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509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docx

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第一章

北京联合大学专升本考试课程《传播学理论》辅导讲义

(根据专升本考试大纲编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传播

一、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一)动物传播现象

  从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角度而言,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共有现象。

这一点,已经为生物学和动物学研究的大量事实所证明。

动物世界的信息传播现象是丰富多彩的。

可以说,每一种动物的个体和群体都有独自的信息系统,其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已知的研究成果,动物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有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等。

每种动物、动物中的每个群体和个体都有独自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的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在维持动物社会的生存和进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换句话说,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面前,只有那些具备相对发达的信息系统,能够有效适应环境变化的种群才能生存到今天。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尽管动物有着复杂的信息系统,但是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在: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条件反射原理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的因素。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人类是由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从本质上说人类语言的特性是:

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暂新的语义世界。

  从生物信息系统进化的角度而言,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这就是说,生物或动物主要是依靠体内遗传信息的变化或变异来适应环境的,它们必须把那些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信息转化为体内生物遗传信息才能传给它们的后代,这是一个缓慢的、低效率的和充满选择错误的过程。

在人类诞生后的漫长年代里,有数以百万计的生物物种灭绝和消失了,说明这种基于遗传机制的信息系统在千变万化的环境面前是多么脆弱。

相反,人类不是靠遗传信息,而是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

换句话来说,人类能够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和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

恩格斯说,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这是高度的社会化,同样也体现在人类的信息传播系统中。

  (五)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转播时代;(3)印刷转播时代;(4)电子转播时代。

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图1)。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图1 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

  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但是,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是有其局限性的。

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此,口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

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类的有限记忆力;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

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流传到东南亚和西方各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但是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中国的印刷事业长期停滞在小作坊手工作业和人力劳动的水平上。

直到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在20世纪末的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排版、电脑编辑、网络传输等新传播技术在印刷出版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印刷出版业正在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真题】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答案】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

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的突破。

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另外两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这两个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

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不仅如此,电子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

电脑兼有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功能,就信息处理的速度快、精度高,记忆也比人脑更加牢靠。

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2、人类传播行为的四种基本形式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1)人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

又称“自我传播”。

(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这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等。

由于这些传播都是在人的内心完成的,因此,内向传播基本上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

其特点是:

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内传播具备语言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

传播者(主我)、信息(内储信息)、语言(内部语言)、接受者(客我)。

内向传播是一种最隐蔽、最自由的传播。

通过它,个人既可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点,也可能陷入懊恼、后悔的泥潭;既可筑起一道与他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可能垒起一堵自我封闭的围墙。

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施拉姆在阐释人的传播行为时,曾经引用温德尔.·约翰逊对二人对话的前后过程的一段描述:

   

(1)一个事件发生了,刺激了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他感觉器官,产生了神经搏动

   

(2)神经搏动到达A先生的大脑产生“感觉”等

   (3)A先生按照自己惯用的表达方式把感觉变成字句

   (4)他“选择”或者抽象出某些字句,通过声波和光波,A先生对B先生讲话

   (5)B先生受到刺激产生了神经搏动

   (6)神经搏动到达B先生的大脑,产生“感觉”等并作出反应

   (7)这个反应又刺激了A先生或其他人——这样,传播过程就按照这样的环节继续进行下去……

   在这段描述中,二人对话的前后各存在一个大致相同的人内传播的过程,即A先生或B先生通过他们的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在体内尤其是通过大脑来处理这些信息,并把处理的结果转化为信息输出前的预备状态——这些内在的信息活动,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内传播。

   人之所以能够进行人内传播,首先与人体的生理机制分不开。

温德尔的例子说明,人内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映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

这意味着,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热点:

人体既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既有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又有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

   3.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1)感觉——即人通过眼、耳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性的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4.对人内传播可作下述理解: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的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对其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6.几种代表性的人内传播理论

(1)社会心理过程: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创始人

1)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2)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3)“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体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4)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

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例如:

作为教师的李先生喜欢人体健美,相当业余人体模特,但最终因为自己的职业和身份放弃了这个打算)

又比如,弗洛依德心理学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利益原则)理论“超我”(道德原则),建构“自我”,良性发展。

(2)社会心理过程: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美国,象征互动理论集大成者《象征互动论》

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2)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3)“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

这样,他人期待和自我都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而是新的。

4)“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

它说明,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也同自己本身进行传播。

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和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3)社会心理过程:

内省式思考

1)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2)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此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个社会过程。

3)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一个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进行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

因此,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

4)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

(4)个人信息处理:

基模理论

基模的英文原词是schema(我国亦有学者以为“图式”),是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基模理论的特点:

(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变。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树形图,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般化和抽象化的性质,并有从较抽象向较具体分层的结构特点。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在《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基模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1)当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相关的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的认知基模相吻合时,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它。

(3)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4)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有两种影响:

相吻合时,强化原有基模;相矛盾时,则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

(5)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被强化的原有基模和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

此外,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佩蒂在研究说服性信息传播之际,还提出了“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1)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以详尽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另一种是以较为简单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前者是沿“核心路径”处理,后者则是沿“边缘路径”处理信息。

(2)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交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反之则沿边缘路径进行一般处理。

(例如:

即将出门远行的人对于近期天气状况的详尽关注与处理)

(二)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际传播

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交往、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打电话、发传真等。

2.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书中提出“镜中我”(thelooking-glassself)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个“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A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B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C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除自我认知以外,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

自己的协作伙伴具有什么样的人品和性格,是否值得信赖,其能力和实力如何,与对方合作可以到什么程度,如此等等,都是合作双方希望了解的问题。

只有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社会协作才能顺利进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人际传播。

(举例:

熟悉人社会、陌生人社会,重建熟悉人社会)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例如,无论好事坏事,我们一定要与朋友分享,要有闺蜜、死党,就是人机传播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体现,古语所谓“富贵需还乡,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项羽)也是这个道理。

3.人际传播的主要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所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说,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4.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介)是语言。

声音语言、书写语言。

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介)。

(2)姿态的传播功能

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gesture),狭义的姿态指手势和身体的各种活动姿势,广义上还包括面部表情、神色。

姿态除了一般生理状况的自然呈现,也是人的内部心理的无意识流露。

日本学者船津威认为,在传播和自我表达中,姿态有以下五种功能:

1)强调语言:

例如讲话时通过挥手、握拳和前倾姿态以强化语言的力量;

2)补充语言:

例如话说一半后用摆手、点头、挤眼来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例如用耸肩表示无可奈何,用斜视、撇嘴表示轻蔑等;

4)控制语言:

例如眼神、表情或动作可以形成和语言相反的情景,从而对语言进行限制和制约,当人不自信却又要表达自信的意思时,姿态会出卖他。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特定情景、场合下的姿态会有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例如毛泽东1945年8月从延安前往重庆谈判,登上飞机后在舱门的凝重挥手;其他如开怀大笑、痛哭失声;汉语中的“低眉顺眼”“贼眉鼠眼”“面若桃花”“面红耳赤”“双眉紧锁”等姿态描写词语,都有超越语言的特殊意义。

【问题】俗语“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说明什么?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身高、体形、脸型、发型、纹身以及服装服饰、配饰等特征)是自我表达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