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781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docx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五》

 

时间:

2011-11-1018:

09来源:

本站原创作者:

湄子点击:

126次

各位朋友晚上好:

在前面几讲里分别学习了对联的几要素,今天我与大家学习对联的炼字技巧与对联的创作方式及对联欣赏。

一:

炼字技巧

所谓炼字,其实就是炼句的一部分。

简单地说,是找到最适合的字,准确而形象地来表达联句的主题和意境。

就联句的文字光“准确”是不够的,联句的文字还要求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字是句的组成部分,句是篇的组成部分。

有了准确形象的字,才富有表现力的句,才富有感染力的对联。

炼字的原则就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感情。

炼字的最高境界,就是所炼的那个字为联句而生。

如何炼字:

1:

多积累知识,要掌握丰富的词汇,炼字,就是用字要精,准。

2:

多读多看多练多借鉴多听多问。

3:

学会触类旁通,达到用字灵活。

4:

多联想,文字因有想象的翅膀才活会灵动。

例句:

如台北阳明山公园鱼乐园联

水清鱼读月

花静鸟谈天

这副对联采用了楹联中衬托和比拟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阳明山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上联的“水清鱼读月”,水---清,鱼--读月,描写鱼儿在寂夜中欣赏月亮的微妙情景,“读”本是动态,和“清”静态,动静相互衬托,巧妙结合,把阳明山清澈的湖水描绘得一清见底。

鱼能“读”月吗?

“读”为古入声字。

关于“月”,人们常用的是:

观月、赏月。

不说“读月”,人尚且如此,何况鱼乎!

那么,为什么要用“读”呢,作者没有说,这里只能是推理了。

“水清鱼读月”,水清”是先决条件。

因为鱼读的是月在水中的影子;所谓“鱼读月”,是作者在水边看到了“水中月”,也看到了鱼游到了“月”边,好像是要吃月、吞月、咬月。

如果这样写,那是写实。

所谓“鱼读月”,是不存在的。

也是不合逻辑的。

那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把自己的意象,强加给鱼。

但是,艺术就是艺术,当我们读到“鱼读月”时,没有觉得不合事实,不合逻辑。

反而觉得有趣、有味,这便是艺术,是无理而趣。

此时的“鱼读月”,可谓鱼读胜人读了。

下联的“花静鸟谈天”,花--静,鸟----谈天。

将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环境描绘得幽静异常,连鸟在花丛中“谈天”也听得清清楚楚。

“静”“谈”,有静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不仅是对花海中的鸟鸣声作了形象的比拟,而且对繁花似锦的幽静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

花静鸟谈天”,如果,花不静呢,那鸟只能飞走了,还谈什么天。

“天”,也可以是谈天说地,说东道西。

只有花静,鸟才能静心闲适谈聊。

这时,我们不由想到了《入若耶溪》的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树影横江,鱼戏枝头鸦宿浪;山光倒海,龙吟岩畔虎眠滩。

”等等的联句。

鱼能读月,鸟可谈天,是移景移情,把人的思想、情感,移到了鱼鸟的世界。

使对联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环境优美、清幽深邃、世外桃园的感觉,产生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这副对联,不仅文词优美,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平仄入律,而且在一副只短短十个字的名胜风景联中,同时运用衬托、比拟、藏字三种不同的艺术技巧,这在楹联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是联界不可多得精品,为作者炼字酌句手笔所深深折服。

二:

自创对联写作方法以及对联欣赏

在对联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就不妨练习出句,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提高诗词写作能力与欣赏能力,“短句练诗,长句练词”,我建议初学对联的朋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想到自己的对句与出句,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彩,要力求从“稳,工”入手,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每天对句不要求数量,要“少而精”,出句要从意境入手,力求“新,奇”且要自出自对,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写作与欣赏能力。

对联的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

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

有诗曰:

“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

对联作品格调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高。

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方能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

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

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

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而选择。

对联出句讲究“行”美,“神”韵美,形美只是对联的“形”,意境美则是对联的“神”。

好的对联并非是指它独特的形式美,而是指它匠心独运的意境美,寥寥数字,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就能浓缩作者无限的情怀。

我们经常说的“意在工先之作”就是指对联的意境美。

因此,我们在对对联时一定要弄清楚出句的本意,恰当的景物选择固然重要,而意境的衔接则更为关键,意境衔接得好,才能保持整体结构的完整和整体画面的和谐优美。

要做到对联的意境和谐优美富有诗意,那么我们就要提炼意境。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所表現的境界。

而对联的意境就是对联所表现的境界。

对联除了讲究对仗工稳,声调谐协之外,也同样应该重视意境的创造。

古往今来的许多名联,所以脍炙人口,历久犹新,首先倒不在于它的对仗工稳、声调谐协,而是在于它创造了一定的意境,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留下有余不尽的回味。

A对联创作方式。

1:

集句式

集句,就是把别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对联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

集句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如:

举杯邀明月(李白句)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句)

2:

摘句式

摘句,也是对联创作方式的一种,就是直接摘取诗文中的偶句而成的。

如:

江作青罗带

水如碧玉簪(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

3:

脱化式

脱化,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关诗词文章中的句子,略加改动,表达出新的主题,而作成新对联。

如:

有名的联名为: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这是纪晓岚将孟浩然的诗句: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稍加改动而成的。

4:

创新式

创新式是用自己的话写成的对联。

这是对联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方式。

有扩联创新式,对句创新式,定题创新式,自由创新式。

最常用的是自由创新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完成整联。

撰联用句技巧。

(1)比喻法。

如:

勤是摇钱树

俭为聚宝盆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2)夸张法

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如:

声驱千骑疾

气卷万山来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3)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春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联)

(4)对比法

心清水浊

山矮人高

(5)反对法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6)正对法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例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

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如:

入流亡所

登岸舍舟

其中,“入流”与“亡所”、“登岸”与“舍舟”,就是句中自对。

又如“荣辱”对“是非”、“溪声山色”对“暮鼓晨钟”、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8)串对法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

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

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

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

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9)借对法

借对。

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

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

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

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

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

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

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0)双关法

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11)用数法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

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12)用典法

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

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

“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

“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

《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

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

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

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还有引用搅动,假换称法,比拟法,同异法,增语法等等,不一一介绍了

撰联用字技巧

(1)析字法

析字联。

所谓析字联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

如:

一明分日月

五岳各丘山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2)合字法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钟

 

二人土上座

一月日边明

(3)复字法

即上下联分别有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出现。

如:

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4)叠字法

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5)谐音法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6)同傍法

同旁联。

所谓同旁联意指联中采用相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7)重言重言,就是在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

有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

如: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副对联题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关帝庙。

上联重言“赤”字,下联重言“青”字,比为单字重言。

也有以几个字为单结重言的,如:

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

称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云阳张飞庙,上联重的“绝世”,下联重的“有声”,都是以两字为单位的。

还有拟声法,飞白法,析数法,应首法,等等,

撰联组句技巧

(1)回文法:

回文又称卷帘,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上下联,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

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另外还有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

当句回文,即同一句子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

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倒句回文,即同一句子在倒读时字面上有变化,但上下联不变。

如:

结同心果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

倒读即为:

果心同结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

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倒读即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能突出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

特别是一些难度更大的回文格,如反复回文、联珠回文、韵对回文等,则更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如:

佛何能测

人不易知

这副反复回文四言联,至少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何能测佛

不易知人

易知人不

能测佛何

知人不易

测佛何能

有时候,这种对联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文字排列组合,使对联数量成倍增加。

(3)顶针法: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

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4)反复法

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让某些词语在句中反复出现,

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5)嵌字法: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有时也为特定词语)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

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对联手法。

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

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

整嵌,就是将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

如《题嵌四大天王》一联:

增长善根,而持国土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之名整嵌入联。

但嵌字法用得较多的还是分嵌,也就是将名称拆开,分别嵌入有关位置。

分嵌的格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嵌入上下联特定位置,有的则是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

嵌入上下联特定位置的格式多用于嵌两个字。

以七言联两字分嵌为例,从第一字至第七字,分别称鹤顶(凤顶)格、燕颔(凫颈)格、鸢肩(鸳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雁翎)格、雁足(凤尾)格

另外,比较常用的两字分嵌还有

魁斗格(一字嵌上联之首,一字嵌下联之末)、

蝉联格(一字嵌上联之末,一字嵌下联之首)

鼎峙格(将三个字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形成三足鼎峙)

碎锦格(将四个以上的字分嵌于上下联非特定位置)等

(6)反问法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通常见不需要回答的,问句本身就包含着答案。

不经几番磨炼;

怎成一段锋芒?

(7)设问法

设问,采用无疑而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印象。

如:

雄关百二谁为最?

要路三千此并名。

(8)分总法

对联中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这种方法“分总法”。

(a)、先总后分式。

如:

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

(b)、先分后总式。

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9)无情法

所谓无情法: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

如:

色难

容易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还有潜意法,歇后法,序换法,巧改法,仿拟法,呼告法,拈连法,婉曲法,两断法,设谜法,层递法等。

三:

对联欣赏

例句:

(1)

  琴伴庭前月

  箫吹岭上云

这是写景对联,此联句上下承接,形成一件有机联系的、呼应的、浑然一体的作品。

在对写景类联句过程中,要发挥想象力的作用,紧扣主题之中。

纯写景的出句,很多不适合于反对法。

以写景为主的出句,对句时景物的选择一定要就近选取,时间和空间上比较贴近,如果跨度太大,就会使整体结构显得松散,破坏整体画面的和谐。

同时,练字方面也尽量采用描写景物的字眼,感情色彩比较强的字眼尽量少用。

例句:

(2)

 出句:

清凉小院蝉声细

  对句a:

热闹红楼酒令粗

  对句b:

宁静荷塘月色幽

  对句c:

寂寞佳人倦意长

出句采用直描的手法,以写景为主,抒情为辅,寓情于景,以环境的清幽来衬托主人公恬淡的心境。

清静凉爽的小院里,蝉声在枝叶间长吟不断,以蝉声的细长来烘托小院的清静。

“细”乃点睛处,本来很平常的夏日乘凉图,用一“细”字而意境全出,令人颇堪细嚼,回味无穷,感觉蝉声是动听的,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若改用“噪”字,虽然能将主人公心烦意乱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却破坏了和谐的画面,美感尽失。

赏析对句

a对句揣意很不错,试图以灯红酒绿的喧嚣来反衬清凉幽静的小院,从而形成极大的反差。

若单看对句,意境还是可以的,但上下联结合起来看,就破坏了那宁静安适的画面,主人公所有的闲情逸致顿然消失。

红楼里粗野的酒令声直灌耳鼓,破坏了小院宁静和谐的环境。

衔接欠佳,整句景物接得太远了,结构松弛,没有承接出句意境。

b对句比较工整:

一幅清幽的荷塘月色图。

此句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信手拈来,整句意境与出句衔接极佳,景物选择也比较恰当,进一步烘托了那种清幽、恬淡的意境,与出句可谓相得益彰,就像将一幅图画的下半幅进一步展开,从而让人看到一幅完整的图画:

清凉的小院里蝉声悠长、轻细,皎洁的月色映照着旁边的荷塘,似乎闻到几许淡淡的荷香。

主人公的听觉、视觉、甚至嗅觉都在活动,整个身心都处在非常兴奋、愉悦之中,一种恬淡、闲适的心境尽涌而出,自然、流畅,一挥而就。

c对句若作为宽对,揣意还是不错,对仗较好。

此对句以抒情为主,笔锋一转,由景写人,将人物呼出,整幅图画展开,读者看到的是一位佳人,因内心寂寞而疲倦不堪。

至于寂寞的原因,没有明说,是芳心未许?

是思念情侣?

是被人误解?

是谁知我心?

等等因由,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空间。

整句意境不错,下笔很到位,力图以清幽、惬意的环境来反衬佳人内心的无限苦闷,悠闲的去处,她却无心消受。

此对句立意不错,无限情怀尽在不言中。

不足之处在于对出句本意的衔接上欠佳,“佳人”、“倦意”对得太宽了。

例句(3)

出句:

江吞红日醉 

  对句:

山枕彩云眠 

此联采用比拟手法,描绘出一幅傍晚时的山水图,生动形象、充满生机,画面空阔、气势雄浑,景物选择跨度比较大,但整体结构的设计、画面的和谐、意境的衔接都恰到好处,给人以空灵、峻美的感觉。

以上对以写景为主的出句进行对句时,景物的选择和整体意境的衔接作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对于那些以抒情、抒怀、言志、阐理为主的出句,为了进一步表达出句的本意,对句时景物的选择,通常时间和空间跨度比较大,但整体意境的衔接却要恰到好处。

总之,对联的意境为先,整体意境的衔接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对联整体结构的紧凑、画面的和谐、意境的吻合。

因为对同一个出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所以对出来的结果也千差万别,但以整体意境的衔接良好为目的。

使一副对联才有完整性欣赏行,从而达到高水平的对联。

所有楹联基础课今天就讲完了,谢谢各位朋友与我共同学习,期待各位朋友佳句频出。

联路上因为有你更精彩!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