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22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8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x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行政区划与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⑴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⑵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⑶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⑷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⑸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⑹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国土 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气候 指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既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

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是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主要参数,而各种气象要素某年、某月的平均值(或总量)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天气气候状况的重要特征。

    自然资源 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非再生资源指在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地热能源。

    土地资源  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

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

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

 

    耕地面积 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包括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

    林业用地面积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

    草地面积 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

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种植或改良的草地面积。

    森林资源 指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林木指树木和竹子。

森林指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是集生的乔木及与共同作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气候等的总体。

    活立木总蓄积量 指一定范围内土地上全部树木蓄积的总量,包括森林蓄积、疏林蓄积、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

    森林面积 指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林地或冠幅宽度10米以上的林带的面积,即有林地面积。

森林面积包括天然起源和人工起源的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阔混交林面积和竹林面积,不包括灌木林地面积和疏林地面积。

    森林蓄积量 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依据。

    森林覆盖率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χ100% 

    水资源 水在自然界中以固体、液体和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分布于海洋、陆地(包括土壤)以及大气之中,通过水循环形成水资源。

水资源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

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

    地表水和地下水 陆地上的水因空间分布不同,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指分别存在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冰盖等水体中水分的总称,又称陆地水。

地下水指储存在地面以下饱和岩土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

    内陆水域总面积 指江、河、湖泊、池塘、塘堰、水库等各种流水或蓄水的水面占地面积。

    海洋 是海和洋的统称。

洋为地球表面上相连接的广大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

海为地球表面相连接的广大咸水水体被陆地、岛礁、半岛包围或分隔的边缘部分。

    海水可养殖面积 指利用滩涂、浅海、港湾进行鱼、虾、蟹、贝、藻等海水经济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的水面面积。

    径流 指大气降水扣除损耗外,从地表和地下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水流。

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壤中流。

地表径流指沿地表向河流、湖泊、沼泽、海洋等汇集的水流;地下径流指沿潜水层或隔水层间的含水层,向河流、湖泊、沼泽、海洋等汇集的地下水水流。

    径流量 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计算公式为: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矿产资源 矿产指由地质作用形成,富集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

矿产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作为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矿产保有储量 指探明的矿产储量(包括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扣除已开采部分和地下损失量后的年末实有储量,是反映国家矿产资源现状的重要指标。

    流域 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干流和支流,干支流共同组成这条河流的水系。

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集水区域,这个集水区域就称为该河流的流域。

    外流河 指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

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外流区域。

    内陆河 指在陆地内部干燥地区,河水沿途消失于沙漠或注入内陆湖泊的河流。

供给内陆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内陆区域。

    大陆架 指沿海国家的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其宽度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大陆架海区水产资源丰富,海底多蕴藏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属沿海国家所有。

我国的大陆架为我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

    浅海养殖 指在可养殖的浅海中进行海水经济动植物养殖。

    滩涂养殖 指利用位于海边潮间带的软泥或砂泥地带加以平整,筑堤、建坝等进行海水养殖。

    港湾养殖 指利用港、湾,或在海边、河口附近的滩涂、洼地拦闸筑堤进行海水养殖。

    气温 指空气的温度,我国一般以摄氏度(℃)为单位表示。

气象观测的温度表是放在离地面约1.5米处通风良好的百叶箱里测量的,因此,通常说的气温指的是离地面1.5米处百叶箱中的温度。

其统计计算方法为:

    月平均气温是将全月各日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该月的天数而得。

    年平均气温是将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累加后除以12而得。

    相对湿度 指空气中实际水气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合水气压之比。

其统计方法与气温相同。

    降水量 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深度。

其统计计算方法为:

    月降水量是将全月各日的降水量累加而得。

    年降水量是将12个月的月降水量累加而得。

    日照时数 指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

其统计方法与降水量相同。

综合

   可比价格 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可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

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指标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不变价格 指以同类产品某年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用于计算各年的产品价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品价值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不同时期对比可以反映生产的发展速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业产品不变价格。

从1952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57年到1970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格,从1971年到1980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格,从1981年到1990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1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

  平均增长速度 我国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习惯上经常使用的“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是以间隔期最后一年的水平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或下降)速度;另一种是“累计法”,又称代数平均法或方程法,是以间隔期内各年水平的总和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或下降)速度。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两种方法计算的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比较接近;但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大起大落时,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差别较大。

 

  除固定资产投资用“累计法”计算外,其余均用“水平法”计算。

从某年到某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年份,均不包括基期年在内。

如建国四十三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以1949年为基期计算的,则写为1950-1992年平均增长速度,其余类推。

   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类型 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为划分对象,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为依据,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为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三大类。

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公司和其他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独资经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

对不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主要按其经费来源和管理方式进行划分。

   国有企业 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

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

   集体企业 指企业资产归集体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经济组织。

   股份合作企业 指以合作制为基础,由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入股,吸收一定比例的社会资产投资组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组织。

   联营企业 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按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组成的经济组织。

联营企业包括国有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和其他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由两个以上、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

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其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

   私营企业 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其他内资企业 指上述企业之外的其他内资经济组织。

   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企业 指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与内地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按合同规定的比例投资设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企业。

   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企业 指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与内地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合作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或提供条件设立、分配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企业。

   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 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在内地由港澳台地区投资者全额投资设立的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外经贸部依法批准设立,其中港、澳、台商的股本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达25%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凡其中港、澳、台商的股本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小于25%的,属于内资企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指外国企业或外国人与中国内地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按合同规定的比例投资设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指外国企业或外国人与中国内地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合作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或提供条件设立、分配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企业。

   外资企业 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内地由外国投资者全额投资设立的企业。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外经贸部依法批准设立,其中外资的股本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达25%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凡其中外资股本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小于25%的,属于内资企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参照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主要按其经费来源和管理方式划分。

具体规定如下:

  ⑴行政机关:

包括国家机关和政党机关,原则上均列为“国有”。

但有特殊规定的,如供销社等,则列为“集体”。

  ⑵事业单位:

包括经国家机构编制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各类事业单位,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划分办法如下:

  ①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或列入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以及经费主要来源于国有主管部门或国有上级单位的事业单位,列为“国有”。

  ②经费主要来源于集体单位的事业单位,列为“集体”。

  ③公民个人(或个人合伙)开办的事业单位,列为“私营”。

  ④上述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如果其经费来源不明确,按管理方式进行归类。

  ⑶社会团体:

包括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以及未纳入社会团体管理条例范围的工会、妇联等各类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的划分办法如下:

  ①未纳入民政部社会团体管理条例范围的工会、妇联、共青团、青联、工商联、科协、侨联等社会团体,国家拨款设立的基金会或基金管理组织以及经费主要来源于国有业务主管部门或国有上级单位的社会团体,列为“国有”。

  ②经费主要来源于集体单位的社会团体,列为“集体”。

  ③公民个人(或个人合伙)开办的社会团体,划为“私营”。

  ④上述以外的其他社会团体,如果其经费来源不明确,改按管理方式进行归类。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三次产业 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最终消费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居民消费 指常住住户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按市场价格计算,即按居民支付的购买者价格计算。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取得货物所支付的价格,包括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

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之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

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政府消费 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

   存货增加 指常住单位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

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

它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等存货等。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因此服务的进出口业务并不发生出入境现象,一般把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本国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

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生产税净额 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收入等。

   固定资产折旧 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并计入成本费中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

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计算,但是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用上述办法。

   营业盈余 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直接消耗系数 指某一个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出需要直接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也称为投入系数。

它反映该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直接依赖关系。

   完全消耗系数 指增加某一个部门单位总产出需要完全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它是全面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技术经济的全部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主要指标。

   机构单位 指能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根据机构单位在生产、消费、融资活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金流量核算将常住单位区分为如下四类机构单位:

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单位、住户和国外。

   机构部门 将相同性质的机构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机构部门。

资金流量核算中区分了如下几类机构部门:

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

   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 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服务的常住企业,它主要包括各类法人企业。

所有非金融企业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非金融企业部门。

   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 金融机构指主要从事金融中介以及与金融中介密切相关的辅助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

所有金融机构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金融机构部门。

   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 政府单位指在我国境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及其附属单位。

政府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征税和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通过转移支付,对社会收入和财产进行再分配。

它主要包括各种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

所有政府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政府部门。

   住户与住户部门 住户指共享同一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消费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

所有住户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住户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