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245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docx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届高三大联考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2018届高三10月大联考

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2018届高三10月大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欧洲海外扩张而形成的学科,人类学与全球化具有千丝万缕的。

时至今日,全球化已经渗透进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的要素。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物品、资本、技术、信息、符号、观念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和高速的流动,所形成的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与频繁互动。

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过程,也是理论家们所说的非领土化。

全球化的基点在于,突破或超越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为范围的市场体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

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相生相克。

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保障。

民族国家为其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和生产、交换、分配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秩序和控制机构,并画地为牢似地为领土范围之外的介入设立了森严的壁垒,从而为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当民族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不能满足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成都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需要时,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

至20世纪初期,欧洲殖民主义将世界版图几乎瓜分完毕,而其结果却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勃然兴起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瓦解了持续近4个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

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结构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

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边缘化的后果。

正是在这种相生相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含义、形式和治理逐渐换和更新,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程度趋于深化。

民族国家建构的实际结果,是多族一国成为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状态,由此形成了在一个国家之内存在着人口绝对数量占多数的民族和人口绝对数量不占多数的少数民族、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的区别。

获得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地位和统治权力的统治集团,利用媒体等各种手段,努力建构全体国民的共同体意识,以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

而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的非主体民族或族,则通过媒体,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与散布民族主义甚至民族分离主义,以谋求独立建国。

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景观。

(摘编自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所以正确认识全球化是非常必要的。

B.

当资本主义发展至机器大生产阶段时,现今意义上的全球化就已经开始了。

C.

因为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要求它们必须同步完成。

D.

民族国家的完整与统一,往往受到非主体民族的散布的民族主义的挑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论部分既提出了全球化的论题,又指出了人类学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切的。

B.

文章重点论述全球化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它与民族国家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C.

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民族国家因其创建过程不同而各有特点,它们没有共同点。

D.

文章从民族主义的产生机制角度,论述了它是伴随全球化和民族国家而产生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会越来越频繁。

B.

今天,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如果还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就必然会被贫困落后困扰。

C.

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本是不可分的统一形态,它们没有绝对的时间先后顺序。

D.

一旦一个或多个非主体民族不满意自己的生存状况,它们往往就会谋求独立建国。

【答案】1.

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项,曲解文意,由原文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和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和程度趋于深化的表述知B项错误。

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要求它们必须同步完成的意思。

D项,强加因果,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应该是民族国家中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的非主体民族或族……以谋求独立建国。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的表述:

然而,从总体上看,民族国家是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齐头并进,相互建构、相互依存的过程和统一的形态可知,民族国家之间在总体上还是有共同点的。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张冠李戴,原文表述的对象是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而不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

点睛:

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地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对照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短裙

张春燕

晴进医院大门的时候,嘴角闪现出不易被人察觉的笑意,是自得其乐、自品滋味的那种意思。

她腿上的丝袜在夜光下闪着俏丽的色彩,短裙游鱼般摇摆着。

此前,晴很少穿短裙,几条牛仔裤悠闲地打扮着她青春健美的双腿。

还是7号病床的老伯,用病入膏肓却还跳跃着激情的目光盯着她说,晴护士,你的腿真美,应该穿裙子。

晴的脸红了。

没有恋爱过的她,第一次对自己双腿直白赞美的人,竟是这位行将入土、目光渐渐枯萎的老人。

自己平时太孤傲,那些平庸而稚嫩的同龄男孩的目光就不敢在傲视一切的美少女身上流连忘返。

于是面对病床上喘息的老人,晴有了些许的感激。

她动作轻柔地为老人做静脉穿刺,老人的皮肤像冻伤的茄子——又青又紫又厚又硬,针头难进,血管也枯萎了。

老人虚弱地咳嗽了几声,看到晴脸上红润的光泽,好像看到了某种鼓舞,喘息中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说,当年我们在延安,条件那么艰苦,生存环境那么恶劣,可那些从南方来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姑娘,太会展现女性美了,头发上扎块手帕,或绑段红丝带,那个美啊——老人又虚弱地咳嗽起来,但迸发着激情的目光却像黑暗中的火炬。

晴决定买一条长及膝盖的漂亮短裙,她想买了裙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穿给老人看。

晴期望着再一次听到老人那些毫无修饰的赞美,她的脸就会再—次红起来。

晴知道自己脸红的样子,像两朵桃花映在脸颊,烫烫的、爽爽的,升腾在心间的是云雾缭绕的感觉。

晴知道自己这周是夜班,她不畏这个夜晚的秋意渐浓,她喜欢让凉风环绕自己的感觉。

穿着短裙,踩着落叶,穿行在黑暗中的女孩晴,像精灵一样飘向那火炬般的目光。

走进病房的晴被眼前的一幕击傻了。

医生们默默地摇头退出病房,接着就传出家属此起彼伏的哭喊声。

护士长急急地催促晴穿好工作服来做善后处理。

晴明白了,7号病床的老伯走了。

称赞她双腿秀美的老伯,没能看上一眼她穿裙子的婀娜样儿,就闭上了他激情燃烧的眼睛。

晴穿着丝袜的双腿忽然像被子弹击中一样疼痛得战栗起来,裙子也在寒噤中摇摆着发出窸窸索索的呓语声,这给晴带来了不寒而栗的恐惧感。

晴没有勇气走进病房,更不敢面对躺在7号病床上已被称为遗体的老伯。

可是护士长的催促声就在耳旁,晴在万分的惊恐中,委屈无助地哭泣起来。

晴陷入了自己泪雨飞溅的惶恐中。

她背靠墙,旁若无人、彻心彻肺、泪雨滂沱地恸哭。

她心无杂念,只是有些委屈,有些害怕,有些莫名的恐惧。

面对没有呼吸和体温的遗体,面对那曾经有过激情的眼睛和赞美过她的嘴巴,她害怕自己在料理的过程中,他突然有体温,他突然苏醒。

但此时的老伯五官毫无血色,寂静而落寞地成为遗体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回忆中最生动的那个部分。

这种东西折磨着晴,使她在这个瞬间痛不欲生。

晴感到自己穿着丝袜的双腿上爬满了冰冷且蠕动的蚯蚓。

忽然,她发现老伯微闭的眼睛似乎慢慢睁开了一些看着她,专注又有些焦急地看着她,目光中有激情,有赞美,有鼓励,有安慰,还有无尽的留恋和莫名的忧虑……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晴到医院的路上对她进行了丰富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与下文老伯去世后她的心情形成对比。

B.小说很擅长运用典型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如黑夜中的落叶烘托晴精灵般的形象,到了病房后家属的哭泣、众人的忙碌烘托出晴的无助与孤独。

C.晴不敢面对逝去的老伯的遗体,主要因为就在不久前这个还赞美自己的外表,鼓励自己的工作的老人,如今却天人永隔。

D.少女晴如此期待一个老人的赞美,看似不太正常,但恰恰以这样一种反常病态的心理揭示了现实中大多数人对美好的事物的漠视和不敢面对的畸形心态。

5.老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写晴的幻觉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D

5.推进情节的发展:

由于老伯的赞美与鼓励,晴对自己的美有了触动,有了自信,于是买裙子、穿裙子,并渴望把这种美再次展现给老人,得到他的赞美。

衬托了主人公形象。

小说中晴的形象,因老伯的存在衬托得更加鲜明。

老伯是美的发现者,也是美的欣赏者,老人的离世使晴少了一位欣赏自己的知音。

正是老伯这一形象,衬托出孤傲的晴渴望自己的美被发现、被欣赏、被赞美的单纯又有点稚气的女孩形象。

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当病入膏肓的老伯发现美丽的晴以及谈起延安时期见到的美丽的姑娘时,眼睛迸发出激情的目光,最后写晴的幻觉:

老人专注而又焦急地看着他,有无尽的留恋和莫名的忧虑,这些凸显了老人对美、对生命的留恋。

6.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魔幻色彩。

老伯已经去世,不可能死而复生,这是客观事实。

然而,对渴望得到老伯赞美的晴来说,产生老伯死而复生的幻觉,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这样的结尾,强化了人物的心理,体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完美塑造。

护士晴,是一个性格孤傲的姑娘,老人赞美她双腿美丽、希望她穿裙子,使她对自己的美有了触动,有了自信,有了美的沉醉和遐想。

然而,老伯的去世,似乎少了一个认识自己美的知音,因此伤感、恐惧,更渴盼老伯能死而复生。

通过最后幻觉的描写,淋漓尽致得表现了晴的这种心理,至此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强化了美需要发现、需要欣赏、需要鼓励的主题。

【解析】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项反常病态的心理说法不合主旨;生活中大多数人对美好的事物的漠视和不敢面对的可怕心态属于无中生有,更不是的主旨。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

老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属于次要人物形象,作答时可以从情节的发展、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主题的表现等角度去分析。

如本文中由于老伯的赞美与鼓励,晴对自己的美有了触动,有了自信,于是买裙子、穿裙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说中晴的形象,因老伯的存在衬托得更加鲜明。

而最后写晴的幻觉:

老人专注而又焦急地看着他,有无尽的留恋和莫名的忧虑,这些凸显了老人对美、对生命的留恋,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

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有:

(1)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本尾段的作用。

作答时可以从内容、结构及主题三方面考虑。

小说尾段写的是晴的幻觉:

她发现老伯微闭的眼睛似乎慢慢睁开了一些看着她,专注又有些焦急地看着她,目光中有激情,有赞美,有鼓励,有安慰,还有无尽的留恋和莫名的忧虑。

这样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魔幻色彩。

因为老伯已经去世,不可能死而复生,这是客观事实。

然而,对渴望得到老伯赞美的晴来说,产生老伯死而复生的幻觉,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通过最后幻觉的描写,淋漓尽致得表现了晴渴望得到老伯的赞美,渴望得到知音的欣赏,进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即美需要发现、需要欣赏、需要鼓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共享单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

不过,共享单车在政策和法规的监管上仍存在着空白。

(摘编自林俊《共享单车:

出行的新宠》,《中国产经新闻报》2016年12月0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共享单车投放各大城市,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造成压力。

一是数量巨大,给人以见缝插针、无处不在的感觉,使本就拥挤的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减小;二是乱放严重,社区里、人行道,乃至自行车道都有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三是竞争激烈,仿佛一夜之间,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被各色各样的共享单车占领了;四是一些儿童骑车上路或在小区骑玩,安全堪忧。

(摘编自《规范单车》,《山西日报》2017年08月08日)

材料四:

4月21日,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征求意见,针对的是其中提到的停车管理、账户押金监管、车辆准入和回收机制等问题。

《指导意见》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及时退出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车辆,对此,摩拜单车回应称完全赞同,并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强制要求行业内所有企业立即召回、全部销毁不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保障用户骑行安全,尤其保障12岁以下儿童安全。

《指导意见》还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开发电子围栏,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车辆停放管理,摩拜单车认为,这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指导作用,有助于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升级。

在押金监管方面,摩拜单车表示,已经实现押金安全监管,将100%确保全体用户押金安全。

(摘编自王鹏《摩拜单车回应指导意见》,《新京报》2017年04月21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由政府倡导的共享单车出行模式有效缓解了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网络技术的强大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B.材料一介绍了共享单车产生的背景及其使用方法,而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提到要儿童骑行共享单车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C.由材料四可知,共享单车行业存在单车质量不合格、押金退费难、单车随意停放、行业标准不规范、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

D.摩拜单车对北京市出台的《指导意见》反映积极,完全赞同,表示实现了押金安全监管,确保了全体用户押金安全100%。

E.这几则材料反映出共享单车投放到城市后的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众对共享单车还是非常欢迎的。

9.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B

8.BE

9.政府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管理细则/指导意见,规范监督单车行业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停车区域、单车准入和退出机制,单车用户的权益等。

企业方面,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对单车的管理等。

用户方面,增强文明意识,加强安全意识等。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分析错误,2016-2019年限定范围过宽,用户增速应是2016-2017年迅猛增长,2017-20能力。

18年单车用户的增速急剧下降,2018-2019年趋于平缓。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共享单车并不是政府倡导的,而是ofo和摩拜等率先开启的样式。

C项,单车行业竞争激烈不是由材料四可知,而是材料三的内容。

D项,将主观愿望当作客观事实,原文是将确保,不是确保了。

点睛:

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

根据材料看,可以从政府、企业、和用户三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四中的《指导意见》看,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管理细则或指导意见,规范监督单车行业,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材料四要求企业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政府积极配合。

在材料三中要求用户要增强文明意识,加强安全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章,字文孺,衢州龙游人。

少警异,日诵数千言,通《小戴礼》,四冠乡举。

绍兴十五年廷对,考官定其级在三,迨进御,上擢为第一,授镇江军签判。

是冬,入省为正字。

明年,迁秘书郎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迁著作佐郎。

事王邸四岁,尽忠诚,专以经谊文学启迪掖导,受知孝宗自此始。

秦桧当国,嗛不附已,风言者媒蘖其罪,出倅筠州。

桧死,召为司封员外郎、检详枢密院文字兼玉牒检讨官。

使金还,除权工部侍郎,俄兼吏部、兼侍讲。

正迁吏部,御史论章使胥长买绢,高宗愕然曰:

刘章必无是事。

御史执不已,罢提举崇道观,举朝嗟郁。

起居郎王佐讼其冤,亦坐绌。

起知信州,未久,复请祠。

孝宗受禅,念旧学,命知漳州,为谏议大夫王大宝所格。

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颜端惧不测。

上因夜对问章曰:

闻卿监中有笑朕者。

章不知状,从容对曰:

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

上意颇解。

彦端获免,人称章长者。

诏询唐太宗所问魏征德仁功利优劣,章上疏谆复,且言:

太宗问徵在贞观十六年,陛下宅天命十载于兹,原益加意,将越商、周绍唐、虞矣,太宗非难到也。

进权礼部尚书兼给事中。

对选德殿,问章:

今年几而容貌未衰,颇尝学道否?

章拱对曰:

臣书生无他长,惟菲俭自度。

晏婴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为难,臣以为易。

上嘉叹久之。

亲洒宸翰以赐,俾安职。

章力告归,以显谟阁学士食祠禄。

淳熙元年,子之衡由御史、检法出守广德军,当陛辞,对便殿,问:

卿父学士安否?

抚劳再三,临退复谓曰:

卿归侍,为朕致此意。

旋遣阁门祗候苏曦至家宣问,拜端明殿学士,赐银绢四百匹。

四年,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曰靖文。

章容状魁硕,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B.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C.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D.朝廷议经略/中原调诸郡兵/民颇扰少卿/赵彦端指言非是/或谮彦端曰/陛下究心大举/凡所图回/但资赵彦端一笑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戴记》,即《礼记》,由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B.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教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宋代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

C.祠禄,古官名。

宋朝制度,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无职事,但可享受官俸。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章敏锐特异,从小勤奋好学。

他四次乡举都考第一,后来参加殿试成绩也直接排在第一。

他也因殿试成绩第一而被授任镇江军签判。

B.刘章尽忠竭诚,深得孝宗信任。

他在孝宗未即位前就作为王府教授,用经义文学启发诱导孝宗,孝宗对他的知遇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C.刘章胸无城府,言行坦荡无私。

赵彦端因为直言被人构陷,刘章对此并不知情;但在孝宗询问他对这事的看法时,他不偏不倚,秉公直言。

D.刘章不求奢华,且能节俭自持。

他要求自己节俭自律,崇敬并学习晏婴的操守。

皇上因此对他赞叹了很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不知状,从容对曰:

圣主所为,人焉敢笑,若议论不同或有之。

(2)章容状魁硕,以周密自守,出入两朝,被顾遇,未尝泄禁中一语。

【答案】10.B

11.B

12.A

13.

(1)刘章不明情况,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圣明天子做的事情,别人怎敢嗤笑,如果说意见不一致的话或许是有的。

(2)刘章容貌魁梧壮硕,固做事周到详密坚守自持,在两朝为官,受到眷顾和知遇,不曾泄露宫中一句话。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

朝廷商议筹划夺取中原,调诸各郡部队,人民很受扰乱。

少卿赵彦端指责说不对。

有人诬陷赵彦端说:

陛下尽心办大事,凡是所谋划的事,只够给赵彦嗤笑一次罢了。

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中原兵民少卿赵彦端陛下等即可作出判断。

点睛: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

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11.试题分析: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

B项,教授是指地方官学中的学官,并非教师。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A项参加殿试成绩也排在第一错,参加殿试时最初排在第三,后经皇帝御览才定为第一。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第一句得分点:

状,情况;焉,怎么,哪里;议论,意见。

第二句得分点:

以,因为;自守,坚守自持;顾遇,眷顾和知遇。

参考译文:

刘章,字文孺,衢州龙游人。

从小敏锐特异,每天诵记好几千字,通晓《小戴礼》,四次乡举考第一。

绍兴十五年参加殿试,主考官定他的名次在第三,等到进呈御览,皇上提拔成第一名,授任镇江军签判。

第二年,升为秘书郎兼普安、恩平两个王府的教授,并升为著作佐郎。

服侍王府四年,尽忠竭诚,专一用经义文学启发诱导,受孝宗的知遇就从这时开始。

秦桧掌握国家大权,恨他不阿附自己,微言示意言官构陷他的罪过,外调筠州任副职。

秦桧死后,召还为司封员外郎、检详枢密院文字兼玉牒检讨官。

出使金国回来,授任代理工部侍郎,不久兼吏部、兼侍讲。

正式迁官吏部,御史指责刘章派官吏买绢,高宗吃惊地说:

刘章一定没有这样的事。

御史坚持说法不肯停止,(刘章)被贬官提举崇道观,满朝的人都嗟叹郁闷。

起居郎王佐申辩他的冤枉,也坐罪斥退。

起用为信州知州,不久,又请求祠禄。

孝宗接受禅位,怀念从前的老师,任命他为漳州知州,被谏议大夫王大宝阻止。

朝廷商议筹划夺取中原,调诸各郡部队,人民很受扰乱。

少卿赵彦端指责说不对。

有人诬陷赵彦端说:

陛下尽心办大事,凡是所谋划的事,只够给赵彦嗤笑一次罢了。

赵彦端害怕发生意外的事。

皇上趁夜间召见时问刘章说:

听说在你的秘书监里有人嗤笑我。

刘章不明情况,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圣明天子做的事情,别人怎敢嗤笑,如果说意见不一致的话或许是有的。

皇上的心意得到很大宽解。

赵彦端得以免罪,别人称齐章是忠厚长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