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676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

《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秀论文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docx

优秀论文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摘要】:

养成教育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从小为学生打下做人基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已日益成为一种共识。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中最为基础、至关重要的基本要素。

本文以铁岭市银州区小学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及意义入手,并就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来谈小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养成教育小学生行为习惯守则

【正文】:

曾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位记者问其中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你在那所大学、那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

“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学者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

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这些。

”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就是他们认为终身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指“养育→生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它实际上就是通过训练指导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以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依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反复训练和体验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党和政府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视,曾强调指出: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古人也说:

“养其习于童蒙,则作圣人之基立于此。

”可见抓好养成教育,形成良好习惯是多么重要,是促进健康成长和成就大业的基础。

二、目前小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孩子,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信息的输入,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孩子。

可他们绝大部分是独生了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乖乖宝贝,家庭中的小太阳,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他们要什么,父母长辈都尽量无条件无原则地给予满足,使孩子们养成了诸如任性、执拗、懒惰、自私、目中无人、不讲道理,缺少起码的文明修养,诸如举止粗俗,随地吐痰,乱扔赃物,买东西、坐车不排队,上车抢座位,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不爱护公物,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平时与同学相处出口成“脏”,骂人,语言粗俗,见到邻里不主动打招呼问好,经常顶撞长辈、父母等等的坏习惯。

可是小学生天真活泼,思想比较单纯,可塑性大,容易学好。

老师要求他们不乱丢纸屑,他们会做得很好。

记得有位家长向班主任反映这样一件事,周日带女儿上街,要吃果冻,母亲答应要求,她吃得很开心。

回到家,她把果冻壳交给母亲。

但也容易学环,如父母过分溺爱,他会任性,不讲道理,不听劝说。

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三、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我校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牢记《规范》和《守则》内容,做到“知”与“行”相结合,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形成的基础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明确细致地规定了小学生的思想、学习习惯、劳动、卫生、纪律、等方面要遵守的规则。

它既是学生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依据,又是教师评判学生行为是否规范的标准。

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经过一个“知”、与“行”的教育过程。

学校应采取多种办法,如广播、图片、班队活动、说唱、笔答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守则》《规范》的主要内容,要熟记,能背诵出来,使其成为行动的指南。

学校还可以依学龄段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行为规范教育。

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

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

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守则》《规范》内容。

行动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学生一旦懂得了怎么去做,就会根据具体的要求去行动。

我们要尽量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活泼好动,爱参与的天性,给他们更多的尝试练习的机会,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积极的培养。

为此“知”“行”结合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对他们一时过失不能横加批评,要多提醒,和颜悦色;二是要遵循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一段时间培养的习惯不要太多、太难,要讲实效。

一种习惯一旦形成,便能自然发挥作用,并对其他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促进作用。

三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体精神,凡是学生能做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做,如校园劳动、值日生工作、收发作业本等。

总之,要以“知”导“行”,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评价,从而提高养成教育效率,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榜样的示范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形成的引领

小学生缺乏是非观念,辨别能力不强,哪些行为是值得效仿、发扬的,哪些习惯是该摒弃的,思想上不清晰。

如果学生“模仿”的是“榜样”,就有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反之则不然。

这教师在榜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儿童心底里,教师的威信最高,影响最大。

学生爱模仿教师,其细微程度到举手之足。

俗话说:

“跟好人学好人,跟巫婆学鬼神。

”因此,教师的修养、品德、个性、习惯、知识水平是影响学生养成教育的关键因素。

为了新世纪人才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言谈举止,仪表风度,待人处世都得讲究,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另外,学校、年级、班级都要有榜样,都要搞有明显实效性的评比,比出先进,树立榜样。

学校的宣传橱窗、常规评比公告栏、黑板报都要大力宣传、表扬、营造执行《守则》、遵守《规范》的良好氛围,以此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展评价活动,是促使养成教育形成的重要手段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评价是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

因此,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

如:

利用学校每学期在学生中评选的省、市、区、校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及“十小标兵”的评比活动这一契机,通过学生的公平竞争、公平民主的选拔,评选出自己身边的优秀者。

这样一来,不仅使那些树为榜样的学生感到莫大的快乐,巨大的荣耀,而且使他们周围的同学为之羡慕。

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个个争着效仿榜样,向他们靠拢、看齐。

在班级中营造一个人人争做榜样,人人争当先进的你追我赶的氛围,增强了大家不断进取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行为的训练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形成的关键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

“心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

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

在训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必须突出“严、近、小、实”。

严,即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为了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行为规范细则》、《班风评比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训练。

近,就是要求离学生实际生活近一点,有亲身的认同感,不要好高骛远;小,就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以小见大,避免大而空;实,就是要实在、具体,不抽象,扎扎实实,讲究实效。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训练呢?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在学校德育工作上提出了“五个一”的具体要求,进而规范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

第一,整顿一个阵容:

每个同学都要参加升旗、早操、眼操。

升旗、做操时要精神饱满、队伍整齐;早操、升旗和集会结束后要按要求有秩序地退场;做早操、眼操时,认真听口令,动作要准确;集会要肃静,大会发言先向师长和听众致礼,发言结束要致谢,听众要有礼貌鼓掌。

第二,建立一种秩序:

进校,到校见到老师要问“好”或问“早”;到校后要自觉地在教室看书学习,保持室内安静;少先队员每天要戴红领巾,干部要佩带标志;不骑自行车进校。

上课,听到预备铃响,应立即有秩序地走进教室;上课坐姿要端正,发言先举手,没有经过老师同意不得离开座位;注意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加讨论;回答问题时,站立端正,态度大方,声音要响亮.下课后不在教室或走廊奔跑、游戏,不大声喊叫;上下楼梯,要靠右侧走;课间不做危险活动,不扔废物,不玩沙土;不随便进教师办公室,不经允许不准走出校门。

第三,培养一种习惯:

坚持讲普通话,使用好礼貌用语:

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使用好体态语言:

微笑、点头、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递送或接受东西起立并用双手。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长辈共同就餐,要请长辈先就座,离家或回家与家长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家长离家或回家时要主动招呼、递接物品;对待宾客,起立迎送,主动问候,微笑致意,招手道别,遇到老、弱、病、残者行走让路,乘车让座,购物让先;参加集会守时、肃静、观看演出、比赛适度鼓掌、致意。

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吐谈,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喧哗吵闹,爱护花草树木,不在文物古迹、建筑物上涂抹刻画。

自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读书方法,培养生存发展能力。

第四,坚持一项制度:

保持个人卫生,认真负责做好值日工作,不随地吐谈,不乱扔纸屑,不乱倒脏物,不在校外买零食,不在校内吃零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桌椅门窗,注意节约用电、用水,保持校园整洁、优雅;按时回家,不在学校、路上等地方逗留,放学时要和老师、同学说“再见”,过马路要注意来往车辆,遵守交通规则,不到规定年龄不骑自行车,骑自行车不许载人,不许在路上争强斗胜。

做好教师值班、学生劝导、检查工作,搞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防盗窃、抢劫、敲诈、挟持学生的问题发生,确保师生平平安安上学、安安全全回家。

第五,树立一种观念,要学习雷锋讲奉献,主动加入雏鹰行动,参加社区活动,为老弱病残者送温暖,为家庭贫困同学献爱心,为社区公益事业作贡献,爱护同学,特别是高中年级同学要爱护低年级小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要了解、亲近、关心、尊重、体贴长辈,不要影响长辈工作与休息,不要惹长辈生气,不要顶撞长辈、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

要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社会秩序。

只有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做到“严、近、小、实”,养教育才能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监督检查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形成的保证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所以在养成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制定严格、具体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培养效果的先决条件。

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常常有明知故犯的现象,他们知道行为准则,做错事也脸红,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他们常常在外界或内部需求的推动下产生不符合规范的行为。

因此学校要针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查监督。

如:

学校要充分发挥“文明监督岗”、“卫生监督员”的作用,对学生的“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进行监督检查、通报,随时纠正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

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校内外相结合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形成的前提

养成教育是一项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

要提高养成教育的水平,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力量,全方位、全过程、校内外结合以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大环境。

在校内外结合中,与家庭的结合最为重要。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为了使学校教育向家庭、社会继续延伸,尽量减少负面影响,确保学校教育不功亏一篑。

学校要通过家长座谈会,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特别对那些溺爱放任型家庭,更要注意沟通,形成共识。

无数事实证明,家长在养成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

“找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虽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亲密的血缘关系,其情感的感染力是强的,感化作用也是大的。

好家长的活,子女会听;指出的问题,子女能接受;寄于希望,子女会记在心上,付之行动。

所以说家长的表率能成为孩子生活的准则和健康成长的行为规范。

同时班主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巩固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

利用电话交流、请家长到校面谈、家访等多种形式,共同研究小学生养成教育,齐心协力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

(七)、创设优良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养成教育形成的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导向、激励、传递文化信息、审美、娱乐以及育人的功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学校是学生养成习惯的最重要的场所,在校园创设优良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以形象化的宣传教育,树立学生的良好行为意识。

如在教学楼环境布置上,也充分体现人文化设计理念。

应把教学楼每层分成区,各楼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不同文化内涵,给学生设立不同的主题教育内容,并在每个楼层正厅放置教师待课桌椅,每楼层正厅按秩序挂《规范》、《守则》详细图解,把《规范》《守则》的文字进行形象化的解释。

另外,在学校的每一处都要贴上相应的具有上进的的约束学生行为的宣传标语,进而约束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

总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小学养成教育[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林格.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