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307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吕梁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1~2010年)

吕梁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二月

吕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修编规划的目的

为了适应撤地设市后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全市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各业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协调发展,推进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关于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和国家、省关于规划修编的有关要求,特对原《吕梁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二条         规划修编的任务

对原《吕梁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客观科学评价,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城市和各业用地布局,划分土地用途区域,制定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安排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及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制定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等。

推进吕梁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为全市实现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提供用地保障。

第三条规划修编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修编《吕梁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吕梁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吕梁地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吕梁市所辖各县(区、市)、乡镇(办事处)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县(区、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等。

第四条规划修编的重点

本规划是对原《吕梁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修编。

其修编的重点内容是:

根据吕梁撤地设市后的城市发展建设要求,对吕梁市的城市发展建设的用地规模、用地布局、用地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并相应调整有关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与布局等。

第五条规划的期限

本次规划修编以2000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规划期为2001~2010年,并展望2030年。

第六条规划的适用范围

本规划指标体系与山西省下达的控制指标相衔接,约束并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土地利用。

凡在吕梁市辖区内从事土地利用的行业、单位和个人均须执行本规划。

 ---NEWPAGEFROMHERE---

第二章土地利用环境条件

第一节自然环境条件

第七条地理位置及土地总面积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属我国黄土高原东部,与本省的晋中市、忻州市、临汾市及陕西省的榆林地区为邻。

其东傍汾水,西濒黄河,北起兴县燕子山,南至石楼县风尾山;市境南北长约220公里,东西宽82~133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22.2′~112°19.45′、北纬36°43.87′~36°43.9′,土地总面积为21132.71平方公里(计2113271.38公顷,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数)。

第八条地形地貌

本市地势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

境内的吕梁山脉纵贯全境、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并构成本市的地貌主干。

其中:

东部平川区是吕梁山地向汾河谷地的延伸部分,属晋中盆地边缘,地面平坦,耕作精细,土壤肥沃;西部黄土丘陵区是吕梁山地向黄河峡谷的延伸部分,除少数高大山体(如紫金山、汉高山等)外,整个地表均为深厚黄土覆盖,地面切割支离破碎,梁、峁、丘状地相间,沟壑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土石山区是掼以吕梁背斜为中心的吕梁山地区。

第九条本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干燥多风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量丰沛,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雨雪少。

年辐射总量介于130~14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数达2476~2871小时,年平均气温6.7~10.4℃,无霜期133~178天,年降水464~607毫米(多年平均506毫米、折合降水量106.7亿立方米),且大部集中在6~8三个月降落。

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和大风。

第十条土壤条件

本市土壤面积为18633.6平方公里,包括耕作土壤和自然土壤(面积分别为8184.2平方公里和10449.4平方公里)。

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褐土、栗褐土、山地草甸土、潮土、黄绵土等。

其中:

褐土面积为5378.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川区和岚县盆地,其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仅1.14%(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则较高,有机质为4.7%);黄绵土面积为7094.1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吕梁山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0.66%;栗褐土面积为3218.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吕梁山西麓,其土层深厚、疏松多孔,易于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

第十一条水资源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47亿立方米,其中:

地下水资源量8.899亿立方米。

本市属黄河流域,吕梁山东部为汾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岚河、文峪河、磁窑河、双池河和孝河等;吕梁山脊西部为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和屈产河等,其中三川河为市境内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达4161平方公里;主要水库有文峪河水库、张家庄水库、陈家湾水库、阳坡水库、吴城水库等。

第十二条矿产资源

吕梁矿产资源丰富。

本市域内的原煤储藏量在山西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含煤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3%,涉及到河东、宁武、西山、霍西等四大煤田,其煤质优良、煤种齐全,且煤层厚、埋藏浅;还有铝、铁、白云岩、钾岩、硫磺、石膏、石棉等矿产。

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

第十三条行政区划设置。

本市现辖13个县(市、区),即离石区(原为离石县)、孝义市、汾阳市、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和交口县。

2000年辖236个乡镇,2001年撤乡并镇后为15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4662个村民委员会。

第十四条社会人口状况。

2000年全市总人口341.67万人,人口密度160人/平方公里,其中:

城镇人口77.46万人,占总人口的22.67%;市区人口9.21万人,占总人口的2.7%。

另据2004年11月编制完成的《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市域总人口349.7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25%,其中城镇人口87.4万人,规划城区人口17.4万人。

据实际调查,建城区内人口现状为12.5万人。

第十五条经济发展状况。

吕梁市劳动力和旅游资源丰富,乡村劳动力113.9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34%,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全市有较有影响的景点20处,其中:

寺庙古建筑7处,自然景观6处,人文景观3处,革命胜地4处,旅游业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全国、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吕梁市经济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煤炭、炼焦、化工、冶金工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名优特产市场前景广阔,主焦煤被煤炭部称为“国宝”,石棉全国争相定购。

钢球网架在全国居先进水平,享有很高声誉。

杏花汾酒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而驰名中外,誉满全球。

土特产品沙棘打入国际市场,红枣年产6万多吨,居全省之首,远销东南亚国家。

核桃年产1万多吨,其中“汾阳核桃”享誉海内外。

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853910万元,农业总产值174066万元,粮食总产量545827吨,油料作物产量65982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149元,第一产业157166万元,第二产业398620万元,第三产业298124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525元。

200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49617万元,其中:

第一产业177295万元;第二产业735769万元;第三产业436553万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02万元,农业居民人均纯收入1491万元。

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

第十六条交通运输条件。

近年来,由于孝柳铁路、夏汾高速公路、太原到离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全市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吕梁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NEWPAGEFROMHERE---

第三章土地利用状况

第一节农用地现状

第十七条200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486421.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3%。

包括: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第十八条耕地589475.7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9.6%。

包括:

水浇地88560.29公顷、旱地500186.67公顷、菜地728.74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5%、84.9%和0.1%。

耕地主要分布在晋中盆地、吕梁山东部和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分布较多的有临县、兴县、汾阳、柳林、文水等县(市)。

第十九条园地15111.0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

包括:

果园14649.39公顷,桑园和茶园65.58公顷,其他园地396.09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97%、0.4%和2.6%。

园地分布在晋中盆地边缘及广大丘陵地区,面积分布较多的有文水、汾阳、兴县、柳林、交城、孝义、临县等县(市)。

第二十条林地666866.66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4.9%。

包括:

有林地354917.41公顷、灌木林地220541.87公顷、疏林地49652.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7743.95公顷、迹地3063.55公顷、苗圃947.18公顷,依次占林地面积的53.2%、33.1%、7.4%、5.7%、0.5%和0.1%。

林地主要分布在吕梁山两翼的交城、中阳、交口、方山、离石、兴县等县(区)。

第二十一条牧草地66457.35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5%。

包括:

天然草地62074.75公顷、改良草地216.37公顷、人工草地4166.22公顷,分别占牧草地面积的93.4%、0.3%和6.3%。

主要分布在岚县、方山、中阳、文水、离石、交城等县(区)的土石山地区。

第二十二条其他农用地148510.9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

包括:

农村道路8202.2公顷、坑塘水面559.24公顷、农田水利用地4995.75公顷、田坎134753.77公顷,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5.5%、0.4%、3.4%和90.7%。

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布较多的有临县、兴县、石楼、柳林、孝义、岚县等县(市)。

第二节建设用地现状

第二十三条200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79402.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

包括: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第二十四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2073.2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0.8%。

包括:

城市用地3514.49公顷、建制镇用地2580.37公顷、农村居民点55690.94公顷、独立工矿8729.89公顷、特殊用地1557.59公顷,分别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4.9%、3.6%、77.3%12.1%和2.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布较多的为临县、孝义、汾阳、文水、柳林、离石等县(市、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的人口相对集中、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展较快,因而相应的建设用地就较多。

第二十五条交通运输用地5107.4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4%。

包括:

铁路用地468.61公顷、公路用地4635公顷、民用机场3.87公顷,分别占交通运输用地面积的9.2%、90.7%和0.1%。

交通运输用地分布较多的有汾阳、文水、孝义、兴县、离石、交城等县(市、区)。

第二十六条水利设施用地2221.3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8%。

包括:

水库水面1640.73公顷、水工建筑用地580.65公顷,分别占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73.9%和26.1%。

主要分布在汾阳、文水、孝义、交城、兴县等县(市)。

第三节未利用地现状

第二十七条2000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54744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9%。

包括:

未利用土地和其它土地。

第二十八条未利用土地520094.57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95%。

包括:

荒草地233379.1公顷、盐碱地1173.35公顷、裸土地22236.54公顷、裸岩石砾地73018.03公顷、其他未利用土地190194.03公顷,依次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44.9%、0.2%、4.3%、14%和36.6%;另有少量的沼泽地和沙地,面积分别为43.94公顷、49.59公顷。

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多的有兴县、临县、石楼、柳林、交城、离石等县(市、区)。

其中的荒草地主要分布在兴县、临县、石楼、岚县、方山、离石、交口、孝义等县(市、区)的低山丘陵区,盐碱地则多分布于汾阳、文水、孝义、方山等县(市)的平川低凹地带。

第二十九条其它土地27352.92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5%。

包括:

河流水面14831.13公顷、苇地377.94公顷、滩涂12143.85公顷,分别占其它面积的54.2%、1.4%和44.4%。

其它土地分布面积较多的有临县、兴县、岚县、柳林、交城、文水等县(市)。

 ---NEWPAGEFROMHERE---

第四章土地资源特点及规划修编重点

第一节土地资源及利用特点

第三十条山地丘陵为本市土地的主体。

全市平川区、丘陵区和山区的面积之比大体为1∶58∶57,面积分别为169051公顷、974020公顷和970200公顷。

大面积的山地丘陵加之植被覆盖率低,土地生态条件脆弱,宜大力发展林牧业。

第三十一条优质耕地资源紧缺。

全市耕地中水浇地仅占15%,菜地比例更少,有几个县没有菜地。

坡耕地面积占80%以上,耕地肥力水平低,而且分布不平衡,全市89%的水浇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川区的文水、汾阳、孝义、交城等4县(市)。

第三十二条水土流失严重。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469100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5%,约占山地丘陵区面积的3/4。

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1~1.8万吨/km2

年,在黄土丘陵区平均高达3万吨/km2

年,水土流失使全市每年损失土壤氮素6.2万吨。

全市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45%、全氮含量仅0.04%、速效磷含量5ppm以下。

土地瘠薄不仅难以有效接纳天然降水,而且还加大了蒸发量,使土壤自我调节功能十分微弱。

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态条件,导致了农业气候条件的严重恶化,也制约了农、林、牧业的发展。

第二节规划修编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十三条对新增建设所占耕地按质等量进行补充。

2000年全市有耕地589475.71公顷,原规划确定的201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为571300公顷以上。

本次修编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571370.71公顷。

规划期内,根据《吕梁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补充耕地的指标为12800公顷,其中:

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3942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86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8572公顷;减少耕地30905公顷,其中: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05公顷(含本次因撤地设市而新增城市建设拟占用的耕地450公顷)、生态退耕还林地草地26680公顷、自然灾害损毁920公顷,增减相抵,2001-2010年净减少耕地18105公顷。

由于生态退耕等原因,2004年的耕地变更面积已低于原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对此类情况,待新一轮规划修编时统一调整。

第三十四条稳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规划确定的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360600公顷。

基本农田核查结果显示,2003年末全市有基本农田面积为331616.23公顷,其中包括:

耕地326952.64公顷(含2003年当年新补充面积),园地4230.19公顷,林地3655.54公顷,牧草地22.7公顷,其它农用地140.28公顷。

全市2003年末基本农田面积占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92%,比规划保护目标净减少基本农田面积28983.77公顷。

除期内补划增加的基本农田面积外,期内基本农田的减少及其原因为:

生态退耕减少19594.53公顷,自然灾害损毁减少4201.23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5164.23公顷,可以看出,基本农田的减少主要是生态退耕地与农业结构调整。

为确保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原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不变。

第三十五条合理调整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与布局。

原规划确定的全市1997~2010年非农建设新增总用地规模控制在5700公顷(其中占耕地3400公顷),年均用地407.14公顷(其中占耕地为242.86公顷)。

其中:

居民点用地1400公顷(其中占耕地860公顷),独立工矿及其他用地1770公顷(其中占耕地670公顷),交通用地2500公顷(其中占耕地1770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00公顷(其中占耕地100公顷)。

根据吕梁撤地设市的需要,对非农建设规划用地指标进行调整。

经调整后的2001~2010年全市非农建设规划用地总指标为5347.8公顷(其中占耕地3305公顷),包括:

截止2000年底原规划除已使用外尚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4570公顷(其中占耕地2688公顷),2005年省又下达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200公顷(其中占耕地167公顷),以及因吕梁撤地设市而追加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577.8公顷(其中占耕地450公顷)。

按其建设占地的用途分:

城镇及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1223.02公顷(其中占耕地922.97公顷),交通建设用地1690公顷(其中占耕地1065公顷),工矿及其他建设用地1679.78公顷(其中占耕地916.03公顷),水利建设用地755公顷(其中占耕地401公顷)。

 ---NEWPAGEFROMHERE---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及方针

第三十六条土地利用的总目标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到2010年,初步实现全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做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用地得到综合整治,林牧业用地得以大力发展,用地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合理调整城市发展用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及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进一步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条件明显改善,从而促进和确保全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第三十七条2010年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尽可能使全市耕地稳定在571300公顷左右,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360600公顷以上。

2、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积极补充增加耕地,并提高耕地质量。

规划期内,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3305公顷以内,开发、复垦和整理新补充耕地12800公顷以上,改造中低产田100000公顷。

3、大力植树种草,积极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2010年,全市林地和牧草地面积分别达到734800公顷和225700公顷以上,使全市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45.5%。

4、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通过努力,使全市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2930公顷,治理率达到89%。

5、提高全市的土地利用率。

使全市的土地利用率由基期的74.1%提高到84.3%,增加10.2个百分点。

第三十八条2030年土地利用展望

到2030年,全市城镇人口预计将达到450万人,届时的城镇化水平将达35%以上。

随着部分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村庄缩并,城镇人均用地将控制在100平方米以下,村镇人均用地逐步控制到150平方米以下。

由于城镇、工矿、交通、水利等项工程建设的发展需求,以及退耕和灾毁,预计届时耕地减少到430000公顷。

展望期间,拟通过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经过努力争取基本消灭荒山、荒坡,使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水土流失基本得到全面治理,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环境显著改善。

第三十九条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

1、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确保耕地的动态平衡。

2、在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前提下,坚持建设占用耕地和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相挂钩的原则,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NEWPAGEFROMHERE---

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一节农用地结构调整

第四十条到201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调整为1697913.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3%。

规划期内,净增农用地211491.94公顷。

第四十一条耕地总量基本稳定

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保持在571370.7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3.6%。

规划期内,合计减少耕地30905公顷,其中:

各类建设占用3305公顷,退耕还林、还牧及发展园地26680公顷,灾毁920公顷;同期,合计增加耕地12800公顷,其中:

整理复垦增加耕地4228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8572公顷。

增减相抵,规划期内,净减少耕地18105公顷。

规划期内,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360600公顷左右。

第四十二条园地面积适当发展

2010年,全市园地面积发展到2327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4%。

规划期内,因建设占用和结构调整合计减少园地703.27公顷,通过开发和结构调整等合计新增园地8862.2公顷,期内净增园地8158.93公顷。

新发展的园地主要为果园,主要安排在退耕坡地和开发未利用地上,发展的重点为9个山区县(市)的丘陵地带,同时要对现有的低产果园实施改造,要更新品种、提高品质,并促进单株或单位土地面积果品产量的提高。

第四十三条林地规模有较大发展

2010年,全市林地规模面积发展到73481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3.3%。

规划期内,通过开发和退耕还林净增加林地67943.34公顷,并改造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200000公顷。

期内要有计划地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开发利用荒地发展林地,在巩固和发展防护林、营造丰产林的同时,重点搞好黄河沿岸的红枣林带,以及汾阳、孝义、交口等三县(市)的核桃林带和岚县的仁用杏林带的建设。

第四十四条牧草地规模大幅度增加

2010年,全市牧草地规模增加到22574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3.3%。

规划期内,净增牧草地159282.65公顷,发展的重点为9个县(市)山区的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的边缘地带。

同时,要加强对离石、交城等县(市)天然牧草地的改良,积极发展人工改良草地建设,加强集约化经营,提高产草量和增加载畜量。

第四十五条其他农用地等到适当调整

2010年,全市其他农用地规模调整为142722.9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4%。

规划期内,合计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2559.94公顷,合计减少其他农用地面积8347.92公顷。

增减相抵,规划期内,净减少其他农用地5787.98公顷。

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第四十六条到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调整增加为83615.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

规划期内,净增建设用地4213.44公顷。

第四十七条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适当发展

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为62993.8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5.3%,比规划基期净增建设用地1208.02公顷。

其中:

城市县城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471.02公顷,人均用地为83.55m2,期内新增建设用地966.02公顷(其中占耕地730.97公顷);建制镇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039公顷,人均用地为133.34m2(比基期期减少23.56m2),期内新增用地118公顷(其中占耕地88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1185公顷,人均用地为181.08m2(比基期期减少10.96m2),期内新增用地139公顷(其中占耕地104公顷)。

在城市用地中,吕梁主城区的城市建设规划新增用地面积为577.8公顷(其中占耕地450公顷),占全市城市县城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的59.8%。

第四十八条独立工矿用地规模适当控制

2010年,全市独立工矿及其他用地规模发展为11117.26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3%。

规划期内,各类工矿新增建设用地1379.78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