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18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

岳麓版高三历史课后习题含答案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选择题

1.(2020全国大联考第一次联考,1)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

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

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便是其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

这一转变()

A.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

B.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

C.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

D.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

2.(2020江西南昌摸底,3)西汉对于官僚权利的束缚较为有用,如荐官有责、上计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仕宦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利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黎民无愁怨,”这体现了西汉()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3.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范例,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尺度,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律和盘算四个方面。

这表明察举制()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4.(2019哈师大附中二模,25)《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说:

“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信托。

”此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皆由宦者决定政局。

这表明()

A.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B.皇帝唯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

C.宦官干预朝政的制度化、合法化D.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5.固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盘据场合排场,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

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破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6.(2019河北保定摸底,4)《梁书》卷二《武帝下》中记载:

“其有能通一经,委曲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

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这反映了当时()

A.士族贵族被打压

B.科举考试制度已经成熟

C.人才选拔注重真才实学

D.科举考试录取条件宽松

7.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

这种做法()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8.(2019福建厦门二模,25)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

“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据此推断,唐代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9.(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卖力详细事件。

朝廷通过授予“职”来表现文官的特别职位地方,其多为进士身世,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0.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说:

“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

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

”这有利于()

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B.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

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

D.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

11.(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第二次联考,26)《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12.(2020西南名校同盟高考适应性月考,26)《元史·百官志三》载: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改名宣政院。

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

”据此可知该机构()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

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

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宣战权

D.是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机构

二、非选择题

13.(2019河北保定摸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测验,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

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

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定。

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科场测验。

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动手举行革新。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

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末了一场考策。

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宋代科举》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法导致任用私家,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

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布衣开放,标榜公然取士,惟才是举。

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

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逾越期间的特性。

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从情势上看相称公正,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表彰。

⋯⋯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创建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联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革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联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鉴戒科举制的缘故原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载:

“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

”三公职位地方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

誉职务。

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构造,三省的主座都是宰相。

其中尚书省系实行构造,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办理有关事件,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计划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详细史实举行论述。

(要求:

明白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课时规范练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B“只有家务,没有政务”强调血缘关系团体的影响,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头脑,故A项错误;材料“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便是其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的这种转变体现了君主专制的趋向,故B项正确;中枢机构的完善不仅指君主专制的强化,另有中间官制的美满,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稳固,故D项错误。

2.B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僚制度的制约而不是美满,故A项错误;西汉对官员的约束在制度建设上使“权力不至妄为”,体现了对权要束缚较为有用,故B项正确;西汉仍旧是君主专制,不能体现权利的制约与均衡,故C项错误;西汉是君主专制制度,体现的是“人治”,故D项错误。

3.D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诲制度的干系,故A项错误;秦朝时,贵族政治已经瓦解,西汉实验的是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家世即可步入宦途,而质料反应的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由材料“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尺度,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可知,这种做法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畴,扩大统治底子,故D项正确。

4.D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凭据质料可知,宦官通过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取得天子的信托,进而掌握权力并干涉朝政,这不是制度化、合法化的权利,故C项错误。

凭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的权利来自于天子,君主独裁下皇权不断加强,因此宦官依靠皇帝的信托掌握较大的权利,变相地盗取了皇权,出现阉人专权的环境,故D项正确。

5.A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对峙同一意识,故A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配合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了对国度同一的认同感,不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的内涵,故D项错误。

6.C汉武帝时期士族贵族没有形成大的权势,故A项错误;隋朝建立科举,故B项错误;据材料“随才试吏”可知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注意才学,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没有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7.B材料中“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线人和东西,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表现线人的作用,故B项正确;古代皇权高度集中,不是下移,故C项错误;监察并非仅仅针对地方,故D项错误。

8.D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美满的体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故A项错误;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美满的体现,不是政令畅通的体现,故B项错误;监察制度的美满,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故C项错误;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视,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见唐代的监察制度较前有所美满,故D项正确。

9.C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据此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低落,故A项错误;题干提及了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并没有详细地介绍其中枢机构的变革环境,故B项错误;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表现其特别职位地方,而文官大多为进士身世,这说明科举制度功效得以增强,故C项正确;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

10.B官员建言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的至高无上权势巨子,故

A项错误;由材料“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可知有利于官员踊跃建言,加强对国度的责任感,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官员建言题目,故C项错误;官员建言与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本质无直接的联系关系,故D项错误。

11.B古代驿传制度始于富商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增强对地方的统治,这有利于国度

的同一,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干系,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前进,故D项错

误。

12.A根据材料“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可知元朝时期承继唐制并创新,在

中间多数设立宣政院,故A项正确;“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可知人员分工设置进步工作效率,与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宗教和军政事件的中间构造,无宣战权,故C项错误;宣政院是办理西藏的机构,故D项错误

13.参考答案:

(1)特点:

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使殿试成为定制;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范例办理,确保考试公平;富厚考试内容,比力注意实用。

(2)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西方人士的推许和表彰。

14.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

三省六部制下体现肯定的分权与制约。

阐述: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实行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管束和监视,体现相互制约;三省六部制是中间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央,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肯定水平上控制君权。

示例二

论题:

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美满。

阐述: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实行职能,三省分工与互助,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管束和监视,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央,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美满。

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构造,

三省的主座都是宰相。

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的信息得出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约的看法,或者从“三省的长官都

是宰相”得出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的观点

;其次,根

;最后,表述成文并总

论述须史论联合。

据论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多方面论证

结。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

明白写出论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