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620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docx

海洋局事业单位考试知识点详解

第一部分:

海洋科学基本知识

(一)海、洋概观

1.[掌握]:

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

[熟悉]:

海和洋的主要特征

[了解]:

海湾潮差、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1)洋:

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被陆地围隔成的形态各异的小水体。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陆间海(地中海、加勒比海)、内海(渤海、波罗的海)、边缘海(东海、日本海)】【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3)海湾: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的潮差【杭州湾】。

(4)海峡: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海流有的上、下分层流入、流出(直布罗陀海峡),有的分左、右侧流入或流出(渤海海峡)。

由于海峡中往往受不同海区水团和环流的影响,故其海洋状况通常比较复杂。

】【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5)海的主要特征: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6)洋的主要特征:

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7)海湾超差的主要特征:

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杭州湾最大潮差可达8.9m。

(8)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海流有的上、下分层流入、流出,如直布罗陀海峡等;有的分左、右侧流入或流出,如渤海海峡等。

由于海峡中往往受不同海区水团和环流的影响,故其海洋状况通常比较复杂。

2.[熟悉]:

海按照位置的分类;中国近海海洋区域划分及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

中国近海各海区所属海洋类型

(1)海按照位置的分类:

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①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红海和加勒比海等。

②内海是深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陆间海和内海一般只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想通,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与大洋有明显差别。

③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割,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和白令海等。

(2)中国近海海洋区域划分及基本形态特征:

中国近海依传统划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渤海为中国的内海,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

①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仅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

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

渤海的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凸出的三个角分别对应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

北面的辽东湾,位于长兴岛与秦皇岛连线以北。

西边的渤海湾和南边的莱州湾,则由黄河三角洲分隔开来。

②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因古黄河在苏北入海携运大量泥沙使水色呈黄褐色而得名。

其北界辽宁,西傍山东、江苏,东临朝鲜、韩国,西北经渤海海峡与渤海沟通,南边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东面至济州海峡。

习惯上又常将黄海分为南、北二部分,其间以山东半岛的成山角(成山头)至朝鲜半岛的长山(串)一线为界。

北黄海的形状近似为一椭圆形,南黄海则可大致视为六边形。

③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兼有深海和浅海的特征。

东海西邻上海市和浙江、福建二省,北界是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

东北部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分界线一般取为济州岛东端—五岛列岛—长崎半岛野母崎角的连线。

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连线为界,与太平洋相邻接。

南界至台湾海峡的南端。

④南海属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亚热带,而已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

南海西南面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东南经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接,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北靠中国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东临菲律宾群岛,海域广阔,总面积达350*104km2,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在马尼拉海沟。

达5377米。

南海海岸复杂,但以生物海岸占优,珠江口为三角洲海岸。

【中国近海属于北太平洋西边界的部分边缘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经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

①渤海:

半封闭内海,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与山东半岛的蓬莱角(登州头)的连线为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面积7.7万km2,平均深度18m,最深83m。

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凸出的三个角分别对应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

【内海】

②黄海:

半封闭的陆架浅海,长江口北角启东嘴至济洲岛西南角连线为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

习惯上将黄海分为南、北两部分,山东半岛的成山头与朝鲜西岸的长山串的连线为南黄海与北黄海的分界线。

南黄海面积30.9万km2,形状大致视为六边形。

北黄海面积7.13万km2,形状近似为一个椭圆。

黄海总面积38万km2,平均深度44m,最深超过100m。

地形中央凹地。

【边缘海】

③东海:

为太平洋边缘海,西北接黄海,东北从济洲岛至五岛列岛为与朝鲜海峡为界,东面以琉球群岛与太平洋相连,南面自福建东山岛至台湾南端与南海相通。

水域辽阔,面积77万km2,平均深度370m,最深2719m。

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

【边缘海】

④南海:

北面以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东面接菲律宾、巴拉望、加里曼丹等与太平洋分隔,南面接马来半岛、纳土纳群岛、加里曼丹等与印度洋分隔。

太平洋边缘海,350万km2,平均深度1212m,最深5377m。

南海北临广东、广西,西接越南。

属于深海,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

【边缘海】】

(3)中国近海各海区所属海洋类型:

①渤海:

中国的内海;中国大陆东部由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所围绕的、近封闭的浅海。

②黄海:

半封闭浅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的西太平洋边缘海。

③东海:

西太平洋边缘海;位于中国岸线的东方,于中国大陆与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之间。

④南海:

太平洋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南部,纵跨热带与亚热带,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

与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

【中国近海海底地形与大陆相似,即西高东低,西部水浅、东部水深。

自海南岛南面经台湾至日本九洲连一线,此线以西,水深较浅、海底平坦、坡度较小;此线以东,水深、坡度大、有海沟等。

南海四周浅,中央深,形成南海盆地。

3.[掌握]:

世界大洋按照位置的划分及各大洋形态特征

[了解]:

“南大洋”的概念

(1)世界大洋按照位置的划分: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面积最大、最深的大洋,其北侧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东边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68°W)与大西洋分界;西以经过塔斯马尼亚岛的经线(146°51E)与印度洋分界。

印度洋与大西洋的界线是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经线(20°E)。

大西洋与北冰洋的界线是从斯堪的纳威亚半岛的诺尔辰角经冰岛、过丹麦海峡至格陵兰岛南端的连线。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世界最小、最浅、最寒冷的大洋。

(2)世界各大洋形态特征:

①太平洋:

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面积的1/2;平均深度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

海底地形:

东部洋脊为主;东北部为洋盆,上有断裂带;中部海山集中,群岛很多;北部和西部多岛弧、海沟和边缘海。

②大西洋:

面积占世界大洋面积1/4,平均深度3627m。

海沟4个,最深9218m。

洋脊横贯南北。

赤道窄,分南北大西洋。

海岸形态:

南:

平直无附属海;北:

迂回曲折,多岛屿、港湾和附属海。

③印度洋:

面积占世界洋面积的1/5,平均深度超过大西洋,平均3897m。

最深7450m。

“入”字型洋脊:

由南而北扩张速度减小。

④北冰洋:

面积最小,水深最浅,平均1200m。

有人称其为北极地中海。

具有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

1000km。

(3)“南大洋”的概念:

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

它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从海洋学(而不是从地理学)的角度,一般把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练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在1970年的会议上,将南大洋定义为:

“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二)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4.[掌握]:

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

[熟悉]:

海岸带组成

[了解]:

海岸带类型

(1)海岸带:

海岸线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

由于潮位变化和风引起的增水-减水作用,海岸线是变动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

(2)潮间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3)海岸带组成: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或称之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①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②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③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

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4)海岸带类型:

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我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六种基本类型。

【图2-8】

5.[掌握]:

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熟悉]:

大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

[了解]:

海底地貌所包括内容

(1)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1)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图2-9】

①大陆架简称陆架,亦称大陆浅滩或陆棚。

根据1958年国际海洋法会议通过《大陆架公约》,大陆架定义为“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m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以及“邻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与底土”。

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大陆坡的坡度一般较陡,但不同海区差别很大,Sherpard(1973)计算的世界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4°17'。

稳定型陆缘的大陆坡一般宽度大、坡度小。

③大陆隆又叫大陆裾或大陆基,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海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处。

它跨越陆坡坡麓和大洋底,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沉积体。

2)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世界的80%)和火山(活火山占全世界80%以上)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太平洋火环之称。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

【图2-10】

①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②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

(2)大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它全长6.5万km,顶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出盆底1~3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宽数百至数千千米不等,面积占洋底面积的32.8%,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大洋中脊体系在各大洋的分布各具特点:

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反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

(3)海底地貌所包括内容:

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海底地貌所包括内容:

大陆边缘、洋中脊、海盆。

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

大洋盆地的轮廓受洋中脊分布格局的控制,在大洋盆地中还分布着一些隆起的正向地形,它们进一步把大洋盆地分割成许多次一级盆地。

大洋盆地水深一般为(4~6)km,局部可超过6km。

6.[了解]:

海底构造主要学说

海底构造主要学说有: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

①大陆漂移说立足于陆块漂浮的地壳均衡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联合古陆(Pangaea),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6]。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大陆漂移的观点一般认为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②Hess(1960,1962)和Dietz(1961)几乎同时提出了“海底扩张”这一概念,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

海底扩展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

③板块构造学说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全球构造学理论,以海底扩张说为基础,经过一大批科学家的综合而确立的。

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引伸和发展。

(三)水和海水的物理性质

7.[熟悉]:

水分子结构的特殊性;水的溶解性、密度变化异常现象

(1)水分子的结构特殊性:

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

水分子的结构呈不对称结构,正、负极性不能相互抵消,所以水分子是极性分子。

各水分子之间因极性又互相结合,形成比较复杂的水分子,但水的化学性质并未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水分子的缔合。

缔合分子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促使缔合分子离解,温度降低时有利于分子缔合,从而导致水与其它液体或其它氧族元素的氢化物相比,在性质上产生异常。

(2)水的溶解性:

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溶解能力很强。

其原因是水分子有很强的极性,容易吸引溶质表面的分子或离子,使其脱离溶质的表面进入水中,海水正是水溶解了许多物质的一种复杂溶液,所以其性质与纯水有差异。

(3)水的密度变化异常现象:

“热胀冷缩”是一般物质的性质。

纯水在大气压力下,温度4℃时密度最大,等于1000kg•m3;在4℃以上时,密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在4℃以下时却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即所谓“反常膨胀”。

水结冰时体积增大,密度减小,可达916.7kg•m3,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水的密度随温度的这种不正常变化,是由水分子的缔合造成的。

因为温度低于4℃时,有利于水分子的缔合;冻结为冰时,这些水分子则全部缔合成一个巨大的分子缔合体,称为分子晶体。

由于其晶格结构排列松散,故密度减小。

当水温从0℃升至4℃以前,主要过程是较大的缔合分子逐渐地离解成为较小的缔合分子,所以体积收缩,密度增大;高于4℃以后,由于水分子的热运动加强,导致体积膨胀,所以密度又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

因此纯水在4℃时具有最大的密度。

8.[掌握]:

绝对盐度定义

[熟悉]:

标准海水的定义

(1)海水的绝对盐度(SA):

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值。

【是无法直接测量的,但要精确地测定海水中的绝对盐量十分困难,它与测定的盐度S显然有差异,因此也称S为实用盐度(PSU)。

(2)标准海水:

用AgNO3滴定法测定海水的氯度时,需要知道AgNO3的浓度,国际上统一使用一种其氯度值精确为19.374‰的大洋水作为标准,称为标准海水。

其盐度值对应为35.000‰。

9.[了解]:

海水热容、热膨胀、蒸发、压缩性等的热力学定义;海水温度相对大气温度变化缓慢、海水不遵循热胀冷缩规律等特性

【海水的热性质一般指海水的热容、比热容、绝对温度、位温、热膨胀及压缩性,热导率与比蒸发潜热等。

(1)海水热容:

海水温度升高1K(或1℃)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容,单位是焦耳每开尔文(记为J/K)或焦耳每摄氏度(记为J/℃)。

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称为比热容,单位为焦耳每千克每摄氏度,记为J•kg-1•℃-1。

【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比热容称为定压比热容,记为cp;在一定体积下测定的比热容称为定容比热容,用cV表示。

海洋学中最常使用前者。

(2)体积热膨胀:

在海水温度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时,若再吸收热量,除增加其内能使温度升高外,还会发生体积膨胀,其相对变化率称为海水的热膨胀系数,即当温度升高1K(1℃)时,单位体积海水的增量,它是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

(3)蒸发潜热:

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其具体量值受盐度影响很小,与纯水非常接近。

】。

(4)压缩性:

单位体积的海水,当压力增加1Pa时,其体积的负增量称为压缩系数。

(5)海水温度相对大气温度变化缓慢、海水不遵循热胀冷缩规律等特性:

①海水的比热容远大于大气的比热容,因此海水的温度变化缓慢,而大气的温度则变化剧烈。

②海水的热膨胀系数比纯水的大,且随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大气压力下,低温、低盐海水的热膨胀系数为负值,说明当温度升高时海水收缩。

热膨胀系数由正值转为负值时所对应的温度,就是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tρ(max),它也是盐度的函数,随海水盐度的增大而降低。

10.[熟悉]:

海水的盐度对海水冰点温度、最大密度对应的温度的影响

海水的盐度对海水冰点温度、最大密度对应的温度的影响:

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着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含有盐分的海水,其冰点和最大密度温度都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降低的数值不同。

【虽然海水最大密度温度tρ(max)与冰点温度tf都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前者降得更快。

【图3-5】】

11.[掌握]:

海水密度定义

[熟悉]:

密度与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

(1)海水密度:

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定义为海水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记为kg•m-3。

【它的倒数称为海水的比容,即单位质量海水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每千克,记为m3•kg-1】

(2)密度与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

海水密度是盐度、温度和压力的函数,因此,海洋学中常用ρ(S,t,p)的形式书写。

它表示盐度为S,温度为t,压力为p条件下的海水密度。

海水的密度与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比较复杂。

①一般来说,海水因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并随温度升高而密度减小,一般情况下,热膨胀系数为正值,所以海水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当温度低于某一数值时,海水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这一温度便是海水最大密度时的温度,这时的密度,叫条件密度,它不是常数,而是盐度的函数。

②海水密度与盐度的关系是近似线性关系,当盐度增加时,海水密度增大。

③海水密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12.[熟悉]:

海水状态方程的定义

海水状态方程是海水状态参数温度、盐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因此有人称之为p-V-t关系)。

【依此,可根据现场实测的温度、盐度及压力来计算海水的现场密度。

(四)海洋水温分布变化特征

13.[熟悉]:

中国近海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P446】

中国近海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水平分布):

冬季各海区差异较大,除近岸和河口区外,从南到北温度逐渐降低。

南海冬季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

黄海冬季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中部至海峡附近温度相对较高。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渤海,黄海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分布更均匀,绝大部分在28-29℃。

各海区表层水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温和最低温之差),由北向南逐渐减小。

14.[熟悉]:

中国近海温度的垂直分布及变化特征

(1)中国近海温度的垂直分布:

冬半年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

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

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月~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月~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月~4月),到东海南部,则只有3个月;南海严格说来并无真正的冬季,所以,这种水温均匀层冬季加深的现象,在其北部海区虽然尚属明显,中南部海域更不明显。

春夏季水文分布特点是季节性温跃层的形成和强盛,由于上层的增温、盐降、减密,形成稳定层接,不利于热量的向下输送,故使下层水文基本保持冬季的低温特征。

(2)中国近海水温的变化特征:

表层海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年周期为主。

当然,在不同的海区也各有差异,在其他层次,变化的情况则更复杂。

由于太阳辐射年周期变化的影响,表层水温的年周期非常明显。

表层水温年较差便随纬度的降低而降低。

【春夏季水文分布特点是季节性温跃层的形成和强盛,由于上层的增温、盐降、减密,形成稳定层接,不利于热量的向下输送,故使下层水文基本保持冬季的低温特征。

】表层水温日变化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日周期变化,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为凌晨4~6时。

云和风以及浅海区潮流的日变化,也常起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晴好天气比多云天气时水温的变幅大;平静海面比大风天气海况恶劣时的变幅大。

(五)海洋化学

15.[掌握]:

海水主要成分的含义

[了解]:

海水主要成分的构成

(1)海水主要成分(大量、常量元素):

指海水中浓度大于1×10-6mg/kg的成分。

【属于此类的有阳离子五种(Na+,K+,Ca2+,Mg2+和Sr2+),阴离子有五种(Cl-,SO42-,Br-,HCO3-(CO32-),F-),还有一种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3BO3,其总和占海水盐分的99.9%,所以称为主要成份。

由于这些成份在海水中的含量较大,各成份的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和总盐度变化对其影响都不大,所以称为保守元素。

(2)海水主要成分的构成:

属于此类的有阳离子Na+,K+,Ca2+,Mg2+和Sr2+五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