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45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精华.doc

.

1、土壤侵蚀模数:

指单位面积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单位时间侵蚀量的大小,是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用以反映某区域单位时间侵蚀强度的大小。

2、水土保持学:

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学科。

3、田间持水量:

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

4、径流:

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5、土壤侵蚀分类:

按土壤侵蚀的速度,可分为正常侵蚀和加速侵蚀。

正常侵蚀:

无人类活动干扰;纯粹的自然因素引起地表侵蚀;侵蚀速度缓慢,流失量小,对土壤及其母质破坏极小;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土壤肥力。

加速侵蚀:

人类活动破坏陆地自然状态,如毁林开荒、毁草种植等;土壤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土壤肥力下降

以人类出现时代将土壤侵蚀分为古代侵蚀与现代侵蚀。

古代侵蚀:

时间:

人类出现以前的地史时期;形式:

构造运动与海陆变迁;结果:

形成现在的地貌轮廓。

现代侵蚀:

时间:

人类出现后;形式:

人类生产活动;结果:

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活动侵蚀规模和速度逐渐增加,从而限制人们的生产经济

6、山洪: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

7、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8、水土流失: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9、土壤侵蚀: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10、水土保持:

对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11、加速侵蚀: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如滥伐森林、开垦陡坡、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耕作等引起的土壤侵蚀强度超过自然侵蚀强度的现象。

12、土壤抗冲性:

土壤抗冲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其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性能。

其值大小受到土壤质地与结构的影响。

13、土壤抗蚀性:

土壤抵抗雨滴打击和径流分散的能力。

土壤分散性高,团聚力弱,胶体数量少,腐殖质含量低和坚实性大等,是土壤抗蚀能力小的基本标志。

14、沙漠化:

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带,由于人为强度利用土地等因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风沙活动的土地退化过程。

15、侵蚀基准面:

具有某一特定高程,控制某一河段或全河的纵向侵蚀过程的水平面。

河流下切到该水平面以后将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下切到该平面以下。

16、农田防护林:

以保护农田免受风沙等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为目的而建立的人工林,通常为带状,在农田上纵横交错,构成农田防护林网。

17、允许土壤流失量: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

18、土地资源承载力:

在保持生态与环境质量不致退化的前提下,单位面积土地所容许的最大限度的生物生存量。

19、常态侵蚀:

在自然条件下,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所发生的侵蚀过程。

常态侵蚀即流水侵蚀。

戴维斯在论述地貌发育理想模式侵蚀轮回时,专门把流水侵蚀称为常态侵蚀,而把冰川、风、海水等等侵蚀称为非常态侵蚀。

20、土壤侵蚀速率: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

21、流域治理:

为了充分发挥土地资料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流域为单位,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因地制宜的布置综合治理措施,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一、雨滴击溅侵蚀的作用过程及其表现

答:

击溅侵蚀是指裸露的坡地收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雨滴的特性包括雨滴形态,大小,降落速度,接地时冲击力,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

过程:

雨滴在高空形成之后,具有质量和高度,因而获得势能,其势能随雨滴质量高度而异。

当雨滴降落接地瞬间,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而对地表做功,使土壤颗粒分离,飞溅,至此一个雨滴对地表产生的溅蚀过程完成。

裸露的坡地收到较大雨滴打击时,表层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把土粒溅起,溅起的土粒落回坡面时,坡下比坡上落得多,因而土粒向坡下移动。

随着雨量的增加和溅蚀的加剧,地表往往形成一个薄泥浆层,再加之汇合成小股地表径流的影响,很多土粒随径流而流失。

溅蚀破坏土壤表层结构,堵塞土壤空隙,阻止雨水下渗,为产生坡面径流和层状侵蚀创造了条件。

二、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

答:

(1)把防止和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

(2)提高土壤抗蚀能力。

(3)重视植被的环境保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改善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4)在已经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注意采用改良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把保护土地和改良土地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6)因地制宜。

(7)生态---经济效益兼优原则。

(8)以“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区域(或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经营。

三、导致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营力有哪些

答:

促使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力量是营力和外营力。

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形成地表轮廓和直接决定土壤的侵蚀形成的发生和其发展过程。

(1)营力作用的表现按不同的成因可分为:

1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3褶皱运动4断裂运动5岩浆运动6地震

(2)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外营力作用的形式有很多,如流水、地下水、波浪、冰川、风沙等。

四、水土保持工程分哪几种类型及作用如何

答:

(1)山坡防护工程:

作用:

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和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和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水分。

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

在有发生重力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

其措施有:

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水窖,蓄水池等。

(2)山洪排导工程:

作用:

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锥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意义及社会意义的防护对象。

属于山洪排导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3)山沟治理工程:

作用:

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锥不造成灾害。

其措施有:

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拦沙坝、淤地坝及沟道防岸工程。

(4)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作用:

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

工程有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漫地、引水上山等。

五、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及作用

1.按作用的性质分类: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

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坑田耕作、半旱式耕作

等高耕作:

可以拦蓄大量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沟垄种植:

在沟和垄上种植作物或牧草,可以蓄水拦泥、保水、保土和增产。

坑田耕作:

拦蓄地表径流,提高产量。

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

留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覆盖、地膜覆盖

覆盖耕作法可以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抑制杂草,调节地温,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3.以改变土壤物理形状为主:

少耕(减少作业次数和减轻风蚀、水蚀)、免耕(减少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风蚀和水蚀,降低蒸发和地面径流)

六、水土保持林对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有哪些

答:

水土保持林是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

实践证明:

水土保持林具有防止多种水土流失的功效。

(1)它具有对溅蚀的消减作用,这样就可以根除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原因,防止地表土壤侵蚀,如面蚀、片蚀、细沟蚀等形式的土壤侵蚀。

(2)由于林地枯枝落叶层对地表径流的分散、滞缓和过滤作用,防止了径流的进一步集中,过滤了细小颗粒的泥沙防止了地表土壤孔隙的堵塞,减缓了径流流速和流量,这样就削弱了径流的侵蚀力,起到了防止地表径流冲刷性侵蚀的作用,如各种面蚀及沟蚀的进一步发展。

(3)因林木具有强大的根系分布在一定的土壤、岩石,极大地增强了土壤的抗剪强度,同时由于林木生理蒸腾的巨大排水作用对滑塌界面层水分的减少作用,可以起到防止各种重力侵蚀的作用,如滑坡、崩塌、泄溜等重力侵蚀。

(4)具有防止河流冲淘、水库、湖泊的淤积的作用。

在防护林、库塘林体系的保护下,进入河流的泥沙减少,延长了水库的使用寿命。

(5)水土保持林防止了各种形式的水土流失形式,在疏松物堆积较多的石质山地沟道中因林木根系的巨大固土作用防止了潜在重力侵蚀的危险,又削减了暴雨的洪峰流量,这样就防止了如泥石流等灾害性水土流失的发生。

水土保持林对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需辅佐以其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

七、简述水力侵蚀的防治原则

答:

(1)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强化治理,重视预防,制止新的水土流失;

(2)以建设基本农田,提高单产,解决粮食问题为突破口,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3)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综合治理,连续治理和连片治理,试验、示、推广相结合;

(4)坡沟兼治,加强治坡,坚持农业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三结合的综合治理;

(5)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以治理保证开发,以开发促治理;

(6)统一规划,合理布置突出重点区域,加强灾害性水土流失预警。

八、简述我国流域治理的发展趋势

答:

1现状: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已成为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

流域治理规划随着我国流域治理工作的开展而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流域综合调查,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流域规划方法,效益评价和决策。

2发展趋势:

今后在流域治理规划的目标上着眼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规划指导思想,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工作方法进行优化设计,航空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和工具建立流域治理与规划信息系统进行流域综合调查,系统分析、效益评价、设计、监测调控和管理,在具体设计和治理措施的配置布设上,从水土保持科学理论出发,以实现流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土流失的控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九、简述我国水土保持研究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答:

(一)现状:

我国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国,而且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尤其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强烈。

根据2000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轻度以上水蚀面积165km2,风蚀面积191km2,水蚀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km2。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1)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

(2)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

(3)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

(4)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

(二)特征:

(1)分布围广、面积大。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分布面积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流失相对较轻。

(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

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

(3)土壤流失严重。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

(三)发展趋势:

(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

(2)、省、县层层办重点,形成点面结合的治理新格局。

(3)由统一治理、集体经营管理转向户、专群多种治理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4)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

(5)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6)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进行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投资效益。

(7)把水土保持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

现状:

(1)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体系。

(2)土壤侵蚀定位观测、动态研究和预测预报取得重要进展。

(3)探索出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十、论述土壤侵蚀与农牧业生产的关系?

答:

土壤侵蚀破坏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减少,造成土地质量逐渐下降,耕地表层有机质和养分减少,土地肥力变差,进而导致单面积产量下降。

森林、草原植被严重破坏后,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削弱,导致气候异常,旱涝风沙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人口增加,人们不断追求增加畜产品,往往不顾草原本身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增加牲畜头数,过度放牧,致使草原超载,加速了土壤侵蚀,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和沙化,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十一、论述植被因素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植物覆被是自然因素中防止土壤侵蚀起积极作用的因素,几乎在任何条件下都有阻缓水蚀和风蚀的作用。

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就会加剧。

植被在水土保持上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上植株部分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2)枯枝落叶层对降低径流流速、增强土壤入渗和减少径流量的作用;

(3)植被根系对固结土壤、增强土壤结构稳定性和提高土壤抗蚀抗冲性的重要作用

(4)植被调节径流、保持水土和消减洪峰的作用

(5)植被减低风速,防止风害的作用。

植被覆盖对于减少地表径流以及水土流失是非常有效的。

因此一旦下雨,有植被覆盖的土壤,就可以较好地涵蓄水分,而不至于被雨水侵蚀,冲刷流走,从而造成水土流失。

严重点,突发暴雨的话,地质结构不稳定,土壤层不夯实的地表就会形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危害极大。

十二、论述水土保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封禁治理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

如何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扶植农民发展生产,消除贫困,既涉及技术开发问题,更要研究政策问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应当在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加强科研与科技推广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正确处理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2)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要在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

(3)正确处理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的关系,要切实解决好重建轻管的问题,在巩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实现水土流失防御、治理与管护的有机结合。

(4)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5)正确处理能力培育与执法监督的关系,要在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加大能力培育强度,实现能力培育、监测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

十三、结合实际阐述对小流域如何进行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设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实际例子分析

与单项治理相比,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实践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1)符合水土流失的客观规律,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水土流失。

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安排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治理措施相辅相成的群体作用。

(2)能够合理确定农林牧用地比例,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地水土资源优势,合理地确定农业生产结构,有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做到水尽其用,土尽其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富裕起来。

水土流失:

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危害:

①破坏土地资源,制约经济发展;②降低土壤肥力,加剧了干旱的发展;③淤积江河湖海,威胁防洪安全;④降低工程寿命,影响水资源有效利用;⑤恶化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安全。

(土层变薄,裸地增多;恶化土壤性状,土地生产力下降;江、河水库淤积,减低通航和抗灾能力;恶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加剧)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

分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强度大、危害严重。

水土保持学:

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综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

主要研究容:

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研究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研究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水土保持效益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技术。

土壤侵蚀:

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本质是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质变劣,土地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的土壤侵蚀类型区:

㈠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又包括了六个二级类型区⒈西北黄土高原区⒉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⒊北方山地丘陵区⒋南方山区丘陵区⒌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⒍云贵高原区㈡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西北、华北、东北西部的沙漠及沙漠周围地区。

西北黄土高原的侵蚀泥沙为黄河主要泥沙来源。

㈢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青藏高原,新疆天山等高山地区,流域,大小兴安岭等高寒地区。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

①可蚀性土壤为剧烈侵蚀提供了潜在可能性;②集中降雨为土壤剧烈侵蚀提供了营力;③植被的破坏使土壤失去了缓冲降水的屏障;④起伏的地貌加剧了水土流失;⑤高输移比和高含沙水流(移质含沙量超过400kg/m3)增加了黄河的输沙压力。

治理经验:

1以梯田、坝地和水地为主要容的基本农田2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3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采取不同防治措施和要求,进行土地的合理利用,保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措施:

1水平梯田建设:

能使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冲刷量减少,作物产量提高,是丘陵区保持水土改造低产田地主要措施2小型拦蓄工程:

在不同类型地区,修建水窖、涝池、谷坊、淤地坝和沟头防护工程等措施,以拦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饮水,防止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

造林种草:

既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同时又是解决饲料不足,促进林、牧、副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耕作措施:

采取沟垅种植、抗旱丰产沟等改变微地形措施,以及间作、套种、草田轮作等增加地面覆盖措施,能减轻水土流失,提高粮食产量。

高含沙水流的特点:

①容量大,下切力大,加剧了沟道的下切能力;②浮力大,悬浮耗能减小,水流携沙能力增强;③侵蚀力强,当达到高含沙水流时,只要较小的水流强度就可保持输沙平衡,如果水流程度仍保持不变,则意味着水流的含沙量尚未达到饱和,此时自然就会发生侵蚀。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

①人口猛增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②森林覆盖率变化加剧水土流失;③毁林开荒,陡坡耕垦加剧水土流失;林分质量下降加剧水土流失。

森林植被保护的措施:

①调整林种结构,优化树种组成;②实施分类经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③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战略,开创现代林业新局面;④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

1.营力作用:

地壳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断裂运动)、岩浆运动、地震;2.外营力作用: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根据有无人类活动影响,可将土壤侵蚀分为:

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

自然侵蚀:

在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自然状态下,完全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侵蚀速度非常缓慢。

特点:

①周期:

上万年或更长的时间缓慢的或有时剧烈的;②土壤的流失速率≤土壤形成速率,对土壤资源不造成破坏;③促进土壤的新代谢,增加土壤肥力。

加速侵蚀:

在人的干预下,使土层变薄,肥力下降侵蚀。

特点:

①人为活动;②侵蚀速率大于土壤的自然形成速率;③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是水土保持的重点。

确定允许土壤侵蚀的条件:

1、土壤的形成速度要大于土壤侵蚀速度;2、该地发生的土壤侵蚀对下游不造成危害,尤其对下游的公共设施不造成危害,对下游的水质不造成污染。

根据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可将土壤侵蚀分为:

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

古代侵蚀:

指远在人类出现以前地史时期,在构造运动和海陆变迁所形成的地形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侵蚀作用,相当于正常侵蚀。

现代侵蚀:

人类出现以后受人类生产的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土壤侵蚀现象,相当于加速侵蚀,又叫现代加速侵蚀。

根据外营力,可将土壤侵蚀分为:

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泥石流侵蚀(混合侵蚀)和化学侵蚀。

土壤侵蚀的形式:

是指在一定种类土壤侵蚀外营力的作用下,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地表形态差异。

水力侵蚀的分类:

1.面蚀:

雨滴击溅侵蚀、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细沟状面蚀、隐匿侵蚀。

2.沟蚀:

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河沟。

3.山洪侵蚀;

4、岩溶侵蚀。

面蚀:

由于雨滴的击溅和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是土壤侵蚀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

沟蚀:

在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呈线状损失部分土壤或母质后形成沟道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

发生的条件:

①土层深厚;②降雨充沛;③适宜的地形

雨滴击溅侵蚀是一次降雨中最无效的土壤侵蚀形式。

分为3个阶段:

干土溅的阶段;泥浆溅的阶段;板结阶段。

鳞片状侵蚀原因:

由于过樵或过牧,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地被物不能及时恢复,覆盖度降低,呈鳞片状秃斑,植被呈鳞片状。

采取的措施:

轮封轮收。

侵蚀沟:

沟蚀形成的沟壑,分为原生侵蚀沟和次生侵蚀沟。

每一条沟可分为:

沟顶、沟底、水道、沟沿、冲击堰以及侵蚀沟草地带。

浅沟侵蚀:

在细沟侵蚀的基础上,地表径流进一步集中,由小股径流汇集成较大的径流,既冲刷表土又下切底土,形成横断面为宽浅槽形的浅沟。

特点:

①初期,浅沟侵蚀下切的深度在0.5以下,逐渐加深到1m;②沟宽一般超过沟深,以后继续加深加宽;③是侵蚀沟发育的初期阶段(最好治理的阶段)④没有明显的沟头跌水⑤正常的耕翻已不能复平。

在凸面坡上呈扇形分散排列,在凹面坡上呈扇形集中排列,在直线无坡度上平行排列。

切沟侵蚀:

因水流的不断冲刷,使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加之重力作用,沟岸亦不断坍塌。

是倪沟发育的盛期阶段,也是防止沟蚀最困难的阶段。

特点:

①在浅沟的基础上形成,下切力增大,横断面初期呈“V”字形,加上旁蚀。

发展到末期形成U型;②在初期阶段沟深至少超过1m,逐渐发展到10-20m深;③沟切在1:

10000地形图上可以被绘粗来;④形成一定高度的沟头跌水,长、宽、深三方向的侵蚀同时进行。

溯源侵蚀:

侵蚀沟形成以后其进一步发展将以向长发展为主,以其与江流方向相同称为溯源侵蚀作用。

冲沟侵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