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350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米芾书法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米芾书法鉴赏》.docx

《米芾书法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米芾书法鉴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米芾书法鉴赏》.docx

米芾书法鉴赏》

<<米芾书法鉴赏》

米芾书法鉴赏》

 

宋米芾《吴江舟中诗》行草书<全卷纵31.3厘米,横559.8厘米。

约书于元丰五年(1082)。

纸本。

五言一首。

凡四十四行,共一二五字。

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

《吴江舟中诗》原为朱邦彦所书,凡四十四行,五言古诗,描述在吴江江上逆风行舟,雇请许多船工来牵拉。

因为太吃力,船工“百金尚嫌贱”,後来添了工钱,终於“一曳如风车”,但船工们“叫嗷如临战”,可见与大自然搏战的艰辛。

此帖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

卷首有“晋府书画之印”、“石渠寳笈”、“寳笈三编”、“清河”、“顾洛阜”白文“汉光阁”朱文,以及“嘉庆御覧之寳”、“晋府书画之印”等印鉴。

卷后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无逸斎精鉴玺”章。

这件墨迹本来在清宫内府,后流失了出来。

据叶恭绰题签的影印本《米南宫书吴江舟小诗真迹》所附米芾传略,述流传经过:

帖原存清官大内,抗战光复後在沈阳书肆出现,为某公所得。

後来辗转售与纽约大收藏家顾洛阜氏(JOHNM.CRAWFORD)。

香港的张文奎先生以重金购得米氏此帖(帖上可以见到有“张文魁”印)视为至实。

不过,後来终於归到美国收藏家顾洛阜处了。

附《吴江舟中诗》:

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

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縴。

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贱。

舡工怒鬭语、夫坐视而怨。

添槹亦复车、黄胶生口咽。

河泥若祐夫、粘底更不转。

添金工不怒、意满怨亦散。

一曳如风车、叫噉如临战。

傍观鸎窦湖、渺渺无涯岸。

一滴不可汲、况彼西江远。

万事须乘时、汝来一何晩。

朱邦彦自秀寄纸、呉江舟中作。

米元章。

宋米芾《芜湖县学记》宋黄裳文,米芾行书

宋米芾《戏成诗帖》行书<(翰牍九帖之九)纸本行草书纵23.9厘米横34.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书法生动飘洒、飞逸,观之使人思绪联翩。

释文:

戏成呈司谏台坐,芾。

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在半天落。

石鲸吐水(点去)出湔—里,赤目雾起阴纷薄。

我曾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背肩。

客时效我病欲死,—夜转筋着艾燃。

关漼。

如今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年。

呜呼!

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宋米芾《乡石帖》行书<此帖亦名《紫金帖》,行书。

纸本。

随笔一则。

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100)。

纵28.2厘米,横30.5厘米。

【释文】新得紫金右军乡石。

力疾书数日也。

吾不来。

果不复来用此石矣。

元章。

宋米芾《向太后挽词帖》<纸本小字行楷纵30.2厘米横2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向太后挽词帖》是其五十一岁时所书。

其结字介于行楷之间,笔法精炼,正如前人所说:

“研笔如铁,而秀媚之气奕奕行间,风华类得大令(王献之)之神,是南宫得意笔。

”米芾这样精致的小楷是极为少见的。

叶恭绰记《宋米元章〈向太后挽词〉》载:

“米元章书法,以小楷为最佳,但现存仅一件,即《向太后挽词》也。

其实,亦系行楷。

此物,以前未入过元、明、清三朝内府,以挽词犯忌讳也。

”此《挽词》“本为端方所藏,后归景朴孙,又归袁珏生。

袁去世后,转入鄞人周湘云手。

闻与耶律楚材诗卷,均入故宫博物院矣”。

释文:

大行皇太后挽词余庆源真相,求贤佐裕陵。

知几卷箔早,戡变叱龙升。

静德群邪震,清心后世矜。

大恩知欲报,圣孝已逾曾。

右一。

温厚同光献,刚廉法宝慈。

拥扶乐推圣,照彻托公欺。

南纪归忠魂,东朝足素规。

仁明存旧幄,常似补天时。

奉议郎充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管勾文字武骑尉赐绯鱼袋臣米芾上进。

宋米芾《新恩帖》<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48.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芾顿首再拜,新恩吏部侍郎台坐。

春和,恭惟神明相佑,台候起居万福。

芾即日蒙恩。

大贤还朝,以开太平,喜乃在己。

芾薄留泗滨,烝然来思,岂无念哉?

谨奉状上贺,不宣。

门人米芾顿首再拜。

新恩吏部侍郎台坐。

三月三日上。

宋米芾《研山铭》行书墨迹纸本<绢本手卷,行书,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行书大字三十九个。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

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研山铭》,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的三十九字:

“五色水,浮昆仑。

潭在定,出黑云。

挂龙怪,烁点痕。

极变化,阖道门。

宝晋山前轩书”。

第二部分为手绘研山图,篆书提款:

“宝晋斋研山图,不假雕饰,浑然天成”。

研山是一块山形砚台,在研山奇石图的各部位用隶书标明:

“华盖峰”“月岩”、“方坛”、“翠岚"、“玉笋”、“上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尝神游于其间”、“龙池遇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小许在池内经旬不竭”。

第三部分为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书题跋:

“右研山铭,先臣米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题跋:

“鸟迹雀形,字意极古,变态万状,笔底有神,黄华老人王庭筠"。

清代陈浩跋:

“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

宜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宗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

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

落此卷则朴拙踈瘦,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见之,当别说矣。

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陈浩题”。

周於礼跋:

“研山铭,骄骄沉雄,米老本色,如是如是。

亦园周於礼题”。

日本前首相犬养毅题引首“鸢飞鱼跃,木堂老人毅”。

此手卷流传有序,曾经入北宋、南宋宫廷。

南宋理宗时,被右丞相贾似道收藏。

递传到元代,被元代最负盛名的书画鉴藏家柯九思收藏。

清代雍正年间,被书画鉴赏家、四川成都知府于腾收藏。

钤印有:

内府书印(三次)、宣和、双龙圆印,贾似道,玉堂柯氏九思私印等二十多方。

在明代张丑的《真迹目录初集》、《清河书画表》和清代吴其贞的《吴氏书画记》中都有记载,据推创作于1101年至1102年间,作品沉雄苍劲、挥洒纵横,是米芾晚年代表作之一。

专家研究说,作品早年曾入藏宋代内府,后一直为民间文人雅士珍藏。

上个世纪20年代被日本一家博物馆收购而东渡扶桑。

《研山铭》共计39个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专家对此帖的评价为:

“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羁勒,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

”也正因为如此,这件墨宝一露面就引起众多书画家、收藏家的关注,热切期待能让它返回祖国。

2002年年3月,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从日本征集到《研山铭》。

国家文物局获此信息后,依法组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有关专家对这件作品进行了鉴定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确属米芾真迹,具有极高艺术、历史价值,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再次流散境外。

据此,国家文物局经批准,使用专项经费,依法通过定向拍卖方式竞买了这件《研山铭》。

2002年12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拍卖会上以2999万元出资收购,每字折合人民币76.9万元。

它成交价超过了不久前拍卖的北宋徽宗《写生珍禽图》的2350万元成交价,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新的世界纪录。

拍卖结果后,《研山铭》交由故宫博物馆收藏。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先生,曾经说“我此生见不到米芾的《研山铭》,将死不瞑目!

”启功先生早在1986年出版的《书法概论》中就说:

“《研山铭帖》是米芾真迹精品中的代表作。

米芾的行书成就最高。

此帖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羁勒,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沈鹏告诉记者,《研山铭》字字珠玑、笔笔难书,他最为推崇“下震霆”的“震”字一撇:

陡然一笔细如蚕丝又稳如磐石,险绝笔法登峰造极。

“有人说是败笔,我看恰是妙在巅毫。

正如打乒乓的擦边球,又像足球弹在门框上再进网,妙不可言!

就像孔子论人生最高境界———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

”>

宋米芾《与临邛使君帖》

宋米芾《与通判帖》行书<此帖用笔圆润秀美,清雅遒健。

不作怪奇之体,在平正中寓变化,在变化中寓姿致。

宋米芾《与颜和帖》行书<此帖为一信札。

其风格清艳而不显富贵,娇娆而存骨体,如一朵朵盛开的芙蕖。

同时,此帖刚劲曲折处直让人怀疑是否为米芾的作品。

但变幻莫测的风格似乎正是米芾高人一等的地方。

宋米芾《与知府帖》行书尺牍<又称《长者帖》。

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四十一岁前所作,素笺本。

五行,行字不等。

宋曹勋《松稳集》:

“米襄阳此帖,尤是早年。

若后此所书,则英风义概,笔迹过六朝远甚。

然前人用意多推奖,若一颦笑、一言动可道者必誉之,足以激昂士风,皆归于厚。

”元钱逵跋:

“右米南宫长者、明公二帖,刚健端庄之中,而有婀娜流丽之态。

苏文忠公谓其超迈入神,评语不虚。

”此帖书法结体多变,笔画也尽量避免雷同。

第一行三个“辶”写法各异,同是一撇,也各有不同。

总体有向左倾斜趋势。

米芾崇尚“自然”,信笔所由,自然形成。

释文:

黻顿首再拜。

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

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

其为瞻慕,曷胜下情?

谨附便奉启,不宣。

黻顿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宋米芾《雨应帖》行书<榻本。

绍兴米帖。

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行笔由缓而疾,由行入草,节奏不断加快,至最后几字,更是一笔而下,狂飞乱舞,显出其狂放不羁的风格。

整幅作品流贯上下,如阵雨狂风,惊心动魄,显出一种强烈奔放的气势。

释文:

芾顿首。

雨应,想佳快。

彦舟桶炉遂相赠,吾友炉何不至也?

思企思企。

芾顿首。

宋米芾《彦和帖》行书<纸本。

信札呗一则。

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

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释文】:

芾顿首启。

经宿。

尊候冲胜。

山试纳文府。

且看芭山。

暂给一视其背。

即定交也。

少顷。

勿复言。

芾顿首彦和国士。

本欲来日送。

月明。

遂今夕送耳。

宋米芾《元日帖》草书<约书于元符二年(一零九九)元旦。

为草书九帖之三。

墨迹,淡黄纸本。

凡十行,共七十五字。

纵26.8厘米横43.3厘米。

钤有“绍兴”、“陈定”、“黄琳美之”、“仪周鉴赏”、“完颜景贤精鉴玺”和清内府七玺等鉴藏印。

元旦犹不辍临帖,元章精勤,于此可见。

此帖当亦作于涟水,非元符元年即二年,所怀者京师友人也。

此人想言多生事,故以“勿招口业(孽)”戒之。

涟水诸草,以此本为最佳,以《中秋》最劣。

此帖写得潇洒超逸,得王献之笔意而自成风格。

用笔圆劲沉着,有篆籀意。

颇具“一笔草”的特点。

该作结字欹侧奇险,不拘一格,但险不至倾、危不至失,给人一种绝处逢生之感。

运笔纵横潇洒,痛快淋漓,有不可遏止之势,具有极优美的节奏感。

表现了“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八面出锋,浑然天成”的高超技巧。

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

“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

其中登海岱楼诗一首,下小字注云: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

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

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

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

新岁勿招口业,佳。

别有何得?

泗戎东下未?

已有书至彼,俟之。

宋米芾《紫金研帖》<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39.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结笔活泼,用笔奇妙,每字、每笔之间皆有顾盼,给人“妙笔生花”之感。

释文:

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

吾今得之,不以敛。

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附录;姿奇态逸生机勃然——米芾行书《紫金研帖》赏析(作者:

东华)米芾《紫金研帖》,淡牙色纸本,行书。

纵29厘米,横40厘米。

钤有“稽察司印”(半印)、“安岐之印”、“乾隆鉴赏”、”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见录于故宫博物院藏《宋四家墨宝》册,《三希堂法帖》有摹刻,《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等有著录,是最为著名的米芾传世书法佳品之一。

  从此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所谓的“刷”字,实际上是他令笔毫平铺纸上,以便运笔时能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

所以,可以说米芾的这个“刷”法,是适应行书发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变化。

秦汉以前的书法,自然也讲流爽之美。

传秦时蒙恬论用笔,曾说:

“若能用笔,当自流美。

”但这种“流美”,却又“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秦·李斯论书语)。

所以说,中国早期书法的“流美”一词,是为以中锋运笔,令点画线条有“玉箸”之态而设置的。

嗣后,虽然书法的笔法开始走向“夫书势法扰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遣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之态(汉萧何论书语),但此期书法笔法所重视的,仍然是书法外在的视觉美感,还没有达到令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之美的审美高度。

当然,在唐代的书法中,已经开始有了对书法筋、骨、肉、血的有意识追求,但此期尚属探索阶段,还没有特别成功的理论总结,然而,到了宋代,对“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的追求,不仅有了明晰的理论述说,而且还出现了米芾《紫金研帖》这样的书法力作。

米芾的《紫金研帖》,确实是令毫平铺纸上,并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且使书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美感的书法力作。

这种“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的笔法,犹如中国人吃饭时的“筷子”的用法——就是那么两根细棍,在指头的作用下,可以“夹”、可以“啄”、可以“叨”、可以“挑”,还可以“叉”,总之,它是灵妙多变,为方便人们实用服务的。

照之于书法,那“万毫齐力平铺纸上”的笔法,在书法家以气运腕的作用下,同样可以“啄”,如《紫金研帖》中“苏”字的草头两点、“之”字上点的写法;可以“叨”,如帖中的众多横画的起笔;甚至还可以“夹”,这是一种“衄”法,如帖中“其”字的下两点;可以“叉”,如帖中“物”字收笔的两撇。

总之,米芾的《紫金研帖》,是为了使书法血浓骨老、筋藏肉盈并且能够姿奇态逸而灵活用笔的产物。

宋代以后的书法大家,如元之鲜于枢、明之吴宽、徐渭、黄道周、倪元璐,清之王铎、傅山,都是在深刻研习米芾书法后而卓然成为大家的。

宋米芾《张季明帖》行书<墨迹,纸本。

6行39字,25.8×31.3,钤有“项元汴鉴藏印”、“安仪周家珍藏”、“乾隆鉴赏玺”、“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宸翰”、“信天主人”、“淳化轩”、“梁清标印”、“黔南景氏珍藏”、“庆郡王宝藏书画章”等鉴藏印。

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帖书法跳脱放纵,气势飞动,字间笔画前后映带,与王献之《中秋帖》颇为相似,可见米芾书法保存了大令风骨。

帖后项元汴跋云:

“卷毫濡墨,沉着痛快,且潇散简远,气雄韵胜,实与逸少同调合度。

”>

宋米芾《章吉老墓表》行书<此帖是米芾为针灸医者章迪(字吉老)墓撰并书。

15行每行32字。

额行书“炎宋章吉老墓”,三行六字。

书于大观元年(1107),碑在安徽无为县。

碑刻原石已佚,曾刻入南宋《宝晋斋法帖》。

书法龙跳虎跃,秀劲遒逸,为米芾晚年代表作。

米芾晚年书法渐趋丰腴展拓,而此书瘦劲俊逸,结字奇险,这对研究米芾一生书法之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宋米芾《真君题字》

宋米芾《真酥帖》行书<墨迹,淡黄纸本。

信札,5行41字。

钤有“仪周鉴赏”印。

此帖虽为数行便笺,仍能从字里行间见到米芾书法之神采。

其行笔于随意处风骨自现,结体洒脱遒放,一种风韵自在其中,由此亦可见作者书法功力之深厚。

宋米芾《真宗孔子赞》

宋米芾《蒸徒帖》

宋米芾《政事帖》<又称《春和帖》纸本行书纵30.5厘米横40.8厘米[释文]芾顿首再拜。

春和,政事之暇,起居何如?

芾幸安。

春入沂水,想多临览之乐。

只尺何时从公游?

临风引向。

谨专人奉状,不宣。

芾顿首再拜。

知府大人麾下。

宋米芾《值雨帖》草书<纸本。

纵25.6横38.6厘米。

此帖为草书尺牍,写的极有特点。

在笔势的纵横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淋漓挥洒的内心世界。

能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到作品中,这才是杰出的作品。

释文:

芾顿首。

早拜见,值雨,草草。

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可换更告批及,今且驰纳。

芾皇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宋米芾《致伯充尺牍》行草书<翰牍九帖之七,又称《业镜帖》纸本纵23.5厘米横2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外肆笔画与布白紧密之处形成疏密对比,虚实相生,在其端庄浓丽的字形上回荡着一股郁勃之气。

释文:

敬闻命。

此石亦不恶。

业镜在台州耳。

芾顿首。

伯充台坐。

彦臣如何?

宋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行书<翰牍九帖之二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墨迹,此帖虽为日常信札,但点画表现出明显的心手相忘,淋漓挥洒的特点。

其燥润相杂,浓淡在现的风格,似乎置规矩方贺于度外,形成了一种变化生动、浓密繁茂的布局。

释文:

(前补书:

丞果实,亦力辞,非愿非愿)芾顿首启:

画不可知(旁注:

不知好久),书则十月丁君过泗,语与赵伯充,云要与人,即是此物。

纸紫赤黄色,所注真字,褊草字,上有为人模墨透印损痕。

末有二字:

"来戏",*才字也。

告留。

念其直就本局虞候拨供给办。

或能白吾老友吾舍人,差两介送至此,尤幸尤幸!

再此。

芾顿首上,伯修老兄司长。

……不记得也。

存纸尾。

来戏,*才字。

宋米芾《致窦先生尺牍》行书<此帖在行笔中,提按结合,委曲得宜,有和风吹林,偃草扇树,缤纷离披之致。

宋米芾《致葛君德忱尺牍》行草书<亦称《德忱帖》纸本,尺牍。

纵25.4厘米横78.6厘米19行158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尺牍笔墨浓重,用笔圆润遒劲,跳脱放纵,气势跌宕,卷毫濡墨,沉着痛快,其纵逸流宕之姿尽现眼前,观之令人称赞不已。

释文:

五月四日,芾启:

蒙书为尉(通慰),审道味清适。

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

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

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

莱去海出陆有十程,已贻书应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尔。

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

呵呵!

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

便中奉状。

芾顿首。

葛君德忱阁下。

{说明}:

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

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发之义本《诗经·召南·采蘩》序毛传。

乃葛蕴、葛藻长兄。

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王子才所藏雪窦和尚诗后,有“襄阳米芾”与“鹤林居士葛蘩”题跋。

葛蘩,号鹤林居士,丹徒人,良嗣长子。

崇宁间官临颍主簿,累迁镇江守。

此时德忱恐在润州,欲求莱州职事,故米芾告以路程行法也。

“林君”当指林希,子中福州人,乃称“闽士”。

林氏罢枢密,于元符元年四月出守亳州,同年九月换杭州,疑于其时特访涟水矣。

林希,字子中,福州福清人,概子。

嘉祐二年进士,神宗朝同知太常礼院,遣使高丽,希闻命,惧形于色。

神宗恕,责监杭州楼店务。

绍圣初知成都府,道阙下,章惇留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

时方推明绍述,尽黜元祐群臣,希皆密预其议,自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数十人之制,皆希为之,极其丑诋,读者愤叹。

徽宗时卒,年六十七,谥文节,追赠资政殿学士。

有两朝宝训二十一卷。

《列子·天瑞》:

“子列子居郑圃,人无识者……国不足,将嫁(往)于卫。

”“御寇”二句,即用此典。

此帖作于元符二年五月四日,离秩满不足一月,故有“欲去”之语。

米芾于涟水军任上,曾遭遇旱灾之后,又逢水灾之情况,当地田亩俱被淹没,许多通湖港道,初为防旱救田,而填土塞断。

然水灾之后,地主毫姓只顾一己私利,仍不疏放,以致地势低洼之区,积潦难泄,为患颇大。

米芾于致上司或同侪之信函中,特将在外实地所见表出,心中甚为不平。

这是米芾“欲去”的外在之因,涟水环境险恶,旱灾水灾连连。

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虽然“至官下则率直不苟”,但平生嗜好只在江封山月,及石砚书画,加以疏狂成性,故为官日久,难免故态复萌。

墓志铭对此并不加隐讳,谓“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

此实记实之言。

在涟水军任上,米芾即曾因“好石废事”,招致上司不满,可能因此去职,在任仅二年。

{赏析}:

此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此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

粗看,“全不缚律”,左倾右倒,形骸放浪。

仔细赏读,却又欹正相生,字字随著章法气势变化,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提按顿挫丝丝入扣,上下精神,相与流通,有著强烈的节奏感,与其作品比较,此帖颇具魏晋风韵,笔法圆转含蓄韵藉,有篆籀气。

节奏也较平和,神闲气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自然。

此帖乃米芾佳作之一,虽然第八行至第十五行之间有的字略小,但大体上看来,不论是字形结构、映带关系、饱厚度或整体感来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

单字方面,这帖有一些重复字出现,端看米芾怎么作变化:

林:

“林”君和满“林”。

前者看似慵懒,书写时漫不经意,最后一长点和君的首笔承接,笔势较铺张;后者把比竖起来写,多用藏锋,末一长点没有露锋,整个字看似挺劲,其实过拘谨了。

寺:

“寺”院和在“寺”。

前者的“寺”较硬挺,第二个横画和第三个横画接连时,用下钩承接,使得字的锋利感提升,最末点连在竖钩上,使人把视觉焦点落在此处;后者的“寺”字,笔画厚重饱满,但并不会软而无力,和前者相较,后者的笔画紧缩在一块儿,若非变化之需,寺字最好不要如此书写,因为会让字透不过气来。

海:

泛“海”、去“海”、至“海”和“海”蝗。

四个“海”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态。

第一个“海”上宽下紧,右边的“每”往左下倾,上轻下重,四个“海”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竖钩,整个“海”字成一个倒三角形;第二个“海”字,右边的“每”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轻下重,不过这个字可以看作一般的行楷,因为没有姿态上的大变化;第三个“海”字稍小,笔画粗而提按不明显,呈现一个圆圆的体态,水字边和“每”的下半部有些模糊,但此字的墨韵尚佳;第四个“海”字,略带正方形,此字有一个特点,即“海”中间的横画粗旷的向右带开,这样的力道用在小行草上是罕见的。

求:

“求”门馆和应“求”。

此二字没有很大的差别,唯有竖钩部分前者在钩的地方先轻提下顿再往上钩。

能:

必“能”、“能”容和傥“能”。

第一个“能”字和第二个“能”自左半部的结构差不多,右半边有些不同,第一个“能”字较紧缩,第二个“能”字向下伸展,一竖带下后往下接时,线条皆是圆劲的,没有折角,第一个“能”字有折角;第三个“能”字不若前两字精采,粗细较一致,看似平淡。

舟:

吞“舟”和此一“舟”。

这两字截然不同的写法,前者细挺的线条,加上竖钩时狠狠往上锐利一钩,横画也以粗笔带过,成为字的重心所在;后者小而圆,中间的短撇靠右,横画顺势带开,感觉到这个字重映带相接,前者重体态。

也:

陋邦“也”、在寺“也”和就“也”。

第一个“也”字圆软,向势的笔画居多;第二个也的首笔,钩进来时不是一笔成形,先往下再往内,停顿后使钩的力量更强劲;第三个“也”字较第一二个夸大,钩向内缩,最末笔向上延伸,以余观点,第二字最佳。

宋米芾《中秋诗帖》草书<全称为《中秋登海岱楼作二诗帖》。

(草书九帖之六、七)墨迹,淡黄纸本。

纵25.2厘米横36厘米,10行70字。

钤有“绍兴”、“清内府七玺”、“敬斋图书秘玩之印”、“安仪周家珍藏”、“完颜景贤精鉴”及“笪重光氏”三印。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帖书法流丽潇洒,使转自然,时出侧体势,貌似不经意,益见脂泽风神。

释文:

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东轮。

信书亦一难事。

宋米芾《终南山题字》米芾行书,“第一山”三大字,刻于安徽盯眙

宋米芾《竹前槐后诗帖》行书<行书。

纸本。

信札及七绝诗各一。

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

纵29.5厘米,横31.5厘米。

米芾不仅是书法家,亦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绘画被人奉为“米家山水”。

欣赏此幅书作,的确有竹枝兰叶的意味。

【释文】芾非才当剧。

咫尺音敬缺然。

比想庆侍。

为道增胜。

小诗因以奉寄。

希声吾英友。

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环]繁。

壶领华胥屡往还。

雅兴欲为十客具。

人和端使一身闲。

宋米芾《昨日帖》行书<此帖充分体现了米芾书法的飘逸超迈、沉着痛快的风格特点。

其用笔放纵,结构上则随体势而变化,纵横错落,灵活多变,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