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932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docx

口腔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

1解剖牙冠(anatomicalcrown):

牙体外层被牙釉质掩盖局部,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之公保含烟创作

2临床牙冠(clinicalcrown):

牙体露出口腔局部,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3解剖牙根(anatomicalroot):

牙骨质掩盖的局部.

4临床牙根(clinicalroot):

口腔内见不到的牙体局部.

5出龈:

牙胚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

6萌出(eruption):

牙冠出龈至【到达咬合接触】的全进程.牙萌出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7唇面(labialsurface):

前牙牙冠接近唇黏膜的一面,称为唇面.

8颊面(buccalsurface):

后牙牙冠接近颊黏膜的一面,称为颊面.

9舌面(lingualsurface):

牙冠接近舌侧的一面,称为舌面.

10腭面(palatalsurface):

上颌牙牙冠舌面因接近腭侧,称为腭面.

11邻面(proximalsurface):

同一牙弓内相邻两牙相互接触的面,称为邻面.

12近中面(mesialsurface):

牙冠离中线较近的邻面,称为近中面.

13远中面(distalsurface):

牙冠离中线较远的邻面,称为远中面.

14牙合面(occlusalsurface):

上下颌后牙咬合时发作接触的一面.

15切嵴(incisalridge):

前牙无牙合面,切端【舌侧】有切咬功用的嵴,称为切嵴.

16中线(medianline):

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两中切牙、下颌两中切牙之间.中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将牙弓分红左右对称的两局部.

17牙体长轴(longaxis):

沿【冠根】方向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线.

18接触区(contactarea):

牙与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区域,亦称邻接处.

19线角(lineangle):

牙冠上两个相邻牙面相交地方成的角称线角,如近中面与唇面相交称为近唇线角.

20点角(pointangle):

牙冠上三个相邻牙面相交所成的角称点角,如磨牙的近颊牙合点角.

21外形高点(heightofcontour):

【牙冠】各【轴】面上最突出的局部.

22牙体三等分(divisionintothirds):

为了便于明确牙体各面上某一部位所在,常将牙【轴面】在一个方向分为三个等份来描述.在唇(颊)舌向将牙冠邻面分为唇(颊)1/3、中1/3、舌1/3;在近远中向可将牙冠分为近中1/3、中1/3、远中1/3;在垂直向可将牙冠分为切(牙合)1/3、中1/3、颈1/3;牙根可分为颈1/3、中1/3、根尖1/3.

23牙尖(dentalcusp):

牙冠概略近似锥体的显著隆起称牙尖.位于尖牙切端、后牙的牙合面上.

24舌面隆突(cingulum):

前牙舌面近颈1/3的半月形隆突起,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25结节(tubercle):

牙冠上釉质过度钙化而形成的小突起,可在牙合面、切牙切缘见到.

26切缘结节(mamelon):

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随着牙的磨耗逐渐消失.

27嵴(ridge):

牙冠概略细长形的釉质隆起.依据其位置、形状、方向,可分为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

28切嵴(incisorridge):

为切牙切端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具有切割功用.

29边缘嵴(marginalridge):

为前牙舌面窝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

30牙尖嵴(cuspridge):

从牙尖顶辨别斜向近、远中的嵴.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辨别组成颊牙合边缘嵴和舌牙合边缘嵴.

31三角嵴(triangularridge)(03名解):

为后牙牙合面牙尖顶端伸向牙合面的细长形釉质隆起.三角嵴由构成牙尖的近中和远中两斜面集合而成.

32斜嵴(obliqueridge):

牙合面两牙尖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的嵴,是上颌磨牙牙合面重要的解剖标志.

33横嵴(transverseridge):

相对牙尖的两条三角嵴,横过牙合面相连形成的嵴,是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特征.

34轴嵴(axialridge):

为轴面上从牙尖顶端伸向牙颈的纵形隆起.尖牙唇面的轴嵴称唇轴嵴,后牙颊面的轴嵴称颊轴嵴,【尖牙和后牙舌面】的轴嵴称舌轴嵴.

35颈嵴(cervicalridge):

牙冠唇、颊面上,沿颈缘部位微突的釉质隆起.

36窝(fossa):

牙冠概略不规则的凹陷,略似一个四周环山的盆地,称为窝.如前牙的舌面窝、后牙的牙合面窝.

37沟(groove):

牙冠各面上,介于牙尖和嵴之间,或窝底部细长形的、似山间溪流的凹陷局部.

38发育沟(developmentalgroove):

牙生长发育时,两个生长叶相融合所形成的浅沟.

39副沟(supplementalgroove):

发育沟以外的任何沟统称为副沟,其形态不规则.

40裂(fissure):

钙化不全的沟称为裂,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41点隙(pit):

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集合处,或【某些发育沟末端所形成的点状凹陷】称为点隙.此处釉质未完全衔接,是龋的好发部位.

42斜面(inclinedsurface):

组成牙尖的各面,称为斜面.

43生长叶(lobe):

牙生长发育的钙化中心,其融合处为发育沟.少数牙由四个生长叶发育而成,少数牙由五个生长叶发育而成.

44楔状隙/外展隙(embrasures)(03名解):

两牙接触区周围向四周展开的V字形空隙.依据其部位称为唇/颊/舌楔状隙、切楔状隙/牙合楔状隙,在龈方者称邻间隙.除上颌第一磨牙颊侧楔状隙年夜于舌侧楔状隙、下颌切牙唇舌楔状隙接近外,一般舌楔状隙年夜于颊楔状隙.

45髓腔(pulpcavity):

位于牙体的中部,周壁除根尖孔(有的尚有副孔和侧孔)外,其余均被坚固的牙实质所包被,髓腔内内充溢牙髓.髓腔形态与牙体外形基内幕似,但体积显著缩小.

46髓室(pulpchamber):

髓腔位于牙冠及牙根的颈部的局部,其形状与牙冠的外形相似.前牙髓室与根管无明显界线;后牙髓室呈立方形,分顶、底及四壁,是髓腔中较为开阔的局部.

47髓室顶(roofofpulpchamber):

与牙合面或切嵴相对应的髓室壁称髓室顶.

48髓室底(floorofpulpchamber):

与髓室顶相对的髓室壁称髓室底.

49髓室高度:

髓室顶、髓室底之间的间隔称为髓室高度.

50髓室壁(wallofpulpchamber):

与牙冠轴面相对应的髓腔牙实质壁辨别称近中髓壁、远中髓壁、颊侧髓壁和舌侧髓壁.亦有将髓室顶和髓室底列入髓室壁者,即髓室共有六壁.

51髓角(pulphorn):

髓室伸向牙尖突出成角形的局部,其形状、位置与牙尖外形相似.

52根管口(rootcanalorifice):

髓室底上髓室与根管的移行处.

53根管系统(rootcanalsystem):

髓腔除髓室以外的管道局部,可以表现为根管、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副根管等.

54根管(rootcanal):

位于牙根内的年夜局部髓腔.根管数目与牙根数目不完全一致.

55侧副管(lateralaccessorycanal):

根管系统中除根管以外的一切管道.包括管间吻合、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副根管.

56管间吻合(intercanalanastomoses):

又称管间侧支或管间交通支,为发自相邻根管间的交通支,可为1至2支,呈水平、弧形、网状,多见于双根管型,根中1/3多于根尖1/3,根颈1/3者最少.

57根管侧支(lateralbranchofrootcanal):

又称侧支根管,为发自根管的细小分支,常与根管呈接近垂直角度,贯串牙实质和牙骨质,通向牙周膜腔.根尖1/3者多于根中1/3,根颈1/3者最少.

58根尖分歧(apicalramifications):

为根管在根尖分出的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仍存在.多见于前磨牙和磨牙.

59根尖分叉(apicalfurcation):

为根管在根尖分散成2个或2个以上的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不复存在.

60副根管(accessoryrootcanal):

为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处的管道,多见于磨牙.

61根尖孔(apicalforamen):

根管在牙根概略的启齿.少数单根牙仅在牙根尖处有根尖孔;多根牙50%以上根尖孔不在根尖顶端,舌侧>远中>近中>唇颊侧.

62牙列(dentition)/牙弓(dentalarch):

牙依照一定的顺序、方向、位置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63牙合平面(occlusalplane):

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该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根本上平分颌间间隔,口腔修复中,常以此平面作为制作全口义齿牙合堤和排列人工牙的依据.

64解剖学牙合平面:

从下颌中切牙的近中邻接点到双侧最后一个磨牙远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平面.

65司匹曲线(curveofSpee):

即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为衔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该连线早年往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切牙段较平直,从尖牙向后经前磨牙至第一磨牙的远颊尖逐渐降低,然后第二、第三磨牙的颊尖又逐渐升高.

66赔偿曲线(compensatingcurve):

即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为衔接上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该连线早年往后是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从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至最后磨牙的远颊尖段则逐渐向上弯曲.

67横牙合曲线(transversecurveofocclusion)/Wilson曲线(CurveofWilson):

在上颌,由于其磨牙向颊侧倾斜,使舌尖的位置低于颊尖.因此衔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为上颌的横牙合曲线.同样,衔接下颌双侧同名牙颊、舌尖所形成的曲线,称下颌的横牙合曲线.由于下颌磨牙向舌侧倾斜,因此颊尖较舌尖高,其横牙合曲线凹向上,但下颌磨牙的颊尖被磨耗后可呈凸向上的曲线.

(衔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所成的曲线,上颌为凸向下,下颌为凹向上.——《口腔解剖生理学(考试辅导教材)》-李晓箐)

68牙尖交织牙合(intercuspalocclusion,ICO):

指上下颌牙牙尖交织,到达最普遍、最严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正常的牙尖交织牙合,上下颌牙最普遍、最严密地接触,整个牙列及牙周组织受力平均,便于接受和分散咬合负荷,最年夜限度发扬咀嚼食物的潜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牙合关系.

69正中牙合(centricocclusion,CO):

牙尖交织牙合时,下颌骨多处于正中,故过来牙尖交织牙合被称为正中牙合.

70覆牙合(overbite):

是指牙尖交织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间隔,关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间隔,正常时为2~4mm;关于后牙,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间隔.临床上所说的覆牙合一般指前牙.

71掩盖(overjet):

是指牙尖交织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水平间隔,关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前后向的水平间隔,正常约2~4mm;关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间隔.临床上所说的掩盖一般指前牙.

72对刃牙合(edgetoedgebite):

牙尖交织牙合时,上下牙切缘接触,覆牙合、掩盖均为零的前牙咬合关系.

73深覆牙合(deepoverbite):

牙尖交织牙合时,上切牙盖过下切牙超越切2/3.

74深掩盖(deepoverjet):

牙尖交织牙合时,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2/3以上,而且上前牙向唇侧倾斜水平较年夜.

75反牙合(crossbite):

前牙反牙合:

牙尖交织牙合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唇侧,掩盖为负值.后牙反牙合:

牙尖交织牙合时,下后牙的颊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76开牙合(openbite):

牙尖交织牙合时,上下牙列局部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依据开牙合范围分歧,上下切牙切缘之间,乃至上下尖牙、前磨牙、磨牙之间在垂直方向有空隙.

78锁牙合(lockedbite):

牙尖交织牙合时,下后牙的颊尖咬在上后牙舌尖的舌侧.(牙尖交织牙合时,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79反锁牙合(crosslockedbite):

牙尖交织牙合时,下后牙的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80齐平末端(flushplane):

乳牙早期(2.5-4岁),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称齐平末端.

81灵长类间隙(primateinterval):

随着颌骨长年夜,在乳牙晚期(4-6岁),切牙区及尖牙区呈现间隙,其中上颌尖牙近中和下颌尖牙远中的间隙称为灵长类间隙.

82鼻翼耳屏线(Camper'sline,Ala-tragusline)(04填空):

从一侧鼻翼中点到同侧耳屏中点的假想连线,该线与牙合平面平行,与眶耳平面的交角约15度.牙列缺失后,常参考该线来确定牙合平面,以恢复牙列及咬合关系.

83眶耳平面(Frankfortplane):

又称面横平面(颅面分界)、人类学平面,衔接双侧外耳道上缘点、眶下缘点所形成的平面.当人端坐、头直立时,该平面与地平面平行.此平面主要用于颅骨和头面部的丈量和比拟研究.

84Balkwill角(Balkwillangle):

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的连线与牙合平面所构成的交角.正常平均26°.

85Bonwill三角(Bonwilltriangle):

下颌骨双侧髁突中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接触点相连,恰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为10.16cm,称为Bonwill三角.先人证实它更接近于等腰三角形,标明面部两侧对称(TMJ对称散布两侧).

86Monson球面(Monson'ssphere):

以眉间点为中心,10.16cm为半径作一球面,下颌牙列的牙合面与此球面相吻合,而且上颌牙列的赔偿曲线也是球面上的一局部.

87前伸牙合(protrusiveocclusion):

下颌前伸运动时,上下切牙切刃相接触的咬合状态.

88侧牙合(laterotrusiveocclusion):

下颌侧方咀嚼运动时,所向侧为任务侧.

89平衡牙合(bilateralbalancedocclusion):

在全口义齿修复中,出于固位需要,将咬合关系排列成前伸时前/后牙都接触、侧向咀嚼时任务侧/非任务侧都接触的咬合类型.

89.1前伸平衡牙合:

是总义齿咬合类型,对刃颌位时前牙平均接触,后牙亦有至少一对有咬合接触,有利于总义齿的固位.

89.2侧向平衡牙合:

是总义齿咬合类型,侧向运动时任务侧和非任务侧均有咬合接触.

90尖牙呵护牙合(canineprotectedocclusion):

侧方咬合运动时,任务侧只有尖牙坚持接触,非任务侧牙不接触或轻接触.任务侧上颌尖牙的舌窝、切嵴与下颌尖牙的唇面、切嵴接触.一般青壮年的尖牙呵护牙合多.

91组牙功用牙合(groupfunctionocclusion):

侧方咬合运动时,任务侧除了尖牙坚持接触外,还有1对(通常为第一前磨牙)或2对上下颌后牙坚持接触,非任务侧牙不接触.任务侧上颌后牙颊尖的内斜面与下颌后牙颊尖的外斜面接触,上颌后牙舌尖的外斜面与下颌后牙舌尖的内斜面接触.

92牙尖交织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

牙尖交织牙合时下颌骨相关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称为牙尖交织位.

93牙位(toothposition):

牙尖交织位因牙尖交织牙合而存在,又称为牙位、最年夜牙尖交织位.牙位是重咬时下颌的位置.

94正中牙合位(centricocclusionposition,COP):

正常情况下牙尖交织位时,下颌骨的位置居于正中,过来曾称之为正中牙合位,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在ICP时下颌的位置都处于正中.

95前进接触位(retrudedcontactposition,RCP):

从牙尖交织位开端,下颌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后牙牙尖斜面局部接触,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也受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再向前进.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前进接触位.

96韧带位(ligamentousposition):

前进接触位时髁突受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又称韧带位.

97下颌前进边缘位(posteriorborderclosure):

前进接触位是下颌运动的前进边缘位.

98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posturalposition,MPP):

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口腔无功用活动,升颌肌群坚持轻微的电位活动,以对立下颌骨的重力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下颌姿势位.

99休息位(restposition)/息止颌位:

过来认为下颌姿势位时,口颌肌完全处于松弛状态,故又称为休息位、息止颌位.

100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space):

下颌姿势位时,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年夜后小的楔形间隙,年夜约2-4mm,称为息止牙合间隙.

101垂直间隔(verticaldimension):

指下颌姿势位时面下1/3的高度,临床上以鼻底到颏下点的间隔暗示.

102长正中(longcentric):

从RCP向ICP的移动范围内,双侧后牙平均对称接触,无偏斜,称为长正中.从RCP向ICP的移动范围称为正中自由域.

103肌接触位(muscularcontactposition,MCP):

下颌由姿势位用很小的力,闭合至上颌牙最初接触时的位置,即轻咬时下颌的位置.

104记忆型:

ICP通过牙的接触,在牙周、TMJ、咀嚼肌等处本体觉得的重复调节作用下,为神经、肌肉所记忆,逐渐形成具有集体特征的下颌开杜口运动型,也叫下颌记忆型.

105咀嚼肌力(masticatorymuscleforce)/咀嚼力(masticatoryforce):

介入咀嚼的肌肉(升颌肌)收缩时所发扬的最鼎力.颞肌、咬肌、翼内肌垂直肌纤维收回的肌力为180kg.

106牙合力(bitingforce/biteforce)/咀嚼压力:

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接受的力.牙合力的影响因素有:

性别、年龄、咀嚼习惯、牙合力线方向、张口间隔、其他(骨骼).(牙合力从年夜到小排序为67854312.)

107最年夜牙合力(maximalbitingforce)/牙周潜力(periodontalpotential):

牙周膜的最年夜耐受力.义齿修复时应用基牙的牙周潜力,担当义齿受到的牙合力.

108咀嚼效率(masticatoryefficiency):

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的咀细水平,称为咀嚼效率.它是咀嚼作用的实际效果,也是权衡咀嚼能力年夜小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109磨耗(attrition):

在咀嚼进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迟缓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称为磨耗.

110磨损(abrasion):

牙面与外物机械摩擦而发作的牙体损耗,称为磨损.

111双板区(bilaminarregion):

通常把包括颞后附着、下颌后附着及二者之间神经、血管等疏松组织构造在内的区域称为双板区.此区域是关节营养、润滑的重要构造根底;该处神禁受安慰可发作关节疼痛;该处还是关节盘穿孔好发部位.

112下颌吊索(mandibularsling):

在下颌角下缘,咬肌浅层年夜局部纤维和翼内肌附着部以肌腱相延续,这种构造被称为下颌吊索.

113牙力轨道:

在下颌骨牙槽窝底部周围,骨松质包绕该处并斜向后上,通过下颌支抵达髁突,形成牙力轨道.咀嚼力通过这一轨道传至颅底.

114肌力轨道:

咀嚼肌收缩发作的力直接作用于下颌骨,逐渐形成肌力轨道.此轨道一局部见于下颌角区,另一局部从喙突延至下颌体.

115Bennett运动(Bennettmovement):

下颌的整体侧方位移.

116Bennett角(Bennettangle):

由于下颌侧向咬合运动为一种非对称的运动,两侧髁突运动方式及运动方向其实纷歧致,任务侧髁突以转动为主,向外侧运动幅度约3mm的范围,而非任务侧髁突向前内下滑行,其运动轨迹与矢状面形成夹角,称为Bennett角.

117前伸咬合运动:

下颌从ICP沿上切牙舌面向前下运动,抵达上下切牙切缘相对的位置即切牙牙合位,或其逆进程称为前伸咬合运动,为前牙咬切食物的主要功用形式.

118前进咬合运动:

下颌从ICP沿后牙牙尖斜面引导,向后下方至前进接触位的运动.一般运动范围为1mm左右.

119切道斜度(incisalpathinclination):

在前伸咬合运动进程中,下颌切牙运行的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称为切道斜度,正常约为45°~60°左右.通常切道斜度与上切牙切端的舌侧斜度是相一致的.切道斜度与覆牙合水平成正比,与掩盖水平呈正比.

120髁道斜度(condylarpathinclination):

下颌在前伸咬合运动进程中,髁突在关节窝内的运动轨迹与眶耳平面所成的角度称为髁道斜度,由于髁突和关节盘在关节窝内的运动较为复杂,影响髁道斜度的因素较多,因此髁道斜度是多变的,有一定的生理可变范围.

121边缘运动(bordermovement/envelopeofmotion):

为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做的最年夜范围的运动,代表了下颌、颞下颌关节及其韧带和咀嚼肌的功用潜力.通常下颌的生理活动其实不到达这一边缘运动的鸿沟,而是在边缘运动范围内.

122叩齿运动(tappingmovement):

即习惯性小开闭运动,是一种无意识停止的开杜口运动,与口颌系统下颌运动中神经肌肉记忆型的重复强化有关.叩齿运动的频率、稳定性以及速度年夜小反映了该系统各组成局部之间的协调性.

123咀嚼运动(chewingmovement):

属于下颌的功用运动,冠状面上切点运动轨迹呈滴泪状,但存在集体差异.即使在同一集体,由于咀嚼食物的性质和数量的分歧以及咀嚼所处的时相分歧,其轨迹的形态均有差异.

124咀嚼周期(chewingcycle):

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一定的顺序和重复性,此种顺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分为启齿相、食块坚持、咀嚼相、咬合接触相、食物粉碎相.

125后牙牙合运循环:

后牙捣碎、磨细食物辨别由前磨牙、磨牙执行.开端时,上下牙弓从ICO分开,下牙弓随下颌向一侧运动到上下牙颊尖相对位即行向上,使上下牙的颊尖相咬合;然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即依上牙颊尖的舌斜面滑行,返回ICO.在返回进程中,受到食物的性质影响,下牙颊尖舌斜面往往需要从中央窝依上牙舌尖颊斜面向舌侧再滑行约至一半,上下牙才分开.重复上述咀嚼运动,如此周而复始,食物被碎断,称为后牙牙合运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