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146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8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

2.作答时,将答案涂或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

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

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

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

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

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

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

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个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

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

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

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

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

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

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

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

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

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被遮蔽。

(摘编自文汇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显现出作者的人格。

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

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个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

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

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运用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

C.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

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

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

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

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

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

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

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

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

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

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

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

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

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

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

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

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

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

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

说到底,终究

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

还有那人、那事和

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

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

也一样。

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

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

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

了。

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

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

做打,嬉笑怒骂。

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

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

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

占据着位子。

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

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

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

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

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

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

思。

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

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

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

谁又能否认,

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

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

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

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

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也暗示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B.文章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

巨大魅力。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

上演精彩曲目。

D.文章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时间线索

清晰。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5分)

答:

6.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6分)

答:

高三语文第4页(共8页)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未来几

年每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已经沉积了约10亿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

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多种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

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

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

随意丢

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

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刚刚起步,废旧手机被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

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是垃圾焚烧厂。

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

释放的有毒气体将直接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有业内人士透露,以5—10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200—300g黄金,

1000—3000g白银,100kg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

而传统的承包矿山做

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

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

量要远高于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

废旧手机拆解,这是“暴富”的生意。

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

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育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个难题。

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商的信任,担心信息

安全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价格,消费者也会经常和回收商产生分岐。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哪儿了》)

材料三:

手机厂商回收旧手机,即便定价偏低,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无需消耗用户讨价

还价的时间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还避免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现象,关键是渠道

正规、用户对其信任度高。

在当前来看,苹果公司的做法值得其他厂商借鉴。

今年3月,在推出iPhone7半年后,

苹果再一次上线以旧换新服务,这一次苹果甚至将旧手机的类别扩展到了Android手机。

(摘编自中国通信网《废旧手机回收会不会是手机厂商未来的一个大生意?

》)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

用。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

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

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坚决取缔、严

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

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

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

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

还要加大

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

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通过一定方式,

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

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

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废旧手机存量很大,但回收率并不高,对这些废旧手机进行有效回收处理,已成

为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B.废旧手机蕴含众多的贵金属,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的含量远高于这些金属矿石

的含量,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C.鼓励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是一种正规渠道,能够更便利地

服务用户,也较容易获得用户信任。

D.要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

员,必须走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道路等。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列数据的方法,显示了我国手机产量、更新量、废旧手机存量

和手机中贵金属的含量等,揭示了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B.废旧手机闲置在家、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都会将有毒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

土壤和大气中,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C.材料三以苹果公司推出的以旧换新服务为例,倡导手机生产商回收旧手机,构建废旧

手机回收正规渠道,明确了手机生产商的回收责任。

D.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很多,可设实体店回收,也可网上回收:

如设置实体的回收箱、

回收点、回收站以及在网上搭建旧手机回收服务平台等。

E.回收旧手机必须保证用户的安全,要彻底清除旧手机内的信息,确保手机数据不可恢

复,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财产安全、隐私等问题的担心。

9.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田况字元均,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

举进士甲科,补江陵府推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

举贤良方正,改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赵元昊反,夏竦经.略.陕西,辟.为判官。

时竦与韩琦、尹洙等画上攻守二策,朝廷将用攻

策,范仲淹议未可出师。

况上疏曰:

夏竦、韩琦、尹洙同献此策,今若奏乞中罢,则是自相

违异;欲果决进讨,则又仲淹执议不同。

乞召两府大臣定议,但令严设边备,若有侵掠,即

出兵邀击;或贼界谨自守备,不必先用轻举。

如此则全威制胜,有功而无患也。

于是罢出师

议。

保州云翼军杀州吏据城叛,诏况处置之。

况督诸将攻,以敕榜招降叛卒二千余人,坑其

高三语文第6页(共8页)

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以功迁起居舍人。

徙秦州。

丁父忧,诏起.复.,固辞。

又遣内侍持手敕

起之,不得已,乞归葬阳翟。

既葬,托边事求见,泣请终制,仁宗恻然许之。

帅臣得终丧自

况始。

服除,以枢密直学士、尚书礼部郎中知渭州。

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

蜀自李顺、

王均再乱,人心易摇,守得便宜决事,多擅杀以为威,虽小罪,犹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离

死道路者。

况至,拊循教诲,非有甚恶不使迁,蜀人尤爱之。

迁给事中,召为御史中丞。

至,权三司使。

况钩考财赋,尽知其出入,乃约《景德会计录》,以今财赋所入,多于景德,

而岁之所出,又多于所入。

因著《皇祜会计录》上之。

以疾,罢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

翰林侍读学士,提举景灵宫,遂以太子少傅致.仕.,卒。

赠太子太保,谥宣简。

况宽厚明敏有文武材与人若无不可至其所守人亦不能移也其论天下事甚多其论甚伟然不

尽行也有奏议二十卷。

(节选自《宋史·田况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况宽厚明敏/有文武材与/人若无不可/至其所守/人亦不能移也/其论天下事甚多

/其论甚伟/然不尽行也/有奏议二十卷

B.况宽厚明敏/有文武材/与人若无不可/至其所守/人亦不能移也/其论天下事甚多

/其论甚伟/然不尽行也/有奏议二十卷

C.况宽厚明敏/有文武材与/人若无不可/至其所守人/亦不能移也/其论天下事甚多

/其论甚伟/然不尽行也/有奏议二十卷

D.况宽厚明敏/有文武材/与人若无不可/至其所守人/亦不能移也/其论天下事甚多

/其论甚伟/然不尽行也/有奏议二十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略,宋时设置的经略安抚使的简称,掌边区兵民之事。

B.辟,指君主召见大臣并授予官职,或高官征召僚属等。

C.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吏守丧尚未满期而重新起用。

D.致仕,亦称致事、致政、休政,指古代官员告假养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况卓越出众,科考顺利。

他喜爱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补任江陵府推官;

后考取贤良方正科,改任太常丞。

B.田况思虑周祥,谋划谨慎。

请求召集两府大臣商讨进兵之策,建议边防加强戒备,敌

人侵掠,就出兵截击,不轻易主动进攻。

C.田况恩威并用,平叛建功。

保州云翼军杀死州里官吏据城反叛,田况督促将领进攻,

招降叛军,建立功勋,因此升任起居舍人。

D.田况重视教化,体察民情。

任成都知府,一改前任官员动辄将犯小过失的人迁往外地

的做法,安抚教化百姓,皇帝降旨褒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葬,托边事求见,泣请终制,仁宗恻然许之。

译文:

(2)况钩考财赋,尽知其出入,乃约《景德会计录》。

译文:

高三语文第7页(共8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池州弄水亭①

张舜民

清溪望处思悠悠,不独今人古亦愁。

借尔碧波明似镜,照予白发萤如鸥。

江山自美骚人宅,铙鼓②常催过客舟。

惟有角声吹不断,斜阳横起九峰楼。

【注】①池州弄水亭:

杜牧在池州为官时所创,亭上有杜牧诗歌石刻。

②铙鼓:

乐器,鼓的一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人漫步于池州弄水亭,远眺山川美景,思绪万千,感慨无限。

B.诗人登上池州弄水亭,望见清溪清澈如镜,暂时忘却了刚生的愁绪。

C.第五句运用屈原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怀才不遇,却依然心系朝廷。

D.诗人所乘的客船停靠在清溪,铙鼓的敲击声传来,催促着诗人启程。

E.夕阳斜照,远处传来接连不断的号角声,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杜甫《望岳》中“,”两句展现了勇于

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荀子·劝学》中以蟹为例,阐述浮躁令其处境尴尬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读书的乐趣很难和他人分享,因为读书更多的是获得一种心.照.不.宣.的快乐,安安静静地

读,安安静静地体会,才更有收获。

②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的同时,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够好好

地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暮.景.。

③有关专家指出,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实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

将培育指标与具体课程相结合,分阶段科学推进。

④请你相信,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为你拂去五、彩.缤.纷.的舆论泡沫,用专业素养在笼罩真相的

迷雾中点燃一盏灯,照亮生活中的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⑤描绘江南四月遍地梨花、樱花的画作《江南春》,构图独具匠心,色彩沁.人.心.脾.,能让

人在简洁和单纯中感受到春天大地的暖意。

⑥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的记忆,铭记这段历史,追思死难者,

本身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继往开来。

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④⑤

高三语文第8页(共8页)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在台湾溘然长逝,消息传来,大家悲痛不已,不禁吟

诵起他的《乡愁》,隔着海峡遥祭这位文坛巨匠。

B.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更多的普通人身上,还体现在少部分具备高超

技艺的人身上,唯有如此,才能凸显出其真正的社会价值。

C.灾害是无情的,但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国家对于灾害的防范与预警,对于保护人

民生命与财产安全上,还可以做得更好。

D.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购物成为人们越来越喜欢的购物方式,然而随之而来的

网络诈骗,也让人防不胜防。

19.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凭着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学识,春雨润物般地教育感染着

他的学生,让无数学子受益,他也因此被人们广为称道。

B.“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

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

C.“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

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D.“风物长宜放眼量”,自然美景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闲暇之余,我们要多出去走

一走,看一看,亲近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

“书”指信件;①。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说媒的使者。

书信在长期写

作的过程中,②。

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

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词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

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

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③。

《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国内部分高等学校启用了“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缴费、选课、查询作

业批改情况……“在线学习”平台的启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能杜绝教学问题的产生。

教学问题解决了,教师就能专心教学,进而教师的专业水平就能

得到提高。

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也就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

①“在线学习”平台的启用未必能杜绝教学问题的产生。

②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①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

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

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

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②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时有人借助“互联网”曝光一些不合理现象,很快

便有不少人参与其中,或嬉笑怒骂,或增补信息,最后却事与愿违,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根据你的感触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__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四川高三联合诊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