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482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docx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Ι卷阅读题(7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

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

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

“洞房昨

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

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作者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二、文言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

(一)

(二)两篇文言文,完成4~9题。

(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

“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

“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

”安石曰:

“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穴窈然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B.火尚足以明也明:

明亮

C.比好有者尚不能十一十一:

十分之一

D.其属文动笔如飞属文:

写文章

5.下列对语段

(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老年人的尊称。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忧”此指丁忧。

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7.下列对语段

(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

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

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8.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6分)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

(2)不出,火且尽。

且: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

(4)何可胜道也哉!

胜:

(5)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因:

(6)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拜: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分)

(2)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

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

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1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按题目要求写出下列句子。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

这一天,“ , ”,在这样美好的春日里,众多名士集会,俯仰天地,畅叙幽情。

(2)《赤壁赋》中,作者向西遥望夏口,向东遥望武昌,只见“    ,

   ”,不由地想到这里曾是曹操败于周郎的赤壁古战场。

(3)《归园田居》中“    ,    ”两句是说:

年少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田园山川。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蔡元培:

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

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

“国事渐平,教育宜急。

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

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

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

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

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

先生在此,北大重生。

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大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

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

“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

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

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

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

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系)设立教授会,由教授会规划各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

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

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

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

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

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

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

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

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

,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

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

(摘自蔡磊珂《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两项是(4分)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

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

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

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

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的工作。

  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

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2)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

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6分)

(3)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78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

14.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月明星稀,乌雀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C采之欲谓谁?

所思在远道。

D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15.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________。

②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降温,不是________的事,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

③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来去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________话巴黎,权且充作对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A.不绝如缕 一蹴而就 走马观花B.不绝于耳一挥而就走马观花

C.不绝于耳一蹴而就浮光掠影D.不绝如缕一挥而就浮光掠影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是否带动了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B.日前某知名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抽样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室内灰尘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四大类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

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我们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17.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B.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18.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6分)

①“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1次。

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在全国七十多个城市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0600份。

③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该院发布了《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④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2012年的4.39本相比,增加了0.38本。

⑤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约90%以上的人表示“看完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这一比例较上一年有所上升。

⑥报告还显示,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报刊的阅读率明显减少。

第句,修改:

第句,修改:

第句,修改:

七、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

“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

”鲥鱼奄奄一息:

“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

”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

“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1—7题、14—17题均为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

1.【答案】A(张冠李戴,“知人论世”经历代文论家的发展,才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知人论世法”与孟子最初所说的“知人论世”已不是同一概念)

2.【答案】D(A不是对比论证;B不是假设论证,同时,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C朱熹并没有认为陶渊明平淡,而是认为其豪放,原文是“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

3.【答案】A(因果倒置)

4.B(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5.C

6.A(“父”是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7.B(“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

8.(6分)

(1)舍:

.筑舍定居

(2)且:

将(3)相:

帮助,辅助(4)胜:

尽(5)因

借助,凭借(6)拜:

授予官职

9.(共10分)

(1)就有人责怪那些提出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来,而未能极享游洞的乐趣。

(或,有人,1分;咎,责怪,1分;其,自己,1分;极,极享,极尽1分;句意1分,共5分)

(2)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当国,掌管国政,1分;注措,措置,安排,1分;大抵,大都,大致,1分,句意2分。

共5分)

10.(5分)【答案】B、E[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E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们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1.(6分)【答案】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

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

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

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

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

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思想情感”1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2.(6分,每空1分)

(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山川相缭,郁乎苍苍(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3.(18分)

(1)(4分)答案:

AD(A项,偷换概念。

蔡元培的想法是“教育救国”而不是主持北大。

D项,“大学评议会规划各的工作”错。

(2)(6分)①蔡元培通过改革,改变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使北京大学脱胎换骨;

②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

③北大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每点2分。

(3)(8分)答:

(关键点)

①心系国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归国主政北大;

②坚守原则,斥退不守纪律的学生;

③热心提携后辈,经常写介绍信推荐人才;

④淡泊名利,身在高位却没有自己的房产。

(每点2分,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