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284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docx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人教版新课标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我们之所以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句的创造性运用”这一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语文学科的主体性亟待回归。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上一直存在着一种“泛语文”的倾向。

“语文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在语文课上常常见到热闹的表演、精致的课件、欲罢不能的煽情、一厢情愿的说教,却很少看到老师能够领着学生静静地在文字的天空里徜徉,在词句的江河里漫步。

语文课缺少语文味,是若干年来语文课的一大顽疾。

语文课在呼唤着语文本体的回归,语文课要关注语言文字本身,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而对词句进行感受、领悟、积累、摹仿直至创造性运用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实际上是我们为了让语文主体回归语文课堂所作出的一个努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2、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待提高。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能力就是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当前,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不高,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具体表现在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习作水平低下,听话时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说话时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显然有助于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进而带动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3、语文课改的要求。

《课标》中对词句的要求明确指出:

“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体会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

很显然,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词句的训练,并且应该是两条线:

一是理解,二是积累和运用。

学生对词句的创造性运用,是建立在对词语的感受、领悟、积累和摹仿运用的基础上的,是学生学习词句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对此进行研究,意义深远。

在为期两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言语教学论》《创新教育》《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小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书籍,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相关研究方法,使课题研究扎实开展,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二、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目标

1、构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的操作样式。

2、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切实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即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同时,培养良好的创造人格,形成积极、创造的人生态度。

3、教师发展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比较熟练地掌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操作式样。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提高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的操作式样。

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目标,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对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创造性运用词句的水平的评价。

这是这个课题研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不能对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水平进行评价,那么也就无法评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的操作式样是否有效。

对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创造性运用词句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从说话和写作(口语和书面语)两个维度、理解和运用两个层次来进行。

3、各年级段学生要达到的词句创造性运用方面的具体要求。

我们的课题研究必须分解到具体的年级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具体学情来展开。

4、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对其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的影响。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本课题虽然定位于课堂教学,但由于课外阅读对学生的“感受、领悟、积累”所起的巨大作用,所以也必然要引起重视,要作为课题的一个研究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遵循这一基本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

2019年9月,课题组的主要工作是强化理论学习,集体讨论课题实施方案,厘清相关概念,统一对课题的认识。

2019年10月至2019年6月,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案例研究,研究各年级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的操作样式,同时研究在农村小学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途径与方法。

2019年9月至2019年5月,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加强案例研究,完善各年级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的操作样式,并且研究对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的评价问题,同时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实验成果的总结梳理工作。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低级段重点研究对词句的感悟和积累,中级段重点研究词句的积累和摹仿,高级段重点感受词句的领悟和创造性运用。

1、引导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在课堂和生活中感受词句的形式和内涵之美。

(1)在密咏恬吟中感受词句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曾国藩曾经说: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方法。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美、感受词句的音韵美、感受言语的意境美,更好地把握词句的轻重徐急、抑扬顿挫,在平平仄仄之间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比如,邹清老师在教学《春联》一文时,引导学生以个别读、小组读、比赛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梅开春灿漫、竹报岁平安”“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在朗读中感受上下联平仄相对的声律美,在朗读中感受“芳草绿、杏花红”“百业兴、千山秀”“绿柳舒眉、红柳开口”所带来的意境美。

再比如蒋燕君老师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紧扣“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句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一唱三叹的节奏美,在诵读中感受祖国的雄伟和壮丽,在诵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通过这种密咏恬吟式的诵读,学生把课文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融合在了一起,深深地感受到了词句运用的巨大魅力。

(2)在圈圈点点中感受词句的形式美和意蕴美。

古语云:

“不动笔墨不读书。

”高声朗读固然可以充分感受词句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潜心默读也可以在圈圈点点中感受词句的形式美和意蕴美。

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预习,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预习中能够圈圈划划点点,找出课文中让自己“眼前一亮”的词语和句子,潜心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子在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比如在预习《第一朵杏花》的时候,学生找到了这一句句子: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花苞”,圈出“绿、醒、皱、鼓”等词语,感受春天到来时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杏花含苞欲放的姿态。

再比如在学习《“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找到文中四处描写明明笑的词句:

“特别爱笑”“咯咯地笑”“一面摸一面笑”“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从而在圈圈划划点点中感受明明的活泼、开朗、天真以及她的家人给她的温暖。

(3)在生活语文中感受词句的巨大表现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因此,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感受词句运用的美。

比如,去年春天,我们到善卷洞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许多老师就引导学生诵读景区的楹联:

“荆溪步步皆胜景,阳羡处处有洞天”,感受这副对联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再比如,盛洁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和搜集电视里的广告语,并在语文实践课上全班交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词句在广告语中的巨大表现力。

如蒙牛“苦咖啡”冰淇淋的广告语:

“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这一广告语朗朗上口,既充分体现了“苦咖啡”的“先苦后甜”的特点,又暗含着人生哲理,富有号召力。

此外,还有许多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报纸上新闻的标题、城市里独特的店名、大街小巷的各式标语等等,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词句的运用。

(4)在课外阅读中感受词句的形式和内涵之美。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小学六年的阅读总量至少要达到145万字。

我们学校的语文课题组成员也都高度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试图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在与词和句的亲密接触中自由感受词句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为创造性运用词句打下坚实的底蕴。

为了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是每年暑假和寒假,课题组统一向学生家长印发“推荐阅读书目”,指导家长为学生选购合适的课外书。

其次是每学期举行读书征文比赛,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

第三是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完成一至两篇读书摘记(采蜜集),语文老师及时讲评。

第四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比如在学习了《三顾茅庐》以后,就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在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以后,就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

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注入了源头活水。

(5)在古今中外名人炼字的趣闻中感受创造性运用词句的巨大魅力。

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为了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往往对某一个词语的使用反复推敲琢磨,“吟安一个字,捻断几茎须”,以致留下了许多逸闻佳话。

教师讲述或引导学生阅读这类故事,往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词句的创造性运用的巨大魅力,激发他们炼字磨词的热情。

比如,在教学《题李凝幽居》时,可以给学生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可以给学生讲述王安石改了十几次才定下“绿”字的故事。

此外外国作家高尔基、巴尔扎克也都有炼字的逸事流传下来,中国历代也有许多有关“一字之师”的掌故,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故事,感受主人公琢磨语句的执着和苦思后而得之的欣然,无疑为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2、关注课文中运用积极修辞的相关词句,引导学生领悟这些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的妙用。

积极修辞是修辞学上的一个术语,是相对于消极修辞而言的,它指的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会出现语言的内容和言语的内容不相一致的情况:

或借用此义来表达彼意,如比喻、比拟、借代、拈连、移就、婉转、避讳等;或扩大缩小语义而用之,如故意小词大用、大词小用;或反用语言的原义而反之,如倒反法等等……这些,如《修辞学发凡》所说,“辞面”和“辞里”有“相当的离异”,听读者不能“单看辞头,照辞直解”,说写者也得充分利用言语环境对语义的衬托、烘托、反衬等作用来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

《修辞学发凡》称这类修辞为积极修辞。

通过对积极修辞的关注,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领悟相关词句的言语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词句的创造性运用。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把对积极修辞的关注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富有表现力的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有人说:

“题好文一半。

”此言不谬。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题非常富有表现力,因此,我们常常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类课题,深刻领悟词句的妙用。

比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临近结束时,陶晓芬老师点着课题问学生:

“叶欣是一个护士,我们一般给护士用什么美称?

”学生回答说:

“白衣天使。

”陶老师接着又问:

“那么,课题为什么要把叶欣称作‘白衣战士’呢?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热烈发言,有的说:

“因为叶欣的非典极具传染性,叶欣在工作中时刻会有生命危险,就像战士在战场上一样。

”有的说:

“叶欣的工作极其紧张,她连续二十多天加班,忙得时候甚至没有时间接听家人的电话,这种紧张就像一个战士在战场上一样。

”有的说:

“因为非典病魔极其凶恶,抗击非典的困难不亚于一场战争,每一个在与非典搏击的医护人员都是一名战士,叶欣当然更加是。

”这样,通过对课题的领悟,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叶欣舍生忘死、忘我工作的精神,对词句运用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2)关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词句中的妙用。

在言语表达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常能够使言语表达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的能力,不能不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标上要求他们掌握的修辞手法主要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因此,对于运用这一些修辞手法的词句,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揣摩,领悟它们特殊的表达效果。

比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姜亚萍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这一句句子:

“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她先问学生:

“在你们印象中,石头有哪些特点?

”然后她又问:

“那么,天鹅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思考:

“在这儿,把高雅优美的天鹅比作坚硬沉重的石头,这合适吗?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意见不一,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大家统一了认识,领悟到文中把老天鹅比作石头,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天鹅下落的速度之快和扑打的力量之大,从而更好地理解地老天鹅为了天鹅群体的生存奋不顾身的精神。

再比如周玉琴老师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时重点抓住了这一句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她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小提琴、琵琶、大提琴发出的乐声和铜管齐鸣的声音,体会这几种声音的区别,接着她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把泉声分别比作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好处?

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

“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这几个词语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最后,在学生领悟到作者这么写是为了突出泉声的千变万化之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句句子,体会这整齐的句式所蕴含的美感。

(3)关注关联词在句子和文章中的特殊作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关联词。

用好关联词,可以使文章条理更清晰,过渡更自然,层次更分明。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非常注意课文中关联词语的使用,常常引导学生领悟关联词在句子和文章中的特殊作用。

比如,在教学《学会合作》一文时,姜亚萍老师紧扣“可见,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一句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句话说了两个方面的意思,而且着重强调了后半句的意思,强调了“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一点对于合作的重要性。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举了两个事例。

只举前一个事例够不够,为什么?

”这样以句子的理解为基础,加深了对文本的研读。

最后,学生以“不仅……而且……”仿写一段话,水到渠成。

(4)关注文本中词句的运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

除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常用的关联词语以外,我们的课文中常常还有其他的一些在语句运用方面的闪光点,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在文本中挖掘这些闪光点。

比如在《拉萨的天空》一文中,“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形象地写出了拉萨天空的纯净清澈;在《航天飞机》一文中,“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小时,他只要飞行七分钟”利用数字的对比和一个“只”字形象地写出了航天飞机的飞行速度之快;在《槐乡五月》一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用一个“飘”字巧妙地写出了槐乡女孩的欢快和轻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这就要求我们课题组的语文老师在钻研教材时能够深入解读文本,善于发现文本的词句运用方面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深刻领悟这些词句的妙用。

3、引导学生积累课内外文本中言语表达形式富有特点的词句,为学生创造性运用词句打下基础。

(1)在诵读中积累。

苏教版小语教材强调熟读背诵,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语言、积累语言。

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非常重视学生对文本中精彩词句的背诵积累。

比如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全文,从“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两个方面来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再比如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的三至五小节,体会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归林后的热闹,学习作者细腻地描写场面。

我们还开展了中高年级的诵读比赛,通过比赛促进学生提高诵读的技巧和诵读的数量,在诵读中积累精彩的词句。

(2)在摘抄中积累。

摘抄是一种常见的积累方法。

我们三至六年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本采蜜集,每周摘抄一至两页,每次都由语文老师认真批改,集体讲评。

我们学生的摘抄,不仅仅是文字的摘抄,学生往往还配以相应的图案、花边等,设计巧妙的作品就如一张张小巧的手抄报。

这些设计,增加了作品的美感,也增加了学生摘抄的兴趣。

(3)在思考中积累。

语言积累不只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

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仅仅机械地抄写、背诵词语,那是没有用的。

所以,语言积累不只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而且是一种动态的体现。

让学生注重语言积累,并且这种语言积累还需要带有个人的感情和体悟。

看到某个词语,要能联想到很多的生活情景,联想到自己的感情体验和经历;一旦以后遇上类似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这个词语就跳出来,这样词语才能真正融入到生命之中。

让词语发出有生命的声音,这是词语积累的奥妙所在。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引导学生对某一个词语或句子展开联想;或者把某一个词语和另一个类似的词语进行比较,把某一个句子和另一个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进行比较;或者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对相关的词句建立深刻的印象,在思考中积累词句。

(4)在拓展中积累。

在教学中,我们还常常抓住某些富有特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并引导学生积累这些拓展的词句。

比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时,课文中用到了“顷刻间”这个词语表示时间很短,然后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短呢?

通过集体讨论,教师把相关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一刹那、一瞬间、眨眼间、刹那间……然后学生用熟读和摘抄的方式把这些词语积累下来。

再比如教学《三顾茅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还有哪些成语和三国故事有关?

通过讨论,学生把这些成语记录下来:

望梅止渴、过五关斩六将、吴下阿蒙、赔了夫人又折兵……然后熟读成诵。

这也是在拓展中积累。

这种在拓展中积累的方式由于学生把需要积累的词语和所教的课文以及自身经历相联系,记忆特别深刻,效果特别好。

4、指导学生摹仿课文中言语表达形式富有特点的词句,在摹仿中内化。

摹仿是由积累到创造性运用的必经阶段。

在小学语文的低中级段,这种摹仿显得尤其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点抓住以下几种形式让学生仿写仿说。

(1)仿写富有形式特点的词语。

比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生动地描摹了事物的颜色,特别是“银白、血红、橘黄”这一类词语,每个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前者表示一种事物,后者表示这种事物特定的颜色,让人觉得特别形象。

李亚老师在教学本文时就抓住了词语的这一特点,请学生摹仿写出类似的词语,如鹅(黄)、米(白)、桃(红)、草(绿)、天(蓝)等等,从而使学生掌握了一种描写事物颜色的方法。

再比如《槐乡五月》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有ABB式的,如“白茫茫、喜盈盈、甜丝丝、白生生、傻乎乎、香喷喷”;有AABB式的,如“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还有AAA式的,如“啪啪啪、嗡嗡嗡”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