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83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docx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设计

课程名称:

电力电子技术

题目:

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的设计

专业班级:

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刘星平

审批:

任务书下达日期2011年12月19日

设计完成日期2011年12月30日

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设计内容:

1.电路功能:

1)有固定直流电源,通过功率变换(高频逆变)得到20~50KHz的

高频交流,再经高频整流与滤波,得到所需的直流;

2)电路由主电路与控制电路组成,主电路主要环节:

工频整流滤波、

功率变换(高频逆变)、高频整流滤波。

控制电路主要环节:

冲发生电路、脉宽调制PWM、电压电流检测单元、驱动电路。

3)功率变换电路中的高频开关器件采用IGBT或MOSFET。

4)系统具有完善的保护

2.系统总体方案确定

3.主电路设计与分析

1)确定主电路方案

2)主电路元器件的计算及选型

3)主电路保护环节设计

4.控制电路设计与分析

1)检测电路设计

2)功能单元电路设计

3)触发电路设计

4)控制电路参数确定

设计要求:

1.脉宽调制信号由专用集成芯片SG3525产生。

2.设计思路清晰,给出整体设计框图;

3.单元电路设计,给出具体设计思路和电路;

4.分析所有单元电路与总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给出必要的波形分

析。

5.绘制总电路图

6.写出设计报告;

主要设计条件

1.设计依据主要参数

1)输入电压:

单相(DC)15V(1+15%),单相输出:

AC(0~150V)

2)输出电流:

≤5A

3)电压调整率:

≤1%

4)负载调整率:

≤1%

5)效率:

≥0.8

6)功率因数:

≥0.8

2.可提供实验与仿真条件

说明书格式

1.课程设计封面;

2.任务书;

3.说明书目录;

4.设计总体思路,基本原理和框图(总电路图);

5.单元电路设计(各单元电路图);

6.故障分析与电路改进、实验及仿真等。

7.总结与体会;

8.附录(完整的总电路图);

9.参考文献;

11、课程设计成绩评分表

进度安排

第一周星期一:

课题内容介绍和查找资料;

星期二:

总体电路方案确定

星期三:

主电路设计

星期四:

控制电路设计

星期五:

控制电路设计;

第二周星期一:

控制电路设计

星期二:

电路原理及波形分析、实验调试及仿真等

星期四~五:

写设计报告,打印相关图纸;

星期五下午:

答辩及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1.石玉,栗书贤.电力电子技术题例与电路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浣喜明,姚为正.电力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莫正康.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郑琼林,耿学文.电力电子电路精选.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6.刘定建,朱丹霞.实用晶闸管电路大全.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7.刘祖润,胡俊达.毕业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8.刘星平.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校内,2007.

第1章概述5

1.1逆变电源的发展背景5

1.2设计思想5

第2章设计设计总体思路6

2.1总体框架图6

2.2设计的原理和思路7

2.35PWM控制原理7

第3章硬件电路的设计9

3.1SG3525介绍9

3.2文氏电桥振荡电路11

3.3移位电路分析13

3.4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13

第4章系统的检测与分析14

4.1正弦发生器部分的调试14

4.2逆变部分及整体运行结果15

第5章心得体会17

附录总电路图18

第1章概述

1.1逆变电源的发展背景

逆变电源是一种采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电能变幻的装置,它从交流或直流输

入获得稳压恒频的交流输出。

逆变电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技术,它横跨电

力、电子、微处理器及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是目前电力电子产业和科研的热

点之一。

逆变电源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电力、铁路交通、邮电通信等诸多

领域。

逆变电源的发展是和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器件的发展带动着

逆变电源的发展。

逆变电源出现于电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20世界60年代,到

目前为止,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逆变电源是采用晶闸管(SCR)作为逆变器的开关器件称为可控硅逆变

电源。

可控硅逆变电源的出现虽然可以取代旋转型变流机组,但由于SCR是一种

没有自关断能力的器件,因此必须增加换流电路来强迫关断SCR,但换流电路复

杂。

噪声大、体积大、效率低等原因却限制了逆变电源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代逆变电源是采用自关断器件作为逆变器的开关器件。

自20世纪70年

代后期,各种自关断器件想运而生,它们包括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晶闸管

(GTR)、功率场效应管(MOSFE)T、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GBT)等。

自关断器

件在逆变器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逆变电源的性能

第三代逆变电源实时反馈控制技术,使逆变电源性能得到提高。

实时反馈控制

技术是针对第二代逆变电源非线性负载适应性不强及动态特性不好的的缺点提

出来的,它是最近十年发展起来的的新型电源控制技术,目前仍在不断完善和发

展之中,实时反馈控制技术的采用使逆变电源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1.2设计思想

本设计所需单相正弦波SPWM逆变电源的设计采用了运算放大器、二极管、功

率场效应管、电容和电阻等器件来组成电路。

逆变电源是一种采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电能变换的装置,它从交流或直流输

入获得稳压恒频的交流输出。

通过对电路的分析,参数的确定选择出一种最适合

的方案。

输出频率由电压控制,波形幅值由电阻确定。

本设计以SG3525驱动芯片为核心,完成了单相正弦波SPWM逆变电源的参数

设计,并利用所得结果,完成了实际电路的连接,通过调试与分析,验证了设计

的正确性。

2.1总体框架图

正弦波发生器

第2章设计总体思路

倒相器

SG3525

锯齿波发生

图1总体框图

此次课程设计要求输入15V直流,输出0~150V交流,主电路采用单相桥式

逆变电路,对高频开关器件常用PWM波控制,要产生正弦波可采用SPWM控制方

法,通过控制电力电子器件MOSFE的关断来控制产生交变正弦波电压。

控制电T

路主要实现产生SPWM波,设计要求选用SG3525电流控制型PWM控制器产生控制

脉冲。

而SG3525实质上是通过输入的两路波进行比较,输出比较后形成的脉冲

波,鉴于SG3525的这一特征,可以通过输入正弦漫头波和锯齿波进行比较得到

所需的正弦波控制脉冲。

正弦波产生器的设计有多种方法,本次课程设计采用

555定时器多谐振电路产生方波经过滤波产生正弦波的方法作为正弦波产生器,

再经过整流,使之成为正弦漫头波。

锯齿波的产生电路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利用

SG3525内部提供的谐振器加入外围电阻电容产生。

此外电路要求输出的正弦波

幅度可调,此时就需要使加入的正弦波漫头波幅值可调,此可以通过一加法器使

之与设置电压相叠加产生电压可变的正弦电压。

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一些中间环节都是需要滤波的,由于产用SPWM控制,

主电路的谐波成分较少,可以通过简单的RC无源滤波。

控制电路中的方波要变

要滤去的谐波成分就要多得多,可以采用有源滤波,且可

由于设计出来的电路是作为电源用的,对电源电流、电压检测就显得非常有

UC3842的关断信号,从而实现

为了不至使电路结构过于复杂,只设计了简

2.2设计的原理和思路

电路采用他励式,2管双推动输出脉宽调制方式输出电压为220V,输出电流2A,

PWM脉宽调制电路SG3525。

2.3SPWM控制原理

逆变电路理想的输出电压是图2-1(a)正弦波u0=Uo1sinωt。

而电压型逆变

如果将一个正弦波半波电压分成N等分,并把正弦曲线

且矩形脉

得到如图2-1(b)所示的脉冲列这就是PWM

正弦波的另外一个半波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等效。

可以看出,该PWM波形

SPW(MSinusoidalPulseWidthModulation)

2-1SPWM电压等效正弦电压

根据采样控制理论,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

其效果基本相同。

脉冲频率越高,SPWM波形越接近正弦波。

逆变器的输出电压

为SPWM波形时,其低次谐波将得到很好的抑制和消除,高次谐波又能很容易滤

去,从而可获得畸变率极低的正弦波输出电压。

SPWM控制方式就是对逆变电路开关器件的通、断进行控制,使输出端得带一

系列幅值相等而狂度不相等的脉冲,用这些脉冲来代替正弦波或者其他所需要的

波形。

从理论上讲,在SPWM控制方式中给出了正弦波频率、幅值和半周期内的脉冲

数后,脉冲波形的宽度和间隔便可以准确计算出来,然后计算的结果控制电路忠

各开关器件的通、断,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波形,这种方法称为计算法。

计算法

很繁琐,其输出正弦波的频率、幅值或相位变化时,结果都要变化,实际中很少

应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采用正弦波与等腰三角波橡胶的办法来确定各矩形脉

冲的宽度。

等腰三角波上下宽度与高度呈线性关系且左右对称,当它与任何一个

光滑曲线相交时,即得到一组等副而脉冲宽度正比于该曲线换数值的矩形脉冲,

这种方法称为调制法。

希望输出的信号为调制信号,接受调制的三角波称为载波。

当调制信号是正弦波时所得到的便是SPWM波形;当调制信号是正弦波时,等效

也能得到与调制信号的SPWM

根据前面的法分析,SPWM逆变电路的优点可以对那如下:

1.以得到接近正弦波输出电压,满足负载需要。

2.整流电路采用二级管整流,可获得较高的功率因数。

3.只用一级可控的功率环节,电路结构简单。

4.过对输出脉冲宽度控制就可改变输出电压的大小,大大加快了逆变器的动

态响应速。

3-1SG3525引脚图

第3章硬件电路的设计

3.1SG3525介绍

随着电能技术的发展,功率MOSFE在开关变换器中开始广泛使用,T为此美国

硅通用半导体公司推出SG3525。

SG3525是用于驱动N沟道功率MOSFE,其产品T

一推出就受到广泛好评。

SG3525系列PWM控制器分军品、工业品、民品三个等

级方面。

下面对SG3525特点、引脚功能、电器参数、工作原理以及典型应用进

行介绍。

3.1.1PWM控制芯片SG3525功能简介

SG3525是电流控制性型PWM控制器,所谓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器是按照反馈

电流表调节脉宽的。

在脉宽比较器的输入端直接用流过输出电感线圈的信号与误

差信号放大器输出信号进行比较,从而调节占空比使输出电感峰值电流跟随误差

电压变化而变化。

由于结构上有电压环和电流环双环系统。

因此,无论开关电源

的电压调整率、负载调整率和瞬态响应特性都有提高,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新型控

制器。

3.1.2SG3525内部结构和工作特性

Uref

Ucc

输出B

UC

接地

输出A

封锁端

补偿端

3-2SG3525结构方框图

1.相输入端(引脚1):

误差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该误差放大器的增益标称值

为80dB,其大小由反馈或输出负载而定,输出负载可以是纯电阻,也可以是电

阻性元件和电容元件的组合。

该误差放大器的共模输入电压范围为1.5~5.2V。

此端通常接到与电源输出电压相连接的电阻分压器上。

负反馈控制时,将电源输

出电压分压后与基准电压相比较。

2.相输入端(引脚2):

此端通常接到基准电压引脚16的分压电阻上,取得2.5V

的基准比较电压与引脚1的取样电压相比较。

3.步端(引脚3):

为外同步用。

需要多个芯片同步工作时,每个芯片有各自的

振荡频率,可以分别与它们的引脚4相副脚3相连,这时所有芯片的工作频率以

最快的芯片工作频率同步;也可以使单个芯片以外部时钟频率工作。

4.步输出端(引脚4):

同步脉冲输出。

作为多个芯片同步工作时使用。

5.振荡电容端(引脚5):

振荡电容一端接至引脚5,另一端直接接至地端。

6.振荡电阻端(引脚6):

振荡电阻一端接至引脚6,另一端直接接至地端。

7.放电端(引脚7):

Ct的放电由5、7两端的死区电阻决定。

8.软起动(引脚8):

比较器的反相端,即软起动器控制端(引脚8),引脚8可

外接软起动电容。

9.补偿端(引脚9):

在误差放大器输出端引脚9与误差放大器反相输入端引脚

1间接电阻与电容,构成PI调节器,补偿系统的幅频、相频响应特性。

10.锁端(引脚10):

引脚10为PWM锁存器的一个输入端,一般在该端接入过

流检测信号。

11.冲输出端(引脚11、引脚14):

输出末级采用推挽输出电路,驱动场效应功

率管时关断速度更快。

12.地端(引脚12):

该芯片上的所有电压都是相对于引脚12而言,既是功率

地也是信号地。

13.挽输出电路电压输入端屿1脚13):

作为推挽输出级的电压源,提高输出

级输出功率。

14.片电源端(引脚15):

直流电源从引脚15引人分为两路:

一路作为内部逻辑

和模拟电路的工作电压;另一路送到基准电压稳压器的输入端,产生5.1V土1

的内部基准电压。

15.准电压端(引脚16):

基准电压端引脚16的电压由内部控制在5.1V土1。

可以分压后作为误差放大器的参考电压

(3)SG3525脉宽调制器的特点

1.工作电压范围宽:

8~35V。

2.5.1V士1%微调基准电源。

3.振汤器上作频率泡围觅:

l00~400kHz。

4.具有振荡器外部同步功能。

5.死区时间可调。

6.内置软起动电路。

7.具有输入欠电压锁定功能。

8.具有PWM锁存功能,禁止多脉冲。

9.逐个脉冲关断。

10.双路输出(灌电流啦电流):

500mA(峰值)。

3.2文氏电桥振荡电路

硬件电路由三部分组成如图3-3

3-3硬件电路组成图

正弦波发生器由两部分组成。

前半部分为RC串并联型正弦波振荡器,后半部

分为移位电路,最终将正弦波信号加在SG3525的输入管脚。

图3-4为设计所选

正弦信号发生装置的电路图

-12V

图3-4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如图3-4所示,电阻R6左边是由Ua741和文氏电桥反馈网络组成的正弦波震

荡电路。

R4、C1与R5、C2组成文氏电桥的两臂,由他们组成正反馈的选频网络;

文氏电桥的另外两臂由R1及R2、R3、RP1组成,是Ua741的负反馈网络,它们

与集成运放一起组成振荡电路的放大环节。

整个震荡条件主要由这两个反馈网络

的参数决定。

振荡电路为RC串并联的选频网络,其振荡频率可由f=1/2*pi*RC计算。

为使

文氏电桥振荡电路满足起振条件,必须要求A≥3即R1≥2R2,即是在本电路忠

的R2+R3+RP≥22R1。

因此,在运放的线性区间内电路不可能满足恒幅度平衡条

件,只有当运放进入非线性区后,电路才能满足幅度平衡条件,因而输出电压信

号将会产生非线性失真。

为了减小非线性失真,应使电路的放大倍数A尽可能接

近3.但是这样将使振荡电路起振调钱的裕度很小,当电路工作条件稍有变化时

就有可能不起振。

如果放大电路的负反馈网络采用非线性元件,它能够在输出信

号较小时确保A足够大使电路容易起振;并且随着输出信号逐渐增大A能逐渐变

小,也能够在运放进入非线性以前使电路满足幅度平衡条件,这样就可以获得即

稳定而又不失真的正弦波输出信号。

本电路中加入了两个二极管进行稳幅,它是利用二极管的非线性自动调节负

反馈的强弱来维持输出电压的恒定。

如果起振A﹥3,则振幅将逐渐增大,在振

荡过程中VD1、VD2将交替导通和截止,总有一个处于正向导通状态的二极管与

电阻并联,由于二级管正向电阻随电压增加而下降,因此负反馈随振幅上升而增

强,也就是说A随振幅增大而下降,直至满足振幅平衡条件为止,并维持一定得

振幅输出。

因此调节RP1可以改变振荡的幅值以获得最小失真。

总的来说,使用

二极管做稳幅电路简单又经济,虽然波形失真可能较大,但适用于这种要求不高

的场合。

文氏电桥正弦波振荡电路可以很方便的改变振荡频率,频率的调节范围也很

广,目前许多的振荡电路都采用这种形式的电路。

另外,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

振荡频率与RC的乘积成反比,如果希望加入它的振荡频率,势必减小R和C的

取值。

然而减小R将使放大电路的负载加重,减小C也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

振荡频率将受寄生电容的影响而不稳定。

此外,普通集成运放的带宽较窄,也限

定了振荡频率的提高。

因此,有集成运放组成的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

一般不超过1MHz,本电路输出正弦波频率为50Hz,在要求范围之内,所以选取

RC正弦波振荡电路是可行的。

3.3移位电路分析

SG3525芯片振荡产生锯齿波,锯齿波的顶点约为3.3V,谷点约为0.9V。

弦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正弦波需与SG3525产生的锯齿波进行比较,所以要将正弦

波位移至相应位置。

图3-4中,包括R6以内右边的电路为位移电路,电阻R6与变阻器RP3先使

前半部分输出的正弦信号的幅值降低,调节RP3使其变化至需要的幅值范围内然

后输出。

电阻R7、R8和变阻RP2的作用是使正弦信号位移,调节RP2使正弦波位移至

电路所需位置。

其后是一个带负反馈的运算放大器电路。

而且上面有个电容,表

示对某频率段有较大的负反馈作用。

运算放大器同相输入端电位为零,根据电路

虚短的原理其反相输入端的电位也为零,所以当输入电压小于零的时候运放才有

输出波形。

3.4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

逆变电路的主要功能是将直流电逆变成某一频率或可变频率的交流电供给负

载。

本论文所选的逆变电路如图3-5所示,U=15为直流输入电压,当开关使VT1

导通,VT2截止时,逆变器输出电压U0=U;当开关使VT2导通,VT1截止时,逆

变器输出电压U0=-U。

当以频率fs交替切换VT1和VT2时,则在输出上获得如图

3-6所示的交变电压波形,其周期Ts=1/fs,这样,就将直流电压U变成的交流

电压U0。

U0含有各次谐波,论文是想得到正弦波电压,则可通过LC滤波器滤波

获得。

Uo

Ud

-Ud

3-6交变电压波形

4系统的检测与分析

4.1正弦发生器部分的调试

测试结果如下:

表4-1为文氏振荡电路电位器RP1和输出电压U的关系。

表4-1输出电压和电位器RP1的关系

RP1(K)

1.3

1.74

3.8

5.20

Uo(V)

2.74

3.09

4.37

6.03

运行过程中振荡产生的正弦波和位移后的正弦波如图4—1、4—2所示,正弦

波的起振幅值为3V,起振时RP1为1.74K。

最大不失真幅值为6V,RP1为5.20K。

脉宽调制SG3525的振荡器产生的锯齿波顶点约为3.3V,谷点约为0.9V。

移后的正弦波应调节至与其相近。

最后RP3的调节值为5.28K,RP2的调节值为

2.03K。

4-1文氏振荡电路波形

 

图4-2移位电路波形

4.2逆变部分及整体运行结果

由波形发生器产生一50Hz、幅度可变的正弦波,送人SG3525的第9端,和

SG3525的第5脚(锯齿波)比较后,输出经调制(调制频率约为10kHz)的SPWM

波形,经过到相器反相后,得到两路互为反相的PWM驱动信号,分别驱动功率场

效应管VT1、VT2,使VT1、VT2交替导通,从而在高频变压器的副边得到一SPWM

波形,经过LC滤波后,得到一50Hz的正弦波,幅度可通过电位器RP进行改变。

波形如下图4—3所示。

表4—2为逆变电路中电位器RP和输出电压Uo的关

系。

表4-2输出电压和电位器RP的关系

RP(K)

4.36

5.75

7.35

9.48

Uo(V)

6.83

7.58

9.32

10.53

SG3525芯片5号管脚的锯齿波波形如图4—3所示

4-35号管脚锯齿波波形

 

图4—4脉宽调制正弦波波形

输出的单相正弦波逆变电源信号波形如图4—5所示

4-5输出的正弦波逆变电源信号波形

第五章总结与心得

为期两周的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在经过了14天的忙乱之后终于取得了成绩也

终于写出了这份报告。

可以说这次的课程设计取得了成功。

刚刚拿到课程设计的题目时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动手,课题名称里的芯片根

本就没听说过。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老师给的资料,弄清楚了它的功能,才真正开

始了设计。

但这个东西包括了几个部分,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它的整体设计思路,

在其框架之下,对各部分的单元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最后经过电路的修改,参数

的确定,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总的电路图。

课程设计虽然大家的课题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大家之间的团队合作还是很

重要的,有些地方自己一个人看不明白,通过和同学之间的讨论最终弄明白,这

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我相信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们大家之间对于电力电子的

学习取得了更加大的进步。

这次实习我学到了很多。

在摸索该如何设计电路使之实现所需功能的过程

中,培养了我的设计思维,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体会设计的艰辛的同时,更

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通过这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从开始任务到查找资料,到设计电路图,到最

后的实际接线过程中,我学到了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上课时总觉得所学的知

识太抽象,没什么用途,现在终于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平时上课老师讲的内容

感觉都听明白了,但真正到了用的时候却不怎么会用了,经过这次课程设计才知

道,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并不是把每一章的内容搞懂就行了,而是要将每一章的

内容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并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学到了

不少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

这次设计不但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与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还有本次课程设计最重要的是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平时学习的时候只是片

面的认识和照搬书本上的知识,书本知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理论联系实际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要在实际运用的时候结合实际的环境,具体

的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这次课程设计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