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373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宁夏银川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宁夏银川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理综化学试题

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油脂、杜仲胶和纤维素都由碳、氢、氧元素组成,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

C.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最终水解成葡萄糖

D.聚乳酸在微生物作用下可降解成小分子,对环境有利

【答案】D

【解析】

A项,淀粉、油脂、杜仲胶和纤维素都由碳、氢、氧元素组成,除油脂外其他三种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B项,在糖类中单糖(如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故B错误;C项,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最终水解成各种氨基酸,故C错误;D项,聚乳酸具有良好降解性能,其制品废弃后在微生物活性(有酶参与)作用下能迅速降解,最终降解产物为H2O和CO2,不会污染环境,故D正确。

2.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已知S(g)+O2(g)═SO2(g)△H1;S(s)+O2(g)═SO2(g)△H2,则△H1<△H2

B.已知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2CO2(g)+2H2O(g)△H=﹣890.3kJ/mol

C.已知中和热为△H=﹣57.3kJ/mol,则含0.5molH2SO4稀硫酸和足量稀Ba(OH)2溶液反应的放出57.3kJ的热量

D.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答案】A

【解析】

A项,1molS(g)的能量大于1molS(s)的能量,故与O2(g)反应生成SO2(g),S(g)放出的热量多,因为△H<0,所以放出的热量越多,△H就越小,因此△H1<△H2,故A正确;B项,燃烧热是指,在101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水应为液态,故B错误;C项,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稀溶液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而H2SO4和Ba(OH)2反应除生成水外还有硫酸钡沉淀生成,故C错误;D项,由热化学方程式可得,石墨转变为金刚石吸收能量,因为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D错误。

3.下列图示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项,反应热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是在常温、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中和热和燃烧热都属于反应热,故A正确。

B项,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二者不重合,故B错误;C项,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是吸热反应,也可以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图示正确,故C正确;D项,生物质能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能源,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能源物质通称为生物质能,故生物质能是可再生的新能源,故D正确。

4.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HCO3-(aq)+H+(aq)=CO2(g)+H2O(l)为放热反应

B.∆H1>∆H2∆H2<∆H3

C.CO32-(aq)+2H+(aq)=CO2(g)+H2O(l)∆H=(∆H1+∆H2+∆H3)

D.H2CO3(aq)=CO2(g)+H2O(l),若使用催化剂,则∆H3变小

【答案】C

【解析】

A项,由图可得,HCO3-(aq)+H+(aq)的能量小于CO2(g)+H2O(l)的能量,所以反应HCO3-(aq)+H+(aq)=CO2(g)+H2O(l)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B项,由图可得∆H1和∆H2都小于0,∆H3>0,且∆H1的绝对值大于∆H2的绝对值,所以∆H1<∆H2,∆H2<∆H3,故B错误;C项,由图可得,CO32-(aq)+2H+(aq)=HCO3-(aq)+H+(aq)∆H1,HCO3-(aq)+H+(aq)=H2CO3(aq)∆H2,H2CO3(aq)=CO2(g)+H2O(l)∆H3,根据盖斯定律,CO32-(aq)+2H+(aq)=CO2(g)+H2O(l)∆H=(∆H1+∆H2+∆H3),故C正确;D项,使用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焓变,故D错误。

5.2molA与2mol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A(g)+3B(g)

2C(g)+zD(g),2s末A的转化率为50%,测得v(D)=0.25mol•L﹣1•s﹣1,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2s末,B的浓度为0.5mol/LB.2s末,容器内的压强是初始的7/8倍

C.2s时C的体积分数为2/7D.z=2

【答案】A

【解析】

A的初始物质的量为2mol,2s末A的转化率为50%,则A反应了1mol,由化学方程式可得,A、B按2:

3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所以B反应了1.5mol;v(D)=0.25mol•L﹣1•s﹣1,则D生成了0.25mol•L﹣1•s﹣1×2s×2L=1mol,由题意列三段式:

A项,2s末,反应物B的浓度为:

0.5mol÷2L=0.25mol/L,故A错误;B项,同温同体积时气体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2s末容器内的压强与初始的压强之比为:

=

,故B正确;C项,体积分数等于物质的量分数,所以2s时C的体积分数为:

=

,故C正确;D项,2s内A反应了1mol、C生成了1mol,所以化学方程式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应相等,即z=1,故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及转化率、体积分数的概念,分析开始、转化和平衡时各物质的转化关系,列出三段式进行计算会使问题变得直观、简单,要掌握好这种方法,注意三段式中第一段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初始量;第二段表示转化的物质的量或浓度,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呈一定比例关系;第三段,对与反应物来说等于初始量-转化量,对生成物来说等于初始量+转化量。

6.—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4Y(g)

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別为0.lmol/L、0.4mol/L、0.1mol/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1:

c2=4:

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1:

2

C.c1的取值范围为0mol/L

D.若反应正向进行,X、Y的转化率相等

【答案】D

【解析】

A项,由方程式可得,X、Y按1:

4反应,又因为平衡时X、Y的浓度之比为1:

4,所以X、Y起始浓度之比为1:

4,故A错误;B项,平衡时,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4:

2,即2:

1,故B错误;C项,若反应向右移动达到平衡,则c1的值最大,平衡时X的浓度为0.1mol/L,Z的浓度为0.1mol/L,因为Z的浓度开始不是0,故Z的浓度变化小于0.1mol/L,由方程式可知,X的浓度变化量小于0.05mol/L,故c1<0.15mo/L,若反应向左移动到达平衡,则c1的值最小,平衡时X、Y的浓度为1:

4,等于化学计量数,可以是Z分解生成,因为X的起始浓度大于0,所以0<c1<0.15mo/L,故C错误;D项,由A项的分析可得,X、Y起始浓度之比为1:

4,又因为X、Y按1:

4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所以X、Y的转化率相等,故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C项是本题的难点,需要注意化学平衡可以通过正向移动建立,也可以通过逆向移动建立,正确理解这一点是解决题中C项的关键,再依据极限转化的方法通过计算分析判断。

7.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当下列哪些项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g)+2B(g)

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B的物质的量浓度④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⑥v(C)与v(D)的比值⑦混合气体的总质量⑧混合气体的总体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⑦

C.①③④⑤D.①③④⑤⑧

【答案】C

【解析】

①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随反应正向移动压强降低,当压强不再变化时,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①正确;②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容积不变,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②错误;③随反应正向移动B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当B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时,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③正确;④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随反应正向移动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时,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④正确;⑤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总质量不变,随反应正向移动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⑤正确;⑥v(C)与v(D)的速率关系自始至终都是1:

1,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⑥错误;⑦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发生变化,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⑦错误;⑧容器的容积不变,混合气体总体积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⑧错误;综上①③④⑤正确,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同种物质)或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同物质),各物质的浓度、质量、体积分数以及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选择判断化学平衡的物理量应随反应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不再变化可以说明到达平衡状态。

8.氮氧化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消除氮氧化物有多种方法。

(1)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烟气氮氧化物脱除技术是NH3催化还原法,化学反应可表示为:

2NH3(g)+NO(g)+NO2(g)==2N2(g)+3H2O(g)△H<0

①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_____(填“>”、“<”或“=”)生成物总能量。

②当该反应有2molN2(g)生成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mol。

③该反应中,还原剂为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

(2)也可以利用甲烷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已知:

CH4(g)+4NO2(g)=4NO(g)+CO2(g)+2H2O(g)△H=-574kJ/mol

CH4(g)+2NO2(g)=N2(g)+CO2(g)+2H2O(g)△H=-867kJ/mol

则CH4(g)将NO(g)还原为N2(g)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可利用ClO2 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反应过程如下(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略去):

反应I的产物中还有两种强酸生成,且其中一种强酸为硝酸,且硝酸与NO2物质的量相等,则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反应中若生成22.4LN2(标准状况),则消耗ClO2______g。

【答案】

(1).>

(2).6(3).NH3(4).1:

1(5).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kJ·mol﹣1(6).2NO+ClO2+H2O=NO2+HNO3+HCl(7).135

【解析】

(1)①该反应△H<0,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②该反应NH3(g)中N元素化合价为-3,NO(g)中N元素化合价为+2,NO2(g)中N元素化合价为+4,生成物N2(g)中N元素化合价为0,根据化合价升高的数值=化合价降低数值=转移电子数,电子转移关系为:

2NH3~6e-,由化学方程式得关系:

2NH3~2N2(g),所以当有2molN2(g)生成时,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6mol。

③根据前面对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分析得,该反应中,还原剂为NH3,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都是N2(g),根据N原子守恒及得失电子守恒,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比为1:

1。

(2)设已知中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②,根据盖斯定律,②×2-①可得:

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kJ•mol-1。

(3)根据流程,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氯反应,NO作还原剂被氧化,ClO2作氧化剂被还原,再结合已知信息可得,产物是硝酸、HCl和二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

2NO+ClO2+H2O=NO2+HNO3+HCl;根据反应I可得:

NO2~ClO2.根据反应II及N原子守恒可得:

2NO2~N2,因此2ClO2~2NO2~N2,所以反应中若生成标准状况22.4LN2(即1molN2),则消耗2molClO2,质量为:

2mol×67.5g•mol-1=135g。

9.Ⅰ、反应A(g)+B(g)

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是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

(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3)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

_____(填“有”、“无”),原因是____。

(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的变化是:

E1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Ⅱ、五氯化磷(PCl5)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氯化剂,可以由三氯化磷(PCl3)氯化得到:

PCl3(g)+Cl2(g)

PCl5(g)△H=-0.930kJ•mol-1。

某温度下,在容积恒定为2.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0molPCl3和1.0molCl2,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平衡状态,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t/s

0

50

150

250

350

n(PCl5)/mol

0

0.24

0.36

0.40

0.40

(1)50~150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PCl3)=___________。

(2)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为___________(可用分数表示)。

(3)反应至250s时,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kJ。

(4)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无论是否达平衡状态,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

b.300s时,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

c.350s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充入氮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相同条件下,若起始向该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PCl3和0.5molCl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n(PCl5)<0.20mol

(5)温度T1时,混合气体中PCl5的体积分数随时间t变化的示意图如下。

其他条件相同,请在下图中画出温度为T2(T2>T1)时,PCl5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__________。

【答案】

(1).放热

(2).减小(3).无(4).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之差即反应热不变(5).减小(6).0.6×10-3mol/(L•s)或0.0006mol/(L•s)(7).0.83或5/6(8).0.372(9).abd(10).

【解析】

I.

(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

(3)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之差,即反应热不变,所以对反应热无影响。

(4)加入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则E1减小。

Ⅱ.

(1)由实验数据:

50s时n(PCl5)=0.24mol,150s时n(PCl5)=0.36mol,所以50~150s内生成PCl50.12mol,由化学方程式可得,50~150s内反应的PCl3为0.12mol,所以50~150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PCl3)=0.12mol÷2.0L÷100s=0.0006mol/(L•s)[或0.6×10-3mol/(L•s)]。

(2)250s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产物的物质的量为0.40mol,由已知列“三段式”得:

容积为2.0L,计算各物质在平衡时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PCl5)=0.2mol/L、c(PCl3)=0.8mol/L、c(Cl2)=0.3mol/L,所以平衡常数K=

=

=

≈0.83。

(3)反应至250s时,生成0.4molPCl5,放出的热量为0.4mol×0.930kJ•mol-1=0.372kJ。

(4)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态,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的容积恒定,所以无论是否达平衡状态,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故a正确;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故b正确;容器的容积恒定,350s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充入氮气,与该反应没有关系,平衡不移动,故c错误;该反应正向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所以降低压强不利于PCl5的生成,相同条件下,若起始向该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PCl3和0.5molCl2,则与充入2.0molPCl3和1.0molCl2达到的平衡相比不等效,相当于减压,所以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n(PCl5)<0.20mol,故d正确。

综上,选abd。

(5)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用的时间减少;该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时PCl5的体积分数降低,所以温度为T2(T2>T1)时,PCl5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点睛:

本题第一部分主要考查反应热的判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注意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化学平衡,利用图像表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更直观,横坐标代表反应过程,纵坐标代表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高则为放热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则为吸热反应,△H=E1-E2;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基于图表数据的计算,注意三段式的运用,第(4)小题的d项是本题的难点,涉及等效平衡的应用,分析时可先假设二者等效,然后看实际情况相当于在等效的基础上又改变了什么条件,从而分析平衡的移动情况。

10.利用下图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50mL0.25mol/L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硫酸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mL0.55mol/LNaOH溶液,测出其温度;

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出混合液最高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数值为57.3kJ/m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入NaOH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______。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B.分三次少量倒入C.一次迅速倒入

(3)A为泡沫塑料板,上面有两个小孔,分别插入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棒,两个小孔不能开得过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反应需要测量温度,每次测量温度后都必须__________;

(4)实验数据如下表: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度差

(t2﹣t1)/℃

H2SO4

NaOH

1

26.2

26.0

29.5

2

27.0

27.4

32.3

3

25.9

25.9

29.2

4

26.4

26.2

29.8

①近似认为0.55mol/LNaOH溶液和0.25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则中和热△H=______(取小数点后一位).

②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____.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用温度计测定H2SO4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NaOH溶液的温度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d.仰视量取酸碱溶液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aOH(aq)+

H2SO4(aq)=

Na2SO4(aq)+H2O(l)△H=﹣57.3kJ/mol

(2).C(3).减少热量散失(4).用水将温度计上的液体冲掉,并擦干温度计(5).﹣56.8kJ/mol(6).abc(7).偏小(8).氨水为弱碱,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用氨水代替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

【解析】

(1)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由已知中和热数值为57.3kJ/mol,则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aOH(aq)+

H2SO4(aq)=

Na2SO4(aq)+H2O(l)△H=﹣57.3kJ/mol。

(2)为减少热量散失,必须一次性迅速倒入NaOH溶液,不能分几次倒入,否则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实验结果,故选C。

(3)如图所示,A为泡沫塑料板,上面有两个小孔,分别插入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若两个小孔开得过大,会导致热量散失较多,影响测定结果,所以两个小孔不能开得过大;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计上的酸与NaOH溶液反应放热,使温度计读数升高,会使测得结果偏高,所以每次测量后用水将温度计上的液体冲掉,并擦干温度计。

(4)①第1次实验硫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6.1℃,反应后温度为29.5℃,反应前后温度差为:

3.4℃;第2次实验硫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7.2℃,反应后温度为32.3℃,反应前后温度差为:

5.1℃;第3次实验硫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5.9℃,反应后温度为29.2℃,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3℃;第4次实验硫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6.3℃,反应后温度为29.8℃,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5℃;因为第2组数据与其他三组数据差别较大,所以第2组数据应舍去;50mL的0.25mol/L硫酸与50mL的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为m=100mL×1g/cm3=100g,c=4.18J/(g•℃),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水放出热量Q=4.18J/(g•℃)×100g×

≈1421.2J=1.4212kJ,即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4212kJ,所以生成1mol的水放出热量为:

1.4212kJ×

≈56.8kJ,所以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56.8kJ/mol。

②实际测量结果比57.3kJ/mol小,由公式Q=cm△t可看出,可能是△t偏小或m偏小造成的,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会使t2偏小,导致△t偏小;用温度计测定H2SO4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NaOH溶液的温度,会使t1偏大,导致△t偏小;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会使热量散失较多,使t2偏小,导致△t偏小;仰视量取酸碱溶液,会使量取的酸碱溶液偏多,m会偏大。

综上分析,abc正确。

(5)若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因为氨水为弱碱,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中和反应的同时会有电离过程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