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87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古代记叙散文综合应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阅读

学习目标

1.回顾归纳单元知识;

2.了解史传文学的技巧,掌握人物形象的描绘方法;

3.了解记叙的不同角度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高清课堂:

文言文阅读1分43秒

古今异义

指古代汉语中存在的某一个词语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但其含义却有所不同。

1)要区分是否是两个词。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古代为“指”和“示”两个词,指出来,给……看;现代汉语为一个词。

2)要注意即使古今都是一个词,含义是否相同。

如“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在此为“扬言”,现代含义为“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3)可以结合感情色彩加以区分。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古代是自谦的词语,现代汉语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了。

4)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偏义复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

偏义复词指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语素组合为一个双音节词,其中只表达一个词语的意义的词。

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偏指“作”(劳作),没有“息”(休息)的意义;现代汉语中“作息”是一个词,如“作息时间表”,包括工作和休息两个方面。

通假字

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或假借某个本字的现象。

1)声旁字代替形近字,如“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中的“直”通“值”(价格)。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中的“指”通“旨”(主旨,旨趣)。

3)同声旁的字相互替代。

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涂"通"途"。

4)同音或音近的字相互替代。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通“早”。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9分26秒】■

一词多义

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10分5秒】■

字词汇总

【高清课堂:

文言文阅读10分33秒

《烛之武退秦师》

古今异义

1)行李:

古义:

出使的人今义:

出门带的包裹

2)夫人:

古义:

那人今义:

妻子的尊称

3)以为:

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4)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

5)去:

古义:

离开,距离今义:

与“来”相对的动作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矣  

2)共其乏困 共—供 

3)秦伯说 说—悦

4)失其所与,不知  知—智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军,名作动,驻扎

2)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

4)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

5)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军、退兵

6)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7)越国以鄙远远,形作名,偏远的地方

8)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亏缺

9)肆其西封肆,形作动词,扩张

10)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作动词,损害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一词多义

1.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见识浅薄

夫犹鄙我瞧不起

越国以鄙远把……作为边境

2.敝

敝帚自珍破的

敝人对自己的谦称

远来疲敝疲惫,困乏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3.以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敢以烦执事   拿

越国以鄙远   不译,连接两个动作  

焉用亡郑以陪邻?

来 

虚词

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何

《荆轲刺秦王》

古今异义

1)涕:

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2)币:

古义:

礼物今义:

货币

3)穷困:

古义:

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4)偏袒:

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今义:

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郎中:

古义:

宫廷的侍卫今义:

中医医生

6)提:

古义:

投击今义:

拿着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悦

2)今日往而不反者反—返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震

4)图穷而匕首见见—现

5)卒起不意卒—猝

6)秦王还柱而走还—环

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

名作状,向北

2)乃前曰/左右既前前:

名作动,上前

3)函封之函:

名作状,用盒子

4)太子迟之迟:

意动,以……为迟,认为……迟缓

5)又前而为歌曰前:

名作动上前

6)发尽上指上:

名作状向上

7)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

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8)使使以闻大王闻:

使动,使……闻,禀告

9)乃朝服,设九宾朝服:

名作动,穿朝服

10)群臣怪之怪:

意动,以……为怪,感到奇怪

一词多义

1.得:

臣愿得谒之/非有诏不得上能够

诚能得樊将军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得到

2.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3.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过、只是

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

4.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靠近,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5.见

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现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词,被

虚词

1.之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结构助词,“的”/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而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荆轲和而歌连词,表并列

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连词,表修饰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递进

3.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

以次进介词,按照

日以尽矣已经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

4.为

乃为装遣荆轲动词,做,整治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

《鸿门宴》

古今异义

1)山东古:

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

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

意外的变故。

今:

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

黄河以北地区。

今:

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

黄河以南地区。

今:

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

敬酒。

今:

长寿。

6)细说古:

小人的谗言。

今:

详细地讲

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

2)距关,毋内诸侯内—纳

3)张良出,要项伯要—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

7)置之坐上坐—座

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

名作动,驻军

2)沛公左司马使人言言:

名作动,告诉

3)沛公欲王关中王:

名作动,为王、称王

4)不可不语语:

名作动,告诉

5)吾得兄事之事:

名作动,做事、侍奉

6)籍吏民籍:

名作动,登记

7)范增数目项王目:

名作动,使眼色

8)刑人如恐不胜刑:

名作动,施加肉刑

9)道芷阳道:

名作动,取道

10)素善留侯张良善:

形作动,友善、交好

1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名词意动,以之为王

12)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动词使动,救了他的命

13)沛公旦日从从:

动词使动,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1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

动词使动,使之止,制止,使动

15)吾得兄事之兄:

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1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一词多义

1.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辞谢、告别

2.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别

3.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

故听之因此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4.且

且为之奈何将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况且

5.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亲近

故幸来告良幸亏、幸而

6.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为之奈何代词,这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

珍宝尽有之助词,衬字,无义

7.去

相去四十里距离

脱身独去离去,离开

8.于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向,对

长于臣比

复得见将军于此在

9.因

不如因善遇之就此

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就、于是

固击沛公于坐,杀之趁势、趁机

10.为

使子婴为相任,做

为击破沛公军替,给

若属皆且为所虏被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重点句式

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判断句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3)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4)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宾语前置句

1)何厌之有?

有何厌?

2)客何为者?

客为何者?

3)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4)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省略句

1)晋军函陵 晋军(于)函陵

2)敢以烦执事 敢以(之)烦执事

3)辞曰:

臣之壮也(烛之武)辞曰

4)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5)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6)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7)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8)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9)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53分13秒】■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烛之武退秦师》:

衰迈老臣,腹藏十万雄兵;寥寥数语,智退两国甲兵。

语言简练,惜墨如金;外交辞令,周密得体。

《荆轲刺秦王》:

一次壮举,塑造了一个百代赞颂的英雄;两行诗句,成就了一位万古不朽的诗人。

烘云托月,写於期为衬刺客;背面敷粉,绘武阳实显荆卿。

《鸿门宴》:

项王怀妇人之心,错过一次机会,埋下乌江自刎的祸根;刘邦行韬晦之计,躲过一场劫难,体现盖世英雄的谋略。

波澜起伏,情节扣人心弦;神形兼备,人物个性鲜明。

把握重点

阅读史传文章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弄清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3.辨理。

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做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也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人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就需要“辨理”。

人物形象描绘方法

1.绘声:

欲绘其人,先绘其言。

语言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外壳,要描绘并突出人物形象,可以先从其语言入手。

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时,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

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

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而后,他与秦王的一番谈话,更是将他形神俱现。

文章虽然没有描写他的相貌,但人物形象光辉灿烂,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

2.绘色:

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在《荆轲刺秦王》中,有很好的体现。

1)人物对话: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的提出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王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自刎。

这些对话,既推动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

2)人物神态: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

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

这些对话,既表明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急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3)对比突出人物: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谨慎、三思而行对比,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又如,写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镇定自若对比,突出荆轲的机智勇敢。

3.绘神:

刻画人物。

《鸿门宴》中项羽是作者重点刻画的对象。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塑造项羽的形象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无理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离又采取什么态度展开,人物性格鲜明。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

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

因此,作者把这两个人进行鲜明的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与项羽的直率粗犷。

知识迁移

1.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请往谓项伯②请以剑舞

B.①故遣将距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C.①沛公军霸上②度我至军中,乃入

D.①范增数目项王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

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⑩置之坐上

A.①②③④⑤⑧B.②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④⑥⑧⑨D.①③⑤⑧⑨⑩

3.下列句中加红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左右欲刃相如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完璧归赵⑧且庸人尚羞之

A.①③④/②⑤/⑥⑦/⑧B.①②⑤/③④⑧/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⑧D.③⑥⑧/⑤⑦/①②④

4.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敢以烦执事。

(胆敢)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同)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了)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围墙)

⑤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⑥吾其还也。

(还是)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⑧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同“智”)

⑨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礼物)⑩何厌之有?

(满足)

A.①⑤⑦⑧⑨B.②③④⑦⑧

C.⑤⑥⑦⑧⑩D.①③⑤⑧⑩

(2014衡水中学模拟)文言文阅读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

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

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转护乌桓校尉。

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

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

“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其见慕如此。

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

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

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廷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

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①有奇巧,乃载之以归。

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②。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

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

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受辞毕,即杀之。

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

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

“畏李校尉。

顷之,帝崩。

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

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

“可去矣。

”对曰:

“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

”乃诣诏狱。

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

毅乃慨然曰:

“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

”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注]

①溷hùn轩:

厕所。

②输作左校,东汉政府对犯罪官员的惩罚,服劳役刑。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

5.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膺谢不受谢:

推辞

B.引用天下名士引:

推荐

C.膺表欲按其罪按:

查办

D.考死,妻子徙边考:

父亲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膺有威慑力的一组是(  )

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②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③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④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

⑤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

⑥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⑤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膺为官威严清明,所以升迁为青州刺史后.当地郡守县令听说消息,多弃官不做。

B.李膺担任护乌桓校尉,在对敌作战之时英勇善战,每每使敌人败退,敌人非常怕他。

C.李膺为官清廉,做度辽将军时在与鲜卑大战之后,将所掳掠的人口全都送还塞下。

D.张俭事发之后,李膺敢于担当,没有像乡人劝说的那样逃走,而是主动前往诏狱。

参考答案

1.A(解析:

A项“请让(或允许)我”;B项分别为:

“所以”“旧交情”;C项分别为:

“驻军”“军营”;D项分别为:

“国王”“称王”。

2.D(解析:

①“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③“倍”通“背”;⑤“郤”通“隙”,隔阂,嫌怨;⑧“要”通“邀”,邀请;⑨“蚤”通“早”;⑩“坐”通“座”。

3.A(解析:

①③④为名词作动词;②⑤为名词作状语;⑥⑦为使动用法;⑧为意动用法。

4.C(解析:

①为“冒昧”;②增加……的实力;③给予;④版:

筑墙用的夹板,是工具;⑨使者。

5.D通“拷”,拷打。

6.C①说明“性简亢”。

③有识人之才。

⑥是景毅的行为被人称道。

7.C。

将所掳之人全都送还塞下的是鲜卑人。

拓展阅读

原文

苏武牧羊(节选)

……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诏使孺卿逐捕。

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

「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

「自分已死久矣!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

「嗟呼!

义士!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

「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

『上崩。

』」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

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

「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已矣!

令子卿知吾心耳!

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陵起舞,歌曰: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

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

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李广传》

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

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

李陵趁机对苏武说:

“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

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

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

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

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

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

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

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

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

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

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

“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

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

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

“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

”苏武说:

“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

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

“啊,义士!

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

”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

“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

”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

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