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鱼资料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5684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观赏鱼资料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赏鱼资料DOC.docx

《观赏鱼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赏鱼资料DOC.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观赏鱼资料DOC.docx

观赏鱼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1.5h)

一、概念

观赏鱼指以供人们休闲欣赏为首要目的,具有特殊色彩和奇异形体的小型化养殖鱼类。

观赏鱼是一种特殊的活的商品。

养殖的过程和目的都具有相同的意义,都是为了观赏和娱乐,同时某些大型的品种还兼有食用的功能(但不同于单纯食用鱼养殖)。

因此观赏鱼养殖具有相当大的高附加价,发展空间很大。

观赏鱼的社会特点主要有三:

生物特性,可满足人们对活体小型动物的喜爱欲望,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一种回归心态;文化特性,是人们用来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满足人的好奇心和对美的事物的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经济特性,是人们生产收益的重要方式,高品质观赏鱼所形成的高附加值,是商品经济价值的最终体现,并为社会所认同。

观赏鱼主要有三大类:

金鱼、锦鲤、热带鱼(淡水鱼、海水鱼)。

最常见的是淡水品种。

二、观赏鱼养殖历史与发展

1、金鱼起源于中国,由鲫鱼变异而来,直到现在仍有原始野生种群,(天然红鲫)。

养殖历史至今已有1700多年。

晋代,在庐山山洞中发现有一种赤鳞鱼,后来记载《述异记》中成了金鱼的发展史;唐朝已有专业养殖的记录,但目的是用于佛教中的“放生”;在南宋这种鱼由野生移人家庭用于观赏目的养殖,金鱼的品种也逐渐演变出五花、双尾、凸眼、长尾短身等品种;明朝时正式取名“金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明确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名贵品种;元朝时南方的养殖方式开始向北传移;到清朝时金鱼养殖遍及全国,形成一定的规模化。

清代传去日本,转传欧洲,再到美国。

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金鱼原自中国,但一直没有在日本发展,到70年代才有了比较高档次的品种代表种有兰畴和琉金。

其中琉金不是日本正宗金鱼,琉金是古琉球王国的国粹,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后,琉金才成为日本的金鱼品种。

二十世纪以后,科技元素的加入,养殖技术更加发展,品种选育十分精至,养殖规模扩大、产销批发都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

据统计:

到1982年,金鱼的品种已有240个。

近20多年已有超过500多个品种。

2、锦鲤由鲤鱼变异而来。

起源于中国的野生红鲤,后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发现新的变异品种(变色鲤)。

养殖历史约210年。

日本文政时代(1804~1829年)新泻县培育出浅黄和别光;

天宝年间(1830年)出了红白鲤;

大正六年(1917年),由广井国藏培育最原始的红白鲤,

后来有高野浅藏和星野太郎吉的红白鲤改良品种,之后由出现了一些系列。

如昭和十五年(1940年)的友右卫门系、纹次郎系;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的武平太系;昭和十六年(1941年)的弥五左卫门系等。

但是,这些还都是红质很淡的原始种。

现在最著名的红白锦鲤有昭和二十九年(1954年)仙助系、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万藏系和昭和四十五年(1970年)大日系。

经过多年的培育与筛选,使锦鲤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早期的变色鲤,色系少,1906年引进德国的无鳞"革鲤"和"镜鲤"与日本原有的锦鲤杂交,才选育出色彩斑谰的品种。

日本定为“国宝鱼”,二战后改称锦鲤,但品种数远不及金鱼多,至今约有13个品系,120多个品种。

3、热带鱼分淡水和海水两类。

最早养殖并用于观赏的是法国人,最早养殖的品种是中国斗鱼。

养殖历史至今约有150年。

品种数比金鱼少,二战后才逐步得到发展。

到70年代后期,新发现的野生品种以及新培育的新品种总量,已有超过2500种,常见的也有600多种,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三、观赏鱼的社会地位与经济价值

观赏渔业是水产增养殖业的分支,以水簇箱和池塘为主要养殖场所,以水质全人工调节为养殖手段,以供人们欣赏、休闲、娱乐为目的。

三类观赏鱼,都有各自不同奇特、优雅的体态身姿,又有艳丽漂亮的色彩,给人们以赏心悦目、动静结合、久看不厌的乐趣,这种小型的家庭宠物,同时还是件天然的活的艺术品,装点景色,美化环境,休闲雅趣。

养殖观赏鱼还是人们乐于谈论、相互交流的话题,人们从饲养、培育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又一乐趣,一种劳作的收获,一种精神投入的快感,一种是丰富生活内容的又一种方式。

观赏鱼是社会文明、文化的又一鲜明体现。

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乐于接受,爱不释手的活的艺术品。

具有相当高贵的社会地位,作为商品它也有着巨大经济价值。

现代的养殖方式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使得观赏鱼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衍生出更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无形之中又一次提高了这种大众化宠物的社会地位和精神价值。

目前,国内市场对观赏鱼的年需求量每年增加10-15%。

国内年产1亿多尾,交易量在3-4亿尾,但实际交易量更大。

国际际贸易中,温/热水鱼占95%,其中淡水品种89%,海水鱼10%。

全世界观赏鱼贸易总额约在30亿美元,美国4.25亿,西欧1.8亿,日本1.1亿,新加坡0.7亿。

中国出口量占会球总量的12%

国际市场:

大三块(北美、西北欧、东南亚),小三块(中东、南美、东欧)

第二章观赏鱼分类与与特征(12h)

第一节金鱼(4.5h)

由金鲫演变而来,遗传特性体现出鲫鱼本色,性状稳定性差(非纯种杂交),选育工作十分重要。

但对环境要求简单,食性杂,易养殖,品种多。

因此在系统分类上还不能统一。

只有品系的差异,没有种间变化。

注:

这里的品种指品系中的不同类型。

(先简单介绍鱼体几大部位)

一、体态特征金鱼与一般的鲫鱼体形差异很大,色彩变化多。

这是经过长期遗传变异的结果。

也是人工选育出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表现。

1、体形躯干短,呈椭园、纺缍、蛋形,腹部膨大而园,尾柄短而细,侧线随体形而缩短,曲度增大;

2、头型与全长比例发生改变,头型有三类,三角、鹅头、狮头(含虎头),其中鹅头和狮头型的肉瘤越发达,越有观赏价值。

3、体色体色多样、易变,主色有红、黄、黑、白、兰5色,复色有灰、橙、紫、褐4色,另一种反光质,具有反光、荧光效果,可调配出金、银色。

是鳞片上表皮色素细胞中特有的一种类荧光质有机分子,机能受体表神经性控制。

“透明鱼”体表的色素细胞极少,无鳞(金鱼中无此类)或鳞片极薄,加上体腔处的肌肉层也是最薄的部位,则呈现一种半透明状,有的甚至可见其内脏位置。

体色变化即有遗传作用,也有环境和饲料的影响。

遗传控制主要的色彩和分布,有较好的性状稳定性,而环境与营养等影响色彩的强弱和鲜亮程度。

4、鳍形(6种)变化最多是背、尾鳍,胸、腹鳍一般是大小、长短、形态的变化。

背鳍具有、无之分。

有背鳍为金鱼的“文族”,又称文种鱼;无背鳍称“蛋族”,又称为蛋种鱼。

尾鳍具单、双尾之分。

单尾一般称为“草种”鱼,与鲫相似;双尾变异成三尾、四尾,四尾中还可分展、垂、喋、扇、凤尾等。

尾鳍色彩变化与体色一样,但因鳍条间皮膜很薄,显微镜下可见众多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流情况。

一旦见到尾鳍上布满血丝,基本可判断鱼体有病。

5、眼有四种变异,龙(眼眶外外突)、蛙眼(眼眶内外突)、水泡、天眼。

其中“天眼”是眼球突出于眶外且反转90度向上。

“水泡”是眼球下方的皮肤组织变异而襄泡化,内充大量体液,但眼仍在眶内。

水泡性状是遗传引起,而泡的大小则与环境、营养等有关。

眼变异,对视野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争食性差,因而多为单独养殖(特别是水泡)。

6、鳃盖鳃盖后部外翻,露出鲜红鳃,但不影响呼吸。

可看作是一种装饰。

7、绒球由鼻部皮肤变异而来的“绒状”肉瘤,有2、4个之分。

也是一种装饰。

二、分类上述7种主要特征,是金鱼分类的主要标准,是观赏价值所在。

分类方法上有2种,一为系统法,一为传统法。

系统法:

属鲤形目鲤科鱼类。

有5类29型,主要以体型变化为依据,然后加上体色变化定品种名。

如墨龙,紫龙,五花狮头等。

传统法:

主要分4族。

草族(草种)体形与鲫相似,头尖扁,小眼,单尾(偶有双、三尾),体色橙红。

文族(文种)体形短、园,眼小,有背鳍,尾鳍分叉成双,臀鳍为双(如珍珠、红高头、红鹤顶等)。

龙族(龙种)有背鳍,头平宽,眼大突出,俗称龙睛,尾多叶,胸鳍三角形,磷大而圆。

这是正宗金鱼的品种(如墨龙、五花龙等)

蛋族(蛋种)无背鳍,头钝,体短,腹膨大呈蛋状,臀鳍、尾鳍均成双。

(如虎头、水泡、绒球等)

三、品质标准标准是依变异的准确性和人的欣赏美感来确定的。

一色鲜明,艳丽,性状表达完整,主色正,无干扰色;

二形匀称,挺拔,各鳍舒展、完整,体表光滑,品种特征明确;

三姿态动态优美,平衡性好,健康,有精神,食欲良好。

四、常见八大品系介绍:

高头、龙眼、水泡、珍珠、绒球、望天、狮头(虎头)、翻鳃品系特征及图示。

第二节锦鲤(3h)

锦鲤的观赏价值主要在体色上,体形与原始鲤鱼的特征相似。

但具有鳞、无鳞之分,是观赏标准之一。

体色变化极复杂,主色有红、黄、白、黑、兰5色,复色有灰、紫、橙、褐等4色,另也有一种反光有机质,可调配出金、银等亮色。

锦鲤的遗传稳定性比金鱼好,但仍有性状分离现象,故也需要进行品种选育。

一、分类依色彩、斑纹及鳞片分布,将绵鲤分为13个品系,120多品种。

常见品系有:

1、红白锦为正宗,底白衬正红色斑,不同斑纹的形、数量和分布,还可分为多种。

2、大正三色底白,衬绯红、黑色斑纹,也可分为多种;

3、写锦底黑,镶三角形白斑,依数量、分布不同可有多种;

4、别光锦底白、红、黄,在上镶嵌黑斑,有多种;

5、浅黄锦背兰色,鳞片外缘白色,颊、腹部、鳍基部红色,有多种变化;

6、黄锦单金黄色

7、丹顶红头顶一块园形鲜红斑纹;

8、变异鲤多为杂交品种,但色彩特征典型,性状稳定性好,古朴高雅。

如茶鲤(通体茶色),绿鲤(黄绿),乌鲤(黑色中有小白斑点)等。

二、品质标准

1、体形对称,曲线优美,雄浑,各部位完整,胸鳍大而园,鳍条匀称,气质粗旷而稳重,体高:

体长=1:

2.6~3.0,不要过胖。

2、色彩浓厚,鲜艳,纯正,边缘清晰,质地厚重,少杂色或过度色。

3、斑纹头、背、尾柄、口唇上方是重点区,斑块少分散,以大块为主,斑形不规则,胸鳍无斑,以全白或其他单色为佳。

三、常见五个品系

红白、三色、浅黄、黄锦、丹顶红的特征。

第三节热带鱼(4.5h)

一、概况多指生活在20℃以上热水性的小型鱼类(下限水温一般在13℃以上)。

现已有很多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0℃以上水域)也列在其中。

目前热带鱼一般都是天然品种,因而性状基因相对稳定,在分类上也较为规范。

另外因环境的影响,这类鱼的体形都比较小,且多数为扁体形,色彩丰富多样,并有淡、海水之分。

因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几个常见类别。

二、分类主要按系统法分类,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排序原则。

每层次中还可分亚层。

1、淡水热带鱼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尼罗河流域、刚果盆地,亚马逊流域的淡水中。

典型的热带气候。

主要介绍鱂形目和鲈形目中的部分品种。

(A)鱂形目有3亚目,13科,118属,850种。

观赏鱼多属鱂亚目有6科82属670种。

共同特征:

单背鳍,胸鳍高位,无体侧线,有头部侧线等。

它们的鳍条数、剌数、口位、头骨、交接器等均有不同的差异;且大多数种类为卵胎生。

代表种有花鱂科(均有交配器)中有:

孔雀鱼卵胎生,大小在7cm左右,且♀>♂,形体修长,尾长为体长的1/2-1/3,尾鳍色彩美丽,有孔雀般图案,单尾;攻击性偏弱,雌性不如雄性艳丽;(图)

月光鱼体长3-9cm,一般♀>♂,小头三角形,眼大,吻尖,体形呈纺缍形,尾鳍园钝。

(图)

剑尾鱼全长5-11cm,♀>♂,体形纺缍,雄尾鳍下缘后延似剑,体色多样,全红最多,还有白剑、绿剑等。

(图)

(B)鲈形目有24亚目,15科,1346属,7772种。

攀鲈亚目中有很多属观赏鱼中的品种。

特征为背、臀、腹鳍均有棘,并具有鳃上器等。

斗鱼科有11属28种,背鳍条为10,体侧线退化或消失,腹鳍胸位,并演化成丝状鳍条,臀鳍宽大而后延到尾柄中部。

代表有:

中国斗鱼斗鱼属;体长5-10cm;背、臀鳍基部有鳞,体红色、兰、绿等色,色彩浓厚,有相间条带;雄性好斗,斗时色更重,各鳍全部张开。

(图)

沼吻鱼科代表有:

接吻鱼体裁长卵园形,淡红色,侧扁,体长达10cm,口小,唇厚而上翘,唇上有齿,背、臀鳍很长,且上下对称;头部有黑色垂直条纹。

(图)

鲈亚目的很多种也是重要的观赏品种。

丽鱼科有84属680种,共同特征:

背鳍上的棘发达,腹鳍胸位,侧线中断为二,圆鳞。

代表有:

画眉鱼:

体长,体色淡,眼部黑纹长达背鳍,如画眉鸟。

(图)神仙鱼体菱形,极侧扁,体长15cm,高20cm,胸鳍上位,小而透明无色,腹鳍呈细长的须状,臀、背鳍对称,呈三角状,尾鳍透明呈燕尾状,上有条纹,尾柄短,口小而尖。

体侧有不同色的条纹3-4条。

神仙鱼的游姿极为独特,高雅华贵,怡然优美。

目前因杂交而产生几十个名贵品种,有五彩神仙,七彩神仙等。

(图)

脂鲤科有脂鳍,有口腔齿,无咽喉齿,有4亚科166属814种。

代表有:

红绿灯鱼体长3-4cm,体稍扁,尾鳍分叉,透明,背倒塌正中透明,体色发亮,侧线上部自眼部到尾柄的长条纹为荧光兰绿色,而尾柄则为鲜红,腹部白色,各鳍透明。

头尾灯鱼体长6cm,稍侧扁,纺缍形,半透明,背鳍尖在背部正中,脂鳍则在尾柄上,各鳍透明,体侧有一条深兰色纵纹,头部和尾柄部分别有一块金色斑块。

黑十字鱼(有黑十字、红十字、金十字等)尾、殿鳍橙红,尾鳍基部到尾柄处有一黑十字纹,纹长延至头部后缘,背、胸、腹鳍半透明。

(图)

2、热带海水鱼种类很多,中小型鱼主要在鲈形目中的蝴蝶科、雀鲷科、鲈科、隆科等,还有就是魨形目的魨科等。

这些鱼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的浅海珊瑚礁水域。

主要介绍几种图片。

(图)

三、品质标准

小型热带鱼观赏以群体为主,个体观赏为辅。

因此主要讲究鱼体的大小、色彩搭配。

1、品种个体体质键壮,匀称,品种特征清楚(如侧扁、须状鳍、吻、尾柄等),各鳍完整,位置和比例要完美,表现出优美、奇特的造型。

2、色彩亮丽,无杂色,反光色强弱准确而自然;

3、姿态上不同品种差异大,但个体要有精神,各鳍舒展自如,擅长攻击型行动快速,灵活,休闲型品种则少动,如雕塑、绘画般,宁静中透出生命活力。

第三章鱼类生物学与养殖技术(16h)

第一节鱼类生物学(6.5h)

一、体形与功能器官(1.5h)

1、鱼类体形一般为漂亮的流线形,不同生活环境也会造成各种变异,如侧扁形、球形、棍形、带形、扇形等。

以流线形为例,体形的不同名称测量前已讲过。

2、功能器官主要介绍6种。

(1)体表磷片————由一类特殊的钙角质化构成。

皮肤————由表皮、鳞片与真皮构成。

表皮上有大量的色素细胞、粘液细胞等有特殊功能的组织。

功能是:

保护、抗菌、变色、利于运动、发布化学信息等。

(2)口腔舌——非游离性,上有味蕾细胞,与下颌等一起构成负压呼吸器。

齿——消化器,有多种类型如颌齿、咽齿等。

齿型有有磨、刀、斧、锥型等。

功能上物理性粉碎食物,颌齿还具有防卫与攻击作用。

唇——上有味觉细胞与嗅觉细胞,对食物进行选择;与舌配合起呼吸作用。

(3)呼吸器官口、舌——与鳃、鳃盖共同组成精密的负压过滤系统。

鳃————须状,每侧有3条鳃弓,共6片鳃;在过滤水时进行氧气交换。

出水压来自口腔收压与鳃盖膜放开,进水压来自鳃盖膜封闭与口腔扩张。

(图)

在金鱼有一类鳃盖变化的品种称为翻鳃,是观赏的特点之一。

(4)消化器官口——起始端,有大量味觉细胞,有食物选择性,无化学性消化;(图)

齿——对食物的选择、物理性消化功能;(图)

鳃耙——过滤食物,选择食物功能;

咽——吞咽食物,也有选择功能;

食道——输送食物;

胃——主要的化学性消化场所;(强酸性)

肠——主要的化学性消化与主要的营养吸收场所(强碱性)

肛——控制并排放没有被消化、吸收的废物。

(5)运动器官鳍——由特殊的鳍条、棘条、剌和皮肤构成;运动由基部的骨骼肌控制。

鳍分背、胸、腹、臀、脂、尾鳍6种;不同种类其变化十分多样。

金鱼的鳍变异是观赏的重点之一。

(图)

肌——主要是骨骼肌,为随意肌,受大脑中枢神经控制。

(6)生殖器官生殖腺——体内的有卵巢、输卵管、精巢、输精管,以及一些内分泌腺组织等;

生殖孔、交接器——属于外部器官,后者主要在繁殖时才会出现,过后又收回体内,为产卵工具。

(图)

(7)感觉器官眼——三大类观赏鱼中只有金鱼的眼变化最大,也最具观赏价值。

不同类型眼的可视角度有较大差异,养殖有差异,因而也是不同品种选配同养重要条件。

(图)

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位于体侧,由体表的磷片特化形成,内藏复杂结构,并有极为敏感的神经末梢,主要功能是感知环境中的振动、压力、和温度变化。

(图)

二、食性与营养(1h)

1、营养物质形态与动物体内的形态相同,主要有: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分子大,结构复杂,是构成生物体主要材料之一,功能广泛,是生命全部功能的主体物质。

脂肪———类型较多,主要为甘油三酯,由脂肪酸与甘油组成;也是细胞的结构性成份,另外是能量分子、参与免疫、运动、信息标记与传递、局部内环境平衡(疏水性、双性等)、代谢调节等功能。

糖类———属碳水化合物类,成份复杂种类更多;主要为能量分子,另外还是参与信息传递、蛋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合成、调节代谢等功能。

矿物及微量金属元素———主要有铁、铜、锌、钙、镁、锰、钾、钠等8种;其作用主要有参与载氧呼吸、蛋白酶活性调节、激素分子活性、神经与化学信号传递转换、体内代谢调节、消化吸收、生殖发育等功能。

少量矿物可由体表吸收。

维生素———是体内代谢平衡的主要调节者,主要由食物提供。

有水溶性和脂深性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VB(有1、2、5、6、12等)簇和VC两类,而脂溶性的主要有4种,VA、VD、VE、VK等。

2、食性植食性性(植物性)、肉食性性(动物性)、杂食性(混合性)三类。

营养与食性的关系:

营养吸收由生物遗传特性所决定。

不同食性者,就具备不同的消化吸收条件(消化液组成、器官形态等)。

植食性鱼类如草鱼、扁鱼、花鲢(大头鱼)、白鲢等,以植物为主食,消化系统中可以分解植物的各种分解酶活性很高,但对肉食的消化作用则偏弱,一般肠道比较长,牙以切割功能为主。

鲢鱼则主要为过滤浮游生物为主食。

(图)

肉食性鱼类如鳜鱼、鮊鱼、黑鱼、青鱼、鲶鱼等,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食,消化肉食的能力很强,但对植物的消化能力则很弱。

它们的胃很大,肠道偏短,牙多为尖状或扁平状,利于撕咬或磨压食物。

这类鱼的的肉一般都比较细嫩而鲜美。

(图)

杂食鱼类如鲤鱼、鲫鱼等。

食性杂,来源广泛,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适应性强。

它们的消化系统结构间于上两类之间。

(图)

上述情况主要指成年鱼的食性与它们消化系统的关系变化。

但在各种鱼的幼体却都是动物性的食性。

这是由口腔结构决定的转化来决定的。

幼体无牙,口小不能取食大的食物,只能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但因动物性食物更容易被身体所利用(相似相吸收特点),所以浮游动物就成了幼体的主要食物与营养来源。

口腔内更有鳃根部的齿状结构(称为鳃耙)为其过滤浮游动物。

直到长到一定大小,开始有牙、须等结构后,鱼类的食性才开始转换,随之消化系统的功能特点也开始转化。

三、生长发育(1h)

1、生长分期胚胎期、幼鱼期、鱼种期、性成熟期,成鱼期等。

胚胎期鱼是产卵性动物,从授精后卵发育开始,直到孵化出膜前的一段时间。

不同种,时间长短不同,卵的变化大体相同。

孵出后的苗体上带有一个很大的襄,即卵黄襄,从卵本身的卵黄而来,内含的营养物质主要供出膜后短时间内维持生命。

(图)

幼鱼期出膜后可分两个阶段,一是自源性营养期,直到卵黄襄消失,期内幼鱼不能开口摄食,襄内营养足够幼体生长发育之用。

二是随后的外源性营养期,幼鱼在卵黄襄消失前开始主动摄食环境中的微小动物(以浮游动物为主)和微生物,以补足营养的不足,并随卵黄襄的消失,摄食量不断加大。

直到幼体成型,称鱼苗。

(图)

鱼种期一般在幼鱼期后,鱼体生长速度加快,取食量增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在增强。

这一时期的鱼在食性上已基本形成,对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喜好,消化吸收作用逐步增强。

(图)

性成熟期可以进行正常的繁殖活动,性腺开始发育,大量营养开始转向性腺,因而生长会受到一定影响,但生长速度仍较快。

(图)

成鱼期性成期后就是成鱼期,鱼体的生长速度下降,但体内已集垒了充足的物质和能量,开始繁殖活动。

(图)

四、生态环境(3h)

1、水环境水对鱼类构成了最直接的环境,这个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存在与变化,都会影响鱼类的生存与生长。

可从几个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来看:

溶氧、酸碱、钙镁、氨、有机质、微量金属元素等。

①氧气这是一种可以溶解在水里的氧气,它的某些分子性质与空气中有所差异,但仍是动物呼吸的主体物质,只是在水中的浓度一般只有空气中的5%-10%,而且分布形态上与空气中的分布正相反(倒三角)。

其原因是表面积溶解与绿色浮游植物及微生物的光合作用。

另外水体越小则溶氧变化越大,越容易造成鱼类缺氧。

水体越大,自我净化功能越强,就越不容易缺氧。

②酸碱度一般用PH值表示。

以PH7为中性,值越大,则越碱性,值小则越酸性。

鱼类要求的水体环境的PH值一般在中性偏碱的范围,(PH6.8-7.8)过酸易于生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过碱对鱼体自身生理代谢会造成严重的干扰影响。

但在一般的养殖水体会都随时间的的增加而逐渐酸化,这是因为鱼类因自身代谢的废物直接进入水体,滋养了水体中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可以直接分解这些物质,从而产生大量的酸性产物,使水体酸化;另外投放的饵料没被吃完就直接在水中腐败,加速了水体的酸化过程。

③钙镁这是一类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金属或非金属性的离子态元素。

这是天然淡水环境中最多的两种。

钙是生物体中一类重要的信息元素。

太多的蛋白质和酶类的活动均与此有关,肌肉活动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血钙,否则会发生神经信号传递紊乱,如发生抽躇等;另外对骨骼的作用更是重要。

少钙则生物体发育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镁是一类能量元素,在体内与能量的转换、传递有直接的关系。

在植物是光合过程中最关键的金属元素,在动物体是DNA与蛋白质等合成的重要辅助因素,直接参与能量的转换功能。

所以水体必需要有一定浓度的钙镁离子。

④有机质是水体中总量最大的一类物质分子。

它是生物体的营养分子,也是代谢排放的主要物质形式。

可溶性的有机分子,可以直接被极小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所利用,成为它们的营养和能量的主要来源,被利用的同时,可被分解成很多不同产物,其中酸性物可以加速水体的酸化过程,直接影响水体的酸碱度。

有机物的浓度越高,这种影响就越强,同时还可能极大的增加水体中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总量,这对水质变化有更强烈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水体的酸碱度变化更大更不稳定,二是浮游生物总量的极大增加,形成富营养性水体,可直接提供大量的食物给鱼类,但过量就是一种危害,如水华(某种浮游植物总量超高,并放出一定量的毒素)现象,可毒化水体。

⑤微量金属元素主要有铜、铁、锌、硒等。

这些元素的总量要求不能多,但也不能没有,在体内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

直接影响机体不同的代谢环节。

如铁与载氧作用以及能量传递有关,锌与发育过程特别是性机能的发育有直接的关系,硒与机体的免疫机能和抗衰老作用不可缺少等。

天然水体不同的地理条件可能会对此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一条流动的江河则可以忽略这种影响。

⑥氨氮气态氨毒性很大,很难闻。

在水中对鱼类的毒性同样很强。

毒性强弱对鱼类的致死作用不同,用“半致死浓度”来表示,定义为“能将一半数量的试验动物急性中毒死亡时的物质浓度”。

氨氮对鱼类的半致死浓度约为0.025mg/L。

高于这个浓度的致死作用很强,而长期生活在略小于这个浓度的水环境中,对鱼类的毒化作用虽不致死,但可表现在鱼类生长缓慢而疆化,易于生病,体形与体色变异,肉的品质下降等。

所以氨氮浓度不能高。

小于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