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183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6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docx

水文地质专业英语

地质工程专业英语考研必备

Hydrogeologicterminology

3水文地质学原理

3.1水文地质学科分类

3.1.1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

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3.1.2水文地质学原理(普通水文地质学)principlesofhydrogeology(generalhydrogeology)

研究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学科。

3.1.3地下水动力学groundwaterdynamics

研究地下水在岩土中运动规律的学科。

3.1.4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

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

3.1.5专门水文地质学appliedhydrogeology

为各种应用而进行的地下水调查、勘探、评价及开发利用的学科。

3.1.5.1供水水文地质学watersupplyhydrogeology

为各种目的供水,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勘查方法、水质、水量评价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学科。

3.1.5.2矿床水文地质学minehydrogeology

研究矿床水文地质学理论、勘探方法及开采中有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1.5.3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reclamationhydrogeology

研究土壤盐渍化及沼泽化等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1.5.4环境水文地质学environmentalhydrogeology

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并对地下水与环境进行保护、控制和改造的学科。

3.1.5.5同位素水文地质学isotopichydrogeology

应用同位素方法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

3.1.6区域水文地质学regionalhydrogeology

研究地下水埋藏、分布、形成条件及含水层的区域性规律的学科。

3.1.7古水文地质学pa1eohydrogeology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中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演变的学科。

3.2自然界的水循环

3.2.1水循环watercycle

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体相互转换的循环过程。

3.2.2大气圈aerosphere

包围地球表壳的气层。

3.2.3水圈hydrosphere

连续包围地球表层的水体和地壳岩石中的水的总称。

3.2.4岩石圈lithosphere

地球第一个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3.2.4.1包气带aerationzone

地表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

3.2.4.2毛细带capillaryzone

由于岩层毛细管力的作用,在潜水面以上形成的一个与饱水带有直接水力联系的接近饱和的地带。

3.2.4.3饱水带saturatedzone

地下水面以下,岩层的空隙全部(或几乎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3.2.4.4地下水动力垂直分带dynamicalverticalzoningofgroundwater

在岩石圈的垂直剖面上,地下水交替循环强度的分带。

自上而下可分为积极水交替带、缓慢水交替带和水交替停滞带。

3.2.5大气降水atmosphericprecipitation

从大气中呈液态或固态降落的水。

3.2.6地表水surfacewater

地球表面的各种形式天然水的总称。

3.2.7土壤水soilwater

包气带表层土壤层中的各种形式的水。

3.2.8地下水groundwater

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3.3岩石空隙类型及表示方法

3.3.1空隙void

岩石中孔隙、(洞)和裂隙的总称。

3.3.2孔隙pore

一般指松散岩土颗粒间的空间。

3.3.3裂隙fissure

岩石中(一般指结晶岩、石灰岩)各种成因的裂缝。

3.3.4孔洞porespace

一般指玄武岩成岩过程中原生和次生的,直径较大的空间。

3.3.5溶洞cavecavern

岩溶作用所形成的空洞的通称。

3.3.6孔隙度(孔隙率)porosity(Porerate)

土和岩石中所有孔隙体积与土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3.3.7有效孔隙度effectiveporosity

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与土或岩石总体积之比。

3.3.8孔隙比poreratio

土和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土或岩石骨架的体积之比。

3.3.9裂隙率fissureratio

一定体积或面积、宽度的裂隙岩层,裂隙体积或面积、宽度与所测岩层总体积或面积、宽度之比,分别称为体积裂隙率、面裂隙率和线裂隙率。

3.4地下水存在形态

3.4.1结合水boundwater

被岩土颗粒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吸附在颗粒表面的水。

3.4.2强结合水(吸着水)

stronglyboundwater(adsorptivewater)

紧附于岩土颗粒表面结合最牢固的一层水。

其所受吸引力可相当于一万个大气压。

3.4.3弱结合水(薄膜水)weaklyboundwater(filmwater)

结合水的外层,由于分子力而粘附在岩土颗粒上的水。

在饱水带中,能传递静水压力,静水压力大于结合水的抗剪强度时能够运移。

3.4.4重力水gravitywater

岩土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的地下水。

3.4.5结构水(化合水)constitutionalwater(chemicalwater)

化学结合水。

以H′和OH-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晶格架某一位置上的水。

3.4.6结晶水crystallizationwater

结晶构造中的水,以H2O分子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晶格架固定位置上的水。

3.4.7毛细水capillarywater

由于毛细管力作用,保持在岩层空隙中的地下水

3.5地下水成因类型

3.5.1渗入水infiltrationwater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土层和岩石的空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水。

3.5.2凝结水condensationwater

一般指水气在浅部岩层空隙中凝结而形成的地下水。

3.5.3沉积水(埋藏水)connatewater(buriedwater)

在沉积过程中保存在成岩沉积物空隙中的水。

3.5.4原生水(初生水)juvenilewater(nativewater)

来自地球内部,在岩浆冷却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水。

3.5.5大陆盐化潜水continentalsalinizedphreaticwater

气候干旱地区因蒸发强烈,所形成的盐分聚集的潜水。

3.5.6溶滤水1ixiviationwater

在降雨渗入过程中淋滤土壤和岩石中的盐分,形成与土壤成壤作用和岩石风化作用相适应的地下水。

3.6岩石的水理性质

3.6.1容水度(饱和含水率)watercapacity

岩石中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3.6.2持水度water—holdingcapacity

饱水岩石在重力释水后仍能保持的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3.6.3给水度specificyield

饱水岩石在重力等作用下释出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3.6.4透水性permeability

岩石允许重力水透过的能力,其定量指标是渗透系数。

3.6.5富水性wateryieldproperty

以一定降深、一定口径下的单井出水量来表征的含水层富水程度。

3.6.6饱和度degreeofsaturation

岩石孔隙中水的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反映岩石中孔隙的充水程度。

3.6.7饱和差(土壤饱和差)saturationdeficit(soilmoisturedeficiency)

土层或岩层的容水度与天然湿度之差。

数值上在粗颗粒及宽裂隙岩石中接近于土或岩石的给水度。

3.6.8毛细性capillanity

水通过岩土的毛细管,受毛细作用向各方向运动的性能。

3.6.9毛细上升高度heightofcapillaryrise

水从地下水面沿岩层毛细管上升的最大高度。

3.7含水层的类型

3.7.1含水层aquifer

能导水的饱水岩层。

3.7.2隔水层aquifuge

一般指透水性极弱的岩层。

3.7.3弱含水层aquitard

弱导水的饱水岩层。

3.7.4透水层permeablebed

透水而不饱水的岩层。

3.7.5孔隙含水层porousaquifer

以孔隙为储水空间的含水层。

3.7.6裂隙含水层fissuredaquifer

以裂隙为储水空间的含水层。

3.7.7岩溶含水层karstaquifer

含地下水的岩溶化岩层。

3.7.8孔隙—裂隙含水层pore—fissureaquifer

具有孔隙和裂隙的岩石所构成的含水层。

3.7.9裂隙—岩溶含水层fissure—karstaquifer

具有溶蚀裂隙和溶融孔洞的可溶性岩层所构成的含水层。

3.7.10孔洞含水层porespaceaquifer

主要以玄武岩孔洞为储水空间的含水层。

3.7.11承压含水层confinedaquifer

具有承压水的含水层,其上界和下界是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

3.7.12无压含水层unconfinedaquifer

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

3.7.13含水带water—bearingzone

岩石中由于构造断裂、岩脉或不同岩性接触带等富水而形成的带状含水岩体。

3.7.14含水岩组water—bearingformation

指含水特征相近的一套岩层所构成的统一的含水岩体。

3.7.15含水岩系water—bearingrockseries

某一地质时代的不同沉积物所组成的含水岩体。

3.7.16岩溶含水系统(岩溶水动力单元)

karstwater—bearingsystem(karsthydrodynamicunit)

具有共同补给边界,统一地下迳流场的某一岩溶地下水系的流域范围。

3.7.17蓄水构造(储水构造)water—storingstructure

富集地下水的地质构造形式。

3.8地下水的类型

3.8.1潜水phreaticwater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8.2承压水confinedwater

充满于上下两个相对隔水层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

3.8.3自流水artesianwater

承压水位高于当地地面,能自行喷出或溢出地表的地下水。

3.8.4层间水interstrato1water

存在于上下两个隔水层间含水层中,无压的地下水。

3.8.5上层滞水perchedwater

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3.8.6孔隙水porewater

存在于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

3.8.7孔隙裂隙水pore—fissurewater

存在于孔隙、裂隙并存的岩层(石)中的地下水。

一般指半胶结的碎屑岩。

3.8.8裂隙水fissure—water

存在于岩层裂隙中的地下水。

3.8.8.1风化裂隙水weathering—fissurewater

岩石风化裂隙带中的地下水。

3.8.8.2原生裂隙水original—fissurewater

存在于岩石原生裂隙中的地下水。

3.8.8.3构造裂隙水structure—fissurewater

存在于岩石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

3.8.8.4脉状裂隙水veined—fissurewater

存在于断裂破碎带和各种裂隙密集带中的地下水。

3.8.6裂隙岩溶水fissurekarstwater

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裂隙、溶孔(洞)中的地下水。

3.8.10岩溶水karstwater

赋存于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的总称。

3.8.11冻结层上水superpermafrostwater

多年冻土层上部季节融冻层中的地下水。

3.8.12冻结层间水interpermafrostwater

埋藏于多年冻土层间的地下水。

3.8.13冻结层下水infrapermafrostwater

分布于多年冻结层下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3.8.14冻结滞水perchedwaterinfrozenzone

季节性冻结层上部包气带中的上层滞水。

3.8.15融区地下水groundwaterinmeltingarea

存在于多年冻土融化地区的地下水。

3.9潜水和承压水的特征

3.9.1潜水含水层厚度thicknessofwater—tableaquifer

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垂直距离。

3.9.2潜水位watertable

潜水面上各点的高程。

3.9.3隔水顶板upperconfiningbed

含水层顶部的隔水层。

3.9.4隔水底板lowerconfiningbed

含水层底部的隔水层。

3.9.5承压含水层厚度thicknessofconfinedaquifer

承压含水层相对隔水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3.9.6承压水位(头)confiningwaterlevel(head)

从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面的垂直距离。

3.9.7含水层天窗skylightofupperconfiniingbed

承压含水层顶板隔水层局部缺失地段。

3.10地下水形成条件

3.10.1地下水补给条件conditionofgroundwaterrecharge

指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补给区面积及边界、补给量等。

3.10.2降水补给precipitationrecharge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

3.10.3凝结水补给condensationrecharge

水气凝结形成重力水,下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

3.10.4越流补给1eakagerecharge

抽水层通过相邻含水层的越流作用而得到补给的过程。

3.10.5地表水补给surfacewaterrecharge

地表水(水库、河流、湖泊、坑塘等),因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天然水头差,使地表水自然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

3.10.6地下径流undergroundrunoff

由补给区向排泄区运动的地下水流。

3.10.7地下水排泄groundwaterdischarge

地下水从含水层中以不同方式排泄于地表,或另一个含水层中的过程。

3.10.8补给区rechargearea

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3.10.9径流区runoffarea

含水层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3.10.10排泄区dischargearea

含水层的地下水向外部排泄的范围。

3.11泉水的类型

3.11.1泉spring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3.11.2上升泉ascendingspring

承压水的天然露头。

地下水在静水压力作用下,上升并溢出地表的泉。

3.11.2.1断层泉faultspring

地下水沿断层带出露的泉。

3.11.3下降泉descendingspring

地下水受重力作用自由流出地表的泉。

3.11.3.1侵蚀泉erosionalspring

沟谷等侵蚀作用切割含水层而形成的泉。

3.11.3.2接触泉contactspring

由于地形切割,沿含水层和隔水层接触处出露的泉。

3.11.3.3溢流泉overflowspring

当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或由于隔水底板隆起,潜水流动受阻而溢出地表的泉。

3.11.4悬挂泉(季节泉)suspendedspring

由上层滞水补给,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出露的泉。

3.11.5间歇泉geyser

周期性间断地喷发热水和蒸气的泉。

3.11.6多潮泉pulsatingspring

在岩溶地区的岩溶通道中,由于虹吸作用,具有一定规律的周期性出流的泉。

3.11.7水下泉subaqueousspring

地表水体以下岩石中流出的泉。

3.11.8矿泉mineralspring

矿水的天然露头。

3.11.9冷泉coldspring

水温低于年平均气温的泉。

3.11.10温泉thermalspring

水温超过当地年平均气温,而低于沸点的泉。

3.11.11沸泉boilingspring

温度约等于当地沸点的地热流体露头。

3.11.12全排泄型泉completedrainagespring

排泄泉域内的全部地下水的泉。

3.11.13部分排泄型泉localdrainagespring

排泄泉域内的部分地下水的泉。

3.12地下水区域分布规律

3.12.1水文地质条件hydrogeologicalcondition

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3.12.2水文地质分区hydrogeologicaldivision

针对不同目的将研究区按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而划分的若干个块段。

3.12.3水文地质单元hydrogeologicunit

具有统一补给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3.12.4地下水赋存条件groundwateroccurrence

地下水埋藏和分布、含水介质和含水构造等条件的总称。

3.12.5地下水盆地groundwaterbasin

包含一个含水层或若干个含水岩组,具有确定边界的水文地质构造单元。

3.12.5.1承压水盆地confinedwaterbasin

以承压含水层为主体的大型拗陷或基岩向斜及单斜等构造组成的地下水盆地。

3.12.5.2潜水盆地phreaticwaterbasin,unconfinedwaterbasin

四周具有比较完整隔水边界的,赋存潜水的地下水盆地。

3.12.6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system

具有水量、水质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

3.12.7泉域springarea

泉水的地下汇水范围。

3.12.8地下水分水岭groundwaterdivide

地下水流域的分界线。

3.12.9地下水网络groundwaternetwork

由非均匀坚硬岩层中的含水裂隙所组成的网层状或脉带状含水结构体。

3.12.10岩溶含水地块karstwater—bearingmassif

被自然边界分割成的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具有独立水循环特点的可溶岩储水岩体。

3.12.11岩溶地下河系undergroundriversysteminkarstregion

具有一定汇水范围的,由主流及支流构成的岩溶地下水流域。

3.12.12岩溶强迳流带concentratedzoneofkarstwaterflow

岩溶泉域中具有较强导水性和富水性的地带。

4地下水动力学

4.1含水介质类型

4.1.1多孔介质porousmedium

赋存流体且流体可在其中运动的孔隙和裂隙岩层,也包括一些岩溶化比较均匀的岩层。

4.1.2孔隙介质poremedium

赋存流体且流体可在其中运动的孔隙岩层。

4.1.3裂隙介质fissuremedium

赋存流体且流体可在其中运动的裂隙岩层。

4.1.4岩溶介质karstmedium

赋存流体且流体可在其中运动的岩溶化岩层。

4.1.5均匀介质homogeneousmedium

在研究区域内介质的某一性质(如:

渗透性、导水性、导热性等)各处相同,即与空间坐标无关的多孔介质。

4.1.6非均匀介质inhomogeneousmedium

渗透性等性质随空间坐标而变化的多孔介质。

它可分为水平方向的非均匀介质和垂直方向的非均匀介质。

4.1.7双层介质two—layeredmedium

指上层为弱透水层、下层为渗透性较好的岩层所组成的非均匀介质。

4.1.8层状介质layeredmedium

一般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渗透性,呈层状分布的均质岩层所组成的非均匀介质。

4.1.9双重介质duelmedium

一般指具有裂隙和孔隙两种介质性质、并以裂隙导水和孔隙储水为特征的多孔介质。

4.1.10各向同性介质isotropicmedium

渗透性等性质与方向无关的多孔介质。

4.1.11各向异性介质anisotropicmedium

渗透性等性质随方向变化的含水介质。

4.2渗流基本定律及原理

4.2.1达西定律(线性渗流定律)darcy’slaw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遵循渗透速度()与水力坡度()呈线性关系的运动定律,即

式中:

为多孔介质的渗透系数。

4.2.2福希海默定律forchheimerlaw

描述渗流的水力坡度()与渗流速度()呈非线性关系的渗透定律,即

式中:

和为与流体和介质性质有关,并由试验确定的常数。

4.2.3紊流定律(克拉斯诺波尔斯定律)lawofturbulentflow

指地下水的渗透速度()与水力坡度()的平方根呈正比关系的渗透定律,即

式中:

Kt为紊流运动时岩石的渗透系数。

4.2.4水均衡原理principleofwaterbalance

指在渗流场任一体积含水层中,进入与排出该含水层的水量之差等于其中水量的变化量。

4.2.5渗流迭加原理principleofflowsuperposition

指在数个抽(注)水井同时工作的渗流场内任一点的总水头(水位)的变化值为各抽(注)水井单独工作引起的该点水头(水位)变化值的代数和。

4.2.6渗流折射定律lawofseepageflowrefraction

描述地下水流斜向穿过两种渗透性岩层的分界面时流线发生折射的定律,指流线偏离分界面法线角度的正切与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