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297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docx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

Lt

D

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

1.评价目的

识别公司在活动、产品或效劳中影响职业健康平安的危险源,评价危险源的风险程度,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控制。

2.适用范围

评价适用于该公司在活动、产品或效劳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的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筹划与更新。

3.评价程序

 

危险源识别的准备、工作活动的分类

危险源识别

风险评价

确定危险源是否可容许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方案

评审措施方案的充分性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根本步骤图

 

3.1危险源识别准备

收集国家、地方、行业关于职业健康平安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等资料的现行版本,掌握相关的规定。

3.2危险源的识别

〔1〕危险源的识别范围。

危险源辨识应全面、系统、多角度、有漏项,应充分考虑正常、异常、紧急3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将来3种时态,重点放在能量主体、危险物资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上,应考虑以下范围:

①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的活动〔如临时的抢修〕;②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包括员工、合同方人员、访问者〕;③生产所有的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含自有的或租赁、分包商自带〕。

还应特别考虑如下的内容:

①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殊作业工种、特殊行业工种;②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危险设备、设施和工程;③具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活动和情况;④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作业活动和情况;⑤具有职业性健康伤害的作业活动和情况;⑥曾经发生和行业内容经常发生事故的作业和情况;⑦认为有单独进行评估需要的活动和情况。

可依据的有关法规有:

?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

?

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方法的规定?

〔2〕危险源识别方法。

方法采用询问与交换、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平安检查表、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事件树、故障树等分析方法。

3.3危险源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法。

①风险分级。

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来进行评价,其结果从高到低分为:

1级、2级、3级、4级、5级。

分级的标准见表1:

表1 风险分级

 

风险级别

风险名称

风险说明

1

不可容许风险

 事故潜在的危险性很大,并难以控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多人伤亡

2

重大风险

事故潜在的危险性较大,较难控制,发生事故的频率较高或可能性较大,容易发生重伤或多人伤害,或会造成多人伤亡

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Ⅲ、Ⅳ级别者

3

中度风险

虽然导致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小,但经常发生事故或未遂过失,潜伏有伤亡事故发生的风险

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Ⅰ、Ⅱ级别者,高温作业危害程度达Ⅲ、Ⅳ级

4

可容许风险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重伤的可能性较小,但有可能发生一般伤害事故的风险

高温作业危害程度达Ⅰ、Ⅱ级者;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为平安作业,但对职工休息和健康有影响者

5

可无视风险

危险性小,不会伤人的风险

②事故的后果与可能性的综合评价结果可得出风险级别见表2:

表2 事故后果与可能性综合评价结果

 

后果

可能性

极不可能

可能

不可能

轻微伤害

5

4

3

一般伤害

4

3

2

严重伤害

3

2

1

③LEC法。

本评价采用D=LEC方法进行评估。

该方法是美国的K.J.格雷厄姆〔Kennethj.Graham〕和G.F.金尼〔GilbeF.Kjnney〕研究了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提出了以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环境的比照为根底,将作业任务条件的危险性作因变量,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及危险严重程度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

根据实际经验他们给出了解情况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方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按经验将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或图上,查出其危险性的一种评价方法。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

这一方法的具体表述是,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业条件,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L——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率;C——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用公式来表示,那么为

D=LEC

式中 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L,E,C的取值分别见表3、表4、表5〕,并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危险性D的分值。

据此,要确定其危险性程度时,那么按表6所表示的分值进行危险等级的划分或评定。

表3 发生事故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可能性

10

完全可能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表4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表5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表6 危险等级划分〔D〕

 

 

 

 

分数值

危害程度

风险级别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2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4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5

注:

D=LED

由经验可知,危险性分值在20以下的环境属低危险性,一般可以被人们接受,这样的危险性比骑自行车通过拥挤的马路去上班之类的日常生活的危险性还要低。

当危险性分值在20~70时,那么需要加以注意。

同样,根据经验,当危险性分值为70~160的情况时那么有明显的危险,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危险性分值在160~320的作业条件属高度危险的作业条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当危险性分值在320以上时,那么表示该作业条件极其危险,应该立即停止作业直到作业条件得到改善为止。

风险评价要联系实际,参照以往的经验和控制效果,既要评价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发生的可能性,不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制定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表。

优先选用直接判断法,也可以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等方法。

对下述情况可直接定为较高级别的风险:

①不符合职业健康平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②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③曾经发生过事故,现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④直接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重大危险源确实定。

当发生如下情况时可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①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②风险评价定为1级、2级风险的危险源。

对应风险评价结果和上述要求,可得表7:

表7 风险控制措施表

 

风险级别

控制措施

代号

名称

5

可无视风险

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存文件记录

4

可容许风险

可保持现有控制措施,即不需另外的控制措施,但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可不增加额外的本钱的改良措施,需要检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3

中度风险

应努力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本钱,应在规定时间内实施风险减少措施,如条件不具备,可考虑长远措施和当前简易控制措施

在中度风险与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评价,更准确地确定伤害的可能性,确定是否需要改良控制措施,是否需要制定目标和管理

2

重大风险

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给大量的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就应采取应急措施,应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

1

不可容许风险

只有当风险已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假设即便经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

3.4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平安措施和平安管理方案。

制定风险控制的原那么:

应优先选择消除风险的措施,其次是降低风险〔如采用技术和管理或增设平安晓行监控、报警、连锁、防护或隔离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方案应在实施前予以评审,应针对以下内容:

①方案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②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③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正确的解决方案;④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方案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⑤方案的控制措施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