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0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过程预设(王田英)

链接补充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

(一)课本P7~2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切实理解。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充分的体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求商的过程。

3.合理地组织练习,完成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表内乘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熟悉的掌握。

根据一般规律,绝大多数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合理地组织练习。

(1)经常安排与乘法口诀有关的练习。

经常练习2~6的乘法口诀。

适当安排把口诀填完整以及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练习。

(2)适当加强课堂练习的密度。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

除法…………………………………………………3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

(一)

教学内容:

课本P7~9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3.通过观察、了解生活实例,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学会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教学准备:

情境图,正方形、圆形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观察画面。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1

(1)谈话并讨论:

我们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把准备好的学具当糖果),明确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各小组动手分配。

(3)各小组学生汇报情况,发现:

每份的糖果同样多,说明: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2.课堂练习:

课本第8页“做一做”。

(1)先看题,互相说题意,说一说怎样才是平均分,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2)用学具代替糖果分一分。

(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3份,每份同样多。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学生动手分一分。

(3)交流,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4)小结平均分的方法: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课堂练习:

(1)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根?

(2)书第9页“做一做”。

用小棒分一分,然后展示交流。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独立判断。

2.练习二第2题。

(1)动手分一分。

(2)展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相互评价。

3.练习二第3题。

先说一说,再分一分,最后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

(1)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个?

(2)把9个气球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板书设计:

平均分

糖果橘子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111111oooooooooooooooooo

第二课时平均分

(二)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块。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平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例3。

(1)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分果冻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能分成几份”的问题。

(3)分小组讨论:

能分成几份?

(可先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4)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2个一份,8个可以分成4组,就要分4份。

(5)小结: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要分4份。

2.课堂练习。

课本第10页“做一做”。

(1)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并说一说。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求12里有几个2,第二个问题是求12里有几个6)

(2)圈一圈,填一填。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杯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

16里有几个2?

16里有几个4?

16里有几个8?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练习二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根香蕉平均分给小猴”和“按每只小猴几根香蕉来分”。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

最后交流结果。

2.练习二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

(可以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3.练习二第6题:

(1)学生动手圈一圈

(2)思考:

18个玉米可以装几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分是平均分?

板书设计: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例3: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88里有(4)个2,就需要4份。

2222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P13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20张小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

(边讲边出示情景图)

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问题:

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熊猫。

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请朋友们来它家做客。

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要把这美味的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吃,瞧!

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红红来了。

可是,京京该怎么样把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呢?

2.提出问题:

京京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出示盘子卡片)。

每盘应该放几个呢?

请大家帮京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2)动手分一分,请学生上台演示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小朋友们真能干,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小京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这样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

除法)

那“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应该怎样写呢?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符号+、—、×,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符号,它就是“÷”,叫除号,介绍写法和读法。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2个竹笋还可以有什么不同的分法。

根据不同分法列出除法算式,并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1.P13做一做:

动手分一分——写除法算式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魔法卡片”——练习读法

(2)第二关“小帮手”(练习三第2题)——分一分,算一算

(3)第三关“分西瓜”(练习三第3题)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并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进一步地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

(五)课堂作业

1.我会写算式

(1)15除以3等于5。

(2)把1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8。

2.有24人要租船游西湖,大船限坐10人,小船限坐4人。

(1)都坐小船,需要租几条船?

(2)还可以怎样租船?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每盘放多少个?

  12 ÷ 4 = 3(个)

除号

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挂图,12个圆片、1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

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先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5、6题:

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的表现怎么样?

谁的表现最好?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0÷4=5(盘)

被除数除数商

第五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6、17页练习三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

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乘、除法算式,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有12个桃平均分给几只猴,可以怎样分?

请你试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第六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12个圆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的哪一句口诀。

6×23×42×53×3

2.填空。

2×( )=43×( )=64×( )=8

( )×3=12( )×4=205×( )=15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师:

一共有多少个桃?

(12个)

师:

猴妈妈准备给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板书“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学生思考后师指名列算式,并板书12÷3)

师:

究竟能分给几只小猴呢?

各小组来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分的过程。

(小组合作分桃,并叙述分的过程)

师:

大家通过动手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又该怎么样想呢?

(先小组讨论,之后再分组向大家汇报)

强调:

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师:

12÷3的商是几?

你是怎么样算的?

谁能说一说?

生:

我想3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

(板书“想:

三(四)十二”,并让同桌叙述这一思考过程。

2.巩固方法,灵活应用。

师:

如果猴妈妈“把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板书,指名学生读题,然后列式)

师:

12÷4=?

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互说)

3.小结

刚才我们先通过动手分一分算出了12÷3的商,然后又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我们还知道用“三四十二”这句口诀不仅可以计算12÷3等于几,还可以求出12÷4的商。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气球图,然后说一说图意,最后填上合适的数。

2.练习四第2题。

3.练习四第3题。

五、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师:

同学们,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4=123×()=156×()=1824÷()=625÷()=5

12÷()=6()÷2=4()÷3=615÷()=()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例1:

12÷3=4(只)12÷4=3(个)

想:

3和几相乘得12?

4和几相乘得12?

三(四)十二(三)四十二

 

第七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

教学内容:

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在植树。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指名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

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

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

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

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完成P24“做一做”1、2题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看图提问题,用除法算式解答

★★★★  问题1_______列式__________

★★★★

★★★★  问题2________列式________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例2:

4×6=24(棵)

24÷4=6(行)    24÷6=4(棵)

四(六)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第八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式计算

(1)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20里面有几个4?

(3)6个几是24?

(4)18里面有几个9?

(5)几个8是32?

(6)一个数除以3,商是9,这个数是多少?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通过说口诀列式,发现了什么?

(如:

二六十二2×6=126×2=1212÷2=612÷6=2五五二十五5×5=2525÷5=5)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

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

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

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请写出4道商是5的除法算式。

 

第九课时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

(2)出示例3主题图。

我们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

*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

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

师:

要求平均每组有几人,就要用15÷3来计算,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

(学生讲述理由)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第3个问题

(4)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

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

你是怎么算的?

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如果又来了1位同学,这时还能平均分成三组吗?

为什么?

那再来几人,又能平均分成三组?

2.揭示课题

师:

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

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做一做”。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题。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说图意,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1.看图写算式

○○○○○○△△ △△ △△

            △△ △△ △△

2.用数学

(1)有6只手套,可以配成多少副手套?

(2)王老师有24本写字本,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几本?

如果每组分6本,可以分给几个组?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一共有多少学生?

15÷3=5(人)

3×5=15(人)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