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240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docx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

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

 

  客观原因也有两个:

(1)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时间紧;

(2)繁多的进修和培训让人不知所措:

达标的,定级的,评职的,学历的,资格的,岗位的,荣誉的,等等等等,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完全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

要想看点书,实乃“人在旅途,身不由己”。

(无怪乎79%的教师把不常阅读的原因归为“没有时间”,七成以上的教师强烈要求学校能给予时间上的保证。

  另外,错误的舆论导向,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觑。

前段日子南京师大某教授说:

“现代教师角色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传道受业解惑’逐步转移到对学生学习的激发、引导和指导上来。

”严华银老师说“教师素养最重要的是‘导’的能力”,更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必一桶水,只要能“引导”学生找水,一滴水也可以……等等大论,无形中给广大的第一线的老师一个负面影响:

似乎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只需激发、引导、指导学生阅读,至于自己看不看书那就无所谓了。

呜呼,让一个除了教材什么也不看的老师去指导学生阅读,这跟让一个笨嘴拙舌的人去培养雄辩的演说家有什么两样呢?

听那些自己也未必真正读懂的老师讲阅读,只能如鲁迅所说,他“不说我倒还明白”,他“越说我越糊涂”了。

  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这种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首先必须喜欢这一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自己必须对语文有强烈的兴趣。

布鲁纳说:

“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

  

  三.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真的这么重要吗?

  关于这一点,谁都明白。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是老师的“绝活儿”,老师拿什么来教学生?

还不是他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功底吗?

文化功底深的老师,就是特受学生欢迎。

就是我们自己,不是也佩服那些满腹诗书的老师吗?

不是也敬重那些出口成章的老师吗?

  为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特列举好处如下:

  

(1)能增加文化底蕴。

  “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久而久之,就会透出书卷气,一种特有的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气质,这种气质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商人重利,一个语文老师就要重文人气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功底,多一点书卷气。

  

(2)能摆脱平庸。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功利化了,教师们也“同化”了,人文品格丧失,书生气没有了,清高没有了,聪慧没有了,沉静没有了,变得粗俗、鄙陋、愚钝,浮躁,日趋平庸。

  黄山谷说: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这就是平庸的写照。

如何摆脱平庸?

就“要用古今浇灌”。

从名人传记中可以读到奋斗的精神,从描绘高科技发展的文字中可以读到雄视天下的胸怀与气度,与智者对话,你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崇高;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你可以遥想个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兴衰。

阅读不仅使人获得各方面知识,得到各种信息,开阔视野与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一种宁静中、一种美的享受中得到修养的熏陶、灵魂的净化。

这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许会越来越显得重要。

  我很喜欢看书,也常被一个个故事无数次地发达过我的泪腺,自觉不自觉地以书中的警句来砥砺自己。

去年股市大跌,我先生输的很惨,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

为了帮他振作起来,我借了很多很多书,一面学习如何做个好妻子如何帮助丈夫摆脱困境,走出人生低谷,一面读书给我先生听,天天用书中的大道理教育他。

现在我们的床头还贴着好些名言警句,其中一句是这样的:

“心还在梦就在,你就可以从头再来,从头再来是一种人生的豪迈。

”如今,我先生又开始努力工作了,他说:

“你又一次救了我的命。

”可我觉得,应该把这份功劳记在阅读上。

是阅读改变了我,是阅读提升了我,是阅读给了我再次幸福,谢谢阅读!

 

  余秋雨也说:

“让阅读开发自己的生命,知识和智慧能指引我们识别美与丑、善与恶,使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哲人的思想能涤荡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同时,读书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

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老师们,诗意地生活在诗里吧。

  (3)能适应时代发展。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3-5年内会变得一无所用。

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有很多已经变成“过去时”了。

如果我们再对当下的作品置若罔闻,如果我们再不关心学术和文学界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们就只能如霍姆林斯基所说:

“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部书,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教师了。

  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德洛尔特别强调教师的四点责任之一,就是教师的自身培训,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

联合国第16届大会也确定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认为“读书人口”在人口总量中的比例将成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这个知识激增的年代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里,想避免淘汰,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广泛的吸收中国古代文化、近现代文化,学习外国文化,学习现代化知识,才可能对新世纪整个世界的变化,以及当代经济、文化、信息对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积极的反映。

老师们,让“读书创造成果”成为我们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4)能指导学生学习。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知识量很可观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老师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步伐,与学生的“代沟”就会愈拉愈大;如果我们的文学素养跟不上时代步伐,就无法再“为人师”。

试想,我们不了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怎么引导学生理解网络知识?

我们不知道克隆技术与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怎么指导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

我们不研究市场经济和证券,怎么诠释新时期的文学作品?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立体型、多元型、信息型的人才,教师如果不多读书、多读杂书,怎么指导学生横向涉猎、纵向求索?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更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师就要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领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美的引导,理的启示,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飞流直下;或淋漓尽致,绘形绘色,或鞭辟入里,妙趣横生;如果是抒情,应是欣然忘其形,陶然似已醉;如果是叙事,应是举手投足,皆成文章,一颦一笑,尽在不言;如果是阐理,则应是益人智慧,发人深省。

  (5)能迎接人文性新教材的挑战。

  新教材已于2000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新教材一破过去局限,从各个角度都注入了新鲜血液:

吸纳了一定量的现代科技文章,如杨振宁的《近代科学的回顾与前瞻》、霍金的《宇宙与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增加了大量有深刻内涵的的著作,如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专门编写了为学生发展爱好和兴趣的选修课教材……教师如果不博学,对数理化史地生不兼收并蓄,对上网集邮航模一无所知,怎么辅导学生?

  不仅如此,教材还突出了阅读表达,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了教材的60%,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都上了。

文言文占40%,收录了诗歌《氓》、《无衣》,散文《祭十二郎文》等等,一个教师若没有系统的学科知识,没有相当的文学素养,怎能领悟教材,把教材上“活”?

  而且,教材的课后阅读资料大大增多,平均每学期15万字,教师如果没有相当的阅读量,没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怎么教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所以认真读书实在是形势所迫。

  

  四.加强阅读应注意什么?

  

(1)要调整心态,静心读书。

  红尘滚滚,有谁能心如止水?

  窃以为,要出名也是件好事,“不想做将军的不是好士兵”。

但是任何东西都得有个“度”,过犹不及。

成名也得慢慢的来,多看点书,夯实一下基本功,就能如俗话所说“功到自然成”。

相反,汲汲于功名的人往往是最虚的人,最不堪一击的人,最空的人。

  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慢功,是内功,文化涵养的提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因此语文老师就要牢记“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古训。

如果能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专心读书,收获一定很大。

  或曰:

身处市场经济“闹市”,人人都在讲GDP,你让我怎么静下心来?

  在此,我大路献花,送上三句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老百姓说得最多的两个俗语是“浮财”“浮名”,既然“财”“名”前都冠了一个“浮”字,说明财也好名也好,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奉劝大家:

既然献身教育事业,就奉献吧,奉献知识,也奉献名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有一位守墓人说过一句很普通的话“所有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想告诉大家的是“凡是生前荣华富贵的人,死后都是很寂寞的”。

  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拿支票作书签的爱因斯坦也说:

“不管时代潮流如何,人要凭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过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路。

  三曰:

“文化快餐”汹涌而来,还有夜读华章的必要吗?

  对此,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阅读与一般意义的“看”是有本质区别的。

每一个人(除了生下来即盲之外)都能看到许许多多事物,但并不是所有人对看到的全部事物都能有认识或感悟的,因为那不是阅读。

阅读是要用心的,阅读是需要在一种宁静的心态下才能进行的,阅读与音乐一样,能使人得到美的熏陶,而“看”却达不到这样的层次:

你可以在电视里看到汹涌的大海,但它绝不会有亲临大海时心胸被涤荡的感受;你可以在电视里看到巍峨的泰山,但它绝不会有亲身登上泰山顶所获得的“一览众山小”的眼界;你可以在电视里看到各种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它绝不会有你自己阅读这些书籍所能得到的美的享受……这独特的“语文味道”、深厚的人文底蕴,都得借助阅读来提升。

所以,无论社会多么发达,始终要牢记——读万卷书。

  

(2)要博览群书,杂采众家。

  那么该读什么书呢?

看了中国教育报的调查——高居教师阅读首位的是教学参考教育理论类读物——我深感不安。

我认为,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但那只是为了应付职业的需要。

鲁迅说:

“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

”弄不好,这些教参还可能束缚老师的手脚。

  所以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还得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

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

  (3)要建立个体性知识结构。

  韩愈说:

“术业有专攻。

”我也认为教师阅读在“广”的前提下,还要讲求“专”,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我们每个老师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特色。

根据自己的基础、气质、爱好,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打一口深井,构建适合自己的个体性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之中。

  如果你喜欢外国文学,那就精心耕耘这块“自留地”,或推荐书目,或组织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所教学生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如果你喜欢鲁迅,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如数家珍,那就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也来研读鲁迅;如果你喜欢古典文学,对所选古诗文均能倒背如流,那么学生自然亲而近之,感而化之;如果你自然科学方面知识渊博,平时教学中经常联系举例,使文理科知识相互渗透交融,那么学生肯定欢迎你;如果你熟悉时事新闻,对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栏目十分关注,每遇好的节目就及时点评,学生准保喜之乐之……别小看这个体性知识,它既可以形成独特的讲授风格,又能对学生的成长烙上深深的印记。

像李国涛老先生,已届七十高龄了,可对他的语文老师却记忆犹新:

“他的语文功底很好。

而且我现在记得,他的语文功底强项在古典、在知识。

  (4)要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培根说:

“读书使人聪明。

”这聪明表现在什么地方?

一方面自身要能批判地阅读,“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使之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人云亦云,看问题切中肯綮,入木三分。

另一方面,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把这种批判的精神传授给学生,要对人类与自然、人类的历史与未来有更深入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和能力传授给学生。

  在课堂上要敢于讲真话,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围绕教学宗旨进行多姿多彩的再创造活动,不“现炒现卖”、照本宣科。

对于语文教材,要能像一些大学教授那样反思,不迷信教材,不崇拜权威。

  少一点“匠”气,多一些灵气;少一些呆板,多一分个性;这是一个语文教师成熟的标志。

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顺应时代潮流,采集百家之长,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弄潮儿”。

  (5)要结合写作,读写并重。

(为了突出“写”的重要性,我把它抽出来独立分析。

  

  五.读写结合,强调写作

  语文老师为什么要注重写作?

  

(1)从自身发展来说,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我们常说“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只有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叔本华说:

“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作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份内事,就如同美术教师画画、音乐教师唱歌一样,写作本是语文老师才华的外现,是检验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准。

  (3)从教学目的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阅读和写作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而学生的薄弱点正是阅读和写作且写作尤甚,所以要读写结合、读写并重。

叶圣陶曾说过:

“唯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

”因此,会读书作文,乃是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真的很难想象,一个语文老师自己不能写,却去指导学生作文;自己构思不出一篇文章,却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

  前年《浙江教育报》登过一篇题为“老师,你能作文吗?

”的文章,不晓得大家还记不记得,其用语之尖刻,是曾引起过许多老师的震惊和深思的。

  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能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还应该能写各种文体的文章。

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章体裁、文学样式,教师都应该先写。

  记得在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徐迟的《黄山记》、刘白羽《长江三峡》时,我把自己写的《与友人书》、《黄山归来》、《长江之夜》等文下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对比阅读,其效果之好,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和兴趣,他们以前所未有的认真分析了这几组内容相关风格不同的文章,并给教师的作文做了评价,打分,进一步就教师作文的用词、分段、结构提出了修改意见。

学生和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团支书说:

“孙老师,你文章写得很好。

上次在团委办公室我看到你的文章放在最上面。

”这以后我就经常写下水作文。

我认为教师没有必要在学生面前躲躲闪闪,是“丑媳妇”也不要“怕见婆婆”,学生很善良,他只会觉得你很平易近人,从而亲近你,喜欢你的课。

况且,有些下水作文可事先准备。

  在教《记一次重温历史的旅行》时,学生对本篇文章的游记体裁颇有疑惑:

既然是游记,为什么不写明游览路线?

为什么对游览内容一笔带过?

而对旅顺港的历史却大写特写?

我在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日记体游记时,急就了一篇范文《想念桑园》(刊登在《浙江教育报》上),让学生感性的明白什么叫做日记体游记以及这类文章的写法,然后让他们就秋游“杭州花圃”写同体文章,学生汩汩滔滔,深得其中要领。

想不到,语文教师能写,还有助于对教材的分析把握。

  有时,我也跟学生一起参加征文比赛。

在一个月前的椰岛鹿龟酒“我的父亲”征文中,我班汪佳同学得了三等奖,当他们得知我也得奖时,那欢呼雀跃无以形容。

在《美文》举办的“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中,我班有两位同学获了“少年美文大奖”。

  荀子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我深深觉得:

教师只有体会了写作的甘苦,才有利于促进教学民主;教师只有体会了写作成败,积累了写作经验,指导学生才能够鞭辟入里,教到点子上,使学生写作提高更快。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能写,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而深于蓝”的“桃李效应”。

教师若能写出好的散文,学生也能写出好的散文,教师的文章若能发表,学生的文章也能发表。

冯骥才、丛维熙爱上语文,爱上文学并成为作家就是受他们同一高师的影响。

全国中语会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温新阶老师也曾作过试验,将100名学生按语文成绩编成平行的两个班,甲班的语文老师不爱写作,乙班的语文老师则被人们称之为“准作家”,两人的学历相同。

三年下来,乙班的学生在报刊发表了80多篇习作,而甲班几乎没有;在全县举办的作文竞赛中,乙班有5人得奖(全县共30人p  1.《最重要的是“导”的能力——关于语文教师素养问题的通信》(严华银黄厚江)

  2.《中学语文教参》(20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