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4891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21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docx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簿表格式1doc

 

年级五年级

科目语文

教师李建平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1 草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启发式和探究法

学法

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

教具

一体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

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

下面请看录像。

(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教学过程(续):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

写的是哪里的草原?

(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

旗相当于县。

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

(有三种方法:

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

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

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

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教学过程(续):

 

板书设计:

1 草原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1 草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过程与方法

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

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重点

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法

启发式和探究法

学法

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

教具

一体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教学过程(续):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

(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

(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

(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

强调了什么?

(单击第一段品句一)。

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

(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

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

(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

(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

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

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

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

教学过程(续):

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

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

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

板书设计:

1 草原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作业布置:

背诵第一段。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1 草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教材分析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法

启发式和探究法

学法

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

教具

一体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

(可以分作三层。

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中的“河”为

教学过程(续):

什么要加感叹号?

(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

(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

(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喻?

(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

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

(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

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

说明了什么?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

(“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教学过程(续):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

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

说明了什么?

(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

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2 丝绸之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法

启发式和探究法

学法

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

教具

一体机、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是啊!

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

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

(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

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

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

(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教学过程(续):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

(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

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

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

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

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幻灯片:

世界政区图)

南道:

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

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

(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

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幻灯)

提示:

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

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

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幻灯:

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

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

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

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教学过程(续):

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

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

(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

(可作适当补充)(幻灯)

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

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3 白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过程与方法

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法

启发式和探究法

学法

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

教具

一体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续):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

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

新疆。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续):

 

板书设计:

3 白杨

 

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3 白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难点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教法

启发式和探究法

学法

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

教具

一体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

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

(①外表:

挺直、粗壮;②内在:

哪里需要就

教学过程(续):

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

(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

(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是什么意思?

本课指的是什么?

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

)[讨论后板书:

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讨论后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

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

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接着回答。

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

(板书:

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

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

(板书:

借物喻人)

教学过程(续):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

 

课时计划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节第课时年月日

课题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

启发式和探究法

学法

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

教具

一体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

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

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

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

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续):

1.自学课文:

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

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