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详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50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2 大小:24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2页
大承气汤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2页
亲,该文档总共1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承气汤详解.docx

《大承气汤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承气汤详解.docx(1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承气汤详解.docx

大承气汤详解

大承气汤

第一童概述

第一节大承气汤的来源

大承气汤来源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取名“大承气汤”。

正如《温病条辨》所言:

“承气

者,承胃气也……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

《伤寒明理沦》曰:

“承,顺也,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是以正气不得舒顺,以汤荡涤,使实者利而闭者通,正气得以舒顺,是以承气名之也。

”陈修园云:

“方名承气,殆即‘亢则害,承乃制’之义乎!

亢极反兼胜己之化,承者以下承上也。

夫天地一理,万物一气,故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物穷则变,未有亢极而不变者。

伤寒邪热人胃,津液耗,真阴虚,阳胜阴病。

所谓阳胜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急以苦寒胜热之剂,救将绝之阴,泻亢盛之阳,承气所以有挽回造化之功也。

然不言承亢,而言承气,何哉?

夫寒热流转,不过一气之变迁而已。

用药制方,被气机之不可变者,力难矫之。

亦第就气机之必变者,而承之耳。

设其气有阳无阴,一亢而不可复,则为脉涩,直视,喘满者死。

何则?

以其气机已绝,更无可承之气也。

由是言之,圣人虽尽人工之妙,止合乎天运之常耳,不云承气而云何?

第二节大承气汤的组成及用法

大承气汤是一首泻下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半斤(去皮炙)(24g)、枳实五枚(炙)(12g)、芒硝三合(9g)。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第三节大承气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茎。

性味苦、寒。

归胃、大肠、肝经。

(1)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除湿退黄。

(2)主治用于积滞便秘证。

治阳明腑实证,或杂病热结便秘者,常配伍厚朴、枳实、芒硝(如大承气汤)。

治疗大便秘结,配伍牵牛头末(如大黄牵牛丸)。

配伍麻仁、杏仁、蜂蜜等(如麻子仁九)以润肠通便,泻下力缓和。

阳明腑实证见气血不足者,配伍人参、当归(如黄龙汤),以补气养血。

热结津伤,燥屎不行者,配伍麦冬、生地、玄参等(如增液承气汤),以养阴生津、增液通便。

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配伍附子、干姜(如温脾汤)以温阳。

用于血证。

吐血衄血,常配伍黄连、黄芩(如泻心汤)。

因干血内结产妇腹痛,多配伍桃仁、廑虫、炼蜜为丸(如下瘀血汤)。

下焦蓄血所致之发狂及妇女经闭、少腹硬满拒按,常配水蛭、虻虫、桃仁(如抵当汤)。

下焦蓄血及血瘀经闭、痛经等,配伍桃核、桂枝、芒硝、甘草(如桃核承气汤)。

跌打损伤,胸胁瘀肿疼痛之证,配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如复元活血汤)。

用于肠痈。

多配伍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如大黄牡丹汤)。

用于奶痈。

配伍粉草共研末(如金黄散)。

用于湿热痢疾。

治疗泻痢湿热证,亦常配黄连、黄芩、白芍等(如芍药汤)。

用于黄疸。

湿热黄疽者,常配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

用于淋证。

治湿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

(3)历代医家论述

综论大黄主要功用及机制:

①李时珍:

“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本草纲目》)②缪希雍:

“《经》曰,实则泻之。

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

”(《本草经疏》)③正好古:

“大黄,阴中之阴药,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

人手、足阳明,以酒引之,上至高巅,以舟揖载之。

胸中可浮。

以苦泄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将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在巅,人迹不至,必射以取之也。

故太阳阳明、正阳阳明承气汤中,俱用酒浸,惟少阳阳明为下经,故小承气汤中不用酒浸也。

杂方有生用者,有面裹蒸热者,其制不等。

”(《汤液本草》)④《本草切要》:

“凡蕴热之症,藏府坚涩,直肠火燥而大便秘;痈肿初发,毒热炽盛而大便结;肥甘过度,胃火盛而大便结;纵饮太盛,脾火盛而大便结,必用苦寒,以大黄可也。

至若跌扑损伤,血有所瘀,闭而不行,用桃仁、红花之剂,必加酒炒大黄。

又有阳明胃火,痰涎壅盛,喉闭乳蛾,腮颊肿痛连及口齿,用清痰降火之剂,必加姜制大黄。

若光明科以之治目,在时眼初发时,以之泻火可也;疮肿科以之散热拔毒,在红肿时解毒可也。

如产后失血过多,血虚闭而便不行,当用养血润肠之剂,必禁大黄为要。

又若老人气虚血闭,当用麻仁丸,肥人痰闭,当用半硫丸,大黄亦所必戒。

治者不可畏而不用,亦不可忽而轻用。

若元虚不足者不可用,恐正气耗而亡阳也。

风寒表证末解不可用,恐里气一虚,表邪内陷也。

里证当下,脉劳无力不可用,恐热邪去而正气脱也。

故阳症当下,误下早而农邪内陷成结胸;里证当下,误下早而余邪留结成痞气,是用大黄之误也。

《要诀》曰,气血者,有形无形之分也,如热在气分,无形之邪也,热在血分,有形之邪也,有形之邪当用大黄荡涤之,若无形之邪而用大黄,是谓诛伐无过,(俣)之甚矣。

然张仲景立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实泻胸胃血分之邪,若结胸在气分,则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如是则气分、血分之别,若冰炭之不同矣,可忽乎哉?

”⑤刘若金:

“大黄,《本经》首曰下瘀血、血闭,固谓劂功专于血分矣。

阳邪伏于阴中,留而不去,是即血分之结热,唯兹可以逐之。

《本草》所谓肠间结热,心腹胀满,亦指热之结于血中者而言。

如仲景治痞满及结胸证,胥用大黄,乃时珍能晰其微,谓用之以泻脾邪,初不干于气分也,是非其一端可以类推省乎。

”(《本草述》)⑥《药征》:

“大黄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

考征:

大陷胸汤证曰,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以上一方,大黄六两);小承气汤证闩,腹微满,大便不通;厚朴三物汤证曰,痛而闭者;大黄甘遂汤证曰,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大承气汤证曰,腹满痛者;大黄消石汤证曰,黄疸腹满,小便不利;桃核承气汤证曰,少腹急结;大黄牡月·汤证曰,少腹肿痞;大黄甘草汤证不具也;调胃承气汤证曰,腹胀满,又闩大便不通(以上九方,大黄皆四两)。

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抵当汤证曰,少腹鞭满;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曰,心下痞,按之濡;桂枝加大黄汤证曰,大实痛(以上四方,大黄或三陶、或二两、一两,而亦四两之例)。

历观此诸方,张仲景氏用大黄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药,而不单用焉。

合厚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檗、栀子则治发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也,学者审诸。

仲景方巾用大黄者,不止于兹,而以其用之之征,显然著明于兹,故不复游赘也。

⑦张锡纯:

“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人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人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

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瘕瘕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

性虽趋下,而又善清

在上之热,故日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

又善解疮疡热毒。

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

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叶衄,仲治吐血衄血有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并用。

《本经》谓其能‘推陈致新’,因有黄良之名。

仲景治血痹虚劳,有大黄廑虫丸,有百劳丸,方中皆用大黄,是真能深悟‘推陈致新’之旨者也。

凡气味俱厚之药,皆忌久煎,而大黄尤甚,且其质经水泡即软,煎一两沸,药力皆出,与他药同煎宜后入,若单用之,开水浸服即可,若轧作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

大黄之力虽猛,热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

是以治癫狂其脉实者,可用至二两,治疗毒之毒热甚盛者,亦可以用至两许,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⑧张德裕:

“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

生用者其力全,迅如走丸,一过不留,除邪而不伤正气;制过者其力已缓,颇难速效。

东垣谓治在卜者,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未免矫揉造作,用违其长。

但久制者,可从小便以导湿热,惟清宁丸能有此功,而寻常之酒制军、非其伦比。

近人亦有谓生者走后阴,熟者走前阴,殊不确也。

《金匮》泻心汤治吐血衄血,明是阳亢上逆,迫血妄行,故以大黄、芩、连直折其炎上之势,而乃云心气不足,必是传写有误,致令古今诸家,为此节作说解者,皆嗫嚅而不可解,不若《医宗金鉴》径改为心气有余,何等直捷爽快。

承气法得枳实则其行尤速,得芒硝则软坚,可化燥矢为溏粪。

但其味大苦,最伤胃气,胃弱者得之,无不减食,且不知味,苟非湿热蕴结,不必轻率采用。

”(《本草正义》)

论大黄临床配伍应用:

①徐之才:

“大黄,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疗女子月闭。

”(《雷公药对》)②李时珍:

“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

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癥瘕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共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

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

又善解疮疡热毒。

以治疗毒,尤为特效之药(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

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叶衄,仲治吐血衄血有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并用。

《本经》谓其能‘推陈致新’,因有黄良之名。

仲景治血痹虚劳,有大黄廑虫丸,有百劳丸,方中皆用大黄,是真能深悟‘推陈致新’之旨者也。

凡气味俱厚之药,皆忌久煎,而大黄尤甚,且其质经水泡即软,煎一两沸,药力皆出,与他药同煎宜后入,若单用之,开水浸服即可,若轧作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

大黄之力虽猛,热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

足以治癫狂其脉实者,可用至二两,治疗毒之毒热甚盛者,亦可以用至两许,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⑧张德裕:

“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

生用者其力全,迅如走丸,一过不留,除邪而不伤正气;制过者其力已缓,颇难速效。

东垣谓治在上者,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未免矫揉造作,用违其长。

但久制者,可从小便以导湿热,惟清宁丸能有此功,而寻常之酒制军、非其伦比。

近人亦有渭生者走后阴,熟者走前阴,殊不确也。

《金匮》泻心汤治吐血衄血,明是阳亢上逆,迫血妄行,故以大黄、芩、连直折其炎上之势,而乃云心气不足,必是传写有误,致令古今诸家,为此节作说解者,

皆嗫嚅而不可解,不若《医宗金鉴》径改为心气有余,何等直捷爽快。

承气法得枳实则其行尤速,得芒硝则软坚,可化燥矢为溏粪。

但其味大苦,最伤胃气,胃弱者得之,无不减食,且不知味,苟非湿热蕴结,不必轻率采用。

”(《本草正义》)

论大黄临床配伍应用:

①徐之才:

“大黄,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疗女子月闭。

”(《雷公药对》)②李时珍:

“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

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

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

《素问》云:

‘太阴所至为痞满。

’又云: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是矣。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

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亦不知分别此义。

”(《纲目》)③张介宾:

“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热用,和药煎服。

气虚同以人参,名黄龙汤;血虚同以当归,名玉烛散。

佐以甘草、桔梗,可缓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锐。

用之多寡,酌人实虚,假实误用,与鸩相类。

”(《本草正》)④寇宗爽:

“大黄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

或曰,心气既不足矣,而不用朴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

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

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量虚实用药。

”(《本草衍义》)

2.厚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凹叶厚朴的千燥树皮、根皮及枝皮。

性味甘、辛。

归脾、胃、大肠经。

(1)功能行气燥湿,消积除满,下气平喘。

(2)主治用于脾胃不和,脘腹胀满疼痛。

①湿阻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失和,脘腹胀满,食少纳差,呕恶便溏,苔白厚腻等症,常配伍苍术、陈皮等(如平胃散),以行气燥湿、健脾和胃。

脾胃寒湿,气滞不利,脘腹胀满,或客寒犯胃,时作疼痛者,多配伍陈皮、干姜、草豆蔻、木香等(如厚朴温中汤),燥湿温中行气。

脾胃气弱,运化迟滞,腹胀满者,多配伍人参、生姜、半夏、甘草(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老人、虚人中寒下虚,心腹膨胀,不喜饮食,脉来浮迟而弱者,多配伍附子(如朴附汤)。

②湿温初起,湿阻肺气,胸闷不饥,呕恶不食,头痛身重,舌苔浊腻,多配伍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如三仁汤),以辛开苦降、调气化湿。

湿热蕴伏,胸脘痞闷,霍乱吐利,口渴心烦,常配伍黄连、石菖蒲、半夏等(如

连朴饮)。

湿伤脾胃,升降失司而致胸膈痞满者,多配伍藿香、砂仁、半夏、木瓜等(如六和汤)。

③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常配伍山楂、神曲、麦芽、谷芽等(如枳实消痞丸)。

脾失健运,食积不化,致心下痞满,食欲不振者,常配伍枳实、白术、茯苓、半夏等(如枳实消痞丸)。

④脾胃气滞,食积内停,胸腹胀痛,大便秘结,多配伍大黄、枳实(如厚朴三物汤)。

实热与积滞互结肠胃,大便秘结,腹满痛者,常配伍大黄、芒硝、枳实(如大承气汤),以峻下热结,消积导滞。

虫积腹痛,多配伍槟榔、乌梅(如虫积方)。

用于泄泻痢疾。

湿邪偏盛,下注大肠,大便水泻者,常配伍车前子、泽泻等(如立止水泻方)。

伤湿濡泻不定,常配伍黄连(如厚朴汤),燥湿止泻。

妊娠洞泄寒中,常配伍干姜(如厚朴丸),以温中散寒,燥湿止泻。

妊娠脏腑虚泄泻,常配伍肉豆蔻、草蔻(如妊娠脏腑虚寒泄泻方)。

脾胃气虚滑泄,下痢白脓,常配伍干姜(如厚朴汤)。

冷痢日久不止,常配伍肉豆蔻、白术、龙骨(如厚朴饮),以温中健脾、涩肠止泻痢。

用于咳喘证。

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多配伍苏子、橘皮、半夏等(如苏子降气汤)。

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多配伍麻黄、石膏、杏仁等(如厚朴麻黄汤)。

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多配伍桂枝、杏仁等(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用于梅核气。

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常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如半夏厚朴汤)。

(3)历代医家论述

综论厚朴的主要功用及机制:

①李杲:

“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

”②王好占:

“《本经》云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

果泄气乎?

果益气乎?

若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本经》谓消痰下气者是也。

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本经》谓温中益气者是也。

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

与治痢药同用,则厚肠胃。

大抵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

”(《汤液本草》)③朱震亨:

“厚朴,气药也。

温而能散,消胃中之实也。

”“厚朴能治腹胀,因其味辛以提其气。

”④缪希雍:

“厚朴,主小风、伤寒头痛、寒热,气血痹死肌者,盖以风寒外邪,伤于阳分,则为寒热头痛;风寒湿入腠则,则气血凝涩而成痹,甚则肌肉不仁,此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热能祛风寒,故悉主之也。

《别录》又主温中、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心烦满者,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

得此下泄开通,温热暖肾,则诸证不求其止而止矣。

至于淋露,虽属下焦为病,然多因胃家湿热下流;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苦能燥湿杀虫,故亦主之也。

《本经》又主惊悸,及《别录》除惊去留热者,皆非其所宜。

惊悸属心虚,于脾胃绝无相干,气味大温之药,又岂能去留热哉。

至益气厚肠胃,盖亦指邪气去正气白益之谓,积滞消肠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用者详之。

”“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人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

药。

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

”(《本草经疏》)。

⑤倪朱谟:

“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

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含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

故前古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呕逆泻利,虫积痞积,或肺气胀满,痰涎喘嗽,或胃气壅滞,水谷不行,用此消食化痰,去湿散胀,平土、金二脏,以致于中和也。

”⑥沈孔庭云:

“厚朴辛苦温燥,人脾胃二经,散滞调中,推为首剂。

然配他药,无往不可,与枳实、大黄同用,则泄实满,故大柴胡汤用之;与陈皮、苍术同用,则除湿满,故平胃散用之;与人参、白术、麦蘖同用,则治虚满,故调中汤用之;又同半夏、胆星,能燥湿清痰;同甘草、白术,能和中健胃;同枳壳、莱卜子能下气宽肠;同紫苏、前胡能发散风寒;同山楂、枳实能疏气消食;同吴萸、肉桂能行温燥阴,实有理气行气之功。

但气之盛者,用无不验,气之弱者,宜少用之。

”(《本草汇言》)⑦陈念祖:

“厚朴,气味厚而主降,降则温而专于散,苦而专于泄,故所主皆为实症。

中风有便溺阻隔症,伤寒有下之微喘症,有发汗后腹胀满症,大便硬症,头痛有浊气上冲症,俱宜主以厚朴也。

至于温能散寒,苦能泄热,能散能泄,则可以解气逆之惊悸。

能散则气行,能泄则血行,故可以治气血痹及死肌也。

宽胀下气,《经》无明文,仲景因其气味苦温而取用之,得《本经》言外之旨也。

”(《神农本草经读》)⑧张锡纯:

“厚朴,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

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故《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金匮》厚朴麻黄汤用治咳而脉浮。

与橘、夏并用,善除湿满;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与硝、黄并用,善通大便燥结;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浊。

味之辛者,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能入肝,平肝之横恣,以愈胁下掀疼。

……兼入血分,甄权谓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闭亦有单用之者。

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

”(《医学衷中参西录》)

3.枳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为芸香科植物酸橙、枳橘、香橼等未成熟幼果。

味苦酸。

归脾、胃经。

(1)功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2)主治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

①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气臭,常配伍山楂、莱菔子、麦芽等(如枳实散),以破气消积导滞。

②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积不化,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常配伍白术、木香、砂仁(如香砂枳术丸)。

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所致之心下痞满,不欲饮食,体弱倦怠,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畅,常配伍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千姜、厚朴、黄连、麦芽等(如失笑丸),以健脾和胃、消痞除满。

③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脘腹痞满,闷乱不安,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泻痢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沉实,常配伍大黄、黄芩、黄连、神曲、泽泻等(如枳实导滞丸),以消积导滞、清热利湿。

④阳明腑实,大便秘结,胸脘痞闷,腹部胀满,硬痛拒按,甚则潮热谵语,苔黄厚而于,或焦起刺,脉沉实;或热结旁流,虽下利清水臭秽,而腹满痛不减,按之坚硬,口干舌燥,脉滑数等,常配伍大黄、厚朴、芒硝(如大承气汤),以攻积导滞,峻下热结。

肠胃燥热,大便硬,小便数者,常配伍麻子仁、大黄、厚朴、杏仁(如麻子仁丸)。

⑤产后宿食为病,腹中胀满,里急窘迫等,常配伍木香、槟榔、厚朴等(如枳实汤)。

产后血气凝而致少腹作痛,烦满不得卧者,常配伍芍药(如枳实芍药散),以破滞行血。

用于痰滞气阻、胸脘痞闷、胸痹结胸。

①寒邪痰饮,停留胸膈,胸中气塞,短气痞闷的胸痹轻症,常配伍橘皮、生姜(如橘枳姜汤),以宣畅气机、化痰除痹。

②痰浊痹阻胸阳,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之胸痹重症,常配伍薤白、桂枝、瓜蒌、厚朴(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胸痹,心下气坚,气促咳唾,引痛不可忍者,常配伍桔梗、陈橘皮、薤白等(如枳实桔梗汤);配伍前胡、陈皮、木香等(如枳实散)。

③痰热结胸,胸脘痞闷疼痛,常配伍瓜萎、半夏、黄连(如小陷胸加枳实汤),以清热化痰、消痞散结,如《温病条辨》。

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实满作痛,手不得近体虚不能受攻,常配伍人参、白术、炙甘草、炮姜等(如枳实理中丸)。

④水饮停滞于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常配伍白术(如枳术汤),以破气消痞、燥湿利水。

⑤热病余热未清,与痰气交结胸中,胸满心烦懊侬,常配伍栀子、豆豉(如枳实栀子豉汤)。

⑥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恶心,饮食少思,常配伍半夏、天南星、橘红、茯苓等(如导痰汤)。

(3)历代医家论述

综论枳实的功用及机制:

①寇宗爽:

“枳实、枳壳,一物也。

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和而缓。

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

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意如此。

”(《本草衍义》)②张

元素:

“去胃中湿热。

”(《珍珠囊》)③张元素:

“《主治秘诀》云,主心痞,化心胸痰,消食,散败血,破积坚。

”(《医学启源》)④《用药心法》:

“枳实,洁古用去脾经积血,故能去心下痞,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

”⑤王好古:

“枳实,益气则佐之以人参、干姜、白术;破气则佐之以大黄、牵牛、芒硝;此《本经》所以言益气而复言消痞也。

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除痞。

壳主高而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主气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

”(《汤液本草》)⑥缪希雍:

“枳实,细详神农主治,与本药气味大不相侔,究其所因,必是枳壳所主,盖二物古文原同一条,后人分出时误入耳。

其《别录》所主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者,是其本分内事,皆足阳明、太阴受病,二经气滞,则不能运化精微,而痰癖停水,结实胀满所自来矣。

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胃气壅则心下亦自急痞痛。

邪塞中焦,则升降不舒,而气上逆,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则诸证悉除。

所以仲景下伤寒腹胀实结者,有承气汤,胸中痞痛者,有陷胸汤。

洁古疗心下痞满者,有枳术丸。

壅滞既去,则胃气自安而溏泄亦止矣。

末云明日者,《经》曰,‘目得血而能视’,气旺乃能生血,损气破散之性,岂能明日哉,无是理也。

”“此药性专消导,破气损真,观朱震亨云,泻痰有冲墙倒壁之力,其为勇悍之气可知。

凡中气虚弱,劳倦伤脾,发为痞满者,当用补中益气汤补其不足,则痞自除,此法所当忌也。

胀满非实邪结于中下焦,手不可按,七八日不更衣省,必不可用。

挟热下痢,亦非燥粪留结者,必不可用。

伤食停积,多因脾胃虚,不能运化所致,慎勿轻饵。

如元气壮实,有积滞者,不得已用一二剂,病已即去之。

即洁古所制枳术丸,亦为脾胃有积滞者设,积滞去则脾胃自健,故谓之益脾胃之药,非消导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

”(《本草经疏》)⑦贾九如:

“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疗脐腹间实满,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非此不能也。

若皮肤作痒,因积血滞于中,不能营养肌表,若饮食不思,因脾郁结不能运化,皆取其辛散苦泻之力也。

为血分中之气药,惟此称最。

”(《药品化义》)

4.芒硝始载于《名医别录》,本晶为硫酸盐类矿物质芒硝经煮炼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性味辛、咸、苦,寒。

归胃、大肠经。

(1)功效泻热通便。

(2)主治用于积滞便秘证。

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