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627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docx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

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开题报告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基于80c52单片机加热数字恒温控制系统设计

 

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自动化

学生姓名:

刘东洋

学号:

110302415

导师姓名:

关新

开题时间:

2015年3月26日

温度控制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是三大基础之一。

恒温箱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业上都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恒温箱自动控制系统在国内外都到研究与发展。

恒温箱的控制系统从开始的由人工调节达到需要的温度及控制,到现在发展到采用单片机的自动控制其温度。

恒温箱最基础的器件是由温度检测系统,模数转换系统,单片机为核心,温度显示的组成。

温度检测系统一般使用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从182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赛贝发明后到热电偶传感器。

在德国西门子发明了铂电阻,后在半导体技术的支持下相继开发了半导体热电偶传感器、PN结温度传感器和集成温度传感器。

20世纪90年代时又发明了智能温度传感器

2、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

2.1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设计采用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其内部集成了A/D转换电路,使得电路结构更加简单,而且减少了温度测量转换时的精度损失,使得测量温度更加精确。

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只用一个引脚即可与单片机进行通信,大大减少了接线的麻烦,使得单片机更加具有扩展性。

由于DS18B20芯片的小型化,更加可以通过单跳数据线就可以和主电路连接,故可以把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做成探头,探入到狭小的地方,增加了实用性,更能串接多个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进行多范围的温度检测。

由于单片机功能强大,可大大加快系统的开发与调试速度,并具有控制方便、简单、灵活等特点,因此本设计采用单片机为主控制器,通过数字传感器测得箱内温度,再将温度信号送入主控制器,来完成恒温箱的温度控制。

箱内温度可保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当设置的温度低于实时温度时,单片机送出加热信号;当设置的温度高于实时温度时,单片机送出停止信号。

2.2预计设计的目标和达到的水平

(1)在使用中可以将采集来的温度数据计算转换为我们熟悉的摄氏温度。

(2)在0~125℃的范围内,人们可以自由调节预期达到的温度。

(3)将设定的预期温度和实时温度能显示出来。

(4)可以将实时温度与设定温度进行比对,以调节温度。

3、设计方案

温度传感器选择:

方案一:

采用热敏电阻,可满足40~90℃的测量范围,但热敏电阻精度、重复性、可靠性都比较差,其测量温度范围相对较小,稳定性较差,不能满足本系统温度控制的范围要求。

方案二:

采用温度传感器铂电阻Pt1000。

铂热电阻的物理化学性能在高温和氧化性介质中很稳定,它能用作工业测温元件,且此元件线性较好。

在0—100摄氏度时,最大非线性偏差小于0.5摄氏度。

铂热电阻与温度关系是,Rt=R0(1+At+Bt*t);其中Rt是温度为t摄氏度时的电阻;R0是温度为0摄氏度时的电阻;t为任意温度值,A,B为温度系数。

方案三:

采用模拟温度传感器AD590K,AD590K具有较高精度和重复性(重复性优于0.1℃),其良好的非线性可以保证优于±0.1℃的测量精度。

但其测量的值需要经过运算放大、模数转换再传给单片机,硬件电路较复杂,调试也会相对困难,所以本系统不宜采用此法。

方案四:

采用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DS18B20提供九位温度读数,测量范围-55℃~125℃,采用独特1-WIRE总线协议,只需一根口线即实现与MCU的双向通讯,具有连接简单,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点。

并且DS18B20支持一主多从。

若想实现多点测温,可方便扩展。

综合以上四种方案,本设计采用第四种方案,利用数字温度计DS18B20作为温度传感器。

显示部件选择

方案一:

采用I/O口直接驱动,需要占用大量可贵的I/O口资源,且系统运行后,更换元件不易,不符合系统设计的可靠性、易扩展性原则。

方案二:

采用串行口驱动、静态显示,利用单片机的串行口输出数据,显示多位数码,可节省大量的I/O口,但每个数码管必须有一个驱动芯片,且每位段码须接一个限流电阻,所须元件多,硬件电路比较复杂。

方案三:

采用串行口驱动、动态扫描显示,利用单片机的串行口输出数据,显示多位数码,多个数码管可共用驱动芯片和限流电阻。

这样既可以简化硬件电路,又可以节省大量的I/O口线,为功能扩展留下空间。

综合以上三种方案,本设计采用方案三:

串行口驱动、动态显示。

根据系统具体指标要求,可以对每一个具体部分进行分析设计。

3.1软件设计

开发过程利用keil工作平台以编写生成一个C语言的.hex工程。

利用在protues环境下进行模拟电路设计,最后下载代码执行程序[17、18]。

3.2硬件电路设计

系统结构框图

原理图

4.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

第一周:

确定题目,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第二周:

查阅与自动化相关外文,下载并翻译文献

第三周:

写开题报告,学习proteus软件

第四周:

学习80c52单片机原理

第五周:

学习单片机硬件电路原理

第六周:

16位CPU控制系统设计

第七周:

显示电路整体设计

第八周:

温度报警电路设计

第九周: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第十周:

串口模块电路设计

第十一周:

学习PID控制原理,完成软件设计

第十二周:

温度控制原理软件调试

第十三周:

写结论、参考文献归类

第十四周:

论文电子版初稿、PPT制作

第十五周:

论文目录生成、电子版预答辩

第十六周:

修改论文格式,制作PPT

第十七周:

准备答辩

5、主要参考文献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戴佳等.51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典型实例[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高卫东等.51单片机原理与实践[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4]刘守义等.单片机技术基础[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何立民.单片机高级教程应用与设计[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1.

[6]李学海.PIC单片机原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5

[7]欧阳文.ATMEL89系列单片机的原理与开发实践[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

[8]陈海宴.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9]吴琳,杨林,赵桂丰.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数据采集器[J].现代电子技术, 2008(19).

[10]钟富昭等.8051单片机典型模块设计与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1]潘永雄.新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2]徐凤霞,赵成安.AT89C51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3.

[13]楼然苗.51系列单片机设计实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03.

[14]MeehanJoanne,MuirLindsey.SCMinMerseysideSMEs:

Benefitsandbarriers[J]..TQMJournal.2008 

[15]HUHong-bin.Measuringfortemperaturecharacteristicoftemperaturerelay[M].ElectroMechanicalelement,2003,9.controllers[J].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ns,2007.9,32(4)327-350.          

[16]YuanFenghua,CuiJianjiang,WuShengxi,etc.Dynamictandemcoldrollingmillssystemsimulationbasedondistributedcosimulitionframework[A].Proceeding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delingandSimulationinDistributedApplications[C].Changsha,China,2007.8

[17]JingJia.IntroductionofHeatRecoveryChillerControlandWaterSystemDesign[Z].The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uildingEnergyandEnvironmentProceedings,2008,7.

[18]张化光,刘鑫蕊,张秋野. Matlab/Simulink实用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5

[19]CharlesHarell,BimanK.Ghosh,RoyceO.Bowden.SumilationUsingProMedol[M].2nded.TheMcGra-HillCompanies,2005.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专业核心组意见:

 

专业核心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