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822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儿科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docx

《儿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学.docx

儿科学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PEDIATRICS

课程编码:

CLIM4018

学时:

72学分:

3.5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

先修课程:

内科学,诊断学,药理学,病理生物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儿童保健及疾病防治质量,为儿童服务的医学科学。

以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及临床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为手段,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工作人员。

儿科学的任务是改善小儿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儿童健康,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各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接班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完成课时数,包括大课44学时,见习28学时,课外4学时。

2、按大纲规定的掌握、熟悉和了解的三基要,掌握儿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以《职业医师资格开始大纲》为参考,提高学生临床实用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要求

1、了解我国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2、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3、掌握小儿各年龄分期及特点。

(二)内容

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1)儿科学的任务;

(2)儿科学的范围:

发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预防儿科学。

2、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3、儿科学基础医学特点和临床特点:

包括解剖、生理、生化、营养代谢、免疫、病理等基础医学方面的特点,也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临床方面的特点。

第二章生长发育

(一)要求

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3、掌握小儿骨骼发育、牙齿发育、脂肪组织及肌肉的发育。

4、熟悉小儿神经精神发育,掌握运动发育及语言发育。

5、了解体格生长的监测及评价;了解生殖系统发育。

6、熟悉小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精神心理发育的监测及评价。

7、了解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障碍。

(二)内容

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包括遗传、营养、疾病、母亲情况、生活环境。

3、小儿体格发育各常用指标的测量及正常值:

体重、身高、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身长比例等。

4、与体格发育有关的各系统的发育:

骨骼发育(前囟,后囟的发育过程及其临床意义,脊柱的发育及3个生理弯曲,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牙齿发育(出牙时间、出牙数目及其临床意义);脂肪组织与肌肉的发育。

5、神经心理发育:

神经系统发育、感知发育、运动的发育、语言的发育、心理活动的发育。

6、儿童精神心理发育的评价

7、心理行为问题:

屏气发作、吮拇指癖、遗尿症、儿童擦腿综合症、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第三章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原则原则

(一)要求

1、了解我国儿童保健组织。

2、掌握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

3、熟悉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4、掌握计划免疫的程序。

(二)内容

1、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

胎儿期及围产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

2、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护理、营养、计划免疫、心理保健、定期健康检查、体格锻练、伤害预防。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理

(一)要求

1、掌握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2、了解儿科疾病治疗原则及措施。

3、掌握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二)内容

1、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和记录、体格检查。

2、儿科疾病治疗原则:

护理、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儿科药物治疗特点、药物选择、给药方式、药物剂量计算)、心理治疗。

3、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小儿液体平衡、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脱水、低钾、酸中毒)、小儿液体疗法(确定输液的总量、速度、成份、顺序)。

第五章营养及营养障碍性疾病

(一)要求

1、熟悉营养物质的代谢特点。

2.掌握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3.熟悉母乳成分及量。

4.掌握母乳喂养优点、方法、注意事项。

5.熟悉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

6.掌握辅助食品的添加原则和方法。

7、熟悉营养不良的分度及脂肪消失顺序。

8、熟悉小儿肥胖症的诊断与治疗、危害性。

9、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诊治和预防。

(二)内容

1、小儿营养基础:

各种营养物质比例,正常需要量,缺乏时主要症状、体征。

2、婴儿喂养:

母乳喂养的优点及人工喂养的计算和操作方法;辅食添加原则。

3、营养不良的分度及皮下脂肪消失顺序;

4、小儿肥胖症的诊断及治疗及其危害性。

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病因、发病机理(维生素D代谢)、临床表现(早期表现、激期表现)、化验检查、治疗。

5、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临床表现及急救处理。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一)要求

第一节总论

1、了解新生儿医学的重要性及围产期医学的定义。

2、掌握新生儿的分类。

3、熟悉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4、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第二节新生儿窒息

1、了解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改变。

2、熟悉Apgar评分及复苏方案。

第三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四节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溶血病

1、掌握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掌握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3、熟悉引起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几种疾病及其特点。

4、熟悉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5、熟悉ABO、Rh溶血的发病机制。

6、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

7、熟悉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药物疗法及换血疗法指征。

8、了解发生核黄疽的有关因素和防治方法。

第五节新生儿败血症

1、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熟悉本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4、熟悉本病与新生儿肺炎、化脑的联系。

第六节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1、了解本病病因及感染途径。

2、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

3、掌握本病的治疗原则。

(二)内容

1、新生儿基本概念及分类

新生儿学与围产医学;

新生儿根据胎龄、体重及两者关系的分类。

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外貌特点;

各系统特点;

护理区别、特点;

几种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

3、新生儿窒息及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原因:

产前、产时、产后;

损害机制;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治疗步骤:

抢救、过渡、康复治疗;

预后。

4、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化脑

三者的关系;

临床表现的区别、三者区别及与年长儿肺炎、败血症、化脑的区别;

化验检查:

血常规、头颅CT、脑脊液;

治疗原则。

5、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及两者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特殊治疗。

6、新生儿溶血症

发生原因,血型基础;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确诊依据;

治疗:

换血指征。

第八章遗传代谢疾病

第三节苯丙酮尿症

(一)要求:

1、熟悉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了解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二)内容: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第四节肝豆状核变性

(一)要求:

1、熟悉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了解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二)内容: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第五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一)要求:

1、熟悉本病的病因与典型症状。

2、了解本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与诊断要点。

(二)内容:

1.甲状腺激素生理和病理生理;

2.病因与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与诊断要点;

4.治疗。

第九章免疫性疾病

第二节免疫缺陷病

(一)要求:

1、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2、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共同临床表现。

3、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和治疗。

4、了解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二)内容:

1、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的特点;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发病率;

3、共同的临床表现;

4、诊断与治疗;

5、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七节过敏性紫癜

(一)要求

1、了解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3、掌握该病的临床分型。

(二)内容

1、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尤其是皮疹特点)及临床分型;

3、辅助检查及治疗。

第八节川崎病

(一)要求

1、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掌握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3、熟悉川崎病的治疗方法。

(二)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3、诊断标准、鉴别诊断;

4、治疗方法:

尤其是丙球的应用。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要求

1、了解小儿消化系统特点。

2、了解小儿腹泻的原因。

3、掌握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

4、掌握小儿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5、掌握几种不同病原肠炎的临床特点。

6、熟悉小儿腹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7、掌握小儿腹泻的治疗,尤其是液体疗法。

8、了解慢性腹泻及迁延性腹泻的病因及防治。

(二)内容

1、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儿小腹泻

(1)病因:

易感因素(消化系统特点,机体防御功能较差);感染因素(肠道内感染,肠道外感染);非感染原因。

(2)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肠毒素性肠炎;

侵袭性肠炎。

(3)腹泻分类:

急性、慢性、迁延性;

(4)几种不同病原肠炎临床表现特点;

(5)治疗:

补液方案:

口服补液盐;

静脉输液计算及注意事项。

其他治疗方法:

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一)要求

1、了解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3、掌握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与支气管肺炎如何区别。

4、了解肺炎的分类。

5、掌握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6、熟悉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

7、了解支气管肺炎的鉴别诊断。

8、熟悉支气管肺炎的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9、掌握支气管肺炎抗生素治疗的原则、抗生素的选择及用药时间;掌握支气管肺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征。

10、掌握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

11、了解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熟悉哮喘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3、掌握哮喘的诊断标准。

14、掌握哮喘的治疗原则。

(二)内容

1、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检查方法。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般情况下诊治;

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

急性喉炎的抢救原则。

3、急性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包括喘息性支气管炎);

治疗。

4、肺炎

(1)肺炎的分类。

(2)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

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

肺外受累的表现及诊断;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

支气管肺炎的诊断要点:

肺部固定中小湿鸣。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激素应用;

心衰纠正。

(3)特殊病原肺炎的临床特点

5、支气管哮喘

(1)发病机理与病理生理;

(2)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诊断标准;

(4)治疗方案。

第十三章循环系统疾病

(一)要求

1、了解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

2、了解小儿心率、血压、心脏及血管的特点。

3、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及特殊检查法。

4、掌握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征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5、了解上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的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二)内容

1、正常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2、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检查方法。

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动力改变、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法四。

第十四章泌尿系统疾病

(一)要求

1、了解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了解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3、熟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4、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病例和严重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和抢救原则。

5、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6、了解肾病综合征的分型及发病机制。

7、掌握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与区别。

8、熟悉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

(二)内容

1、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排尿、尿液特点。

2、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

病理:

补体沉积;

典型临床表现;

严重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为主;

对症治疗;

清除病原;

严重循环充血的治疗;

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3、肾病综合征

病理生理;

四大临床表现:

单纯型,肾炎型;

并发症;

辅助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激素应用及效果分类,其他措施应用的指征、方法。

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的疾病

(一)要求

1、熟悉正常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2、熟悉小儿贫血的定义、分度及分类。

3、熟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5、掌握缺铁性贫血的铁剂治疗及输血治疗原则及预防。

6、熟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7、掌握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以及缺乏叶酸、缺乏维生素B12所致贫血的区别

8、掌握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9、熟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原则及预防。

(二)内容

1、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造血特点:

胚胎期造血,生后造血。

血象特点:

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生理性溶血,生理性贫血)。

细胞数与分类;

血小板数;

血红蛋白种类及其对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意义;

血容量;

生理性贫血。

2、贫血的定义、分度及分类。

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铁的代谢及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临床表现(一般表现,髓外造血表现,非造血系统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铁代谢检查)。

补铁治疗:

补充用量和疗程。

4、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血片及骨髓片;

治疗:

补充用量和疗程。

第十六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一)要求

1、熟悉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

2、了解本病的发病机理及病理。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新生儿脑膜炎的特点。

4、掌握本病的并发症。

5、掌握正常脑脊液及本病脑脊液的特点以及与其它病原所致的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6、掌握本病的抗生素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7、了解本病的其他对症及支持治疗。

8、熟悉化脑与病脑、结脑的鉴别诊断。

(二)内容

1、化脓性脑膜炎病因病原学

2、病理及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发病情况;

症状与体征;

一般表现;

神经系统表现与体征;

新生儿脑膜炎的特点。

4、并发症

硬脑膜下积液;

脑性低钠血症;

脑室管膜炎;

脑积水;

其他。

5、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外周血象;

脑脊液检查;

血培养、头颅CT等。

6、鉴别诊断:

化脑、病脑、结脑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特点。

7、治疗

(1)抗生素治疗

治疗用药原则;

病原菌未明确的初始治疗;

病原菌明确后的治疗及疗程。

(2)对症治疗;

(3)并发症治疗。

四、实践环节

1、儿科基础2学时

(1)掌握小儿各年龄分期体格发育特点及运动发育等。

(2)内容:

观看录像等;

幼儿园实际测量。

2、病历书写和查体2学时

(1)要求:

掌握小儿病史询问特点及查体特点

(2)内容:

讲解示范病历;

问病史;

查体;

小组讨论;

评议。

3、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4学时

(1)要求:

掌握正常足月儿、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特点;

了解发生疾病新生儿的各种临床表现、诊治方法;

掌握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熟悉相应治疗方法。

(2)内容:

看录像

参加新生儿病区,看蓝光箱、输液泵等;

演示新生儿查体;

看正常足月儿、早产儿查体特点及生活护理;

黄疸新生儿治疗、皮肤查体特点;

其它新生儿疾病参观学习。

4、呼吸系统疾病4学时

(1)要求:

掌握支气管炎与肺炎的鉴别;

掌握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了解其他系统受累及并发症的诊治。

(2)内容:

示范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肺炎的体征;

分组问病史、查体、讨论;

总结评议;

看各种胸片(讲解为主)。

5、血液系统疾病4学时

(1)要求:

掌握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末梢血涂片特点及骨髓片特点;

(2)内容:

分组看病人,问病史,查体,看病历,讨论;

血片及骨髓片幻灯;

亲自操作末梢血涂片。

6、腹泻、液体疗法

(1)要求:

掌握腹泻不同病原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

掌握不同脱水程度的判断,补液疗法;

熟悉非感染性腹泻的诊治特点。

(2)内容:

看录像;

计算补液练习;

看示范病例。

7、泌尿系统疾病4学时

(1)要求:

掌握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熟悉上述两病并发症的诊治。

(2)内容:

看病人,问病史,查体,看病历;

评议两病鉴别方法;

亲自操作尿常规检查。

8、循环系统疾病

(1)要求:

掌握几种先天性心脏病的听诊特点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熟悉不同年龄小儿的心率听诊方法和特点。

(2)内容:

看录像;

示范病人心脏听诊:

正常儿不同年龄心脏听诊;

心脏杂音听诊;

分析病例。

9、神经系统疾病4学时

(1)要求:

掌握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特点;

熟悉颅内感染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了解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2)内容:

与不同年龄小儿交谈等;

化脑、病脑的病例示范;

小儿惊厥等症状的处理讲解演示。

五、课内学时分配

内容

参考学时

(大课)

1

绪论

1

2

生长发育

2

3

儿童保健及疾病防治

1

5

营养及营养障碍性疾病

4

7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

6

8

遗传代谢性疾病

2

9

免疫性疾病

2

11

消化系统疾病

4

12

呼吸系统疾病

4

13

心血管系统疾病

4

14

泌尿系统疾病

4

15

造血系统疾病

4

16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4

学习焦点

2

 

大纲制定者:

李占魁刘小红

大纲审定者:

李占魁

大纲批准者:

黄绍平

大纲校对者:

李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