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38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docx

中国社会思潮

文献综述

综述标题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XXXX

专业名称XXX

学号XXXXXXXXX

授课教师XXXX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文献综述

1905年,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

其中,民族主义作为三民主义中的灵魂要素和基础,其萌发时间最早、对中国追求独立统一的发展道路的影响最深。

总体来看,史学界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颇多,以探讨其内涵发展、意义价值为主。

本文正是立足于此,通过分析石志新对孙中山的民族问题认识两次转变的探讨,张正明及张乃华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综合浅述、张昭军对儒学与孙中山革命思想形成的关系的研究,吴冬梅对民国时期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论文,安藤久美子对孙中山“救国”性质的探讨,比较他们观点上的异同,力图从儒学华夷之辨对孙中山民族主义形成的影响、旧三民主义中民族思想的反帝性和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评价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一、儒学华夷之辨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影响

石志新、张昭军等学者认为,在旧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积极倡导反满排满的原因除了有清王朝的专制腐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旧民族主义中包含了对儒家华夷之辨思想的认同。

华夷之辨是中国儒家典籍《春秋》大义之一,主张要区分华夏和蛮夷的不同。

张昭军对儒学与孙中山革命思想形成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其指出,“《春秋》

以来夷夏大防的历史记忆是激起孙中山早年革命斗志、燃起民族主义火焰的重要思想因素之一”①。

张昭军认为,华夷之辨的先进性在于从维护民族既有利益出发,然而长期以来华夏民族自身的优越性却使得华夷之辨这一思想滋生了过激的排斥外族的情结,使其带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

孙中山先生受到这样极端思想的影响,认为汉族才是中国正统的民族,异族外邦皆为鲁莽粗俗的民族。

张昭军这一观点与早在20年前由张正明、张乃华在《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中提出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形成时受华夏民族意识影响极深”②这一观点几乎无可辨之异。

石志新在其论文中更是提出“大汉族主义”这一概念。

他认为孙中山受儒学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其民族观念已不仅仅是要把汉族区别于其他蛮夷之族,而是包含了唯汉族独尊的思想。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实则是汉族主义,拯救中华民族实则应该是拯救汉族。

石志新引用孙中山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时所用的“忘本性、昧天良、去同族而事异族”③等带有强烈种族优劣色彩的语言,深刻地论述了这一观点。

虽然此后孙中山认识到华夷之辨和大汉族主义的局限性和不理性并及时对民族主义的内涵进行修改,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张,倡导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但其思想深处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大汉族主义,认为汉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别族多为汉族所同化。

但同时石志新表明,虽然儒学华夷之辨这一思想使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带有历史局限性和大汉族主义,但这在当时对民族力量的凝聚、人民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却起到了十分有效的推动作用。

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另一种观点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彻底背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辨的思想。

在《华夷之辨与西方及孙中山民族主义之区别》④中,作者杨春德强调,孙中山所倡导的革命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因而其借鉴的思想也应该是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其主张参考的也是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因此,若说其民族主义思想受儒家华夷之辨影响,实属无稽之谈。

他指出,自清朝政府建立以来满族统治者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满族人们也都渐渐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满族人民是中国人的事实无可厚非。

孙中山之所以极力倡导反满排满,是因为清政府专制腐败的统治使得孙中山将对满族统治者的愤恨嫁接到全体满族人民的身上。

加上当时国内民族分裂矛盾愈发严重,反满排满成为孙中山民族思想主义中最重要的一环则是必然的结果,而与“华夷之辨”无任何关系。

二、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思想的反帝性

民族主义最开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主要是用于推倒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的。

刘真武在《孙中山前期民族主义没有反帝思想——与黎明同志商榷》⑤提到,旧三民主义时期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阶层还没有发生利益上的实质性冲突,也使得孙中山只看到了满清政府迂腐专横的统治,而忽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孙中山以为当时的矛盾主要源于满清政府,只要把满清政府推翻,帝国主义侵略也即将消停。

因而在旧三民主义被提出时,其中的民族主义内涵并不包括反帝国主义这一思想。

而随后民族主义内涵多次修改时也仍没有包含反帝这一性质。

在日本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在旧三民主义时期,孙先生高举的是反清大旗,因而当时反帝的意识极为淡薄或者完全没有。

对此,安藤久美子指出,孙中山“当时已非常深刻地了解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打倒清王朝’,正是从列强统治下挣脱出来的第一步”⑥。

在其《孙文的民族主义与辛亥革命》中,安藤久美子列举了那些日本学者用以论证孙中山的旧民族主义没有反帝性质的论据,然后用更加有力的事实逐一对那些学者的观点进行反驳。

我认为安藤久美子的观点比之那些认为旧民族主义没有反帝性质的日本学者要更加理性与全面。

实际上,当时清王朝与西方列强勾结,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对他们有所依附,清王朝成为了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孙中山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当时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高涨,而没有看到背后实际操控着清政府的西方列强,人民的反帝意识不强导致孙先生不能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

二是当时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有一定的幻想,因而对列强做了种种妥协。

三、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评价

(一)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正面评价

张正明、张乃华用“瑕不掩瑜的精神遗产”来形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两位学者以毛泽东对孙中山民族思想的评价为切入点,引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具体有哪些有益的要点的问题,然后将之归结为五点来进行解答,包括振兴中华和维护国家统一独立等方面。

除喻之为“瑕不掩瑜的精神遗产”,他们还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即是古代所推崇的“忠孝”、“仁爱”、“和平”等封建礼教的结合体。

张昭军则在认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受儒家“华夷之辨”思想影响的基础上,表明尽管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形成之初具有历史局限性和不理智性,但随时中国格局的不断变化,其思想虽然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却不是固守和继承某一种传统思想,而是不断以更加适合的传统理论作为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根源。

这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不是固守刻板的,而是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的。

赵光锐在其《论日本因素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影响》⑦中更是大赞其思想中济弱扶倾的精神令人敬佩有加。

他提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孙中山看到了其背后展现的民族主义精神的可取性,却也看到了日本从受压迫的小国转变成为迫害他国的暴行者。

因而孙中山提倡中国人民要有扶持弱小民族的仁善,有反抗列强的勇敢决心,唯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壮大起来。

这种济弱扶倾的精神被继承了下来,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指导性意义。

(二)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负面评价

学者们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消极成分保持几乎一致的观点是带有强烈的种族仇视意识。

石志新强调,孙中山前期民族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大汉族主义尽管从目的上来说强调的是民族的自立自强,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强化了‘非我族类,心存异心’的华夷对立观念”⑧。

这时期所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是带有浓烈民族复仇意识的“爱国精神”,亦或称之为“爱汉精神”。

张正明、张乃华在谈及孙中山主张民族同化的是非时提到,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同化实质上是让各个少数民族同化于汉族,形成一个“中华民族”。

其所谓的“中华民族”内涵无论是初期的汉族,还是后期的以汉族为中心同化了各少数民族而形成的混合体,都无一不体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大汉族主义。

此外,刘真武指出,孙中山在其革命前期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国主义的口号。

在旧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高喊推翻满清政府的口号,却忽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而没有明确在旧三民主义中加上反帝国主义的内涵。

直至帝国主义在中国大肆侵略和压迫百姓,孙中山才意识到反帝的必要性。

这也使得中国在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反帝国主义的岁月。

四、结语

结合所分析的文献,依我看,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中儒家“华夷之辨”的思想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影响颇深,其所包含的大汉族主义使得前期的民族主义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和民族优劣色彩。

然而,孙中山却能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的国情,从其他思想中吸取民族主义所需之精华,使其所提倡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生息。

而其所带来的璀璨的精神遗产,在我看来有以下三个大方面:

(一)推动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觉醒;

(二)提出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的主张;

(三)对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外交政策具有指导性意义。

分析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进行阐述和研究的文献,不难发现他们在许多观点上不谋而合。

有趣的是,除大部分相似的观点之外,许多学者都会有一些异于他人、或是与其他学者想法完全相反的观点。

如张正明、张乃华提出的“五族共和不是孙中山的主张”,论证过程严谨、论据充分,但却难以找到附和的声音。

而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仍然存有争议的问题,如前期的民族主义是否具有反帝性质,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由此看来,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这一方面的诸多未解决的问题,仍待更多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张昭军:

《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张正明、张乃华:

《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

③《孙中山选集》。

④杨春德:

《华夷之辨与西方及孙中山民族主义之区别》,《东方论坛》2014年,第5期,。

⑤刘真武:

《孙中山前期民族主义没有反帝思想——与黎明同志商榷》,《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03期,。

⑥安藤久美子:

《孙文的民族主义与辛亥革命》,《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8期。

⑦赵光锐:

《论日本因素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⑧石志新:

《简论孙中山对国内民族问题认识的演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张正明、张乃华:

《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

【2】石志新:

《简论孙中山对国内民族问题认识的演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安藤久美子:

《孙文的民族主义与辛亥革命》,《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8期。

【4】吴冬梅:

《民国时期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中的民族认同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5】张昭军:

《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赵光锐:

《论日本因素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杨德春:

《华夷之辨与西方及孙中山民族主义之区别》,《东方论坛》,2014年05期。

【8】王小块:

《试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与传统大汉族主义的区别》,《江汉论坛》,2005年01期。

【9】刘真武:

《孙中山前期民族主义没有反帝思想——与黎明同志商榷》,《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0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