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2933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docx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全文)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nonvaricealuppe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ANVUGIB)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

《中华内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曾于2009年在杭州组织消化内科、消化内镜、普通外科和危重医学等多个学科专家进行多次专题讨论,共同制订并颁布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09,杭州)》[1],该指南对我国ANVUGIB的临床诊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近5年来,随着各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ANVUGIB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2009年颁布的指南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

因此,《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于2015年11月再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并参考更新的国外指南,对2009年颁布的指南修订如下。

一、定义

ANVUGIB是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

一项包括93项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其年发病率为(19.4~57.0)/10万,发病后7d再出血率为13.9%,病死率为8.6%[2]。

二、ANVUGIB的诊断

(一)症状和体征

若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伴或不伴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应避免漏诊。

(二)内镜检查

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出血病灶,可确诊ANVUGIB。

(三)应避免将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

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可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三、ANVUGIB的病因诊断

(一)ANVUGIB的病因

多数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其中以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肿瘤、应激性溃疡、急慢性上消化道黏膜炎性反应最为常见。

近年来服用NSAID、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逐渐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

少见的病因有Mallory-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Dieulafoy病、胃黏膜脱垂或套叠、急性胃扩张或扭转、物理化学和放射损伤、壶腹周围肿瘤、胰腺肿瘤、胆胰管结石、胆管肿瘤等。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对2000年至2011年我国1573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显示,我国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分别是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

(二)重视病史与体征在病因诊断中的作用

如消化性溃疡常有慢性反复发作上腹痛史,应激性溃疡患者多有明确的应激源,恶性肿瘤患者多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等表现,有黄疸、右上腹绞痛症状应考虑胆道出血。

(三)内镜检查是病因诊断中的关键

①内镜检查能发现上消化道的病变,应尽早在出血后24h内进行,并备好止血药物和器械。

②有循环衰竭征象者,如心率>120次/min,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或基础收缩压降低>30mmHg、Hb<50g/L等,应先迅速纠正循环衰竭后再行内镜检查。

危重患者内镜检查时应进行血氧饱和度和心电、血压监护。

③应仔细检查贲门、胃底部、胃体小弯、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及球后等比较容易遗漏病变的区域。

对检查至十二指肠球部未能发现出血病变者,应深插内镜至乳头部检查。

若发现2个以上的病变,要判断哪个是出血性病灶。

(四)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是指经常规内镜(包括胃镜与结肠镜)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出血。

可分为隐性出血和显性出血,前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缺铁性贫血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而后者则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血便等肉眼可见的出血[4]。

可行下列检查:

①仍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急诊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以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必要时同时进行栓塞止血治疗。

②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可行小肠钡剂造影或CT成像;也可以考虑胶囊内镜或单(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小肠是否有病变。

四、ANVUGIB的定性诊断

对内镜检查发现的病灶,凡疑有恶性病变,只要情况许可,应在直视下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病灶性质。

五、出血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

(一)实验室检查

常用项目包括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外周血RBC计数、Hb浓度、血细胞比容等。

为明确病因、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尚需进行凝血功能试验、血肌酐和尿素氮、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二)失血量的判断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因呕血与黑便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而部分血液贮留在胃肠道内未排出,故难以根据呕血或黑便量判断出血量。

常根据临床综合指标判断失血量的多少,如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伴随症状、心率和血压、实验室检查)判断失血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是判断失血量的重要指标(表1)。

体格检查中可以通过皮肤黏膜色泽、颈静脉充盈程度、神志和尿量等情况判断血容量减少程度,客观指标包括中心静脉压和血乳酸水平。

表1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三)活动性出血的判断

判断出血有无停止,对决定治疗措施极有帮助。

若患者症状好转、心率及血压稳定、尿量足(>0.5mL·kg-1·h-1),提示出血停止。

由于留置胃管常给患者带来明显不适,且不能帮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内镜止血治疗,也无法有效改善内镜检查视野,对改善患者预后无明确价值,因此不建议常规留置胃管[5]。

临床上,下述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均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①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呕吐物呈鲜红色或排出暗红色血便,或伴有肠鸣音活跃;②经快速输液、输血,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却又恶化,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稍稳定后又再下降;③RBC计数、Hb浓度和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在补液和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⑤胃管抽出物有较多新鲜血。

内镜检查时如发现溃疡出血,可根据溃疡基底特征判断患者发生再出血的风险,凡基底有血凝块、血管显露者易于再出血,内镜检查时对出血性病变应作改良的Forrest分级(图1)。

近期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出血性溃疡中43.4%为高危溃疡(Forrest分级Ⅰa至Ⅱb),但其中仅25.2%接受内镜下止血治疗[6]。

图1

出血性消化性溃疡的改良Forrest分级 A ForrestⅠa级,喷射样出血 B ForrestⅠb级,活动性渗血 C ForrestⅡa级,血管裸露 D ForrestⅡb级,血凝块附着 E ForrestⅡc级,黑色基底 F ForrestⅢ级,基底洁净

(四)预后的评估

一般根据年龄、症状、失血量等指标将ANVUGIB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年龄>65岁、伴发重要器官疾患、休克、Hb浓度低、需要输血者的再出血危险性增高。

无肝肾疾患者的血尿素氮、肌酐或血清转氨酶升高者,病死率增高。

此外,多部国际指南中一致推荐,使用经过临床验证的预后评分体系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度,以指导后续治疗。

这类评分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Rockall评分系统(表2)和Blatchford评分系统(表3)。

Rockall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死率,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评分依据之一,该系统依据患者年龄、休克状况、伴发病、内镜诊断和内镜下出血征象5项指标,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人群,其取值范围为0~11分[7]。

Blatchford评分系统用于在内镜检查前预判哪些患者需要接受输血、内镜检查或手术等后续干预措施,其取值范围为0~23分[8]。

近期研究认为,Blatchford评分在预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死率方面与Rockall评分准确性相当,而在预测输血率、手术率等方面则优于Rockall评分[9]。

上述评分体系尽管在临床研究中有所应用,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较为有限,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计算较为复杂。

因此2011年提出AIMS65评分系统(白蛋白<30g/L,国际标准化比值>1.5,神智改变,收缩压<90mmHg,年龄>65岁),该系统相对较为简便[10]。

目前虽有数项研究比较了AIMS65评分系统与Rockall评分系统、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ANVUGIB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但结论并不一致[11,12],其临床有效性尚待更多研究证明。

表2

Rockall评分系统

表3

Blatchford评分系统

六、ANVUGIB的治疗

应根据病情、按照循证医学原则行个体化分级救治,高危ANVUGlB的救治应由相关学科协作实施。

推荐的诊治流程见图2。

图2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

(一)出血征象的监测

1.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记录呕血、黑便和便血的频度、颜色、性质、次数和总量,定期复查RBC计数、Hb、血细胞比容与血尿素氮等,需要注意血细胞比容在24~72h后才能真实反映出血程度。

2.生命体征和循环状况:

监测意识状态、心率和血压、肢体温度、皮肤和甲床色泽、周围静脉(特别是颈静脉充盈情况)、尿量等,意识障碍和排尿困难者需留置导尿管,危重大出血者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血清乳酸测定,老年患者常需心电、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监护。

(二)液体复苏

1.血容量的补充:

应立即建立快速静脉通道,并选择较粗静脉以备输血,最好能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根据失血的多少在短时间内输入足量液体,以纠正循环血量的不足。

对高龄、伴心肺肾疾病患者,应防止输液量过多,以免引起急性肺水肿。

对于急性大量出血者,应尽可能施行中心静脉压监测以指导液体的输入量。

下述征象对血容量补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意识恢复;四肢末端由湿冷、青紫转为温暖、红润,肛温与皮肤温差减小(<1℃);脉搏由快弱转为正常有力,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差>30mmHg;尿量>0.5mL·kg-1·h-1;中心静脉压改善。

2.液体的种类和输液量:

常用液体包括0.9%NaCl溶液、平衡液、全血或其他血浆代用品。

失血量较大(如>20%血容量)时,可输入胶体扩容剂。

下列情况时可输血,紧急时输液、输血同时进行:

①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幅度>30mmHg;②Hb<70g/L,血细胞比容<25%;③心率增快(>120次/min)。

一项大样本量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限制性输血(Hb<70g/L时输血,目标为Hb浓度达70~90g/L)与开放性输血(Hb<90g/L时输血,目标为Hb浓度达90~110g/L)相比,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再出血率和降低病死率[13]。

对于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等严重疾患的患者,输血目标可适当提高[14]。

3.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在积极补液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以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三)止血措施

1.抑酸药物:

抑酸药能提高胃内pH值,既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又可治疗消化性溃疡。

临床常用的抑酸剂包括PPI和H2受体拮抗剂,常用的PPI针剂有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针剂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临床资料表明:

①PPI的止血效果显著优于H2受体拮抗剂,它起效快并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15]。

②尽可能早期应用PPI,内镜检查前应用PPI可以改善出血病灶的内镜下表现,从而减少内镜下止血的需要[16]。

③内镜治疗后,应用大剂量PPI可以降低高危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并降低病死率。

我国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溃疡再出血高危患者在内镜止血后,与应用西咪替丁相比,静脉应用大剂量埃索美拉唑(80mg静脉推注+8mg/h速度持续输注72h)可降低再出血率(0.9%比5.6%)[17]。

而且大剂量埃索美拉唑静脉滴注及后续口服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增加不良事件[18];对于低危患者,可采用常规剂量PPI治疗,如埃索美拉唑40mg静脉输注,2次/d,实用性强,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建议对内镜止血治疗后的高危患者,如Forrest分级Ⅰa至Ⅱb的溃疡、内镜止血困难或内镜止血效果不确定者、合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NSAID者,给予大剂量PPI(如埃索美拉唑)静脉输注72h,并可适当延长大剂量PPI疗程,然后改为标准剂量PPI静脉输注,2次/d,3~5d,此后口服标准剂量PPI至溃疡愈合。

对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形成的人工溃疡,应按照消化性溃疡的标准给予抑酸治疗,PPI是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预防出血和促进人工溃疡愈合的首选药物。

目前研究大多建议从手术当天起静脉应用标准剂量PPI,2次/d,2~3d后改为口服标准剂量PPI,1次/d,疗程为4~8周[19]。

2.内镜下止血:

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应作为治疗的首选。

推荐对Forrest分级Ⅰa至Ⅱb的出血病变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在内镜下止血前,对严重大出血或急性活动性出血患者必要时可使用红霉素250mg静脉输注,可显著减少胃内积血量,改善内镜视野,且不良事件无明显增加[14,15,20]。

常用的内镜止血方法包括药物局部注射、热凝止血和机械止血3种。

药物注射可选用1∶10000肾上腺素盐水、高渗钠-肾上腺素溶液等,其优点为简便易行;热凝止血包括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热探头、微波等方法,止血效果可靠,但需要一定的设备与技术经验;机械止血主要采用各种止血夹,尤其适用于活动性出血,但对某些部位的病灶难以操作。

临床证据表明,在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1种热凝或机械止血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局部病灶的止血效果[21]。

对于采用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出血者,近年来有使用喷剂Hemospray或Over-The-Scope-Clip(OTSC)系统进行止血的临床报道,初步研究显示其具有较高的止血率和较低的再出血率[22,23],但目前尚缺乏Hemospray或OTSC与传统止血方法比较的高质量对照研究。

3.止血药物:

止血药物对ANVUGIB的疗效尚未证实,不推荐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对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避免滥用此类药物。

4.选择性血管造影:

有助于明确出血的部位与病因,必要时可行栓塞治疗。

5.手术治疗:

对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且出血不止,病情特别凶险者;或药物、内镜和放射介入治疗失败者,病情紧急时可考虑剖腹探查,可在术中结合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进行治疗。

七、重要的病因治疗

对出血病因明确者,为提高疗效、防止复发,应采取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

如H.pylori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予H.pylori根除治疗及抗溃疡治疗,根除治疗应在出血停止后尽早开始,根除治疗结束后应注意随访评估根除的效果[24]。

对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详见《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