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48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docx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精品解析

9.古诗三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前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和宋代的陆游。

第三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对中原沦丧的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关切,对南宋统治者苟安误国的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了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他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也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共选编了112首古诗词。

教材编写时参考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推荐篇目。

在课程标准推荐的75首之外,教材中还选入了37首古诗词,以及14篇文言文。

编排在两个板块中,一是课文,二是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

其中课文中有72首(其中1首是课后题材料)其余40首在“日积月累”中;从体裁上看,小学阶段的古诗以短小精炼的五绝、七绝为主体,随着年段的上升逐渐出现词、律诗、乐府诗等。

今天学习的这三首都是七绝诗。

本单元的“日积月累”中还有两首古诗。

这些篇目挑选时,首要考虑的是作家作品的经典性和丰富性,难度适中,以及与单元人文主题的匹配。

比如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与单元主题契合。

《课标》要求:

背诵优秀古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习古诗文。

除了诵读、还可以借助注释以及背景资料的引入理解古诗的大意,进行积累。

三首诗都配有插图,营造了和诗相对应的意境,便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本课的设计体现“以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掌握多音字“裳”,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总结拓展、完成默写。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大的环节:

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总结提升

环节一:

指导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从军行》

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

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古诗中,有两首是唐朝、一首宋朝的。

板块一谈话导入,解题忆法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

(参军)

每一个时代,都有这样的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

今天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

从军行)

2.解读题目。

过渡:

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

预设:

(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3.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

(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4.回顾方法。

古诗词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呢?

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观察插图、对接资料、文白对照等等。

5.创设情境。

(1)过渡:

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

为理解诗意进入下一个板块做好铺垫,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自读《从军行》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试着运用前面复习的方法,大致了解诗的大意;然后和伙伴们交流一下。

2.析字词,明诗意。

学生汇报交流。

重点理解交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意思,体会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完成课后第二题。

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古诗,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这首诗的大意。

板块三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过渡:

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描写哪些边塞的景物?

你又有了怎样的心情?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结合插图和学生课下搜集的资料,体会诗人的心情。

再读古诗,由“暗”字体会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引出:

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凉州词》。

引导学生进行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交流,体会出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

过渡:

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

表达他们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

引读:

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带着这份情感来读读这两句诗。

体会将士们的心情

小结:

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

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想象诗境,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板块四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过渡:

了解了诗的大意和意境,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交流交流诗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

家乡的亲人又怎么样呢?

(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忠心报国

总结: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

请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从军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环节二:

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出示:

自学提示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中选择感兴趣的一首,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诵读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内心;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汇报时,选出发言人,其他组员和同学补充、评价。

小组汇报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板块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了解诗人。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学过他的绝笔《示儿》。

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

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2.资料引入,理解题目。

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陆游写的另一首古诗《示儿》,体会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为学习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

1.汇报朗读古诗,读正确、读出韵律美、节奏美。

课件出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指导朗读:

“又一年”,时间多么漫长,读最后一句语速应该缓慢一些。

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2.品读诗歌,了解大意。

边读边汇报大意

重点理解“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体会诗人的情感。

完成课后第二题。

小结:

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

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

(这些美好的河山被胡人占领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块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补充背景材料,理解诗情。

课件出示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

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

3.想象画面,再读感悟诗情。

引导:

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

但是他们绝望了吗?

(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

小结:

是啊!

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

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

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

了解:

“又一年”是多少年?

(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啊!

他们(引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全班齐读)

(1)一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十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六十五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想象:

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六十多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

(再读后两句)

过渡:

是啊!

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但是,他们绝望了吗?

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

(没有)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

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忧国忧民)

10.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选择一题,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写小练笔)

汇报,评价。

小结:

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

最后让我们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品读古诗,通过补充的材料和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训练学生写小练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小组汇报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块一对话诗人,解诗题

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

2.说一说,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

3.齐读诗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诗人的塑像引入,通过学生的交流中认识诗人、了解诗题,意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感知,悟诗意

1.初读感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指名学生读古诗,相机正音。

2.了解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体会诗人的情感。

完成课后第二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准字音,读出诗韵,了解诗的大意。

板块三细读品味,觅诗心

1.细读品味,交流“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

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深入感受杜甫内心的喜悦之情。

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

2.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出示杜甫的《春望》。

(3)学生自读杜甫的《春望》,看看诗中,对比《春望》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并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齐读《春望》。

(4)学生交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

(板书:

悲喜交集)

(5)朗读首联两句。

3.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3)在老师的引领下,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的苦难的八年生活。

并说说这是怎样的八年?

(板书:

欣喜若狂)

(4)角色朗读颔联两句。

4.对话感悟“放歌纵酒”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阳春三月,诗人想到可以回到故乡,内心无比的激动,请同学们想一下,诗人可能想些什么呢?

他的心情怎样呢?

(3)朗读颈联两句

5.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指名说一说,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感受诗人回家的迫切。

(3)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

(4)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尾联两句。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

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悟—说—读”为基本的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上升。

板块四诵读感悟,增诗韵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整体朗读古诗。

2.学生交流:

学习了这首古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3.配乐美读古诗。

4.趣读古诗,(剑外忽传忽传收蓟北……),激发学生的兴趣。

5.熟读成诵,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意图】诵读整首诗歌,回归整体,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把他们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与诗人同喜。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增加对诗歌韵味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

板块五拓展阅读,懂诗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

这里是几首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杜甫的诗作,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体会诗人在收复失地后的生活和情感。

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的诗人。

课件出示:

登楼宿府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登高阁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班交流汇报: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的诗人?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

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而意无穷。

环节三:

总结提升

寻找异同,总结提升

1.大家想一想:

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同一篇课文中,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家国情怀的)

2.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每首诗的前两句都是写景,借景抒情;后两句都是写人,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

诗名

作者

朝代

主要内容

表达的情感

从军行

王昌龄

描写了唐朝戍边将士们生活的艰苦和战斗的惨烈,抒发了他们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表达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南宋

由景抒情,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书写人民对南宋王朝的期盼。

表达了诗人盼望尽快收复失去的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愿望,流露了他对南宋统治者无能的悲愤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总结:

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告诉我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遭受灾祸而躲开。

【设计意图】总结三首古诗写法和表达上的共同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明白任何时候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3.作业

(1)搜集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析,深入地了解诗人。

(2)搜集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家国情怀

9古诗三首

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青海长云雪山河海岳天闻涕泪喜欲狂

孤城黄沙楼兰胡尘王师须纵酒好还乡

许身报国山河壮丽喜悦兴奋

建功立业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