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190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7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docx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

武汉大学语文之古代文学部分详细版

————————————————————————————————————

重点考察

《蒹葭》《秋水》《上山采蘼芜》《项羽本纪》《短歌行》《白马篇》《归田园居》《山居秋暝》《蜀道难》《新婚别》《张中丞传后叙》《长恨歌》《无题》《浪淘沙》《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声声慢》《水龙吟》《西厢记》

一般了解

《采薇》《有所思》《使至塞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阁夜》《送李愿归盘谷序》《过华清宫》《金铜仙人辞汉歌》《八声甘州》《祭石曼卿文》《戏答元珍》《九月十六日夜》《聊斋》《红楼梦》等

建议:

1.建议同学们可以在第一遍复习时将自己的心得,或是资料上缺少的部分,自己补充在资料旁边,以形成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复习资料。

2.某些较短的诗歌篇目,以及课文上可以直接用来复习的名篇赏析,我都一一附在文中,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减少麻烦,特别是复习后期,可以脱离书本,只拿资料进行复习。

————————————————————————————————————

名词解释

————————————————————————————————————

1《诗经》(考察篇目《蒹葭》,《采薇》)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总称“诗”或“诗三百”。

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

特点: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四行为主,隔行用韵。

2风雅颂(04)

风:

是各诸侯国或各地区的音乐,大多是风土歌谣。

(15国风,160篇)

雅:

主要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多为贵族作品,歌颂其祖先功绩,展周民族史诗。

(105篇)

颂:

宗庙祭祀时所用音乐,天地的乐歌,是祈福,歌功颂德的作品。

(40篇)

3赋比兴

《诗经》中表现手法,《诗经》的艺术技巧。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左传》

即《春秋左氏传》,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是我国第一部记赡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且善于塑造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国语》(了解)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以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记事简略。

内容上主要表现“重民”、“尚礼”、“崇德”等思想,风格朴素平实。

6《战国策》(了解)

是一部国别史,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

《战国策》文笔恣肆,善于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事理,它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7《论语》(0206)

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篇。

《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仁”和“礼”。

其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论语》主要风格特点。

8《庄子》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书,它那出人意外的构思,诡异恢弘的形象,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

它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10楚辞(2000年考题)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作的诗歌,是经《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13《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离骚》结合诗人大半生的斗争经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诗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遇挫折的苦闷与哀怨。

14乐府

原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专事制定乐谱,搜集民歌等,魏晋以后,人们又将乐府机构所创作,采集的诗歌统称为乐府,即乐府诗。

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称。

15《古诗十九首》(04)(了解)

梁代萧统收入《文选》中的十九首诗,作者不详,但非一人一时之作。

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它吸收了乐府诗的技巧,融汇了《诗经》《楚辞》的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6《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代司马迁所作,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历史。

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17《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代班固所作,起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止。

《汉书》思想内容上封建正统观点比较浓厚,进步性不及《史记》。

但在一些传记中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罪恶,仍有可取。

18骈文骈赋(04)

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受到诗歌讲究对偶,声律,辞藻风气的影响,趋向骈化,出现骈赋。

骈赋是魏晋以后形成的新文体,南北朝是其全盛时期,句式以四六字为主,但有杂言,讲究对偶和声韵。

20志人与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或记录人物逸闻琐事,或记录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在叙述故事情节,描写人物性格方面初具小说的雏形。

志人小说以南朝宋代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成就最大,而志怪小说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

21建安七子

指汉献帝建宏年间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刘桢等)的合称,作品内容积极向上,诗风慷慨激扬,对于五言诗,抒情小赋及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2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现实动乱和民生疾苦。

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23竹林七贤(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指魏晋间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竹林七贤”。

24《文心雕龙》(06)

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杰出的巨著,南朝刘勰撰,上下编各25编。

它不仅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六朝以前数千年的创作经验,而且在文学史观,文学理论,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既能吸收前人成果,能加以提炼升华,对我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25《世说新语》(04)

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南朝宋刘义庆撰,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士族的放诞生活和清淡风气,在中国小说中自成一体。

26南朝乐府民歌

大部分收集在宋朝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里,主要为吴歌和?

曲两类,以情歌为主。

27北朝乐府民歌大多是北魏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多表现北国辽阔自然景色的壮美,也有反映战乱和百姓痛苦的作品。

29唐人传奇

指唐代由文人创作的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结构,语言,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比六朝有较大的发展。

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30古文运动

指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散文改革运动。

(思想上主张文道合一,文体上主张恢复先秦两汉单行散句,反对六朝以来的追求形式华美的文风。

)古文运动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

31边塞诗派(03)

盛唐诗歌流派之一。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人。

他们大多有边塞生活的经历,其诗多采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的形式,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从多角度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征戍生涯。

32“新乐府”诗人群体

是中唐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之一。

这批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等人。

他们提倡儒家诗教观念,诗歌内容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易懂。

34三吏三别

三吏:

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是杜甫一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

36新乐府运动(2000)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造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理论上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8婉约词派

宋代词创作的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

该词派注重格律。

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表达方式含蓄蕴藉,风格委婉清丽。

39豪放词派

由北宋苏轼开创,此后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该派题材广泛,以铺叙,直抒为主要表现手法,敢于突破格律束缚,有恢弘沉郁之美。

43公安派(06)

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因代表人物袁氏三兄弟(宏道,中道,宗道)为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提倡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依傍古人”。

所写作品散文较为突出,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

(如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句子:

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44明清传奇(05)

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曲的进一步发展。

结构大体与南戏相同,但兼用一些北曲,曲调更为丰富,汤显祖,孔尚伍是最杰出的传奇戏曲作家。

45话本与拟话本(02)

始自宋代,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就成为一种通俗的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

(明清人模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为“拟话本”。

46北宋古文运动

北宋欧阳修领导并完成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是对中唐古文运动的继承,最终确定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而终结了骈体文在六朝以来的优势,它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47易安体(了解)

李清照的词,艺术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婉约多姿,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也称“易安体”,对后代词家影响深远。

48江西诗派(05)

宋代黄庭坚提倡以杜甫为宗,且以“点石成金”之说,为宋人设计了摆脱前人压力,积极借鉴,推陈出新的策略。

他的诗论使人有法可循,又善于指点,而拥有众多的追随着,由于黄庭坚是江南人,故称江西诗派。

————————————————————————————————————

专题系列

————————————————————————————————————

<<诗经>>(07)

一<<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的思想内容广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反剥削,压迫,反抗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真实记载了奴隶生活,劳动生产以及爱情和婚姻.

3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丑恶面目。

4劳动人民对兵役,徭役的怨刺。

如《采薇》。

5古老的祭歌与颂扬祖先的史诗。

二《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抒情和写实的相互统一)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如《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色

3、章法上采用重复叠句,反复咏叹,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使情感得到尽情抒发。

(如《蒹葭》: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4、语言朴素优美,常常采用双声叠韵和叠字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以及诗歌的感染力。

(如《采薇》:

叠字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雄壮、整齐;“依依”写柳枝的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的漫天飞舞。

叠词如“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歌唱,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的表达。

5、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三《诗经》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1掀开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第一页,中国文学的开端

2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3在艺术上具有开创意义

4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附:

《蒹葭》,《采薇》赏析:

《蒹葭》:

(07)P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朦胧的意趣:

这首诗为怀人之作,至于所怀何人,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秦之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人认为是怀念朋友之词;有人认为是思念、追求恋人之曲。

这样神秘而朦胧、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恰恰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或是梦中情人,或是难觅的贤才,抑或是某种理想的境界。

人们在各种苦苦寻觅但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中,都可从这首诗里获得审美快感。

本诗具有虚实相生、重章叠句、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将迷离的幻景和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怅惘的感情相结合,表现得真实曲折动人。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追寻的对象,第二部分实写对伊人的苦苦追寻,第三部分虚写追寻的结果——伊人出现的幻景,深刻的表现了追寻者痴迷的状态,为整个诗境抹上了一层追寻不得的怅然迷惘的朦胧感觉,丰富了诗的感情因素。

《蒹葭》一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有人评论它说:

“景色凄清,烟波万状。

委婉回环,一唱三叹。

”实际上,它的成功妙在创造了一个若隐若显、不离不着、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朝雾、晨霜渲染了朦胧的气氛,虚化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河中小洲、“伊人”身影便显得飘渺迷离了,而寻求中的诗人与意中人也就始终处在不即不离的状态中。

随着诗人的上下求索,全诗感情犹如梦幻般展开,使读者于有尽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无穷之思。

2、艺术效果:

①虚实相生。

全诗分三章,每章前四句以秋景起兴,并点出追寻的对象;后四句先实写对“伊人”的苦苦追求,然后虚写追寻的结果,即“伊人”出现的幻景。

给诗歌抹上了一层追寻不得的怅然色彩,丰富了诗的感情含量。

②重章叠句。

使得诗歌有一唱三叹、声情摇曳之美,而且在重叠中略加变化,把诗歌推向新的境界。

从白露之“为霜”、“未睎”、“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空间位置的转换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不定,难以把握。

这种反复咏叹,使得全诗内容层层深入,感情逐步深化。

③情景交融。

画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境。

其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韵,令人诵之余香满口,回味无穷。

《采薇》:

P4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思想感情:

按《汉书匈奴传》所述,这首诗当产生于周懿王时代。

当时猃狁侵扰北方边境,许多男子不得不服兵役,远征他乡,与入侵之敌作战。

这首诗便描写了一位远征的士兵在战罢归来的途中,对同猃狁作战的回顾及哀怨的忧时之情。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

它将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下层士兵置于两对矛盾之中:

一方面是西周与猃狁的民族矛盾。

在这对矛盾中,西周的统治者站在正义一边,所以士兵们尽管饥渴劳顿,有家难归,但他们能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因而都勇敢地投入战斗,表现出朴素的爱国精神和对正义战争的支持。

另一方面,是西周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

西周统治者只不过把人民当作他们防御的工具,打仗时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统治者跟本不管他们的生死饥渴。

所以士兵们回乡时充满了怨愤,痛苦地感叹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即表达了远离家乡、劳苦困顿的征戍生活的忧思、苦痛和哀伤,以及对于罔顾下层劳动人民的死活的周王室的哀怨。

 

2、艺术特色:

全诗分为六章:

第一章写长期征战的士兵有家不能归的原因。

第二、三章写归家心切,但由于戍边没有固定的地方,连给家人捎信问候也不能,甚至可能命殒沙场,再也不能与家人团聚。

第四、五章转到回忆对敌作战的情况,侧重表现战斗的紧张、军队的声威和士兵们对敌人的高度警惕。

最后一章写士兵还乡途中抚今追昔的哀怨与伤感。

赋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

诗中有比、兴,但主要采用了赋的手法,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虽为“直言之”,却形象鲜明,生动感人。

诉哀怨,肝肠寸断;述战斗,豪情满怀。

倒叙的结构。

诗的前五章是对过去军中生活的回忆,末章才抒写作者当时归途的感触和悲哀。

这样的倒叙结构,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回到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错的边地征戍战斗生活的情境之中,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复叠的修辞。

它运用字句和重叠反复,造成语调的优美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叠字如“烈烈”写心如火灼;“业业”、“骙骙”、“翼翼”写马的高大、雄壮、整齐;“依依”写柳枝的迎风摇曳;“霏霏”写雪花的漫天飞舞。

叠词如“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重复歌唱,以加重语气,加强感情的表达。

最后一章,对比衬托,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极具感染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

————————————————————————————————————

《左传》(02简答)

《左传》散文的艺术成就

1、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尤其是善于描写战争,常常通过双方政治社会背景、谋划过程和战术分析揭示胜负的必然性。

2、另一突出就是善于写人,塑造了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各国间的外文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A、线索清晰、详略得当,借助具体情节使内容故事化

B、描写战争,常常运用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绘,通过通过双方政治社会背景、谋划过程和战术分析揭示胜负的必然性。

C、刻画人物,具有立体感,通过言行心理表现其思想性格

D、擅写外交辞令,文美理富

《宫之奇谏假道》的内容:

(唇亡齿寒的道理、如何体现德)

本篇写虞大夫宫之奇就晋侯向虞借道讨伐虢之事,对虞公的谏诤。

当时各诸侯国任用谋士,施展计谋,互相兼并。

晋国为了消灭虞国和虢国,采取了“远攻近交、各个击破”的策略,故早在僖公二年就用好的马匹和珠宝玉器收买虞国,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

虞公不仅不听劝阻,而且还派兵协助。

三年以后,晋国又来向虞国借道,宫之奇看穿了晋国的野心不止是要消灭虢国,而且要趁机灭虞,因此再次规劝虞公不可借路,虞公不听,后终遭灭国的命运。

宫之奇在劝阻的过程中,引用民间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来作比喻。

“辅”指面颊,“车”指牙床骨。

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靠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失去了遮挡,也就自然会感到寒冷。

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晋灭虢对虞的直接威胁。

作者强调小国之间应该相互支援,共同对付大国的侵略,才有可能保全自己。

这就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千百年来,一直给人以启示。

在第三段谏言中,虞公认为,“我祭祀用的祭品丰盛而纯洁,神必然向着我。

”他这是用鬼神天地宗教迷信的法宝当自己的护身符。

宫之奇针对其错误观点进行驳斥。

他指出,“鬼神不是随便亲近爱护某人的,而是依附保佑有德者。

”宫之奇与虞公的分歧在于,鬼神福佑人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有德者。

这是在强调“敬德”,强调“敬人事”,这比那种单纯“敬天”、“敬鬼神”的绝对荒谬要进步多了。

然后,宫之奇又将论点深入推进一步,说,“这样,不以德行办事,则民众就不同心协力了,那么神也不享用祭品了。

”这是说,神接不接受你的祭祀,或者说保佑不保佑你,不但取决于你是否有德,还取决于民众的心愿,神也要看民众的眼色行事。

宫之奇的观点反映了春秋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敬德”、“重民”的观点。

这都意味着西周以来神权政治的衰落,民本思想的出现。

————————————————————————————————————

《孟子》(05简答)

《孟子》散文风格特色

1孟子散文具有雄辩的色彩,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2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寓言故事,增强了论辩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孟子散文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

如何体现雄辩的特点

把握心理循循善诱,引其投入自己设置的机中,使之心悦诚服

气势充沛,是非分明,一旦入,步步紧逼,使之无法辩驳

《庄子》(06简答)

一思想内容

1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他继承了老子“无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但对其消极而作了更大的发挥。

2“无所用天下为”的政治主张/庄子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无比厌恨,选择了消极逃避的道路。

3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彻底的超脱。

二艺术成就

《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说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其实,即使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也可说是罕有其匹。

1开创了一种以语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通过超现实而精彩的故事,来表现深奥玄妙的道理。

2意出生外的构思:

庄子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

(河伯和海神的对话)

3诡异恢弘的形象:

在《庄子》中这些艺术形象层现叠出,令人眼界一新,于惊奇中获得非凡的审美享受。

4汪洋恣肆的文风:

庄子运用语言的功夫堪称炉火纯青,其为文得心应手,可谓意到笔随。

三、艺术特色:

①想象奇特大胆,境界雄伟瑰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②比喻和寓言运用巧妙,刻画生动。

③行文汪洋恣肆,灵活自如,变化万端,自由挥洒,不拘一格。

3、④语言精妙传神,别具一格,善创词汇,常用韵语,读起来节奏鲜明,自然流畅

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纵横恣肆辞藻瑰丽

出神入化的人物形象,

善于用比喻和寓言说明事理,

《庄子·秋水》的思想内容:

(了解即可)P36

本文所阐述的是庄子的认识论。

在这里,庄子把“无为”的思想用于认识论,将人的认识区别为小知和大知,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肯定了后者而摈弃前者。

庄子所说的“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针对于小的大,只具有相对意义;二是针对所有的有限的无限,具有绝对意义。

河伯所说“吾大天地而小豪末”,还只限于前一层次,只是在有限之中考虑问题,而北海若所说的“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都有无限之意。

庄子首先是立大小,然后又破大小,从第一个小大的层次进入到第二个小大的层次,即有限无限的层次,而无限才是真正的大知。

大知者认为万物齐一,道无终始,无为即可以“反其真”,这就是文章的主旨。

下面又借“夔怜蚿”等寓言进一步说明“反其真”即是乘天机而动,无为而无不为;再用孔子被围于匡一事证明无为的作用于;用公孙龙问于魏牟事说明有为之辩不如无为之辩,无辩才能接进自然之道。

最后,以“庄子钓于濮水”等三则寓言故事结尾,意在说明养生以保身、轻世以肆志、通情以知物,是深得无为之道、达到大知境界之人的处世方法。

通观全文,其旨意带有消极虚无的色彩,但其中的辩证法的思想却能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某些有益的启迪。

《庄子·秋水》在论证方法上的特点:

文章从秋水时至写起。

秋季的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

水流之大,河两岸和洲的两边,都看不见对面的牛马。

作者首先描绘出一个秋雨引发出的黄河涨满的景象,而且极具夸张地写出河水漫无边际的浩瀚。

在这样的水势面前,作为黄河之神的河伯洋洋自得,那是很自然的事情。

因为得意而得出天下美景都汇集在自己身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千条江河归大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河伯顺流东下,必然会遇到大海,于是就产生了河伯与海神若的对话。

行文浅显、自然。

刚才还自鸣得意的河伯,此时因见到大海而有所醒悟:

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见识广博的人嘲笑。

文章写到这儿,似乎已经说明了道理,但这只是摆出了一点看法。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出这一结论,作者在下面以海神若的口吻做了更为大气,也更为深刻的阐释。

下面的谈论可分为如下几个小的层次:

第一小层是说大道理只能跟那些有受眼界局限,不受时令限制,不受见识浅陋的人才谈得清楚。

也即,类似井底之蛙、夏天之虫,未受到一定程度教育的人是谈不清楚的。

河伯有了一定的见识,所以才有对话的可能,才能够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