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史第二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563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传史第二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传史第二章.docx

《新传史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传史第二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传史第二章.docx

新传史第二章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套

一.选择

⒈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A.《特选最要每月纪传》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天下新闻》D.《中国丛报》

⒉近代报纸的模式是在()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传入中国的。

A.清中期B.鸦片战争前夕C.鸦片战争后D.第二次鸦片战争

⒊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报纸出现在()。

A.英国B.葡萄牙C.德意志D.荷兰

⒋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是()。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B.《蜜蜂华报》

C.《天下新闻》D.《杂闻篇》

⒌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唯一允许外国人常住并进行贸易的地方是()。

A.上海B.北京C.广州D.青岛

6.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的,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的报刊是()。

A.《中国丛报》B.《广州记录报》C.《广州杂志》D.《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7.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是()。

A.《德臣报》B.《中国之友》C.《香港电讯报》D.《香港钞报》

8.近代中国和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是()。

A.《察世俗每月统记传》B.《德臣报》C.《香港电讯报》D.《申报》

9.19世纪50年代以后,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A.《遐迩贯珍》B.《中外新闻七日报》C.《香港中外新报》D.《香港华字日报》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是()。

A.《孖剌报》B.《近事编录》C.《香港华字日报》D.《香港船头货价纸》

答案:

BBCBCDDBAD

二.填空

⒈直到_______________年以后,外报才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⒉近代外人在华办报是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_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⒊英国率先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向中国人民进行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

⒋马礼逊的助手_____________向其建议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建立出版基地。

⒌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出版的第三份中文月刊_________________突破了过去的书本样式,改为散张;宗教与道德方面的文章已退居次要地位。

⒍中国境内的近代报刊,最早是由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创办的。

⒎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_____________。

⒏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新闻纸”的概念的是《杂闻篇》上的_______________一文。

9.《遐迩贯珍》增出的副刊_______________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10.与《香港中外新报》对垒而立的________________是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答案:

1.19492.半殖民地半封建3.传教、办学、行医、出书、办报4.米怜5.《天下新闻》6.葡萄牙人澳门7.《杂闻篇》8.《外国书论》9.《布告编》10.《香港华字日报》

三.判断

⒈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是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

()

⒉中国古代的报纸到清前中期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并出现了向近代新闻事业过渡的迹象。

()

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的文章,但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

()

⒋澳门的近代新闻事业在17世纪中后期,最晚18世纪就已具备产生近代报刊的条件,并出现了《蜜蜂华报》。

()

⒌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是《广州纪录与行情报》。

()

⒍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出来的。

()

7.《上海差报》为上海的第一份晚报。

()

8.《文汇报》是上海主要晚报之一,也是国内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轮转机印报的报纸,该报对中国问题的评论与报道毫无顾忌。

()

9.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六合丛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没有《遐迩贯珍》大。

()

10.在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

()

答案:

×√√×√√×√×√

四.名词解释

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于1815年8月在马六甲正式创刊米怜作为该刊创办人和主编。

该刊每月出版一期,木刻竹纸印。

其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的文章,但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关于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

在传播方法上,采取中国本土化策略,处处附会儒学。

2.《中国丛报》

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五月在广州创刊,先后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出版近20年,得到了西方在华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

参加编辑和撰稿工作的主要有郭士立、马礼逊等。

该报大量详尽地报道与评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有关宗教的文章却很少。

其经常讨论对华政策问题,鼓吹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乃至武力侵华。

其舆论颇为西方社会所重视,由于刊载资料十分丰富,该刊至今仍为中外学术界高度重视。

3.《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于1833年8月1日由郭士立在广州创刊,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虽是一份宗教报刊,但其所刊载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等。

在编辑业务上,其文字通俗、文风简短。

在宣传策略上,其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4.《遐迩贯珍》

于1853年8月1日在香港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刊,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月刊。

除在香港发行外,还发行到内地各通商口岸。

虽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既有报道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应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

该刊还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对中国人开阔视野了解中国与世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

在新闻业务方面,其消息短评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题材都已粗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式。

5.《字林西报》

于1864年7月1日由北华捷报馆在上海出版。

其虽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信息,但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

该报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自己的通讯员,还曾一度独享刊登英国路透社电讯的特权。

该报对言论十分重视,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外关系发表意见,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从总体上说,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日渐扩大,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五.简答

⒈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

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以本国读者为受众对象;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各方面的水平都较高,是其本国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在中国的体现。

2.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对香港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答:

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促进新闻时效性观念的提高。

由于刊期缩短和信息时间要求的加快,通讯手段也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从而也进一步促进了新闻编采工作水平的提高。

为了争取快速出版,中文商业报纸摆脱了以往书本的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叶出版物的形式,从而使报纸的版面编排更加丰富多彩。

商业报纸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逐渐被排除,使报纸的新闻特性更为凸显。

香港中文商业报纸的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并成为全国的样板。

3.申报的发行具有哪些成功之处?

答: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其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

它还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最早刊登了国际旅行通讯。

它还很重视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

所刊言论或为中国的富强献计献策,或对官府的陋规苛政有所指摘。

此外还注意发表读者的来信和来论。

其一大创造性举措是重视发表副刊性言论。

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

在经营业务上,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从事其他出版行业,例如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

4.为什么俄国最先在华办报的地方并不在素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而是在我国东北?

答:

俄国与中国陆路相接,无需从海上乘风破浪到达中国,而是从中国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直接跨境而入。

俄国的对外扩张与西方列强也不太一样,它不仅是掠夺原材料、从通商贸易中获得经济实惠,而且是攻城掠地,移民居住,长期占领。

近代史上,沙俄强占了我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通过修筑中东铁路,铁路沿线驻军,俄国势力范围遍及我国东北,俄国在汉口天津相继开辟租界。

5.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答:

在华外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与影响,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他们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宣扬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

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

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上看,鸦片战争前的外报,特别是英文报刊,积极地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鼓吹对中国实施武装侵略。

鸦片战争以后,又为新的侵略扩张行为制造舆论,其殖民主义的立场十分明显。

许多在华外报的主办人更是直接投入到侵华活动中去。

我们还应看到,同样是外国人办的报纸,英文报纸要比中文报纸的侵略性更强,反华言论更露骨。

葡文报纸对中国事务较少关注,一般能保持中立。

二,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8世纪以后,闭关锁国,停滞不前,当闭关政策被打破时,中西文化交流得以恢复,对中国来说并非坏事。

在华外报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的固有文化;将西方有用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介绍到中国,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发生了很大改变。

实际上,外报所宣传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大大超过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介绍,它对于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三,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可以像在本土一样自由的进行采访、编辑、出版。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为国人自办报刊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论述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

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答:

兴办: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

也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中文报刊。

1807年9月,作为伦敦布道会派往大清国的首名传教士马礼逊,在寻求美国政府援助之後来到大清国广州。

为建立能放手开展传教活动的基地。

由于语言不通,以及对汉语缺乏认识,当时马礼逊的主要任务是先掌握汉语,然後翻译圣经、编辑出版英汉辞典,为传教活动克服语言障碍做准备。

1811年大清国政府公布了《严定西洋人传教治罪专条》,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严禁西洋人“私自刊刻经卷,倡立讲会”,向人民讲经传教,对违反者以“绞决”处治。

由于大清国的严厉管制,使得传教士们後来以马六甲为基地。

1812年,伦敦布道会又派遣传教士米怜前往大清国协助马礼逊从事传教活动,1813年7月抵达澳门。

1814年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已遍及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爪哇和槟城等华侨聚居地,由于马六甲当时为来往东西方的必经国际港口,又较靠近大清国,而清国政府又严厉管制传教活动,所以米怜最後决定以马六甲作为传教基地。

1815年,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来自大清国刻字工人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

1815年8月5日,“立义馆”免费学校开学;同一天,米怜筹办的中文定期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

1821年,因为米怜病重,《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停刊,历时7年,共出7卷。

宗旨特点:

马礼逊和米怜受英国基督教新教布道会指令在马六甲设立传教播道基地,其中创办中文刊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在大清国播道创造条件。

传播基督教的教义,普及一般知识传播足以促使人们反思及激发其觉悟的公众事物与时事。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办起来的?

它的宗旨特点?

答:

创办经过:

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郭立士曾说:

“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

《新闻纸略论》。

该刊宗旨特点:

虽然是宗教性报刊,但是刊载内容已经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且以时事为主,宗教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除了介绍西方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就新闻信息传播而言,该报刊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翻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在编辑业务上,该报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在宣传策略上,该报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封面上印有中国传统格言,多录自四书。

该报创办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其迫切需要对外扩张,传教士职能也从单纯传教,发展成为兼有在华刺探情报的作用。

《东》旨在消除中国人狂妄自大的心理,重视言论,首先使用了编者按,也是首先向国人介绍西方报业情况和新闻自由的专论报刊。

《东》在性质上已经完全脱离宗教报刊,成为外国人进行扩张的工具。

自1815年之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和南洋出版的中文报刊共6种,出版时间最长的是6年,即《察》。

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时间最长是两年,即《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创办人都与伦敦布道会有一定关系,其基本内容是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

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日益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得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3。

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的情况?

答:

1841年,由于政治的因素,香港被英国侵略者所侵占。

此后,由于大量英国移民进入香港,该地区的外国侨民居全国首位,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因此,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并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一个重要基地。

1841-1860年,据初步统计,香港先后出版的英文报刊有17种,加上中文报刊的数目,超过同时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出版报刊的总和。

但是1861年后,香港报刊发展开始日趋落后,香港不及上海。

当时影响较大的报纸有:

《香港钞报》于1841年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

《中国之友》于1842年创刊,自第二期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

该报最初支持香港政府的立场,同时,特别注重中国新闻,尤其对太平天国做过较为系统的报道,并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这在香港的外文报刊中是比较少见的,曾经引起舆论界的注意。

《广州记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该保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

1845年,《德臣报》创刊,该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初为周刊,1862年起改为日报。

一直到1974年,才停刊,这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的出版机构。

《孖剌报》是香港早期的英文报纸,1857年10月1日创刊,最初报章头版有中文名称《每日杂报》,但约一年后这个名称已从报章上消失不见。

俗称《孖剌报》、《孖剌西报》、《孖剌沙西报》,“孖剌”二字来自主编的姓氏。

它发行了约八十年。

1857年11月3日开始随报附送《香港船头货价纸》。

《香港船头货价纸》最初逢星期一、三、五出版,刊载船期。

《香港船头货价纸》在日本被官方翻印,命名为《香港新闻》,另外有已译成日文的版本,称为《香港新闻纸》。

其后逢星期二、四、六附送《香港中外新报》,该报后来独立经营。

《遐迩贯珍》的问世:

19C50s,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

1853年,《遐》创刊,每月1日出版,它不仅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虽然该报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实施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报道中国和外国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

1854年12月出版的《遐迩贯珍》第一次刊出《时论》,评论清军攻打上海小刀会的时间,对清军将领的谎报军情和夸大战功做了揭露。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遐》刊登的副刊是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的。

 

第二套

一.选择

1.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北华捷报馆于1861年11月19日创办的()。

A.《益闻录》B.《申报》C.《字林沪报》D.《上海新报》

2.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的是________的创办与飞速发展。

A.《申报》B.《字林沪报》C.《上海新报》D.《益闻录》

3.鸦片战争后广州出现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

A.《中国丛报》B.《广州探报》C.《中外新闻七日录》D.《申报》

4.在福州最早创办的近代报刊是()。

A.《福州信使报》B.《福州广告报》C.《福州捷报》D.《中国纪录报》

5.福州最早的中文报刊是()。

A.《福州广告报》B.《福州捷报》C.《闽省会报》D.《教会使者报》

6.厦门第一份近代报纸是英文()。

A.《漳泉公会报》B.《厦门新报》C.《厦门航运报道》D.《厦门画报》

7.汉口地区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

A.《汉口时报》B.《汉皋时报》C.《中国传教士》D.《申报》、

8.汉口第一份中文报刊是().

A.《汉皋时报》B.《谈道新编》C.《中国传教士》D.《汉口时报》

9.天津第一家近代报刊是()。

A.《时报》B.《万国公报》C.《直报》D.《北方邮报》

10.日本人在华经营的第一份中文日报是()。

A.《汉报》B.《亚东时报》C.《同文沪报》D.《顺天时报》

答案:

DABADCABDA

二.填空

1.在香港创刊的中文报纸_____________为国内最早的中文日报之一,是当时所有中文报刊中最早报道巴黎公社起义消息的报纸。

2.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是______________周刊,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

3.北华捷报馆出版综合性日报_____________对言论十分重视,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4.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

5.中国最早出版的儿童刊物之一是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一创刊就与《申报》展开竞争,故意排乱海报,以假乱真,造成混乱,迫使各剧场主动送刊广告。

7.澳门外报中第一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与《万国公报》一样,成为当时在华外人主办的最有影响的政论性报刊。

9._____________代表着天津英租借工部局的观点,重视京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有“外人在华北的圣经”之称。

10.______________在北京的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活动的最后一个禁区。

答案:

1.《近事编录》2.《北华捷报》3.《字林西报》4.《格致汇编》5.《成童画报》6.《新闻报》7.《镜海丛报》8.《时报》9.《京津泰晤士报》10.《中西闻见录》

三.判断

1.自第301期改名《万国公报》后,其内容也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减少了有关宗教教义的宣传。

2.鸦片战争前,与香港不同,上海英文商业报纸的市民读者数量非常可观。

3.《字林沪报》出版的晚刊《夜报》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

4.至19世纪90年代,无论是中文报刊还是英文报刊,香港都已取代上海成为全国报业中心。

5.近代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刊大多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宗教行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19世纪70年代后,广州报业较大规模的发展起来,但随着香港上海报业的兴起,广州在鸦片战争前报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一去不复返了。

7.就中文报刊的出现而言,宁波早于上海。

8.法文报刊在上海的影响与势力仅次于英文报刊,但出版时间一般都不长。

9.德国人在上海办的《德文新报》是国内出版的第二份德文报纸。

10.1872年,英国路透社遣柯林斯来上海,建立起远东分社。

答案:

√×√×√√√√×√

四.名词解释

1.《万国公报》

其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周刊。

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

改名前,所刊内容以宗教为主。

改名后其内容也改以时事政治为主,经常发表时事评论、重要法令、条约及外报译文,减少了有关宗教教义的宣传。

自1875年起,该刊上中国人所写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多,如孙中山撰写的上李鸿章书。

该刊逐渐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2.《上海新报》

于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在上海出版,是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由字林洋行出版。

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

它是国内最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

3.《申报》

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等4人集资创办的。

其创办目的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其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

它还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最早刊登了国际旅行通讯。

它还很重视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

所刊言论或为中国的富强献计献策,或对官府的陋规苛政有所指摘。

此外还注意发表读者的来信和来论。

其一大创造性举措是重视发表副刊性言论。

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

在经营业务上,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从事其他出版行业,例如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

此外,申报馆还在国内率先出版了以图画为主的刊物,还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且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的报纸《民报》。

4.《时报》

创刊于1886年11月6日,日刊,该报广登京津地区新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得到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

由于中国知识分子中酝酿着变法维新的思潮,因而《时报》有关变法的言论在中国政界和知识界引起巨大反响,与《万国公报》一样成为当时在华外人主办的最有影响的政论性报刊。

5.《新边疆报》

《新边疆报》是1899年8月在旅顺创办的,是俄国在华出版的第一份俄文报纸,同时也是我国东北的第一家报纸。

它的创办打破了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不知报纸为何物”的历史,客观上对国人起了示范作用,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主编是彼得·亚历山大·阿尔捷米耶夫,主要刊载总督府及各官属的命令、告示与法度等,以及报道本地与“邻国”的新闻。

它在经费上得到了沙俄政府的大力支持,理所当然的成了沙俄在华利益的积极代表者。

五.简答

1.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答:

鸦片战争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