脑室肿瘤则可经胼胝体或皮层入路切除。

⑦小脑转移瘤切除则以最短的经小脑实质径路为佳。

(3)对于脑膜转移的患者,可植入Ommaya储液囊行脑室内化疗,对合并交通性脑积水的患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以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但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能增加肿瘤腹腔转移的机会。

(4)复发脑转移瘤的再次手术:

脑转移瘤术后复发有两种情况:

手术残留、肿瘤在原位复发和原发部位以外的新发脑转移瘤,如经肿瘤个数、全身状况等因素整体评估适合手术,则再次手术切除也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三)放射治疗

1.WBRT:

 WBRT是脑转移瘤的主要局部治疗手段之一,可以缓解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改善肿瘤局部控制情况。

WBRT对颅内亚临床病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因其受正常脑组织的剂量限制,难以根治颅内病变,约1/3脑转移患者WBRT后颅内病变未控,50%脑转移患者死于颅内病变进展。

WBRT仅可延迟0.5~1年颅内新发病灶的出现,甚至有的患者在WBRT过程中又出现新的颅内转移灶。

在SRT和内科治疗等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NSCLC脑转移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脑转移进展时间延迟,即使对于多发性脑转移瘤的患者,约50%亦可避免接受WBRT。

因此,对于就医条件许可、随诊方便的NSCLC脑转移患者,应尽可能推迟WBRT,留待作为挽救治疗手段。

WBRT的适应证包括:

(1)NSCLC脑转移患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tereotacticradiosurgery,SRS)失败后的挽救治疗;

(2)>3个病灶的NSCLC脑转移患者的初始治疗,联合SRS局部加量;(3)NSCLC脑转移患者颅内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4)对广泛脑膜转移的肺癌患者综合应用WBRT与椎管内化疗,对有脊膜转移的肺癌患者可行全脑全脊髓放疗;(5)广泛期SCLC伴有脑转移的患者,无论是否有症状,也无论转移病灶多少,均可行WBRT,SCLC患者发生脑转移时WBRT通常是首选治疗手段,主要原因是多发脑转移的发生概率高;(6)SCLC患者既往接受过PCI治疗,之后出现多发脑转移时,可慎重再次选择WBRT。

目前总体认为,大部分肺癌脑转移患者WBRT照射剂量和分割方式为30Gy(分10次完成)和40Gy(分20次完成)。

对预后差的脑转移患者,如多发、老年患者,可考虑予以20Gy(分5次完成)的短疗程WBRT分割方案。

对于初诊肺癌脑转移且未行全身治疗的患者,不建议予以短疗程WBRT,主要考虑该原发肿瘤可能对全身治疗比较敏感,患者可能获得生存获益,短疗程放疗会给患者带来晚期毒性反应。

全脑全脊髓放疗的剂量和分割方式为全脑40Gy(2Gy/次,分20次完成)、全脊髓36Gy(1.8Gy/次,分20次完成)。

治疗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症状、脑转移病灶的数目、脑水肿情况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合理地选择剂量分割,并结合术后、SRT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随着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时间的逐渐延长,必须注意到WBRT导致的神经认知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短期和长期记忆力下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可能与照射诱导海马结构损伤有关。

因此,多项研究对保护海马的WBRT进行探索,将海马区最大照射剂量限制在9~16Gy,这样可降低神经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率,且治疗后海马区出现转移的概率仅为1.4%~4.5%。

Ⅲ期临床研究NRGCC001结果显示,接受WBRT联合美金刚组对比接受海马区保护的WBRT联合美金刚组,颅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保护海马区组的认知功能障发生率比未保护海马区组减少了2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SRT:

脑转移SRT包括SRS、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ractionatedstereotacticradiotherapy,FSRT)和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hypofractionatedstereotacticradiotherapy,HSRT)。

2006年,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mericanSocietyforRadiationOncology,ASTRO)和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NeurologicalSurgeons,AANS)联合定义SRS为单次剂量或者2~5分次的SRT。

SRS具有定位精确、剂量集中、损伤相对较小等优点,能够很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控制局部肿瘤进展,缓解神经系统症状,且对神经认知功能影响小,已逐渐成为脑转移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最初SRS仅推荐用于单发小体积转移瘤的治疗,但随着放疗机器和图像引导设备的日渐先进,SRS与FSRT的适应证越来越广泛。

目前,SRT和FSRT治疗的主要适应证为:

(1)单发直径4~5cm以下的转移瘤(SCLC除外)的初程治疗;

(2)≤4个转移灶的初程治疗;(3)WBRT失败后的挽救治疗;(4)颅内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5)既往接受SRS治疗的患者疗效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且影像学认为肿瘤复发而不是坏死,可再次考虑SRS。

RTOG90-05研究探讨了SRS治疗复发性原发脑瘤或脑转移瘤的耐受剂量,以SRS治疗后3个月内发生4~5级或不可逆的3级神经毒性为观察终点,结果显示,SRS的最大耐受剂量在肿瘤最大径≤2cm、2.1~3cm和3.1~4cm时分别为24Gy、18Gy和15Gy;(6)局限的脑膜转移灶WBRT基础上的局部加量治疗。

对于1~4个病灶的脑转移瘤,单纯SRT比单纯WBRT具有生存优势,且能更好地保留认知功能。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5个甚至>10个转移病灶应用SRT作为初程治疗,亦可达到不劣于寡转移灶的局部控制率(diseasecontrolrate,DCR)。

因此,SRT在多发脑转移瘤的治疗中展现了越来越大的潜力。

不可否认的是,接受单纯SRT治疗的患者颅内远处失败率高于WBRT,所以对于多发性脑转移瘤患者,初程SRT后需进行密切随访,一般2~3个月复查1次,监测颅内新发病灶的发生情况,并且对患者进行颅内转移风险分层。

颅内转移的高危因素包括>4个转移灶、颅外疾病未控、转移灶体积>6cm3以及原发灶诊断和脑转移诊断时间<60个月等,推荐对于高危患者行SRT联合WBRT,反之则行单纯SRT。

对于大体积病灶(通常为>3cm),单次SRS难以达到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且治疗毒性明显提高,因此建议采用FSRT。

有研究显示,采用SRS或FSRT或HSRT治疗大体积脑转移瘤的1年DCR为61%~96.6%,不良反应可耐受。

FSRT的单次剂量建议3.5~4Gy,总剂量52.5~60Gy。

对于体积巨大的病灶,可采用分段放疗的模式,给予40~50Gy后,休息1~2个月,待肿瘤缩小后再进行补量。

由于颅内肿瘤具有难以完整切除的特性,单纯手术治疗后患者极易复发,故术后行术区局部调强适形放疗(对术区较大者)或FSRT治疗很有必要,尤其是对于一般状况良好和颅外疾病控制的预后较好的患者。

对于孤立脑转移患者,包括大体积病灶,术后SRS或FSRT可以达到WBRT联合手术的局部控制效果,同时使58.4%~81%的患者免于接受WBRT。

3.同步加量放疗:

对不适合SRS但预期生存时间仍较长的患者,可采用WBRT联合转移灶同步加量的调强放疗技术(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

多个研究显示,采用IMRT或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技术实现WBRT联合肿瘤病灶同步加量,其疗效优于单纯WBRT,和SR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如果放疗1个月内的增强MRI检查发现脑转移灶离海马距离>2cm,则可以使用保护海马的同步加量技术,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保护记忆和认知功能。

(四)内科治疗

1.NSCLC脑转移患者的化疗:

尽管传统观点认为,化疗药物由于分子量较大,携带电荷并且容易与白蛋白结合,因此很难穿透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对颅内转移病灶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化疗仍然是NSCLC脑转移患者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以顺铂、卡铂为主的铂类药物为基础,联合第三代细胞毒类药物可给NSCLC脑转移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培美曲塞在非鳞NSCLC中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是非鳞NSCLC患者一线治疗和维持治疗的重要药物。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对NSCLC脑转移患者的颅内病灶也有控制作用,化疗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明显长于自然生存时间。

GFPC07-01研究纳入初治NSCLC脑转移患者,应用标准剂量的顺铂联合培美曲塞方案化疗6个周期,化疗结束或者脑转移进展时进行WBRT,脑转移病灶的有效率(overallresponserate,ORR)为41.9%,颅外病灶的ORR为34.9%,中位OS为7.4个月。

培美曲塞可以成为NSCLC脑转移患者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

替莫唑胺是一种新型咪唑四嗪类烷化剂,可在人体内转化成有活性的烷化剂前体,能透过血脑屏障,对于控制NSCLC脑转移有较好的疗效。

对于既往接受过WBRT或全身化疗的NSCLC脑转移患者,可应用替莫唑胺以提高DCR、延长OS。

替莫唑胺(或联合其他化疗药物)与WBRT序贯或同步应用,尤其是同步应用,可提高颅内转移灶的DCR,为NSCLC脑转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